第256章 成盟

老人家畢竟年事已高,過去的幾年裡,風風雨雨,並未有幾天真正消停的日子。去年剛出事時,憑着一股勁頭還算是撐了一陣子,從去年冬天起,也許是勁兒過去了,她便經常病倒。雖不是什麼大病,但也夠煩人的了,不必是醫生也知道,老人家體力不支,不說就此退休吧,起碼也需要一段時間的榮養。

不過,意識到了這一點,卻並不意味着會有人規勸太皇太后交出手中的權力。就連最該說話的清寧宮,也是保持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太皇太后自己的選擇。是把權力順理成章地移交給太后呢,還是選擇心腹女官代她行使一部分權力?這都可以隨着她的心意去辦,畢竟,太皇太后手裡並非握有帝國重權,說白了,就是成心都翻不起什麼大浪。之前內廷分裂,兩宮對峙的局面,已經給內閣提供了足夠的政治把柄,不論是女官還是太后取代了她的位置,也都很難在朝政上做出什麼改變。就是個名頭的變化罷了,對內閣來說,由誰來都是一樣,而這點權力,太后也未必看在眼裡。

儘管如此,太皇太后依然選擇了太后,而非是徐循料想中的六尚女官,這自然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甚至就連太后,一進屋子,見到太皇太后身前擺放的皇帝大寶時,都是挑了挑眉毛,難掩面上驚容。

“來了?”對兩人的跪禮,太皇太后只是回以淡淡的一個詞,心情似乎是喜怒難測。徐循也不知道她現在到底情緒如何,和太后她也鬥了有若干年了,到最後要親自把攝政的權力交給她,雖然是爲大局計,但太皇太后心裡想必也是有幾分五味雜陳。

“是。”太后也表現得很低調,很恰如其分。“您身子可好些了?夜裡可還咳嗽?杜太醫的藥,吃得還好麼?”

“好些了,就是還要休養。”提到自己的健康,太皇太后神色緩開了幾分,似是認命地嘆了口氣,便示意喬姑姑,“取匣子來。”

她並未指明,不過,喬姑姑倒是心領神會,很快便捧回了一個並不小的紅木匣子,蓋是開的,徐循看了一眼,裡頭整整齊齊碼的全是奏章。

“雖說,現在國事都是三位閣老處理,咱們這就起個蓋印的作用。但規矩還是和從前一樣……”太皇太后倒是不疾不徐地爲兩人解說起了如今的政事流程。

昔年章皇帝在位時,做了一件也不知是好還是壞的事兒,當時頗有人詬病,但如今看來倒是挺好的,那便是把批紅權分享給了司禮監。又或者說是設立了一個文書部門,幫着他做抄寫工作。在當時,大致上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作用,便是幫着他把大部分奏章上內閣寫的票擬抄到奏章上,一般來說都是照抄無誤。遇有國家大事,或者是緊急軍情,司禮監和內閣都會將奏章做特別標識,皇帝也是心中有數,明白自己每日裡該看、該親自批示的奏章有哪幾本。

比起前代事必躬親的太祖、太宗,這樣的制度,當然是把他從文書工作中給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權力交給了內閣,在當時,大臣詬病此事,也不是因爲皇帝找人來幫着抄票擬,而是認爲如此一來,權力集中到內閣,六部職權被進一步的削弱。其中許多權力糾葛鬥爭的細微,就不足爲外人道了。徐循當時還聽章皇帝說過幾次這事,不過記憶也已經模糊,只記得最後司禮監的規模擴張得頗爲厲害,職權也成爲了二十四衙門中無可爭議的第一。

現在,皇帝雖然不能親政,太皇太后也不主政,但因爲有司禮監在,朝政還是運行得有條不紊,內閣寫票擬,封送司禮監。名義上太皇太后也能隨時調閱,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照抄票擬,再下發回去。如有需要下詔、諭、敕書的,再請掌握皇帝大寶的太皇太后用印。如此一來,整個流程井井有條,雖然掌權的實際上是內閣三楊,但在禮儀程序上卻挑不出什麼錯來。也不至於爲後來人樹立權臣亂政的壞榜樣,君臣之間,恪守分野,將來傳出去,也是一段佳話。

既然如此,太皇太后在這個流程中當然也扮演的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奏疏批紅,她可以不管,甚至可以不看,但是需要用到皇帝大寶的詔書等,便算是重要事務了,如果說服不了太皇太后,便不能用印。她的地位雖然遠遠比不上垂簾聽政的攝政太后,但對於內閣也是一道制約,起碼能維護住內廷的一些底線。這點權力,到底也不能輕忽賦予。

聽太皇太后講解了一番,徐循大致明白她平日裡都在做什麼了——雖說可以不管平時奏疏的批紅,但看太皇太后的表現,她還是會查閱奏疏和票擬的,就算不是全開,起碼也經常抽查,並不是真的就只甘心於做個人肉印章了。

“內廷的權力,已經被分攤得很薄了。”太皇太后看了兩人一眼,語重心長。“不能再和女官們分享,再繼續分薄下去。有些事,有一就有二,先例一開、後患無窮……唉,雖說我也難放下,但情勢如此,也只有交到你們二人手上。”

徐循立刻就站了起來,重又跪了下去。

“老孃娘身子不適,請太后娘娘攝政,也是名正言順之事。但妾身——”

她的推辭纔剛開了個頭,便被太后打斷了。

“你知道國朝上下,都發生着什麼事麼?”她顯得有些疲倦,沒等徐循回答,便又問道,“且不說天下吧,就說京城內,這朝廷內外,最近都有什麼紛爭,又出了什麼亂子?”

徐循只能啞然以對:她們宮廷女子,一直以來都按照國朝祖訓行事,宮門以外的事,一概不聞、一概不管,要說宮外平民過的日子,她也許還知道一二,但朝廷裡的事,她從何得知?

“也不問你,就問你吧。”太皇太后又把矛頭對準了太后,“如今瓦剌掌權的是哪個賊酋,你知道麼?老可汗病了,諸孫爭位,你曉得誰獲勝的機率大些,誰更是野心勃勃,和我國素來敵對?”

太后並未不快,而是露出深思之色,尋思着回道,“媳婦實是不知,不過,此事可詢問大臣們,再同廠衛的口徑相合,兩廂印證,當可瞭解大概。”

太皇太后微微點了點頭,語氣寬鬆了些,“不錯,還算是有些章法。但我再問你,三楊之中,你知道誰和誰更合得來,誰的門生都有哪些,其在哪些事上立場一致,哪些事上利益相悖?這些事,東廠告訴你的,未必可就是真的。”

她是在暗示東廠也可能和內閣有利益勾連,太后聞言,嬌軀頓時一震,“還不至於到這個地步吧?”

“宦官內侍也是人,也要在朝中立足。”太皇太后淡淡地道,“不然,你當大郎爲什麼要特地從南邊調個與世無爭的柳知恩過來?”

她寥寥數語,倒是把章皇帝的意圖粉飾得冠冕堂皇,又是話鋒一轉,“但也不必過苛了,和外官比,內侍終究是可以依靠的。再說,東廠的內侍終究也不多,辦事的多還是錦衣衛裡的人,他們要瞞着上峰,上峰就算察覺了九十九次,也有被矇蔽的那一次。”

畢竟是多年參政的老人,隨便幾句話,都夠把太后嚇住,她本來也未對徐循參與政事有什麼特別的反感,現在看來,倒更贊同太皇太后的安排。是徐循自己如芒刺在背,渾身都不舒服——名正言順,這話也不是說假的。太后、太皇太后之間怎麼鬧都好,她一個妃嬪而已,甚至連親生兒子都沒有,哪來的底氣參與國家政事?這要是被記在史書上,完全的奸妃範兒,彷彿把太后都逼到無處落腳似的……雖說到時她都死了,也不必在意這個,但這不是冤呢嗎?

這以後的事,且不說了,就說如今吧,太皇太后雖然說得是天花亂墜,但她還是看不出有多少讓她來參贊的必要,“老孃娘,即便如此,可妾身也毫無輔政經驗,兼且學識短淺……倒不如以娘娘爲主,六尚爲輔——”

太皇太后掃了她一眼,似笑非笑,“你也別想太多了,讓你也一道幫忙,並非是用你來牽制孫氏。”

她語帶深意,“我知道,你是不會受人如此利用的。”

從前因不知徐循秉性,她的確出過不少招數,都是想要捧她和太后相爭,兩人形成利益聯盟。不過,徐循被她一說,自己細細想來,自從章皇帝過身以後,太皇太后的確再無類似舉動。——她畢竟也一點不傻,從前沒看透也罷了,如今既然看透了,會調整策略,也不足爲奇。

她原本的猜想,被太皇太后一語否定,而且還透得她的擔心有些小家子氣,不過,徐循卻也並不尷尬,太皇太后的前科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她如此想實在太正常,她道,“那我就更不解了……就妾身這點腦子,說得過分點,可能連我宮裡的韓女史都不如,怎麼就……”

“你說你不頂事,那我倒要問你了。”太皇太后似乎早料到徐循有此一問,她呵呵一笑。“你說說,孫氏的學識才具——我也不說內閣三楊、歷代狀元了,只說司禮監的王瑾、金英吧,孫氏能和他們比麼?”

別看三個女眷走到外頭去,一個個的頭銜都能閃瞎人眼,三人聚在一起說話時,這對話卻是極有煙火氣息,半點也無天家氣派。身爲天子之母,太后居然要淪落到和宦官比才具——

而且結果還很讓人遺憾。

徐循被這麼一問,猶豫了半晌,還是隻能歉然對太后道,“也不是我褒貶娘娘,不過……”

論學識,王瑾、金英能詩能賦,論資歷,每個人都多次被皇帝派出辦差,塞北邊疆、江南商埠,每年都有不少棘手事件發生,這些宦官內侍的能力,哪裡是太后一個深宮婦人能比得上的?別說她了,就連太皇太后,在徐循私心裡,只怕都未必……

太后搖了搖頭,容色平靜,“你也不必再推辭了,我明白老孃孃的意思。不論是你、是我,怕都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壓住陣腳,只奈何……”

只奈何坐到這個位置上,就必須承擔起這份工作。不管別的女官、內侍才能再高,經驗再豐富,不是這個身份,便不能享有這樣的權力。太皇太后不放心太后,要給她找幫手,她找內侍,司禮監的權力已經夠大了,再大則恐難制,找女官,女官參政這先例一開,只怕後患更是無窮……除了徐循,沒有誰有這個資格來幫忙,當然,她這個先例開了以後,日後怕也有些麻煩。但再大的麻煩,還是侷限於後宮,侷限於皇室這個家庭之中。只要維持從寒門選秀的制度,這種麻煩,也就是曇花一現,終究不會形成心腹大患。

兩害相權取其輕,太皇太后不是要制衡太后,留個後手免得她勢大難制,也不是對徐循信心無比,覺得她能壓住朝政……她是實在沒有第二個選擇了。如果說太后掌朝,就像是一根鴻毛壓在寶座上,那多她徐循另一根鴻毛,也比沒有要好一些。

徐循終究也明白了太皇太后的心意,她深深地嘆了口氣,也不再多爭辯什麼了。

“今日以後,你們二人每日都來仁壽宮,讓王瑾給你們講講課。”太皇太后見兩個小輩都不再說話,神色也十分寧靜,便也欣慰地出了一口氣,她挪動一下,靠得更直了些。“也不要太害怕了,讓你們掌印,不是讓你們管頭管腳,瞎指揮內閣的事……只求你們能看懂奏章裡的含義,能明白朝政的變動。勿讓這江山埋下隱患,維持這平穩局面,直到移交給皇帝——”

說到後來,她也不禁嘆了口氣,“唉,反正,拼命去做,事態如何,也只能看運氣了。”

即使盡力做出了最好的安排,但天有不測風雲,這闊大的國土上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誰又能說得清?若是從今年起,連年旱澇個五六年的,內閣那年紀不小的三位老人,又再去世幾個的話,朝政一朝崩潰都不是沒有可能。只怕就是章皇帝復生,都沒把握能說自己可以將朝廷平穩維持到栓兒成年。

還沒接過權柄,徐循已經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壓力,想到她的所作所爲,即使只是無意的一個舉措,都可能對芸芸衆生帶來巨大的影響,她便覺得一雙腳有千斤重,壓根都邁不出去。

——而她還只是太后的副手而已。

她忍不住偷眼看了看太后。

太后的面色,卻是平靜如水,彷彿未曾感受到絲毫壓力,要承擔的,只是一樁很尋常的工作。

即使兩人間恩怨糾葛,關係複雜,徐循也說不上對她是討厭還是無感,但在這一刻,她的確對太后泛起了一絲敬意:不論她有多少缺點,此時此刻,起碼她還算是很有擔當。

正這樣想着,太后也轉過頭來,望着她道。“從前的事,怕要擱到一邊了……這話說來雖假,但你我二人,日後當同舟共濟、盡力而爲——總不能辜負了大哥對我們的恩德。”

想到章皇帝,徐循亦是心中一凜——她不敢說自己能做到最好,但如太后所說,總是要盡力而爲,起碼不能把個爛攤子交給栓兒,又或更慘,把江山在這幾年間敗掉。

遂收拾心情,對太后沉沉地點了點頭。“從此以後,自當竭盡全力,襄助娘娘。”

太后勾起脣角,伸出手來,徐循再不猶豫,也擡起手,和她擊掌三次,以此成盟。

127 不爭第209章 送禮第142章 富貴第206章 冬夜第241章 便當96 賢妃133 爲母第214章 爲難第190章 帶勁第238章 偕老132 龍鳳132 龍鳳第271章 顧慮28 寵愛第198章 態度第288章 逼宮23 複雜29 福運第266章 攝政第174章 評委第220章 安樂第212章 更年105 糊塗52 駕駛第190章 帶勁第213章 上火第159章 真愛第261章 玩脫59 關照56 低調第275章 心術204 孤寒第156章 正確第145章 憤怒身家第288章 逼宮第168章 躺槍第299章 別離98 風向第161章 回宮124 迷路113 冤屈125 雙元76 操心春睡第247章 脫生第155章 博弈119 大事31 本分正文205代表第233章 失敗97 衝突第231章 水滴第283章 快意敵我第190章 帶勁第179章 喜事139 感情84 震撼第199章 富貴第173章 選秀第191章 願意第249章 坑死第164章 神展56 動情第301章 餘韻第190章 帶勁59 關照73 溫泉第247章 脫生第212章 更年第172章 願望111 敲打101 暴發115 多助第273章 心思第244章 尋死第262章 母愛第164章 神展69 死人第223章 早熟121 主角62 龍威第153章 回去67 東廠第273章 心思36 和睦第264章 移情131 重輕97 衝突第190章 帶勁第294章 太后第287章 抗爭91 驚變第252章 退休第237章 捧殺正文205代表第198章 態度第281章 不安107 孃家
127 不爭第209章 送禮第142章 富貴第206章 冬夜第241章 便當96 賢妃133 爲母第214章 爲難第190章 帶勁第238章 偕老132 龍鳳132 龍鳳第271章 顧慮28 寵愛第198章 態度第288章 逼宮23 複雜29 福運第266章 攝政第174章 評委第220章 安樂第212章 更年105 糊塗52 駕駛第190章 帶勁第213章 上火第159章 真愛第261章 玩脫59 關照56 低調第275章 心術204 孤寒第156章 正確第145章 憤怒身家第288章 逼宮第168章 躺槍第299章 別離98 風向第161章 回宮124 迷路113 冤屈125 雙元76 操心春睡第247章 脫生第155章 博弈119 大事31 本分正文205代表第233章 失敗97 衝突第231章 水滴第283章 快意敵我第190章 帶勁第179章 喜事139 感情84 震撼第199章 富貴第173章 選秀第191章 願意第249章 坑死第164章 神展56 動情第301章 餘韻第190章 帶勁59 關照73 溫泉第247章 脫生第212章 更年第172章 願望111 敲打101 暴發115 多助第273章 心思第244章 尋死第262章 母愛第164章 神展69 死人第223章 早熟121 主角62 龍威第153章 回去67 東廠第273章 心思36 和睦第264章 移情131 重輕97 衝突第190章 帶勁第294章 太后第287章 抗爭91 驚變第252章 退休第237章 捧殺正文205代表第198章 態度第281章 不安107 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