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二二章 止戰

“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謝遷臉色非常難看,大聲喝問。

沈溪搖搖頭:“晚輩有一問,在之前上奏的陳兵輯要中,可曾有一篇是勸諫陛下止戰?”

謝遷不屑地道:“出兵大計乃陛下親自定奪,爲的是大明江山穩固,你小子……不會不知道陛下一度病危,到如今仍不能下榻?陛下爲太子登基謀劃,外重內輕,乃皇家更迭傳統,你不懂?”

弘治皇帝制定的出兵西北計劃,內閣三位大學士,以及六部七卿皆都未曾提出反對意見,所有人都明白朱佑樘是想把皇位更迭時的主要矛盾點放在外面,爲太子登基打造平穩的國內環境。

下面的人莫說不敢提撤兵,就算有人敢,上疏也會被內閣駁回,因爲這是觸犯天顏的事情。

沈溪道:“正因朝臣不敢提及,那陛下心中是否會想,太子繼位,矛盾外重內輕可確保大明江山無恙……但是,若因此而致權力外重內輕,那又當如何?”

謝遷皺起眉頭,思考了一下,未置可否,一擺手,示意沈溪繼續說下去。

“陛下如今一心平定西北,敢問太宗皇帝五徵漠北,蒙元殘部無存,可轉眼不過數十載,不仍舊是邊患叢生?我大明要平西北易,但守塞外之土卻異常艱難,即便耗費無數錢糧平定韃靼,要不了多久自會有其他草原部族崛起,不是白白爲他人做嫁衣裳,到頭來邊塞仍舊不得安穩?”沈溪一臉從容,侃侃而談。

謝遷道:“說這些有何用?陛下心意已決,不容更改。你說的權力外重內輕,卻是何意?你是說劉尚書會造反嗎?”

其實這件事根本不用沈溪解釋,簡單的問題,皇權更迭時,確實可以將內部矛盾轉嫁外部,但同時也有可能令權力旁落。

歷史已經證明,皇位更迭時將心腹大患調到邊疆去鎮守並不是良策,比如後周趙匡胤陳橋兵變,還有最近的例子——靖難之役。

沈溪不想跟謝遷探討什麼“外重內輕”的問題,事實上劉大夏不可能會造反,但也許會被時局逼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除了劉大夏外,還有朱暉等勳貴將領,朝廷將重點放在西北,戰略資源全面傾斜,錢糧充足,到時候大軍突然回師京城,誰能抵擋?

沈溪道:“陛下心意已決,但臣子明知其患而不加上陳於天子,那便是臣之過,他人不敢言,是不敢觸怒龍顏,但閣老身爲次輔,一心爲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也要做那畏畏縮縮之輩?”

“就算陛下不贊同,閣老將利害陳述干係清楚,至少能令陛下心裡有所防備,陛下或許一時不理解閣老,但細細思量之後,豈能不明閣老的良苦用心?”

謝遷氣不打一處來,將筆猛地拍在桌案上,咬牙切齒指着沈溪:“你這小子,問你西北用兵之策,你跟我提不可戰,還讓我跟陛下上條陳,擺明是讓我冒天下之大不韙自討苦吃,陛下若要追究,撤我官職,你能落着好還是怎麼?”

雖然破口大罵,但謝遷卻覺得沈溪的話有幾分道理。

將內部矛盾轉嫁外部,但也變相將權力尤其是軍權集中於幾人之手,作爲大臣明知道西北出兵只是勞民傷財,無法徹底根除草原之患,最終只是改變攻守態勢,還要讓皇帝做傻事,那就是身爲人臣的錯。

謝遷對大明江山社稷始終抱有強烈的責任感,沈溪說的一條他很贊同,就算皇帝一時不理解,等回頭想明白了,自然會知道他的赤膽忠心。

如果不是一片赤誠,爲什麼要冒得罪天子的風險,說這些不討好之事?難道就是爲了辭官歸故里?

沈溪道:“晚輩愚見,若閣老不贊同,就當晚輩未提及,但若閣老有意上條陳,晚輩可以爲閣老起擬奏本。”

“行,你小子有本事,連替老夫寫奏本的能力都有了……想必以後內閣中以你爲首輔,老夫反倒要當你的佐官!”

謝遷怒氣衝衝說了一句,卻還是站起身來,走到一邊,“既然你如此有本事,這奏本就交給你來起擬,若得罪陛下,令陛下改變初衷,將你發配西北,又或者將你罷官免職,可別怪老夫未提醒你!”

……

……

沈溪開始草擬謝遷上奏的奏本。

奏本議題,在於“止戰”。

先陳述西北用兵之惡,可能造成的影響,若戰敗後大明朝野軍心、民心動盪,反而會違背皇帝平穩交接的想法。

當然有些話要隱晦着說,不能跟皇帝挑明瞭……您老掛了,傳位給兒子,是想給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但若是西北戰事失敗,反倒可能“國祚不穩”、“內亂滋生”。

奏本不能一味空談。

爲了避免朝廷之前系列舉動被人譏諷爲勞民傷財之舉,沈溪擬定一個比較靠譜的“佯攻計劃”。

跟三年前西北之戰套路相似,假意出兵,震懾韃靼人,趁韃靼內亂,伺機打幾個小勝仗,若是韃靼人識趣,自動退到漠北那自然再好不過,就算不成,兵馬切不可戀戰,軍事行動持續半個月左右便需立即結束。

大軍“凱旋”後,犒賞三軍,令軍心大振,同時讓大明百姓以爲朝廷在西北又打了大勝仗。

沈溪這奏本,其實是在教唆皇帝糊弄天下人,跟之前設想的大兵團作戰,通過正面交鋒的方式,把戰事打成殲滅戰的戰略方針大相徑庭,謝遷看了連連搖頭。

等沈溪將奏本寫完,謝遷其實已經看完,當即擺手:“這奏本,不妥……不可!”

“那閣老準備不上表?”

沈溪悠閒自在地說,“一切自由閣老定奪,晚輩只是將自己的一點愚見寫下,閣老也見到了,晚輩無其它良策。”

謝遷拿起沈溪所寫奏本,心中矛盾。

其實沈溪說的話,很多是他想說但不敢說的,主要因爲這次皇帝出兵塞外之心太過堅決,而且理據充分……弘治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想給太子創造良好的繼位環境,這有錯嗎?

雖然出兵塞外困難重重,但做臣子的應該想方設法爲皇帝化解危難,而不是直接打退堂鼓告訴皇帝這不行,爲人臣子有這麼做事的嗎?

就在謝遷進退維谷,不知是否該將沈溪所寫內容謄寫下來上奏時,書房門口傳來聲音:“父親大人。”

正是沈溪有一年多未曾見到的謝丕。

謝遷聽到聲音,將沈溪擬好的奏本放下,他不想讓兒子知道自己上疏竟要沈溪代勞。

謝丕走過來,恭敬給謝遷行禮,隨即滿臉笑容望向沈溪:“沈先生,您回京了?”

“在下應該稱呼一聲二叔纔是,怎敢居長?”

沈溪雖然曾教授過謝丕學問,爲謝丕考舉人提供不少幫助,但沈溪可不會在謝恆奴的叔叔面前自認長輩,本來謝丕年歲就比他大,只是謝丕一直少年心性,看上去跟個大孩子一樣,熱情而開朗。

謝遷板起臉:“這就沒事了?此時尚未到晚宴時間,爲父正在與沈溪商談朝中大事,你且先去用功溫書,待晚宴時,爲父要考校於你!”

謝丕一聽心裡發怵,本來謝遷公事繁忙少有回家,沒有時間管教兒子的學業,這次沈溪過來,謝丕本想跟沈溪閒話家常,誰知老爹居然想考校他,還是在家宴舉行時。

謝丕一向在老爹面前擡不起頭來,覺得老爹是狀元,是博學的鴻儒,自己的才學跟謝遷相差不是一點半點。但沈溪卻很清楚,論才學,謝遷很久沒用心讀書,跟原來歷史上兩年後杏榜高中的謝丕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孩兒告退。”

謝丕很懂事,行禮後退出書房。

謝遷這纔跟沈溪繼續商討關於西北止戰之事,謝遷道:“沈溪,你說西北用兵,只是佯攻,三年前那一戰不也是如此?到頭來兵馬撤不回來,全軍覆沒,若再遇此等情形,當如何?”

對於謝遷來說,弘治十三年那場西北之戰是他一生抹不去的陰影,聽聞劉大夏兵敗,他的心跌落谷底,甚至已做好被賜死的準備,無比絕望。謝遷從那時起才意識到沈溪是良材,之後逐漸改變對沈溪的看法,最後連他珍若拱璧的謝恆奴,也送給沈溪,其中就有償還沈溪恩情之意。

謝遷最怕的是噩夢重演。

沈溪微微搖頭,笑着說道:“閣老不必擔心,三年前那一戰,不會重演,即便重演,也跟閣老無干系。”

“哦?”

謝遷語色輕鬆了一些,“這是爲何?”

“因爲閣老即便上奏的這份奏本,陛下絕對不會採納,若西北戰敗,反而會令陛下覺得閣老言之在理,追悔莫及。”

“即便西北得勝,陛下也會覺得閣老運籌帷幄,將事情所有結果都料想到,也會記得閣老的好。”

“一正一反,閣老所得到的,或許只是陛下一時的不理解,那還有什麼好顧慮的呢?”沈溪笑着說道。

謝遷本來有大把問題要問,但聽沈溪如此分析,腮幫子繃得緊緊的,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算是同意這個說法。

第一三八四章 等我來年爲皇帝第二四九章 教媳有方第一八九章 轅門入場第一五一四章 正朔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六〇六章 麻煩人的謝閣老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二四四二章 誰說了算第四八五章 勞有所償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〇九八章 揣摩聖意第五十八章 家書值萬金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五二七章 君臣妥協第一一九章 股份制藥鋪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五六一章 戰功(第二更)第二〇九三章 瘋狂與理智第一二六一章 打臉第一〇九章 茶肆危機第一六四三章 愁緒第二九一章 鍼灸麻醉(第十更)第二九三章 官賊本一家(第十二更)第二五〇五章 投效第二七一章 中秀才,娶媳婦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五〇三章 這裡不是清水衙門(第三更)第一五〇一章 耗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二〇六六章 樣子貨第八六三章 以茶換鹽(第三更)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九八一章 寄望第二五六六章 奇襲第二三〇三章 針對第六七八章 兄妹相認第五六七章 狀元還鄉(第三更)第一六〇三章 君臣之隙第二三七九章 壓不住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第二五八六章 正其道行之第一七九五章 免戰第二八七章 大有來頭(第六更)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一二七九章 闔家團聚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三四〇章 不敢苟同(第五更)第一〇九八章 揣摩聖意第二〇四七章 來一回野的第一八七〇章 徒勞無功第二〇三五章 高風亮節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六五九章 大明國公第一〇六八章 平靜的宮闈第二五六八章 轉機第三十四章 惠孃的危機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六章 爭奪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二四六〇章 趕鴨子上架第二〇三九章 家底不剩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二二二七章 新時代的開始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第一一九一章 寒風中的火爐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〇五六章 也是極好的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二四九四章 一門學問第八二七章 被輕視了(第三更)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第一〇〇一章 風塵之殤第二六五四章 同爲外戚第九十九章 會疼人的小姐姐第一四一七章 花小錢,打大仗第一八六〇章 朕沒錯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門第二四六一章 山火第三三一章 我是魔鬼第一六三六章 換個總制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門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一五一九章 太子耍酒瘋第一〇六章 小財迷第二二一五章 深夜之戰第二一九八章 不出兵第一二四二章 神兵天降第一九七七章 即將到來的午朝第二三九三章 家事國事第八六一章 矛盾結合體
第一三八四章 等我來年爲皇帝第二四九章 教媳有方第一八九章 轅門入場第一五一四章 正朔第八〇八章 老友同行(第一更)第六〇六章 麻煩人的謝閣老第七七二章 陰陽調和理論第二四四二章 誰說了算第四八五章 勞有所償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二一二四章 敢諫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二〇六八章 故人第一〇九八章 揣摩聖意第五十八章 家書值萬金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五二七章 君臣妥協第一一九章 股份制藥鋪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五六一章 戰功(第二更)第二〇九三章 瘋狂與理智第一二六一章 打臉第一〇九章 茶肆危機第一六四三章 愁緒第二九一章 鍼灸麻醉(第十更)第二九三章 官賊本一家(第十二更)第二五〇五章 投效第二七一章 中秀才,娶媳婦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五〇三章 這裡不是清水衙門(第三更)第一五〇一章 耗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二〇六六章 樣子貨第八六三章 以茶換鹽(第三更)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九八一章 寄望第二五六六章 奇襲第二三〇三章 針對第六七八章 兄妹相認第五六七章 狀元還鄉(第三更)第一六〇三章 君臣之隙第二三七九章 壓不住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第二五八六章 正其道行之第一七九五章 免戰第二八七章 大有來頭(第六更)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一二七九章 闔家團聚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三四〇章 不敢苟同(第五更)第一〇九八章 揣摩聖意第二〇四七章 來一回野的第一八七〇章 徒勞無功第二〇三五章 高風亮節第二二二五章 總攻第六五九章 大明國公第一〇六八章 平靜的宮闈第二五六八章 轉機第三十四章 惠孃的危機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六章 爭奪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二四六〇章 趕鴨子上架第二〇三九章 家底不剩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二二二七章 新時代的開始第三〇一章 格物致知第一一九一章 寒風中的火爐第一二〇八章 你們覺得我怎樣?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〇五六章 也是極好的第六六八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二四九四章 一門學問第八二七章 被輕視了(第三更)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第一〇〇一章 風塵之殤第二六五四章 同爲外戚第九十九章 會疼人的小姐姐第一四一七章 花小錢,打大仗第一八六〇章 朕沒錯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門第二四六一章 山火第三三一章 我是魔鬼第一六三六章 換個總制第三四二章 不知分離苦(第七更)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門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一五一九章 太子耍酒瘋第一〇六章 小財迷第二二一五章 深夜之戰第二一九八章 不出兵第一二四二章 神兵天降第一九七七章 即將到來的午朝第二三九三章 家事國事第八六一章 矛盾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