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四一章 推卸責任(第二更)

沈溪對於西北邊關要隘並無多少實質性的瞭解,要說稍微熟悉的,也就只有榆林衛城了,那是三邊總督和延綏巡撫駐地,可以說是西北關防中最重要的一環,如今卻失守,聽起來都會覺得荒誕不經,但事情確確實實發生了。

堅守不出,什麼事都沒有,非要去追擊,結果中了韃靼人調虎離山之計,西北戰局全面潰壞,京城這邊自然坐不住了。

沈溪打量黑暗中的謝遷,大概能猜測到謝遷爲什麼這般懊惱和易怒,因爲主動追擊這戰術是他向弘治帝提出來的。

現在戰事出現偏差,謝遷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戰術能夠實施主要還是由弘治皇帝定奪,當時謝遷不過是順着意思恭維一下朱祐樘,讓朱祐樘心情愉悅順水推舟地同意“先固守,待北夷撤兵再伺機追擊”這麼一個策略。

這策略用語巧妙,提出“伺機追擊”,沒說一定讓你追擊,大明邊軍中計,中了韃靼人的埋伏,那是領兵主帥劉大夏以及中下層各級將領的問題,跟皇帝無關。

既然跟皇帝無關,那謝遷的罪名相對也能輕一點,就看最後將這場戰事的潰敗歸咎於誰身上,但真要找出個責任人的話,謝遷是逃不掉的。

馬車仍在行進,謝遷問道:“榆林衛失守,你有何良策?”

沈溪心想,謝老兒應該是病急亂投醫,榆林衛失守這麼大的事,都快比得上“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來的影響了,良策自然是收緊關隘防備,京師以北、以西各城塞盡數閉關閉城,嚴防死守,京師全面戒嚴……

其實戒嚴這種事,對於京城內以及周邊百姓並不陌生,以前韃靼人犯邊,每過一兩年、兩三年就會有一次甚至是多次京師告急,遠的不說,單就弘治十三年而論,京師就曾三次下令戒嚴,弘治登基後因爲韃靼犯邊而戒嚴的次數便有十幾次之多。

沈溪問道:“晚輩不太明白閣老所說的良策是爲何意?莫不是提出如何收回榆林衛城,驅除韃虜?”

“否則你以爲呢?”

謝遷聲音變得冷漠,好像在氣沈溪明知故問。

沈溪輕嘆:“閣老應很清楚韃靼人的脾性,給他們城塞,也不能久佔,因爲他們無法從草原運送物資進關,戰線只要拉長,韃靼人後續不繼,必然會撤兵,到時候……邊軍便可順理成章將榆林城收回,何須派兵前去強攻?”

謝遷謹慎地問道:“聽你的意思,大明邊關重鎮失守,便不再管它,放任讓韃靼人佔着?然後坐等韃靼人犯我邊土,掠奪百姓,甚至東進犯我京師?”

謝遷的話,聽起來讓人窩火,但縱觀大明,除了洪武、永樂年間對北方佔據優勢,再有就是萬曆三大徵,其餘時候基本都是處於龜縮防守的狀態。究其根本,就在於永樂皇帝主動放棄河套地區,失去賀蘭山和陰山的天險,導致大明對草原部落的戰略態勢由攻轉守,給後世子孫帶來無窮無盡的隱患。

天子守國門,其中這個“守”字代表了大明的基本國策,也就是說,大明的基業是守出來的,而不是攻伐出來的。韃靼和瓦剌強勢的時候,能犯大明邊土,掠奪人口,但始終無法威脅大明統治的根基。

沈溪雖然覺得防守很窩囊,但既然現在三邊中最爲重要的榆林衛都失守,那爲何不堅守到底?

沈溪道:“晚輩認爲,當前局勢之下,守爲上策!”

“你的看法並不能作爲朝廷戰略調整的依據。”

謝遷沒有罵沈溪,而是提出如今大明的現實狀況,“陛下決定西北用兵以來,舉國備戰,調度兵馬、錢糧不計其數,甚至鑄炮數百門,爲的便是此戰可一戰而揚我華夏軍威,然大軍尚未出塞,便遭小挫,君威何在?我大明將士軍心士氣何在?朝廷威儀何在?”

謝遷這話說得擲地有聲,但沈溪總結了一下,不外乎是說朝廷花了那麼多銀子準備打這一仗,對外宣稱這場戰爭能取得多麼大的戰果,可以讓百姓鞏固多少年的太平年景,百姓也都爲之歡呼雀躍,口稱太平盛世,天子聖明。

可結果呢?

沒等大明兵馬出塞,韃靼人自己先“送上門來”,大明邊軍未等收下“謝禮”,逐漸發現,韃靼人還是那麼兇悍,邊關防守依然漏洞百出,到如今連榆林衛都失守了,京師不得不宣佈戒嚴。

謝遷這一連串問題,說白了便是皇帝、朝臣都丟不起這臉,不想因爲這次潰敗而在大明內部產生不安定因素。

外戰失利,內部矛盾便會應運而生,如果一個不慎,便有可能造成王朝的土崩瓦解,比如“土木堡之變”就曾導致皇位更迭。

沈溪琢磨,到底皇帝和大明的臉面重要,還是國土和百姓的安危更爲重要?

難道爲了保住臉面,明知道跟韃靼人死磕沒有好結果,還要把錯誤的方針執行到底?

面對謝遷發出的一連串質疑,沈溪只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晚輩淺見不過如此,閣老若認爲不妥,便當晚輩未曾提及!”

沈溪這態度雖然令謝遷不滿,但謝遷也知道不能太過爲難人。

沈溪到底不是神仙,西北潰敗,現在朝中重臣得知消息已是一片手忙腳亂,連皇帝都失去分寸不知該怎麼辦,他現在來問沈溪的對策,沈溪能果斷說出穩固關隘嚴防死守已屬難能可貴,再讓沈溪找到主動出擊克敵制勝之法,既能取得勝利又能保存大明臉面,實在不太現實。

……

……

馬車停在大明門前面。

沈溪下車時,宮門口一片冷清,原本此時宮門已經關閉,所有人都不能隨便進出,但看謝遷的意思,似乎是準備就這麼帶沈溪進宮。

到此時,沈溪仍舊不能理解謝遷爲什麼帶他來,皇帝就算連夜徵召大臣商討,也不會召他這樣一個連官職都沒有,只頂了個正三品右副都御史虛銜的文臣,甚至沈溪根本就沒資格進出宮門。

謝遷從馬車上下來,似乎腿腳有些麻木,彎下腰在那兒捶打。

沈溪沒上去幫忙,轉頭看着遠處一架馬車駛了過來,在燈籠微弱的燈光中,沈溪發覺這人身形有些眼熟,等近了一看,才知道是兵部尚書馬文升。

“於喬?”

馬文升顯然也是奉詔而來,下車後一眼看到謝遷,加上之前出兵追擊韃靼人的策略是謝遷提出來的,馬文升自然要過來問問謝遷的意思。

等馬文升走到近前,才發覺在謝遷側後方站着的不是小廝或者馬伕,而是一襲便裝的沈溪。馬文升招呼道:“這不是沈翰林嗎?”

“學生見過馬尚書。”沈溪趕緊行禮。

馬文升微笑頷首:“汝乃太子之師,老朽可當不起你這一聲‘學生’哪。於喬,這就進宮?”

馬文升氣度不凡,七十多歲的人了,大晚上奉詔進宮,精神還這麼好,言語間也沒有謝遷那麼慌張,一看就有大將之風。

在沈溪看來,謝遷就缺少這種臨危不亂的氣度,當然主要還是因爲謝遷容易喜怒形之於色,更像是個性情中人。

沈溪作爲晚輩,並非重要朝臣,就算跟着謝遷到了皇宮門口,馬文升也只是跟他打個招呼便可,沒將他當回事。

馬文升和謝遷兩個老臣走在前面,沈溪跟在二人身後,一齊往宮門而去。

沈溪心裡犯嘀咕,馬文升和謝遷是宮中常客,進出宮門自然不會受到阻攔,可自己只是個翰林官,以前每次進出宮門都要靠詹事府的腰牌,現在腰牌早就給剝奪,貿然進宮不會被攔住,甚至當作亂黨刺客吧?

結果到宮門口,把守宮門的御林軍和宮廷侍衛只是看了一眼便打開宮門,讓三人入內,甚至都沒上前來盤問沈溪。

沈溪感覺很奇怪,心想:“難道我這麼出名,宮中禁衛都知道我是誰,連象徵性的檢查都沒有?”

沈溪正滿腹疑惑,忽然聽到馬文升跟謝遷大聲爭吵起來,謝遷提起嗓門:“……之前我給劉時雍寫信,讓他固守不可貿然輕進,如今他立功心切,導致我大明邊軍慘敗,非他一力承擔不可!”

因爲之前兩個老傢伙說話故意壓低聲音,沈溪沒聽清楚具體說的是什麼,但此話入耳,沈溪大概明白了,謝遷如此生氣,應該是馬文升站在兵部尚書劉大夏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認爲朝廷貿然出兵追擊的策略是錯誤的,如此謝遷不幹了。

謝遷覺得,這一戰主要策劃者是天子,具體執行者是劉大夏,之前韃靼人犯邊我還提前預見到,皇帝問我策略,我的策略也是固守等待韃靼人撤兵,還特別提到“伺機追擊”,是你劉大夏伺機伺錯了,關我這個顧問什麼事?

就算要找責任,那也應該是決策者和執行者的問題。

謝遷現在就一個念頭,無論最後戰果如何,先自保再說。

在這件事上謝遷自知罪責不輕,雖說決策者是皇帝,但歷來戰敗是不能追究到皇帝頭上的,要追究也是追究顧問,也就是謝遷這樣動嘴皮子的幕僚謀士。

謝遷不是想推卸責任,只是想到弘治十三年自知將死那種心灰意冷和絕望,便不想再經歷第二次,所以這次他將沈溪直接帶進宮,並不是要把責任推給沈溪,而是想讓沈溪做他的智囊,在這種四面楚歌的絕境中,謝遷最信任的只有沈溪。

馬文升道:“於喬先消消氣,待見到陛下,聽陛下旨意如何!”

**************

ps:第二更到!天子繼續求訂閱和月票支持!

第二〇〇六章 同流合污第一六三二章 表字第一〇六五章 際遇無常(第二更)第二三九九章 夜訪第二二八八章 遇賊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一七四一章 把胡鬧進行到底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二三五章 旌麾南指第五九八章 地理課(第一更)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第一六九三章 公公救我第一二一五章 你就是馬九?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二〇一章 救人第五九二章 戶部可是苦衙門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還是中毒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二二七四章 比試第二三三三章 京師叢林第一三八五章 送行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二五五六章 渡江第一一七三章 潛移默化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樁第六九一章 首位訪客(第四更)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還是招撫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五三五章 皇后召見(第五更,送書友)第三四九章 有力無腦(第六更)第二〇三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一六二六章 閹黨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一七四五章 要做權臣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二五六三章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第一七三章 畫娘第一二〇四章 活見鬼第二三七一章 不黨而黨第一六九八章 會面第二三三二章 送上門來第一〇九五章 大勝之後第二〇二一章 這是要造反第二〇三七章 不一樣的賜食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四〇五章 居心不良(第三更,賀新盟主)第二十七章 據理力爭第二六三七章 廢后?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九三三章 審結第八四五章 大明鹽政第四七二章 你幫我,我幫你(第六更)第四六八章 大浪孤舟(第二更)第八五六章 當面好說話第二二二一章 神話第一五六八章 老資歷第一三七六章 釋疑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二四一八章 峰迴路轉第五四二章 當欽差?(第二更)第一九二六章 背後有深意第一九七七章 即將到來的午朝第五八五章 功過賞罰(第五更,賀llhz掌門)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一七〇五章 誰愛管誰管第九三一章 鐵證如山第一〇三五章 是爲上策(第二更)第四九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八更)第一一二六章 一失一得(第一更)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五三九章 謝韻兒抵家(第四更)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一三〇章開門不見喜第七五二章 內簾官和外簾官的博弈第一一七三章 潛移默化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二二六章 求畫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四三九章 侯府送禮(第一更)第五七三章 林黛進門(第九更)第一二九三章 獻首級第三章 我要讀書
第二〇〇六章 同流合污第一六三二章 表字第一〇六五章 際遇無常(第二更)第二三九九章 夜訪第二二八八章 遇賊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一七四一章 把胡鬧進行到底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二三五章 旌麾南指第五九八章 地理課(第一更)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第一六九三章 公公救我第一二一五章 你就是馬九?第一六三一章 安定生活第二〇一章 救人第五九二章 戶部可是苦衙門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還是中毒第一六二七章 穿州過府第二二七四章 比試第二三三三章 京師叢林第一三八五章 送行第二二二六章 親自上陣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二五五六章 渡江第一一七三章 潛移默化第二六〇八章 繼任者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樁第六九一章 首位訪客(第四更)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還是招撫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五三五章 皇后召見(第五更,送書友)第三四九章 有力無腦(第六更)第二〇三六章 傲慢與偏見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一六二六章 閹黨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一七四五章 要做權臣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二五六三章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第一七三章 畫娘第一二〇四章 活見鬼第二三七一章 不黨而黨第一六九八章 會面第二三三二章 送上門來第一〇九五章 大勝之後第二〇二一章 這是要造反第二〇三七章 不一樣的賜食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四〇五章 居心不良(第三更,賀新盟主)第二十七章 據理力爭第二六三七章 廢后?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九三三章 審結第八四五章 大明鹽政第四七二章 你幫我,我幫你(第六更)第四六八章 大浪孤舟(第二更)第八五六章 當面好說話第二二二一章 神話第一五六八章 老資歷第一三七六章 釋疑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二四一八章 峰迴路轉第五四二章 當欽差?(第二更)第一九二六章 背後有深意第一九七七章 即將到來的午朝第五八五章 功過賞罰(第五更,賀llhz掌門)第二章 頭懸樑,錐刺股第一七〇五章 誰愛管誰管第九三一章 鐵證如山第一〇三五章 是爲上策(第二更)第四九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八更)第一一二六章 一失一得(第一更)第一三六五章 準備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五三九章 謝韻兒抵家(第四更)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一三〇章開門不見喜第七五二章 內簾官和外簾官的博弈第一一七三章 潛移默化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二二六章 求畫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四三九章 侯府送禮(第一更)第五七三章 林黛進門(第九更)第一二九三章 獻首級第三章 我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