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官僚

自從夏天的疫病以後,皇帝的身子是一直都不大好,秋天還咳嗽了幾日,後來調養了一陣子方纔好了。進了冬天以後他又開始頭疼,這個毛病算是繼承了文皇帝的,雖然挺苦,但這年頭遺傳病的現象不要太正常,大家也沒當一回事。畢竟文皇帝已經去了有十年了,他晚年的事蹟,現在誰也不會拿出來嚼舌根。就是記得的人,其實也都明白,那個頭風病也不是決定因素,畢竟文皇帝從年輕時候起就挺喜歡殺人的,頭風病頂多加劇他的脾氣而已。

皇帝的脾氣和文皇帝相去甚遠,算得上是非常有容乃大的了,所以他頭風大家反而都不大擔心,就如常叫了太醫進來診脈,預備慢慢調理也就是了。太后還特意吩咐了,讓找當年給文皇帝扶脈的太醫來,大家還打算當個慢性病長期治療呢,誰知道皇帝那麼不爭氣,臘月二十晚上,在南內那邊抱怨了一句覺得屋裡冷,當晚發燒,第二天就頭疼起來——還不是隨隨便便疼一下的那種,直接就疼得沒法視事了。

哪管在臘月裡,衆妃嬪兒女們還是一窩蜂去了乾清宮侍疾,太后沒動,打發人來問情況,正養病的皇后也來了。徐循自然免不了要幫着她主持大局,不過所有這些人連她在內,一律都被擋駕了,連乾清宮東間的門都進不去,理由也很簡單:皇帝怕吵。

“脹痛,”王瑾面上蒙了一層憂色,輕聲細語地低聲和兩位娘娘交代,“說是一陣一陣地脹痛,稍微吵一點就特別煩躁。這會兒又說是心痛,剛還吐了一回,現在正靜養着,屋內就留了兩人伺候,都是平時手腳最輕的,就怕驚擾了皇爺休息。”

這頭疼也罷了,頭疼煩躁,正是文皇帝晚年主要的症狀,可心痛卻非同小可。皇后和徐循對視了一眼,都是色變,皇后道,“太醫何在?”

徐循也無心搭理屬下們了,隨□代了一句,“都去偏殿裡等着吧,不行就先回去了。”

便緊隨着皇后一道,走過正堂,在西里間裡隨便找了兩個座位,召了扶脈的太醫來問情況。

皇帝用醫,又和后妃不同,是不能連續用一個醫生的,但凡是病都要兩三個太醫用藥。如今來回話的也是一名徐循並不熟悉的太醫,觀其鬚髮皆白,想必就是那位曾爲文皇帝用過醫藥的老太醫了,當他活躍在第一線時,徐循連生病請太醫的資格都沒有,自然和他沒什麼交際,倒是皇后似乎和他熟識,見太醫進殿,還招呼了一聲,“冉大人——你年老,不必行禮了,只快說說大哥如今怎樣了?”

冉太醫看來能有八十歲了,別說行禮,站着都是顫顫巍巍,皇后讓人給他看了座,他方纔喘着氣道,“觀陛下脈象……”

接下來是一連串徐循聽不懂的術語,她看着皇后也是一樣迷茫,冉太醫鄉音又重,而且老人家說話總是很費力,也比較含糊難懂,徐循聽他繞來繞去,也繞不出個所以然來,心頭不禁一陣煩躁,便走出屋子,衝守在門口的馬十招了招手,把劉太醫找來問話。

劉太醫年富力強,和她又相熟,解說脈象一直都是很直白易懂的,可今日被叫過來以後,一樣也是照辦了那一套晦澀的說法,“陛下寸脈浮,尺脈滑、關脈又極細微,脈搏如麻子……”

平時說脈象,大概說個脈如走珠乃是有孕徵兆也就罷了,這麼連寸關尺都說出來的,極爲少見。徐循越聽眉頭越皺得緊,索性直接打斷道,“你只告訴我這是什麼病,能否好得了。”

劉太醫面上頓時現出難色,幾番欲言又止,徐循的心都快跳出來了,接連顫聲追問,“難道——難道是有性命之憂?”

“娘娘……”劉太醫瞥了馬十一眼,拉長了聲音,“這倒也未必,只是……”

徐循這纔會意,忙對馬十道,“你瞅瞅,屋裡屋外有別人沒有。”

等馬十出去清場了,劉太醫方纔低聲道,“回稟娘娘,今夏皇爺一場病,病情雖險,可以下官所見,卻未有性命之憂。只是太醫院人多口雜,拿不出個方子來,老孃娘又心急如焚,難免……當時下官幾位同僚,爲老孃娘一席話所驚,便傾盡全力,拿出了個以毒攻毒的狼虎方子,只怕,雖然當時病好,但卻是後患無窮。”

劉太醫和她打了快十年交道,兩人關係一向融洽,他靠臨危受命,挽救靜慈仙師性命起家,仙師本該是他最大的靠山,但旋即被廢。此後宮裡女眷雖然都愛讓他診脈,但幾次有什麼言語抱怨,倒都趕巧是徐循管宮時所發,也都爲她擺平。雖然沒有明言,但劉太醫隱隱是把她當作了恩主,此時方會明言,不然,這等於是明着指責太后處置失當,反而害得皇帝落到這個境況。這樣的話一旦傳揚出去,劉太醫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

徐循現在關心的根本不是這個,纔要說話,劉太醫又搶着叩首道,“並非微臣撇清自己,當日各論方案時,一切討論都要留存。微臣當日,反對得較爲激烈一些,多有不祥之語。只怕如今得以應驗——”

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就是天家,有時要聽點實話也真不容易。徐循揉了揉額頭,只好先弄懂劉太醫的意思,她沉聲道,“劉大人該不會已經預料到了大哥今日的頭風病吧?”

“這倒不曾,但當日論證藥方時,微臣曾說過,‘宜緩不宜急,急必有後患’,當日情緒激動,不知書吏在旁,還說了許多別的話。”劉太醫還是沒說到點子上,“到底還是留下了佐證。”

徐循崩潰了,她道,“劉大人你是什麼意思?可否直言?我現在心緒煩亂,你這樣說我根本聽不懂。”

劉太醫面上神色數變,終究是一咬牙,叩首道,“同娘娘直言了吧,虎狼之藥,必有後患,只是發作有早有晚而已。昔日衆太醫開出此方,也是經過斟酌的,料想陛□強體壯,縱有表現,也當在幾年以後。可天意難料,自當日以後,便陸續有小問題發作,下官當時已覺不祥,今日給陛下扶脈後越發確信——皇爺今日的脈象,明顯就是藥毒發作了!而且來勢洶洶,只怕……難以治癒,必成痼疾。”

病人家屬,肯定都最怕藥石罔效、急病無救,徐循剛纔看劉太醫吞吞吐吐,心裡真不知想了多少壞情況。現在聽說只是難以治癒,倒是先鬆了口氣,雖然心情仍差,卻沒有剛纔那樣緊繃了。她也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難怪劉太醫表現這麼反常,這一次,他的處境的確很危險。

正因爲皇帝的病情事關重大,所以沒有哪一個或者是一羣醫生可以壟斷他的扶脈權。徐循絕不會天真地以爲這個脈象只有劉太醫扶得出,試想只要皇帝不死,只要在將來數年內隨便叫一個新醫生來扶脈,而對方醫術又還不錯的話,那麼很輕鬆就能知道是服用了某虎狼之藥的後遺症,然後倒推到夏天的那張方子上。接下來再查個檔看下到底都是誰開的方子,好了,太后好心辦壞事,直接導致皇帝身染痼疾,估計威望是要下跌了。但她畢竟還是皇帝生母,不可能因爲這種事就被追究什麼責任,接下來要倒黴的就是明知此方風險,仍然爲了自己性命開方的衆太醫,以及已經預言過皇帝現在的症候,然後居然沒有上報的劉太醫。

而最諷刺的是,徐循隨便想想也懂,若是將來事發,劉太醫作爲其中唯一一個觀點正確、態度正確,醫術看來也相對最高明的太醫,可能結果反而最慘。畢竟他居然把一羣太醫心照不宣的事情說破,因此衆太醫若被治罪,肯定第一個恨他,而太后也難保不遷怒於劉太醫——‘明知如此,你不早說?’,上峰和同僚都恨他,即使法不責衆,沒有眼中後果還是繼續當差,以後劉太醫如何在太醫院混?當然了,要是運氣差一點,大家一起抄家滅族的話,他也絕對不可能獨善其身的。換句話說,只要事發,他無非就是怎麼死的問題而已。

“這都什麼事啊!”她忍不住抱怨了一句,見劉太醫猶自長跪未起,便道,“劉大人,我也和你說實話吧,大哥在一日,我自然能保住你,若是大哥去了——”

其實如果皇帝現在去世的話,那倒又好說了,急病暴死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再說死了沒脈搏,也不可能找仵作來驗屍。此事就真正地死無對證了——徐循腦中,忽然掠過了不好的猜測,她頓了頓,便問,“這一次來的太醫,除了冉太醫以外,是否都是上次那些人?”

短期內,太醫院裡最優秀的人才大概也就是那些了,這一次來的人還比上一次要少,因爲病不是很急,劉太醫面色端凝,緩緩地點了點頭。徐循又問,“上回的醫生都有誰?居何職?”

劉太醫緩緩地說了十多名醫生出來,大約是涵蓋了太醫院權力的上層,畢竟若醫術不行,在太醫院也很難混出頭。徐循再想想冉太醫的口徑,以及那晦澀的脈案,心裡忽然涌起了一個極爲荒謬的猜測,她甚至都不敢相信——難道?這、這不可能吧……

剛纔劉太醫面現遲疑,她便把馬十打發出去,和他單獨說話,馬十是個有眼色的,清完場估計沒打算回來,反正到現在都沒見人影。徐循現在,連悲傷都不敢有,她屏着呼吸,簡直都說不出話來:那可是皇帝啊!爲了將來的風險,爲了、爲了自己的富貴,這羣大夫,難道還能瞞天過海,難道還能——難道就不怕——

她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古以來,治病都是最難說的事。瘧疾畢竟是很難死人的病,十個裡也就能死一個,再加上方子明顯過分中庸,太后氣怒之下,纔會說出‘治不好你們也別想活’的話,事實上比如昭皇帝也是暴病而死,文皇帝最後也是病死,伺候的太醫也都沒有治罪。畢竟必死之病人家也只能盡力救治,活不活那不是醫生說了算的。這一次皇帝頭痛心痛,太后甚至都沒太重視……若是所有診治醫生都是心照不宣早有默契,那,陰死個把病人,又有何難?藥毒不分家,爲名醫者,要不留痕跡地害幾條人命,只怕也不算難吧?要不是劉太醫把這事和她說穿了,誰能想得到今日之事,和夏天時太后的一句話有直接關係?

別緊張,她不斷地安慰自己——別是想太多了,這件事也還有許多疑點,這十多人如何能夠齊心?哪怕只有一個人良心不安……

這個良心不安,還願意爲病人爭取幾句的人,現在不就正跪在她身前嗎?別的大夫,也不能說沒有醫德,起碼當時在太后的威脅下,爲了自己的性命是已經不顧病人的身體了,如今又如何能指望他們爲了自己的性命去竭力救治皇帝?而且歸根到底,這件事也不能全怪他們——可不怪他們怪誰?要不是他們只開了中庸的方子,太后又如何能惱怒得說出那番話來?

徐循現在已經完全亂了,只覺得太陽穴突突地跳,也和皇帝一樣是脹疼了起來。她放棄去追問是非對錯,而是直接道,“我想我明白大人的意思了,但我倒要問你一句,不說破,指不定還有平安過關的可能,你今日和我說破,又是因爲什麼呢?”

劉太醫擡起頭來,朗聲道,“不怕娘娘笑話,下官入太醫院十二年有餘,前二年鬱郁不得志,其後也算飛黃騰達,爲何?只因下官以醫道爲先,置生死爲後。——生死皆度外,富貴又何能異?十年後,下官亦將以醫道先!”

當日皇后鬼胎髮作,幾乎必死。是他直接把周太醫的療法完全推翻,方纔救了胡皇后一命。卻也因此和周太醫結下仇怨,到今日依然關係微妙。皇帝瘧疾發作,在生死跟前,衆太醫皆用虎狼藥,他據理力爭,欲挽狂瀾,想必也沒少得罪同僚。如今在徐循跟前戳穿此事,等於是把性命、富貴交在了徐循手上,稍差一點的結果,就可能是革職還鄉。但劉太醫依然要說,依然要做,只因爲醫生因以醫道爲先,比起性命甚至富貴,他最想要的,還是治好病人,不論這病人是皇后還是皇帝,又或者是宮女宦官,他考慮的事情,從未有變。

徐循認識他已有十年,卻從未想過劉太醫還有這樣一面,事實上她更未想到的事,咫尺之間能有這許多風雲詭譎,要不是劉太醫說破,很有可能大家無知無覺之下,皇帝就這麼被暗暗醫死。一時對劉太醫是肅然起敬、感佩萬分,她凜然道,“先生請放心,加官進爵不敢說,但只要我還未倒,就一定能保住先生。”

劉太醫面上也是一鬆——雖然生死在醫道之後,但畢竟沒有人是想死的,他能得到徐循保證,起碼活的希望大了幾分。

現在知道了病因,徐循詫異之情略減,餘下的只有無邊無際卻又沒個去處的憤怒,雖然已經是以前的事了,但她仍不禁問道,“若當日能依先生的方子,大哥能有痊癒的希望嗎?”

“下官開了藥方,當時自然就是有信心將陛下治癒。”劉太醫坦白道,“但由陛下這幾個月的小病小痛來看,實在元氣虧損已非一日,只是從前未曾表現出來。畢竟衆醫皆是爐火純青的大家,也不可能開方偏差到如此地步,當日依我推測,陛□子骨,應當是在兩年內出現問題的。”

“到底是哪一味藥造成的問題?”徐循忍不住又追問了一句。

“這……”劉太醫猶豫了一下,“草烏傷腎、馬錢子傷心經……”

他說了七八味藥,方纔道,“即使是開出一味,也要再三斟酌,奈何當日老孃娘催逼甚急,陛下病情也兇險,便作了個‘以毒攻毒’,橫豎是一賭了,在下同僚,求的都是要儘快見效,免得夜長夢多。唉,說來也是誤打誤撞,如果當時由下官方子來治,陛下可能都挺不過開始兩日。畢竟瘧疾兇狠,而從如今來看,他元氣虧損又極爲嚴重,這一點,當時下官又是不知情的。”

這樣說,皇帝這幾個月的命,還算是撿來的了?徐循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她喃喃道,“可……可大哥還這麼年輕……”

劉太醫現在和徐循的關係,已非從前可比,再說他和徐循交往不少,也多少知道徐循的脾氣,聞聽徐循說話,便直言道,“也不瞞娘娘說,皇爺這一脈本就有病遺傳,再加上皇爺自小服丹,又旦旦而伐……”

換句話說,皇帝今日的情況,三分**、三分天意,也有那麼三分,算得上是咎由自取了。

徐循心中難過萬分,不覺也有幾分自怨自艾:早知道服丹危害這麼大,她又怎麼會不聞不問?可恨她自己也是半懂不懂的,又覺得丹藥應該也是好東西,也不必和皇帝衝突太過……

在劉太醫跟前,她不願軟弱太甚,雖然鼻子發酸,但也還是強行把淚意壓下,問道,“那,今次大哥的病,你能治好嗎?”

劉太醫沉聲道,“下官先已說明,此病無法痊癒,但——短期內,也未必會有性命之憂。”

如今也只能這樣辦了,好在皇帝大發病未久,相信按那羣太醫的效率,成方肯定還沒開出來,徐循捂着抽疼的額角,把劉太醫打發下去等消息。自己枯坐着左思右想,亦是苦無良計,又怕太后發覺不對,過來探視,也不敢猶豫太久,思來想去,見時間過得飛快,只好先站起身去尋皇后。

她和劉太醫商議了許久,皇后和冉太醫的碰頭會早開完了,正坐在西里間炕上沉吟,見到徐循進來,便說,“你來了——袁嬪她們我都遣回去了,大哥那裡還不讓人進,留着也只是嘈雜——劉太醫對你怎麼說的?”

這一次的太醫團,事實上已經出現變數,這個八十歲的冉太醫就是新面孔。不過他老態畢露,看來頗有些糊塗,誰知道能否發覺不對,發覺了以後又會怎麼處置。徐循觀皇后神色微妙,心中一動,便反問道,“冉太醫如何對你說的?”

若非劉太醫自己跳出來,誰能料到當時還有那樣一番爭執?皇后不疑有他,露出一絲苦笑道,“冉太醫就說了這個頭疼和文皇帝的不大一樣,別的什麼都沒說。”

就算不去衡量日後得失,不去管劉太醫的處境,徐循現在也實是兩難,她現在只想要安靜換一批太醫來給皇帝開方,可告訴皇后,皇后只怕會將此事鬧大,讓太后和皇帝之間再添裂痕。不告訴皇后,她的身份擺在這裡,又怎能隨意做主,換掉這個名醫團?

正無計間,又聽得皇后道,“冉太醫已經致仕七八年了,這一次進來,也就是個參謀顧問的身份,我看他似乎是有話想說,但卻始終沒有出口。——可劉太醫和我們卻是極熟的,他和你說了什麼沒有,大哥的病,是否、是否……”

說到後來,已經是聲音微顫——原來她剛纔心事重重、神色微妙,擔心的卻是這一點。

徐循心亂如麻,隨口搪塞道,“劉太醫說,治好難,但應該未必會就出事……”

皇后肩線一鬆,顯然她之前也被冉太醫嚇得有很壞猜想,又奇道,“這雖不能說是好事,但也起碼比一病不起強些,你怎麼——”

正說着,外頭馬十進來道,“皇后娘娘、皇貴妃娘娘,皇爺剛纔歇息一會,如今好些了,只還想靜養着,請皇后娘娘回坤寧宮歇息,留皇貴妃娘娘伺候着便可。”

剛纔因對皇帝的關心,而短暫緩和的關係,現在彷彿又急劇有了裂痕,皇后望了徐循一眼,也不說話,起身直出屋子。徐循亦根本無心搭理她,又或者爲此事煩惱感慨,她也是大鬆了一口氣,幾乎不顧儀態,拎起裙子,急匆匆隨着馬十進了東里間。

突然想起來說下,皇帝的瘧疾不是因爲去馬球場得的,應該是半個月前被咬以後就傳染上了,瘧疾的潛伏期有12-20天的。

134 離奇第178章 漁翁第292章 侷限第166章 恭讓第149章 糊弄選秀98 風向69 死人第286章 綢繆70 懼怕第243章 想死103 盛寵第180章 吐血138 渣滓133 爲母127 不爭第268章 糟爛35 端平第165章 愉快第277章 快意第218章 進化100 奸妃第211章 德政51 喜事第198章 態度第196章 復出春睡140 順遂第224章 羞恥變化118 喜訊73 溫泉53 甜蜜第255章 篡權104 讓人第254章 尷尬186 回生第224章 羞恥105 糊塗第243章 想死66 生女第289章 頭疼123 喘氣賞賜第217章 安心侍寢110 亮劍第229章 影響109 複雜51 喜事第255章 篡權嫁妝變化第192章 冒險第253章 春雨第158章 風波第177章 未眠139 感情第225章 同病第266章 攝政58 陽根47 病中第267章 權柄第258章 複雜變化孫嬪47 病中第279章 遷怒49 遊覽133 爲母第154章 和好36 和睦第147章 情義第244章 尋死第197章 相思第278章 佳媳第278章 佳媳第217章 安心嫁妝123 喘氣111 敲打121 主角120 出事第153章 回去40 元宵117 後浪第218章 進化115 多助51 喜事第277章 快意第265章 愚笨第236章 康復42 隨駕第166章 恭讓無寵賞賜第212章 更年第265章 愚笨第282章 胡鬧第163章 涸魚
134 離奇第178章 漁翁第292章 侷限第166章 恭讓第149章 糊弄選秀98 風向69 死人第286章 綢繆70 懼怕第243章 想死103 盛寵第180章 吐血138 渣滓133 爲母127 不爭第268章 糟爛35 端平第165章 愉快第277章 快意第218章 進化100 奸妃第211章 德政51 喜事第198章 態度第196章 復出春睡140 順遂第224章 羞恥變化118 喜訊73 溫泉53 甜蜜第255章 篡權104 讓人第254章 尷尬186 回生第224章 羞恥105 糊塗第243章 想死66 生女第289章 頭疼123 喘氣賞賜第217章 安心侍寢110 亮劍第229章 影響109 複雜51 喜事第255章 篡權嫁妝變化第192章 冒險第253章 春雨第158章 風波第177章 未眠139 感情第225章 同病第266章 攝政58 陽根47 病中第267章 權柄第258章 複雜變化孫嬪47 病中第279章 遷怒49 遊覽133 爲母第154章 和好36 和睦第147章 情義第244章 尋死第197章 相思第278章 佳媳第278章 佳媳第217章 安心嫁妝123 喘氣111 敲打121 主角120 出事第153章 回去40 元宵117 後浪第218章 進化115 多助51 喜事第277章 快意第265章 愚笨第236章 康復42 隨駕第166章 恭讓無寵賞賜第212章 更年第265章 愚笨第282章 胡鬧第163章 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