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六章 輪到給你出難題(第三更)

洪災之後很容易伴隨大旱。

在這寒冬臘月,本來北方地區的田野應該到處都是青綠色的麥苗,即便覆蓋冰雪也難以掩蓋那代表希望的青綠色。但因自秋天開始華北一代旱情嚴重,這時代又沒有足夠的灌溉設施確保農業用水,使得田野間一片枯黃衰敗。

洪水決堤只是影響黃河部分地區的州縣,可大旱卻影響整個華北及中原地區的民生,朝廷從來都是大災發生後纔想辦法救治。

秋天開始乾旱,如今旱情波及開,危害有多大,尚是未知數,使得地方官有機會瞞報,朝廷如今對於旱情尚未有清醒的認識。

弘治十一年,大明朝廷對地方報災實際上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夏災不得過六月終,秋災不得過九月終。若所司報不及時,風憲官徇情市恩,勘有不實者,挺戶部參究。”

但是,這條命令並未有嚴格執行。因爲這個時代,地方的消息要傳到皇帝那裡,關卡太多。

百姓首先要將事情奏報到里正或者是縣衙六房書吏那裡,然後這些人再將事情奏報典史、主簿或者縣丞,知縣知曉後再上奏知府,知府報布政使司或者巡撫衙門,最後纔到內閣手中。內閣覈實後上奏皇帝,由皇帝下旨賑災。

免稅以及賑災都會影響國庫收入,誰也不知道皇帝會不會心生不爽,負責報勘災荒的官員往往要承擔一定責任,因此每一級都會對災情有所遮掩,百姓口中的大災,等傳到皇帝耳中,或者只是一次小災,並且有地方各部門通力配合,災情已經平息,部分官員甚至在賑災中政績卓著云云。

皇帝對此毫不知情,只能下旨獎賞,結果災情沒解決,反倒貪官污吏一籮筐。

弘治皇帝對黃河沿岸的災情治理不可謂不重視,但就算如此,還是讓河南巡撫高明城在地方隻手遮天,這足以說明朝廷的這套監察體系有缺陷。但越是太平年景,做官所求越不是依靠做實事升遷,誇大政績有之,但都不如貪污銀錢用來疏通管用。

朝廷在地方派有巡察御史,但這些風憲官很多時候都不敢據實上奏,大多數均留在府城或者省城監督官員,形同虛設。

在這種情況下,沈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向南不管不問,另外就是馬上上奏,讓朝廷知道地方旱災嚴重。

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沈溪是翰林官,他沒有監察和風聞言事的權力,按照流程,就算他要就地方政務和災情上奏,也該與御史言官接洽,讓這些人來代筆,但實際上卻不會有什麼人幫他的忙。

地方上並未上奏災情,憑什麼讓我去報?槍打出頭鳥,別人都不上奏唯獨我上奏,皇帝會認爲我無中生有,爲了政績興風作浪。同僚會打壓我,而被我所奏地方的官員更會聯合起來詆譭我。

朝廷官員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是先以法制和公理爲先,而是先從人情和自身安危進行考慮,這大概就是生在封建王朝的悲哀。

沈溪沒打算做這出林鳥,因爲他知道做了也屬於無用功,反倒會讓自己成爲別人攻訐的對象。

不過沈溪還是認認真真地給謝遷寫了一封信,將中原地區的旱情據實相告。

你謝遷不是自詡爲忠臣嗎,我現在告訴你,華北及中原地區鬧旱災了,你可以不信,也可以不派人出來查看求證,甚至不奏報皇帝,看你良心過不過得去,回頭你還怎麼在我面前耀武揚威。

你謝老兒不是總給我找麻煩嗎,現在我也給你找一次麻煩!

雖說這封信沈溪打了小算盤,不過在措辭上,卻是非常誠懇。

沈溪先將一路見聞據實描述,沒有任何誇大的成分,而後沈溪又感懷般地表達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後讓謝遷自己看着辦。

沈溪寫這封信的時候,就好像寫一篇科舉考試時的四書文,力求四平八穩,不溫不火。他從頭檢查一遍,對所有字眼逐一審覈,最後他自己覺得,這是一篇滿含拳拳赤子之心的憂國憂民之書,才讓官驛站的人送到京城謝遷府上。

若不論那些陳規陋習的官場潛規則,沈溪這封信挑不出任何毛病,沈溪也不怕事後被謝遷責罵,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基本瞭解謝遷的性格,人是奸猾了些,不過對黎民百姓還是負責的,只是久居廟堂之高不能瞭解民間疾苦而已。

沈溪怕被人責難,可謝遷身爲內閣大學士,早已位極人臣,不怕風吹浪打。沈溪把事情告訴謝遷,讓謝遷找人又或者他自己上奏災情,都可以令朝廷早做籌謀,儘量減少損失,畢竟不管什麼時候,人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沈溪暗歎:“謝老兒,這麼做我算成全了你,也對得起黎民百姓。”

……

……

沈溪一路向南,到大年三十這天,別人都閤家團聚,他卻在山東境內的濟南府與嚴州府之間的官驛站中與林黛一起渡過。

每逢佳節倍思親!

沈溪對於前世過往的很多事懷念,對他而言,前世的生活雖已是過眼雲煙,但卻是他嚮往的地方,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更能暢所欲言。而如今的大明朝,到處都受到壓制,從家庭到朝堂,嚴重束縛人的手腳,讓人倍感無奈。

“你想什麼,是不是在想娘?我也有點兒想娘了,還有就是想我的親孃……”

林黛見沈溪坐在窗口,看着遠處滿目凋零的大山,什麼都不說,不由走過去,想安慰沈溪兩句,卻不知從何說起,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在林黛看來,周氏待她再不好,可到底給她吃穿,還給了她一個家,小姑娘終歸是懂得感恩的!

林黛對周氏的思念甚至大過她親生母親,因爲她知道,此生再見到親生父母已遙不可期,反倒是周氏,在她嫁給沈溪後便是她的婆婆,以後要朝夕相處,不如想想怎麼跟婆婆打好關係更實在。

沈溪問道:“我幫你找到你親孃,你會跟着她走嗎?”

林黛呆了呆,最後糾結地搖了搖頭:“我也不知道。”

林黛沒有說謊,她沒說留下,也沒說要走,因爲她知道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好願望,就算見到親孃又如何,難道她的親孃能給她一個家,給她一個心愛的人,讓她下半輩子有着落?

但若說親生母親要讓她跟着,她又不想失去血脈至親。

沈溪見林黛小臉糾結的模樣,不由笑道:“看你這模樣,好似真的找到親孃一樣,這不是讓我心裡難受嗎?”

“壞人,就喜歡給人出難題,卻從沒見你幫我找過孃親!”林黛氣呼呼回到牀邊,坐了一會兒,又來到客房中間的八仙桌旁,把尚冒着熱氣的餃子碗拿起來,接着大快朵頤。

沈溪笑過後,心裡也在想這個問題。

以前他沒什麼能力,還是讓惠娘通過商會的渠道,幫林黛找過母親,最後卻不了了之,因爲商會勢力再大,畢竟林家是牽涉錦衣衛的大案要案,根本就不是普通商賈能過問的。時過境遷,林黛父母和兄長的生死都不得而知。

但如今不同了,沈溪已是朝廷命官,回到汀州後,或許可以動用官府的力量幫林黛找尋,就算找不到林黛的父親,林黛的母親當初卻是在汀州境內走失,雖說是很久之前發生的事了,但到現在也不過八年時間,怎麼都抹不去一個人存在的痕跡。

……

……

過了春節,沈溪一行終於抵達南直隸的徐州。

此時黃河從徐州境內穿過,一行人張羅了一下,在當地官府的幫助下,很快坐上了南行的船隻。

在船上比在馬車上要平穩許多,運河也是溝通南北的相對安全的運輸通道,就連那些經年的賊寇都很少敢打運河上來往船隻的主意。

正月十二,船隻到了揚州府,又過了三天,順利抵達南京。因爲比起預期早到兩天,沈溪有時間去城裡拜訪謝鐸。

早在揚州暫歇的時候沈溪便打聽過了,謝鐸去年春天回到家鄉浙江太平桃溪,一直待到秋末,由於擔心人情往來,於是返回南京過冬,春節期間也在南京城裡渡過。

這次除了給謝鐸準備大量珍稀書籍作爲禮物,沈溪還另外準備一份厚禮,便是想送一筆銀子給謝鐸,完成謝鐸在南京城裡置業的希望。

別人賄賂是爲了得到好處,而沈溪的賄賂,則是爲了報答知遇之恩,雖然他知道這樣做不合適,朝官之間饋贈禮物可以,比如李東陽便贈送同是內閣大學士的謝遷“古畫”,但如果直接饋贈銀子那就會招惹非議。

沈溪想得簡單,他去謝鐸府上“求字”,然後將這筆錢當作“潤筆”,雖然他也知道,最後謝鐸多半不會接受他的好意。

一個連官都不想做的人,何必接受別人的賄賂來達成自己的私慾?

別人或許會道貌岸然表面拒絕心裡其實難受,但以謝鐸的性格,並非那種表裡不一之人,謝鐸是沈溪在這時代少有的佩服的對象。

高風亮節,在謝鐸身上體現得最爲明顯。當初謝鐸去嶺南查探瘟疫,到寧化時,在惠娘和沈溪這些市井之人面前沒擺任何官架子,一年多前沈溪赴京趕考更是主動相邀,可輪到朝廷召喚,謝鐸卻推三阻四。

對權力沒有興趣,對官位沒興趣,對錢財更沒興趣,家中藏書鉅萬,隨便拿出幾本珍藏出來變賣就足以買屋置田,可到現在連個自己的居所都沒有。

謝鐸可以說是世上少有的完人,要說他唯獨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不願爲國爲民出力,幫朝廷培育棟樑之才。但其實謝鐸桃李滿天下,這些年在南京城裡,教書育人的事他可沒荒輟。

沈溪這是第二次到南京,作爲明朝的留都,南京比之京城猶自繁華幾分。

沈溪進城後,先不忙着辦私事,而是先去南京吏部報到。

因爲長江以南所有地區的官員,理論上都接受南京留守朝廷的管轄,但其實南京城裡的朝廷根本就是個擺設,很多官缺常年不滿編,朝廷也沒打算把這些缺額補滿,因爲很多官職都是冗員,留下來也是白吃皇糧。

************

ps:第三更送上!

本章是爲新盟主“魚子醬喲”大大加更的第二章!

今天天子爆發的承諾不會變,保底兩更,盟主加更兩章,爲所有書友加更一章,最後一章視成績而定,越多,越多,更新也就越多!

謝謝大家!

第八六二章 私鹽也是鹽(第二更)第四五八章 王瓊告狀(第七更,獻書友)第八章 啓程第七一二章 深得朕意(第一更)第一七六三章 內患外求第二〇五〇章 傲慢無禮第七〇三章 老子有錢(第一更)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過第一八八四章 出巡第一一二七章 及時雨(第二更,求月票)第九十五章 新鮮出爐第二五二章 小心眼的花魁(第五更)第六十六章 林黛的紅樓夢第一九八四章 上位第一四八二章 無奈第一七七三章 花妃第二四四二章 誰說了算第一六八六章 送別禮第一九三三章 急不得第二一七五章 戰情難測第二三〇〇章 聖心難測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四〇六章 北鎮撫司(第四更,賀新盟主)第一六五八章 風波起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二一七〇章 對策第一七九七章 死皮賴臉第二〇二章 放人(第三更)第一三四一章 不難的選擇第二三六三章 謀逆案第一四二九章 反守爲攻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一八四一章 加封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畫腳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第一〇二二章 止戰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六六三章 榆溪之戰(上)第一三五七章 總督府是閻王殿?第十二章 進城(求收藏)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二一六〇章 聯合告狀第二二八章 小蘿莉長大了(第三更)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第八一六章 同坐一條船(第一更)第一三二二章 驚天秘密(第六更)第二一八一章 無語第二〇七三章 酒肉朋友第一八九九章 真正目的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贓不成案第一三八二章 推廣,先從太子做起第二五八五章 有妻如此第一〇〇八章 執迷不悟第二二一一章 開花彈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一四六七章 監軍到位第八〇九章 旅途(第二更)第五一五章 年少壯志未酬(第三更)第一〇一八章 回京第三一七章 我是男人我來(第四更)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二五二〇章 誤會加深第五六四章 不一定要從案子本身入手第一七三六章 豹房面聖第一九三九章 鎮不住了第一二三八章 疲於應付第二三一六章 放不下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進行時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六五二章 人心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二〇九〇章 弄巧成拙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二四六四章 大獲全勝第二五五九章 誰吃虧第九三八章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二六二三章 謝幕第二四一二章 悔過自新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五十五章 不顧家的老爹第一八四〇章 得償所願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一四四七章 定論第六二二章 誰是正使?第二二三五章 躍馬草原第一九四八章 賜宴文華殿第一九五二章 君臣同樂
第八六二章 私鹽也是鹽(第二更)第四五八章 王瓊告狀(第七更,獻書友)第八章 啓程第七一二章 深得朕意(第一更)第一七六三章 內患外求第二〇五〇章 傲慢無禮第七〇三章 老子有錢(第一更)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過第一八八四章 出巡第一一二七章 及時雨(第二更,求月票)第九十五章 新鮮出爐第二五二章 小心眼的花魁(第五更)第六十六章 林黛的紅樓夢第一九八四章 上位第一四八二章 無奈第一七七三章 花妃第二四四二章 誰說了算第一六八六章 送別禮第一九三三章 急不得第二一七五章 戰情難測第二三〇〇章 聖心難測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四〇六章 北鎮撫司(第四更,賀新盟主)第一六五八章 風波起第三八六章 山人自有妙計(第四更)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一五二一章 高人第二一七〇章 對策第一七九七章 死皮賴臉第二〇二章 放人(第三更)第一三四一章 不難的選擇第二三六三章 謀逆案第一四二九章 反守爲攻第二〇三〇章 太平日子第一八四一章 加封第一七五二章 指手畫腳第一一〇五章 重任在肩第一〇二二章 止戰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六六三章 榆溪之戰(上)第一三五七章 總督府是閻王殿?第十二章 進城(求收藏)第八八八章 大豐收(求月票)第二一六〇章 聯合告狀第二二八章 小蘿莉長大了(第三更)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第八一六章 同坐一條船(第一更)第一三二二章 驚天秘密(第六更)第二一八一章 無語第二〇七三章 酒肉朋友第一八九九章 真正目的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二三七三章 不栽贓不成案第一三八二章 推廣,先從太子做起第二五八五章 有妻如此第一〇〇八章 執迷不悟第二二一一章 開花彈第二九〇章 美人相求(第九更)第一四六七章 監軍到位第八〇九章 旅途(第二更)第五一五章 年少壯志未酬(第三更)第一〇一八章 回京第三一七章 我是男人我來(第四更)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二五二〇章 誤會加深第五六四章 不一定要從案子本身入手第一七三六章 豹房面聖第一九三九章 鎮不住了第一二三八章 疲於應付第二三一六章 放不下第二四一一章 交班進行時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二四二七章 不幸言中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六五二章 人心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二〇九〇章 弄巧成拙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二四六四章 大獲全勝第二五五九章 誰吃虧第九三八章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淵閣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二六二三章 謝幕第二四一二章 悔過自新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五十五章 不顧家的老爹第一八四〇章 得償所願第一四一六章 日常第一四四七章 定論第六二二章 誰是正使?第二二三五章 躍馬草原第一九四八章 賜宴文華殿第一九五二章 君臣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