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

“砰砰砰——”

震耳欲聾的火銃聲,響徹於桐柏山冥阨谷口。

一陣陣的開火,是如此的連綿不絕,以至於都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槍聲,哪些是羣山空谷間的迴響。

這天一早,隨着賀一龍試圖掉頭從沈樹人這邊衝出缺口後,兩軍就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況之血腥,也是沈樹人領兵以來首見。

賀一龍部的先鋒死士,一批批倒在谷口,屍體很快疊成了摞,摞成了堆。讓衝鋒者舉步維艱,埋踵而戰。

“埋踵而戰”這個典故最早出自《三國志》,寫的是季漢最後一戰、諸葛瞻死戰鄧艾。往往被初讀書者望文生義,理解成“讓士兵們把腳後跟埋起來,防止後撤當逃兵”,然後拿來黑諸葛瞻膠柱鼓瑟不知兵法。

實際上,哪有什麼刻意把腳後跟埋起來的傻事。還不都是屍體堆多了,隨便走一步都會陷進去。

而賀一龍今天面對的境況,顯然比諸葛瞻面對鄧艾時還要艱苦。

戰場上的動靜對比,詭異得可怕——賀一龍原本不是沒面對過大規模的火器營,但把火器打到這種程度、應用得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卻是真的平生僅見。

往常火器對轟,戰場上應該是槍炮聲大作、但慘叫之聲偶爾也能蓋過槍炮,讓人能切身感受到殺傷效果,順便調節一下聽覺神經。

但今天的排隊開火,槍聲數倍於平時,慘叫聲卻少得可憐,一動一靜之間的對比,更是讓生者汗毛倒豎,不寒而慄。

只有僥倖多活幾輪的軍官,才能看清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爲山谷太窄,正面不過百十來人寬度,完全沒法迂迴。

火器往人堆裡蒙,隨便一個士兵都有可能被三五顆霰彈同時蒙中,所以連慘叫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斃命了。

往常戰死一個士兵,至少會產生三到五倍於此的傷員。如今卻是傷亡比跌破二比一,一個死者對應不到兩個傷員,傷員也很快會被踐踏踩死、壓死、憋死,慘叫聲聽起來就清淨稀疏很多。

官軍平時操練的戰術都是疊進法,也就是輪換上前開槍的“三段擊”。如今卻也事急從權換回了更老式的“番遞法”,讓後排士兵裝彈後、遞給開槍的士兵,由專人專心負責瞄準射擊。

在地形相對開闊空曠的地方,疊進法的射擊效率會更高,一個人專注管一把槍,對自己的武器也會更熟悉。

但今天這種特殊場合,都堵在那兒,爲了讓第一排排得儘可能緊密,官軍連供士兵輪換進退的甬道都沒留下,密密麻麻排了近二百人。

而沈樹人如今有大約一千五百杆火槍,還全都用上了紙彈殼定裝彈藥,瘋狂遞槍換槍之下,最前排幾乎每隔三四秒就能開一槍。

陣前已然成了徹底的死地,饒是大羅金仙下凡、西楚霸王轉世,也沒法衝過來。

衝到面前,也還有長柄戰斧和上了套箍式刺刀伺候。

隨着戰局漸漸穩定,一向謹慎不太願意親臨一線督戰的沈樹人,也難得親自到了距離前線三百步遠的地方,登高拿着望遠鏡遠眺。

當初追擊消滅劉希堯的最後一戰,他是躲在船上的,把正面指揮全權交給了左子雄。

這次可是連滅革左五營中的兩路賊酋,還是分別以“革、左”爲字號的響亮人物,再不趁機刷刷威名值,就太浪費了。

桐柏山谷如此險峻,前方三百步也沒有賀一龍的人能衝過來,也超過了敵軍遠程武器的攻擊範圍,這就讓沈樹人很從容。

看了許久,沈樹人自己都被面前的慘狀激得壯懷激烈,放下望遠鏡,內心不由感慨:

“可惜這時代沒有照片可以拍,不然一定要把我登高眺望敵情、談笑指揮破敵的英姿記錄下來。

嗯,不過也不是完全沒希望,沒照片咱可以找畫畫畫得逼真一點的嘛,明末已經有江南畫家借鑑西方油畫技法、追求寫實的畫師了,貌似五官細節都能畫得很逼真。

可惜就是沒掌握明暗陰影、遠近透視法,實在不行,過幾年等我發達了,讓鄭成功把大員的荷蘭人滅了。把荷蘭俘虜全抓了,讓荷蘭東印度公司交出科學家笛卡爾和畫家倫勃朗來換人質好了!

到時候就讓倫勃朗作爲我御用的,專門記載我的英姿,怎麼不得畫個幾十幅比拿皇翻越阿爾卑斯山還有名的肖像出來?倫勃朗好像跟李自成張獻忠同年,應該都才35歲。”

……

第一天的血戰,就在沈樹人的談笑自若,和前沿陣地血腥屠戮如修羅場的強烈詭異反差中,結束了。

換做平時,這麼慘重的傷亡,早就讓流賊崩盤潰退了。今天卻是因爲四面被圍、狗急跳牆,足足死了三五千人,才最終退卻。

連續數次突圍死傷慘烈後,賀一龍部的精氣神也被徹底打沒了。此後五六天裡,再也沒能組織起大規模的衝鋒,最多隻是一些試探性的偷襲。

賀一龍部的糧草,也在逐步消耗,隨軍行糧本就不多,能吃十幾天就不錯了。

之前入谷後行軍、與劉國能交戰也花了好幾天,所以算算日子,之前帶來的糧食再有三四天絕對會吃光。

當然,賀一龍部也不是隻有隨軍行糧可以吃,他們畢竟還控制了平靖關這座山中關卡。

這裡平時也有少則一兩千、多則三四千人駐紮,也會囤積一些糧食給駐軍戰時長期死守食用,至少要確保夠吃三個月到半年的,打成持久戰後,也有時間從後方運糧過來。

但是原計劃給三千駐軍吃的糧食,現在給三萬多人吃,時間也就縮短了十倍,最多也就多支撐十天半個月。

沈樹人和劉國能都不希望部隊傷亡太多,多圍困半個月就餓死敵人,這點代價絕對值得。

另一方面,也是在那天的大規模血戰後,沈樹人後方也傳來了一些訴苦——

之前明軍打仗,很少有這種機會持續用火器輸出半天的,也就是臨陣每把火銃開個三五次,就進入短兵相接了,最多守城戰時開火機會多一點。

所以明軍的後勤補給、彈藥配比,也是按照常規操作來預備的。

哪怕沈樹人比別人更重視火器,反覆強調要保證火藥生產、隨軍多帶彈藥,但他一開始也沒經驗,也不懂細節,就籠統要求“比別的明軍加倍準備隨軍彈藥”,覺得夠用了。

這次跟賀一龍持續堵在山谷裡排隊槍斃了一天,明軍立刻就出現了彈藥緊張、後勤跟不上。

幸好賀一龍已經喪膽,也不知道這個情況,沒有再衝。讓沈樹人可以慢慢彌補這個短板,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吩咐部隊要準備更多彈藥。

由此他也意識到一個問題:之前他準備從四月份開始,現有火器兵都裝備上刺刀和長柄戰斧後,就把黃州的軍工產能大部分堆到生產新火槍上面。

現在看來,比火槍更重要的是彈藥的大量生產,後續的軍工資源分配上,得重新傾斜調整。

之前明軍的生產配比,都是每根火槍確保配備二三十發彈藥。到了沈樹人這兒,怎麼也得提高到“至少保有能確保所有火槍開火一百次”的彈藥,否則槍造多了也是燒火棍。

內行打仗從來都是看後勤的,紙面軍械數據再好看,後勤跟不上也是白搭。

沈樹人這邊保持圍困、查漏補缺,賀一龍那邊終於坐不住了。

到了五月二十五,也就是賀一龍部突圍失敗後第十天,賀一龍一邊開始給自己的部隊減少糧食配給,改爲每天只吃一頓。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派出使者,想跟劉國能或者沈樹人再請求一下接受投降。

被他指派到的信使,個個都非常害怕,畢竟上次派去劉國能那兒的使者直接被斬殺了。但在賀一龍的刀子威逼下,也只能各自上路。

反正賀一龍最初派出的使者都不是什麼重要人物,被殺了他也不心疼。

結果,派去劉國能那兒的使者果然再次被殺。

沒辦法,劉國能太瞭解賀一龍了,也非常鄙視其爲人,也就不肯給機會再相信一次——他知道賀一龍跟着張獻忠,已經有過兩次降而復反的經歷,怎麼能第三次踩坑?

再說,他劉國能身份敏感,如果隨便跟流賊接觸談交易,只會讓他在朝廷那兒的受信任程度受損,這方面他只能格外小心。

相比之下,派到沈樹人那兒的,倒是沒有直接被斬的風險。

沈樹人還挺禮貌地接待了使者,問明瞭來意,得知賀一龍的目的後,他顯得稍稍有些驚訝:

“賀一龍想投降?他還有信用麼?當初陳奇瑜、熊文燦招撫諸賊,都是允許據地自守、名義上歸順朝廷即可,結果釀成大禍!現在憑什麼再讓本官相信他們!

要投降也不是不能談,讓他賀一龍肉袒負荊親自來降,全軍都放下武器,接受朝廷改編。

還有,你算什麼東西,這種條件,你能代表賀一龍答應麼?下次要麼他直接全盤接受、親自來降,要討價還價的話,也換個夠分量的來。”

無名使者人微言輕,唯唯諾諾不敢反抗,只能是當個傳聲筒,先把話帶到。

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11章 浩然正氣,大公無私第202章 逆練張獻忠裹挾術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234章 氣運是天定的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會是社恐吧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231章 迎了闖王不納糧,不迎的人都殺光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21章 走了還要陰敵人一把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395章 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田越分越小第227章 天使看到的,當然都是國姓爺擺拍的第251章 以潞王監國第69章 秦淮金粉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徹底開擺了!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第46章 忠臣的家屬未必不是壞人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176章 背水一戰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27章 困獸之鬥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開黃河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238章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1章 大局爲重第51章 不要做重複發明車輪的傻事第231章 迎了闖王不納糧,不迎的人都殺光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5章 殺張獻忠者封侯第238章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第317章 多爾袞的應對之策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282章 多鐸:富貴險中求第237章 弒君者劉宗敏第349章 豪格弒叔多爾袞第36章 天下泰斗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198章 領旨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270章 韃子最擅長這種事情了第98章 虛實相濟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320章 百廢待興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227章 天使看到的,當然都是國姓爺擺拍的第7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346章 斷脊之犬第73章 斬殺劉賊,光復黃岡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294章 剃一發而牽全身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155章 自以爲又找到了破綻
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學內容,不喜可以跳過這章)第11章 浩然正氣,大公無私第202章 逆練張獻忠裹挾術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第60章 果斷就會白給第123章 內部清算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234章 氣運是天定的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會是社恐吧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375章 從根本上不存在當皇帝的慾望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51章 你本色出演就行了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231章 迎了闖王不納糧,不迎的人都殺光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21章 走了還要陰敵人一把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395章 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田越分越小第227章 天使看到的,當然都是國姓爺擺拍的第251章 以潞王監國第69章 秦淮金粉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徹底開擺了!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第46章 忠臣的家屬未必不是壞人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176章 背水一戰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27章 困獸之鬥第259章 繼承大統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開黃河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238章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1章 大局爲重第51章 不要做重複發明車輪的傻事第231章 迎了闖王不納糧,不迎的人都殺光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5章 殺張獻忠者封侯第238章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第317章 多爾袞的應對之策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282章 多鐸:富貴險中求第237章 弒君者劉宗敏第349章 豪格弒叔多爾袞第36章 天下泰斗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198章 領旨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270章 韃子最擅長這種事情了第98章 虛實相濟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320章 百廢待興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227章 天使看到的,當然都是國姓爺擺拍的第7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346章 斷脊之犬第73章 斬殺劉賊,光復黃岡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39章 罪將左良玉移鎮第294章 剃一發而牽全身第108章 箭在弦上第83章 纔給我兩年,就還了你一個新的蘇州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155章 自以爲又找到了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