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侷限

於大人捏了捏鼻子,疲倦地嘆了口氣,一欠身出了轎子,大步流星地穿過了兵部衙門的小校場,沿路不少來往胥吏,見到他都立定了行禮,於大人不假辭色,絲毫也不理會——他要煩心的事情太多了,一時還照顧不到這虛禮上來。

着急忙慌的,總算是把嗣皇帝的登基典禮給辦了,於大人也是走馬上任,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兵部諸事,並且是將軍權給拿到了手中,他已經先行派出了素日裡看好的幾位卑官前去京外重鎮牽制瓦剌,若能抵抗那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能給京城決戰爭取出多幾日的準備時間。

要指揮這樣一場不利因素極多的京城保衛戰,於大人該有多繁忙就不必細說了,要歷數他手中的壞牌,也可以不停歇地說上半日的功夫,不過這些事還不足以給他造成太多心理壓力。要知道,於大人可是在徵漢庶人一戰中出頭的,他並非不懂軍事的初哥。作爲一個未經選入庶吉士的普通進士,這些年來能夠順利坐到兵部右侍郎的位置,而且頗有名聲,其心計膽色,也必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較的。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於大人是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雖然各種細節都沒少過問,許多計劃更是來回思量,但取勝的信心卻還是不小的。

不過,這並不說明他的心情就有多悠哉……在於大人看來,不論是嗣皇帝登基,還是瓦剌進犯京城的危機,實際上都是大風波的開始而已,土木之變最大的問題和最深遠的影響,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浮出水面,事後局勢會怎麼發展,連他都根本無法看透,有了罕見的‘身似浮萍、心如飄絮’般無法自控的感覺。

就說現在吧,嗣皇帝登基了,按說第一件事就是要給大行皇帝辦葬禮、上廟號,但這件事卻是被所有人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連太常寺、禮部那羣腐儒都沒人說話,在於大人看來,這件事就要比近在數百里內的瓦剌要更棘手得多。

京中是早已經傳遍了先皇未死的謠言,說他被瓦剌俘虜的聲音,是一日比一日更多,雖然宮中還堅持着‘吾家無投降天子’的說法,但是這個謠言卻有不少人買賬,連於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也沒什麼原因,基本上只要是熟悉‘先皇’的人,都不會對他被俘的結局有意外。只要不是倒黴到連自曝身份都來不及,就被人冷箭或者是亂槍殺掉的話,從他的身份氣度、穿着打扮,乃至是隨從的多寡來看,這樣的人都會被帶回去獻給統帥,死於敵襲,實在是很天真的想法,唯一能寄望的,也就是他見事不好,是否會自行了斷。

而熟悉先皇的人,也不會對這一條報以什麼希望……不過雖然是早有預料,但當消息傳來的時候,於大人的心情也還是頓時沉鬱了數倍:真是國運不利,這一下,事情可就複雜得多了。

要說起來,現在這尷尬的局面,可是拜內廷所賜,要不是太后堅持說‘先皇’已死,如今朝廷也不至於是進退兩難,甚至都不能正面承認‘先皇’有可能被俘虜,只能是放任謠言發酵。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當時要不是太后堅持說‘先皇’已去,大家也不可能這麼順利地就冊立了郕王,朝政亦是無法這麼快就穩定下來。只能說是每個手段都有後果,現在的局勢,不過是在爲之前的好處付出代價而已。

這代價也不能說是不重啊……

處理完了今日的急務,於大人已有了幾分疲倦,但他卻無意休息,而是站在窗邊,深沉地望向了小小的院子,彷彿要透過院門,直看到分佈在皇城內的六部衙門裡去。

今日的六部中,又有多少人正是醞釀着攻勢,要敦促嗣皇帝迎回‘先皇’,或者是更進一步,敦促其還政於先皇呢?

只怕是爲數不少吧,就連當日擁立郕王的那班大臣裡,對於現在的局面深感不安的,怕也不在少數。現在郕王母子,已經把持了朝政大權,而且從其行事來看,對先皇敵意頗深。這樣的態度,從其處理王振黨羽一事的做法中,便可以清晰地解讀出來,能明白這一層的,當然不可能是於大人一個,即使已經有很多人死在了土木堡中,但國朝不可能將所有力量全都帶去土木堡,留下來的聰明人,還有不少。

非常乾脆地就從了衆人要處置王振的呼聲,甚至是還沒等情緒發酵,就直接下令,一羣人關的關抄的抄,甚至還是大發行文,公佈了王振的數宗罪,將其第一次出宮的原因也給點明瞭——離間太后、先帝母子,狼子野心,早已深藏。

這不等於是說先帝和太后母子不合嗎?再加上現在市井中也是多了不少流言,有板有眼地說着當年太后卒中,就是因爲先帝受王振挑撥,把她給氣出問題的……雖然只是謠言,但和真相也是夠接近的了,曾聽過太后親口承認的人不在少數,相信不過是兩到三個月,這說法便會成爲衆人公認的事實,那麼先帝作爲一個不孝子,名望也就會進一步下跌。

詔書中這樣的小手段不少,明言王振,暗說先皇,雖說手法說不上多麼精妙,但也是把態度給甩了出來。於大人根本不覺得這是郕王自己的意思——那天郕王在殿上的表現他也看得很清楚,他是回了內宮後才轉圜的態度,此事背後,甚至都不會是司禮監某某人的籌劃,郕王根本還沒來得及熟悉司禮監的內侍們呢……怎麼想,都應是貴太妃的決定。

包括立儲那天,郕王在下決心之前,也是時時都看着屏風後……他不可能是去看太后的,太后若是有意徹底改換世系,又何須郕王說出這一番話來?不止於大人,當日殿中大臣,心底都該清楚,郕王撕破臉逼着太后和衆臣硬是捏着鼻子認了徹底改換世系的說法,到底是誰在背後授意——雖然貴太妃多年來處處是表現得賢良淑德、無懈可擊,但現在局面也很清楚了,她纔是皇帝身邊最強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她就是皇帝本人,皇帝的很多決定,根本是她直接代爲定下的。

這在戰爭時期當然沒有人會覺得不好,貴太妃多年觀政,威望高、能力強,太后病着時,也算是定海神針般的存在了。但卻不能說明每個人都會欣然接受這樣的變化,就連於大人,心裡也不是十分安定,他多年前着實是需要朝中奧援,也是仗着文官對外戚天然的優勢,以及自己簡在帝心的事實,還有對章皇帝的瞭解,直接曾上本參過貴太妃的孃家,也是因爲此事,貴太妃孃家在民間名聲其實一般,其一家人也是多年來低調得幾乎是連家門都不敢出。現在貴太妃得勢,很難說塵埃落定以後,會不會想起當年的往事,然後來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煩惱而已,於大人擔心的是另一件事——就他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處理了王振族人以後,百官對先帝的憤怒,有所消散,畢竟是天子,雖然受奸臣矇蔽,闖了這麼大的禍,但以一個大臣的心思來說,還是沒有什麼責怪他、怨恨他的想法,畢竟,那可是君父啊……對於他身陷敵手,還要受貴太妃及嗣皇帝母子倆聯手打壓的事,很多人是不忍心的。這份忠君的心思,在重臣中還淡些,但越往下卻越是根深蒂固,已經有不少門生故舊,若有若無地探過於大人的口風,想要試探他對於迎回‘先皇’的態度。

若單只是如此,那也罷了,於大人還不至於這麼憂心,不過因爲多年前的往事,於大人對於貴太妃一直都是很留意的——他總是要了解自己潛在仇家的勢力麼。和一般高傲的文臣不一樣,他對內廷的許多糾葛也都是有幾分瞭解,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很令他在意,此事還是多年前禮部尚書胡大人透露給他:如今的東廠廠公柳知恩,在二十多年前南京闖宮一事中,乃是護在貴太妃身側的心腹。

一旦知道此事,再略加打聽,也是不難刨出舊事:柳知恩在章皇帝年間,曾於貴太妃身邊服侍了兩年,之後才被提拔到南京司禮監,後來下西洋,回宮進東廠,一步一步都是走得很穩當。以他在北京未入司禮監,出京多年還能被章皇帝記住的下西洋這些線索來看,背後肯定是有人在章皇帝跟前美言提拔,才能不斷得到機會……這個人是誰,還用得着猜嗎?

天子聖聽,從來都不是不能矇蔽的。即使有廠衛在,只要廠衛也是朝廷的一份子,終究就要受到朝廷的影響,也不是完全忠心耿耿,什麼消息都往上報。若是換做別人在東廠廠公的位置上,於大人都不會憂心——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到這個地步,已經是功成名就了,無謂得罪一整個意見羣體,尤其是將來如何還不好說。這些私下不滿的議論,未必會往上報去,激化事態。

但以柳知恩這些年來行事的風格看,他卻是那種有恩必報的人物,幾次策對時,對貴太妃、郕王的恭順都是裝不出來的。於大人有九成把握,京中這危險的動向,肯定是被他上報給了貴太妃。

貴太妃這個人,當年被自己參了一次,以後二十年,徐家人幾乎都沒有聲音,在貴戚中是獨樹一幟——這女人很狠啊!對自己的家眷都是約束得如此嚴格,在文華殿裡,逼迫有發病可能的太后,也是一步都沒有留情。若是郕王的性子,只怕還做不出弒兄的事情,但如今京裡局勢,以貴太妃的作風來說……她只怕會直接把先帝一系殺個乾淨,快刀斬亂麻,以絕後患!

思及此,於大人的眉眼又陰沉了幾分,臉上也是難得地浮現出了動搖之色。

他不是吏部尚書王大人,把擁立郕王看作是自己的又一次政治投資。於大人自忖自己雖然不乏算計,但也還是和那些俗流有本質區別,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也還是立得住的。擁立郕王是保住國朝北方基業唯一的選擇,比對‘先帝’的忠心要更重要得多,於大人並未曾後悔過。說實話,他心裡對‘先帝’也不是沒有意見。

不過,即使如此,弒君那也是他無法輕易接受,甚至是不允許自己坐視的事情……若是因爲自己的關係,直接間接地導致郕王下令弒兄,‘先帝’因此而亡,只怕於大人下半生都再也無法得一安寢了。

轉身緩緩踱回案前,於大人捻起一張帖子,又看了幾眼,方纔是浩然長嘆,又將其擱了下來。

但,即便如此,自己又能如何?難道還真要附和這帖子所代表的那方勢力,請太后垂簾不成?又或者是如他們的異想天開,在朝會中逼着郕王將貴太妃送入長安宮清修?笑話,只說那徐元玉,因貴太妃一句話,如今就已被送入詔獄。敢提出這個荒謬的點子,那就是在逼郕王翻臉殺人!

然而,坐視此事發生,卻又着實是他無法接受的事情,不論怎麼說,‘先帝’——畢竟是章皇帝的嫡長子,是名正言順繼承大統的皇帝啊!

僅僅是二百里外,瓦剌精兵強將、士氣昂揚,劍指京城,意在必下。但這份威脅,只能令於大人揚揚眉毛而已,比起案頭這份帖子來說,瓦剌又只是疥蘚之疾了。

也許是因爲反應速度快,不過十日不到,新帝就已經登基,一套完整的守衛、反擊戰略也是被拿了出來,北京保衛戰的進展,要比所有人的預料都強一點。瓦剌在河北大掠十日,十日後方纔收攏兵馬,往京城行去,可僅僅是在紫荊關,便是受挫。足足攻了三日,丟下了上千具屍體,方纔把紫荊關給打了下來,對守軍的威脅卻並不大——他們已經是乘隙退回了居庸關中,而且,一個更好的消息也是被斥候傳到了朝中。

瓦剌人對於輜重的管理和運輸根本說不上嚴謹,畢竟這就不是他們的專長,在懷來吞下的大批輜重,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消耗頗巨,又因爲打下紫荊關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紫荊關到京城一線又是堅壁清野,除了水源,沒給他們留下什麼糧草,他們已經有缺糧的跡象了。

對紫荊關的守衛,算是非常的成功,起碼爲京城又爭取了不少時間。等到瓦剌來打居庸關的時候,於大人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力不從心了,而就在這時,山東的生力軍兩萬人,也是已經逐步靠近京師,看來大有希望繞道天津,在敵軍兵臨城下之前,到達北京增援。

不過,也就在這時候,一件令他眉頭直跳的事情發生了。

‘先帝’果然沒死……打紫荊關的時候還沒聲音,打居庸關時,他便被瓦剌人帶到關口叫門了。

一天啊沒睡,真的難受死了,精神都沒法凝聚的,而且休息好了的第二天也會一直都很暈……

63 體面第216章 北斗正文208好命127 不爭第180章 吐血第141章 對策內幕116 和好第191章 願意第216章 北斗第245章 聯手第177章 未眠身家第262章 母愛第292章 侷限第299章 別離第247章 脫生第225章 同病第258章 複雜139 感情第211章 德政第275章 心術第272章 接班87 堅壁第151章 陽謀第244章 尋死第251章 錦瑟第190章 帶勁第280章 無奈第236章 康復第253章 春雨49 遊覽第302章 繞樑94 威風正文205代表25 賞賜第261章 玩脫第299章 別離204 孤寒第218章 進化第294章 太后賞賜第268章 糟爛第237章 捧殺68 抄檢第156章 正確第272章 接班133 爲母第285章 繼承第164章 神展第226章 不振第281章 不安第277章 快意第292章 侷限第231章 水滴身家117 後浪54 葡萄盛會第167章 黑點138 渣滓第245章 聯手135 掌權第141章 對策第207章 威望32 內媚第160章 吹風120 出事120 出事第193章 醫藥127 不爭75 索要131 重輕第143章 驚訝第200章 呵呵110 亮劍第218章 進化110 亮劍第170章 黑鍋第247章 脫生第171章 雪崩185 許諾82 駕崩第293章 丟人134 離奇71 大殺第161章 回宮第298章 放心第258章 複雜第262章 母愛112 吵架太孫第273章 心思第184章 甜寵第144章 猜疑44 行李42 隨駕104 讓人第295章 醬油第295章 醬油
63 體面第216章 北斗正文208好命127 不爭第180章 吐血第141章 對策內幕116 和好第191章 願意第216章 北斗第245章 聯手第177章 未眠身家第262章 母愛第292章 侷限第299章 別離第247章 脫生第225章 同病第258章 複雜139 感情第211章 德政第275章 心術第272章 接班87 堅壁第151章 陽謀第244章 尋死第251章 錦瑟第190章 帶勁第280章 無奈第236章 康復第253章 春雨49 遊覽第302章 繞樑94 威風正文205代表25 賞賜第261章 玩脫第299章 別離204 孤寒第218章 進化第294章 太后賞賜第268章 糟爛第237章 捧殺68 抄檢第156章 正確第272章 接班133 爲母第285章 繼承第164章 神展第226章 不振第281章 不安第277章 快意第292章 侷限第231章 水滴身家117 後浪54 葡萄盛會第167章 黑點138 渣滓第245章 聯手135 掌權第141章 對策第207章 威望32 內媚第160章 吹風120 出事120 出事第193章 醫藥127 不爭75 索要131 重輕第143章 驚訝第200章 呵呵110 亮劍第218章 進化110 亮劍第170章 黑鍋第247章 脫生第171章 雪崩185 許諾82 駕崩第293章 丟人134 離奇71 大殺第161章 回宮第298章 放心第258章 複雜第262章 母愛112 吵架太孫第273章 心思第184章 甜寵第144章 猜疑44 行李42 隨駕104 讓人第295章 醬油第295章 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