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

“末將見過總督大人!大恩不言謝,總督大人相救之恩,末將沒齒難忘!此生定會勠力同心,殺賊以報!”

朱樹人抵達漢中時,距離南鄭縣城還有好幾十裡,就看到了曹變蛟帶着衛隊出城迎接。雙方人馬遙望相見,曹變蛟就下馬恭敬侍立道旁,等着朱樹人來到近前,才愈發謙卑地說出這番感激之言。

曹變蛟沒有帶太多兵馬,顯然也是提前瞭解過朱樹人帶了多少人。朱樹人有三千衛隊,曹變蛟就只帶五百親兵,以免對方突然相遇緊張。

乍一見面,朱樹人果然還有些好奇,仔細打量了曹變蛟長相。

曹變蛟今年三十五歲,臉上棱角線條如刀刻斧鑿,森然嚴峻,

生有一部美髯,沒關羽那麼誇張,但也非常濃密齊整,修成一個尖角綴在頜下,看着很是硬朗。

歷史上的曹變蛟,生命就終結在虛歲三十四,後面這一年半,已經是多活的了。看着這位明末着名勐將,朱樹人內心也是頗爲感慨的。

他連忙上前攙扶對方:“誒,曹將軍是軍中前輩,何必多禮,快請上馬,陪本官一同入城。

本官當初還是一介生員時,便聽說了曹將軍威名,對本官頗有激勵,這才立志要捐個功名,領兵報國。

至於相救一說,更是不必提起,去年塔山、杏山之役,那不是家父督導漕運改海,派了海道張軍門、承運司鄭主事護航運糧,適逢其會麼,本官有什麼功勞可言?

諸位都是大明忠良,但凡我等食大明之祿的,見到有出手搭救的機會,定然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大夥兒勠力同心,還說什麼謝不謝的。”

曹變蛟被朱樹人拉起,內心也是感動,沒想到這位年輕的總督如此不居功,他也是慚愧感慨:

“倒是末將口拙,一時都不知怎麼說了。沉部堂的大恩,當然也是要謝的,這不是末將此生恐怕都沒有去南京拜見的機會了,拜謝了總督大人,也是一樣。總督大人真是一門忠義,古道熱腸,能在總督大人麾下做事,是末將之幸。”

朱樹人澹然一笑:“別這麼說,曹將軍家,不也是一門忠義,令叔當年奮勇無前,不也一樣是天下聞名。

便是曹將軍你自己,去年聽白廣恩、唐通等鬆錦之戰潰逃回來的敗將說起,也是敬畏不已,曹將軍衝突黃臺吉中軍之壯舉,雖最後功虧一簣,卻也足以壯我漢人膽氣。”

兩人商業互吹了一番,很快熟絡起來,也就沒那麼客套了。

曹變蛟是發自肺腑地感激尊敬總督大人,他堅持落後一馬頭的距離,跟在朱樹人旁邊引路回到南鄭。

而且聊着聊着,曹變蛟很快就發現,這位總督大人不僅僅是功德巍巍、恩義素着,而且還非常平易近人,有一種發自肺腑的對武人一視同仁的尊敬,

朱樹人的言談舉止表情中,看不出哪怕一絲的重文輕武,這就更讓曹變蛟及其身邊的武將們心有慼慼焉。

尤其是他們都注意到了,剛纔這位總督大人自報家門時,居然說的是“曹將軍的事蹟,對本官多有激勵,這才立志要捐個功名領兵報國”。

這句話說得那麼自然,但顯然又是不合常理的——衆所周知,朱樹人可是兩榜進士出身、有天下諍諫之名!

雖然他的監生是捐的,捐完監生後、到參加春闈之間那半年裡,臨時擔任的官職也是花錢買的,但好歹那僅僅只持續了半年,隨後他就得到了正牌的科舉出身!

在大明朝,你但凡換一個別的文官,只要他是科舉出身,哪個不是到處顯擺自己出身科道正途?哪怕最後身居館閣、部堂,已經不需要吹了,也會不經意澹然地提及自己的正經出身。

像朱樹人這麼坦蕩,就因爲入仕最初半年做的官是買的,就一輩子大大方方說“我朱某人這個官,買來的”,簡直萬中無一!

不得不說,朱樹人用這一招,也是不知道收買了多少武將跟他推心置腹有共鳴,覺得他是“自己人”,屢試不爽。

曹變蛟沒見識過,於是又毫不意外地中招了,死心塌地程度頓增數成。

……

進了南鄭縣城,在漢中知府衙門裡,曹變蛟簡單地擺了一個接風酒,旁邊還有正牌的漢中知府陳君寵作陪,也都一一上來給朱樹人見禮。

朱樹人只是隨便應付,並不以爲意,這些文官並不是他要籠絡的重點,其中也談不上什麼奇才之士。

這陳君寵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所以朱樹人也不瞭解其生平,並不知道這人骨氣還算可以,歷史上在李自成入侵時死守死節了。

因爲年景不好,曹變蛟又是剛來,地方上籌措軍糧的任務本來就重,陳君寵作爲地方主官,擺出來的接風宴也就比較寒酸,無非是一些野味和魚蝦而已。

朱樹人也不介意,有什麼吃什麼,也不嗜酒,言談舉止之間,便讓這些新下屬又高看了他一眼。

都聽說總督大人家幾代都是蘇州首富,這樣頂級紈絝公子出身,倒也能吃苦,實在是難得。

一邊吃喝,朱樹人順便問起漢中周邊的防務部署、軍備力度、民生稅賦情況。

曹變蛟便率先稟報了軍備部分的情況,只見他用短刀一邊切割着野豬肉,一邊訴說:

“這漢中府原有衛所駐軍編額四千人,隔壁鞏昌府、岷州衛也各有三千員額。不過末將到了之後,嚴覈實查,空餉缺額起碼有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也多是隨便拉來充數的。

這漢中周邊,最近三四年倒是沒怎麼打仗,但當初可是被反覆兵災洗略的。六年前高迎祥便是從鄖陽入漢中,最後想突圍離開漢中時,在子午谷兵敗被擒。記得當年那一戰,末將也跟着孫總督一起參與過,沒想到如今孫總督都已經……唉。

高迎祥死後幾年,鄖陽一直戰亂不斷,也就常常跟着張獻忠、羅汝纔等,分出偏師入漢中洗略。朝廷兵馬打散了又拉新丁,根本無戰力可言。

崇禎十二年後,張獻忠降而復反,此後諸賊才漸漸轉戰去了別的富庶之地,最近兩年,這兒總算太平些,但想募出精兵,是不太可能了。

如今本地守軍,主要靠末將從太原帶來的一萬老兵,另外就是鳳翔府的五千精兵——鳳翔府的守兵,原先該當是孫總督部下,

但孫總督在西安殉國後,也並未全軍覆沒,殘餘鳳翔兵逃回寶雞、郿縣、大散關一帶,依託漢中支持勉強還能固守,末將爲了穩定人心,也不及請示,事急從權撥給了他們一些糧草。”

朱樹人聽了,心裡大概也有數了,曹變蛟這一路勢力的存在,至少可以給他提供一萬五千人的精兵,外加數千強拉到地方衛所的壯丁,滿打滿算,就是兩萬人,

將來很長時間內,都要依靠這支部隊,來確保朱樹人地盤的西側北線不受侵擾,阻斷關中賊情向漢中蔓延。

曹變蛟帶出來的太原兵,戰鬥力那絕對是可以的。

雖然前年冬天鬆錦大戰那次,衝殺黃臺吉旗陣時,很多骨幹精銳都戰死了。

如今這一萬人有相當一部分在山海關駐防時都只是二線部隊,還有些是曹變蛟回到山西后重新募兵的。但不管怎麼說,哪怕這一萬人裡,有三四千是跟着曹變蛟衝殺過黃臺吉旗陣的精銳,就已經足夠了。

如今漢中地區的防務,最大的短板還是民政,是軍糧的供給。

如果只是守住漢中盆地,情況還稍好一些。但要保住將來回到關中的橋頭堡,保住秦嶺以北鳳翔府的寶雞等幾個縣,糧食消耗就會打得多了。

【推薦下,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哪怕毫無地理常識的人,只要想想當初諸葛亮北伐時,從漢中起運四石軍糧,路上要吃掉三石,纔能有一石抵達陳倉道口,就知道古代翻越秦嶺的運輸條件有多艱險了。

明朝比漢末又過了一千四百多年,交通條件和科技當然有很大提升,但朱樹人估摸了一下,運一石糧食到寶雞縣,漢中這邊至少還要耗費掉二石五斗以上,路況差天氣差的季節,依然能達到三石。

朱樹人想了想,便立刻拿了兩個主意:“既然曹將軍如今還能確保寶雞、大散關等處,這些將來反攻關中的橋頭堡,也不容有失,必須穩穩拿住,以待關中有變。

這穿越陳倉古道守住秦嶺北端,最大的麻煩還是運糧,所以我們要爭取用盡量少的兵力,來確保寶雞縣和大散關的防務——曹將軍,如今這兩處駐軍各有多少人?”

曹變蛟想都不用想,脫口而出:“孫總督留下的鳳翔軍殘部五千人,幾乎都留在寶雞縣了,末將還額外助兵兩千,分了一個心腹守備,幫着守城。

大散關處,末將以本部兵馬五千,並一半的漢中府衛所兵駐守。整個漢中兩萬人馬,倒有一萬五千人左右部署在這兩個最緊要的所在。

其餘南鄭城內,只有三千兵馬駐守,另有三千精銳,則分別佔據褒斜道口太白山、子午谷口等各地,外加與鄖陽毗鄰的漢水谷口。

褒斜道、子午谷都比陳倉道大路更爲險峻,還都是棧道,所以不需要太多兵力就能守住,尤其子午谷口,數百人守關,便足以萬夫莫開。”

朱樹人想了想,其他各處要道的防守兵力確實不能再減了,漢中盆地看起來人口不多,但佔地着實廣大,山區太多,要守住的口子也比較多比較分散。

所以要節約人數,最關鍵還是把寶雞縣和大散關的駐軍減少,這樣今明兩年就能少往北方運軍糧了。

於是他盤算了一下,建議道:“既如此,把大散關的駐軍減少一半,爭取三千人守住關口。本官會把軍中的老式火銃都撥給守關將士,湊足至少兩千杆,再配上幾百杆鳥銃、魯密銃,一百杆斑鳩銃,二十門新式佛郎機。

至於火藥,也會一次性運足十萬斤以上,至於鉛彈,除了外運之外,還可以考慮在當地自制,守城用的,也未必需要精密的鉛彈,什麼碎石鐵渣都是能塞的。

有了如此重火器,再憑藉秦嶺之險,三千人絕對能守住了。寶雞縣也會多給一批火器,把守兵人數壓縮到五千人。”

曹變蛟一開始想求穩,聽總督大人說火器管夠,他也就不阻止了。

雖然老式一點的火器開火頻率慢,還笨重低效,但站在城牆上是無所謂的。精良的新式武器,當然要給野戰部隊優先使用了。

另一方面,也是朱樹人麾下各軍,都要講究個先來後到,朱樹人本人可以因爲曹變蛟是一代名將、史書上赫赫大名,就給他優待。但朱樹人麾下其他將領,難免會有想法,覺得跟隨總督多年,還不如新來的受重視。

爲了一碗水端平,最好的做法還是先讓曹變蛟拿着老式火器打打防守戰,等他的部隊跟了朱樹人之後,也立了功,經受住了考驗,朱樹人再給他提高待遇,換裝裝備,被人也就不會說什麼了。

真實世界駕馭人心統治下屬,可不是打《三國志》策略遊戲——自己原本的軍師智力95,新招降到一個智力98的武將,立刻就能把原來的軍師撤了換上這個98智的當軍師。

更不能說把大驃車衛等將軍號空着,就等抓到呂布關羽趙雲招降後,就直接給他們升大驃車衛、然後給老部下發個幾百兩黃金就把忠誠度補回去。

現實世界敢這麼幹的統治者,早就特麼被屬下造反殺了。

搞定了兵力部署、節約軍糧的事兒後,朱樹人就轉向陳君寵:“陳知府,不知這漢中一府,如今民生如何,稅糧可能供給這兩萬士卒的軍糧?

若是不夠,能不能分派一些士卒,閒時屯田?只要種田之餘,每年抽出兩個月訓練,應該也不至於戰力下降太明顯。就是不知漢中田地可夠。”

陳君寵連忙回答:“前些年漢中倒是民怨沸騰,還反覆被流賊蹂躪。如今卻早已地廣人稀,反覆戰亂中,人口十死七八,富戶讀書人幾乎都被殺盡。

崇禎十三年後,才勉強開始恢復生產。不過稅還是不怎麼收得上來,百姓此前太苦了,剛緩了兩年,今年如果足額徵稅的話,也纔是恢復生產後的第三年而已。

如果曹軍門能分出人手,自行軍屯,下官一定能清丈出足額的田土撥給耕種,不過收成就難以保證了,本地的水利也是一直年久失修,此前被戰亂破壞太重。

下官上任後,兩年內拼命勸導百姓重修水利,不可如陝人流民那般竭澤而漁亂墾,但起色還不大。”

朱樹人聽了這番話,倒是對陳君寵生出幾分知遇之感。這年頭懂得勸百姓興修水利,做長久計的,都算是有見識的好官了。

他在武昌時,也是一直督促百姓要興修水利,決不能搞破壞式開墾,對於那些從陝西流竄來的、流賊投降後務農的,但凡有把那些劣幣驅逐良幣的劣習帶到湖廣的,還會嚴懲——

當然,朱樹人從來不是隻懲罰刁民,他也一碗水端平懲罰劣紳。對於破壞永佃權,不把保護得力的良田永久給固定佃戶租種、想要換地漲租子的地主,朱樹人一樣屠刀霍霍。

在朱樹人治下,租佃權利從來只有一條鐵律:誰把田保護得好,誰就有權永久種這塊地,不能漲地租,也不能以漲地租爲藉口,逼對方換一塊田種。

如果旺鋪老闆幹得好房東就漲租金或者換店面,誰還特麼好好幹!

朱樹人跟陳君寵略微交流了幾句,立刻就表態:“這點可以放心,本官自會支持你的。本官在湖廣時,就不顧大明律,對換地漲租的把戲打擊甚嚴。

另外,既然漢中地廣人稀,又暫時缺乏灌既,可以多推廣種植本官新帶來的玉米。此物產量遠高於種麥尚在其次,關鍵是省水。

只要種麥四成的灌既水量,就可以養活玉米了。按說冬種麥、春末種玉米,一年兩季輪換是最好的。

但夏末秋初也不是不能種,無非頂掉一季冬小麥,而且寒冬之前必須收割,比春末的玉米損失幾成產量。既然漢中水利敗壞,先頂一陣也好。我這次隨軍就帶來了幾萬石玉米、土豆,可以作爲種子。”

陳君寵聽後,也是嘖嘖稱奇:“沒想到總督大人還對農桑如此精通,下官實在佩服,下官這就去籌備。”

第156章 讓人輸得心癢癢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1章 大局爲重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191章 論功行賞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09章 詐降不是那麼容易的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383章 一個不留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82章 新年計劃第4章 你想丟女人還是丟臉第175章 全軍爆種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228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301章 一口氣全吃光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84章 惹火燒身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99章 前仆後繼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387章 藉着外敵的壓力,搞大明自己的變法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10章 刺槍法:從入門到入土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77章 兩條都是死路,一條長一點,一條短一點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最近更少了,說聲抱歉,解釋一下(感言)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327章 再臨江寧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1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7章 塵埃落定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賊第157章 飯要一口一口吃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266章 兩百日皇帝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13章 你們流賊怎麼不按套路出牌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77章 沈道臺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242章 吳三桂玩不過多爾袞,但是國姓爺可以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39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繫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73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25章 奮勇爭先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87章 小宛紡紗機第55章 悄悄驚豔沈道臺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第145章 升任湖廣巡撫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40章 管殺也管埋第27章 困獸之鬥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
第156章 讓人輸得心癢癢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1章 大局爲重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191章 論功行賞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09章 詐降不是那麼容易的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383章 一個不留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82章 新年計劃第4章 你想丟女人還是丟臉第175章 全軍爆種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228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301章 一口氣全吃光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84章 惹火燒身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99章 前仆後繼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387章 藉着外敵的壓力,搞大明自己的變法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10章 刺槍法:從入門到入土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77章 兩條都是死路,一條長一點,一條短一點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最近更少了,說聲抱歉,解釋一下(感言)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327章 再臨江寧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360章 興復大明,還於舊都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1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7章 塵埃落定第288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賊第157章 飯要一口一口吃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266章 兩百日皇帝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13章 你們流賊怎麼不按套路出牌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77章 沈道臺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242章 吳三桂玩不過多爾袞,但是國姓爺可以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142章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第39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繫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73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25章 奮勇爭先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87章 小宛紡紗機第55章 悄悄驚豔沈道臺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第145章 升任湖廣巡撫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40章 管殺也管埋第27章 困獸之鬥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392章 有人阻撓變法就放酷吏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240章 太子豈會與殺父仇人合作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