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

漢七十四年,正朔。

大月氏遣使來朝,使臣雖未獲準在大朝會登殿面聖,卻也得到漢廷大行府的好生接待,大行令張騫更是親自接見了他。

大月氏使臣倒也沒覺得丟了顏面,漢廷對外邦是何等態度世所皆知,外邦使臣想覲見大漢皇帝,那真是難如登天,藩屬國常駐長安的使臣們反是生怕被漢帝召見,蓋因依照過往前例,多是沒甚麼好事的。

大漢派往西域和安息等國的細作從未懈怠,不少還是以漢商巨賈的身份,在各國交通權貴乃至君主,故對大漢對諸國情勢多能清晰掌握。

張騫身爲掌外邦及藩國事務的大行令,有權閱看軍方細作和暗衛兩大情報體系呈報回京的相關密函,大概瞭解大月氏此番爲何特意派遣使團前來,而非循往例讓常駐長安的使者代行朝賀事。

大月氏去歲揮軍北上,以八萬鐵騎橫貫白山山脈,將昔年逃至烏孫故土的軍臣單于及其殘部打得大敗虧輸。

軍臣單于倒是命大,再度逃得性命,領着兩萬餘匈奴潰兵繼續往西逃竄,直接衝入大宛境內,再不知去向。

大漢皇帝劉徹閱看過軍情密函,不禁頗是喟嘆,歷史有其偶然性,卻也有其必然性,正如史上般,匈奴雖敗不滅,終究是要往西亞乃至歐洲逃竄的。

卻不知今世的匈奴還能否如史上般,成爲令白皮蠻夷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將他們鞭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雖說軍臣單于現下是喪家之犬,然羅馬也正處於亂世,現下的羅馬雖仍爲共和制國家,尚未成爲真正的羅馬大帝國,且正爆發着西西里奴隸起義。現任的羅馬執政官魯皮留雖是精通戰爭謀略之人,但依史籍記載,再過得年餘,平民領袖格拉吉兄弟就會高舉改革大旗,公然對抗元老會。

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此類因經濟迅速發展而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將會徹底爆發,迫使羅馬從共和體制走向獨裁體制,最終成爲真正的羅馬“帝國”。

兩萬匈奴鐵騎,再加上軍臣單于這不安分的主,若真是逃到歐洲爲禍,無疑會讓自顧不暇的羅馬頭疼不已,看來用不着大漢出手,歐洲的歷史也要被徹底改寫了。

大月氏君臣可不是穿越衆,也不似劉徹般目光悠遠,壓根不在意甚麼羅馬,北邊的康居和西邊的安息可都是“強國”,大月氏可不敢招惹,故而便連塞琉古帝國都鮮少接觸,更遑論更西邊的羅馬了。

南面的大夏又求得大漢庇佑,輕易招惹不起,也就東北的大宛能讓大月氏稍微拿捏拿捏,可也不敢盤剝太狠,免得大宛向康居求援。

大宛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屬民雖不足百萬,卻是個農牧業甚爲興盛的國度,產稻、麥、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寶馬而著稱,故該國之富足不遜於屬民擅於經商的大夏。

大月氏君臣正是爲此犯愁,周邊的強國惹不起,兩個弱國卻是富得流油,能用錢財來向強國輸誠,向其尋求出兵庇護。

怎麼說呢?

作爲馬背上長大的遊牧民族,大月氏和匈奴差不多,着實不太會玩甚麼合縱連橫和遠交近攻的政治啊!

若是照原本歷史發展,大月氏是會南渡潙水,徹底滅了大夏,再經過千餘的漫長歲月,最終演化成足以與盛唐抗衡的強大國度——貴霜帝國。

偏生現今大夏找到了大漢這座大靠山,西域諸國更是盡數成爲大漢的藩屬,誰特麼敢動?

別說大月氏,便連已從塞琉古帝國手中奪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安息帝國,都不願惹怒大漢這頭嗜血殘暴的惡龍。

短短十餘年間,匈奴被揍得元氣大傷,西域諸國盡數陷落乞降,烏孫國更是說誅絕就誅絕了,漢軍着實太猛,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只要不觸犯大漢的“核心利益”,想來大漢皇帝也不會喪心病狂到不遠萬里的勞師遠征……吧?

如此種種,大月氏君臣曉得出兵侵擾大夏乃是作死,然身爲不擅耕作的遊牧民族,想讓族人過好日子,不讓將士們打草谷是不行的。倒不是說族人會食不果腹,只是若不劫掠外族,非但貴族享用不到奢侈品,將士們的兵械又從何而來?

學挖礦,學冶鐵,學鑄造兵械,就憑區區數十萬逐水草而居的牧民?

不可能的!

唯一能搶的,就是東北的大宛,而要想肆意劫掠大宛,甚至徹底征服該國,就必得和強大的康居抗衡。

大月氏君臣解決了白山以北的匈奴殘部,商討多日,終是想出個好法子,故纔派遣使團前來長安。

張騫對此倒是知之不詳,即便大漢細作再厲害,也非真能手眼通天,將大月氏君臣暗中商議之事打探得清清楚楚。

接見大月氏使臣,聽罷他的建議,或可說是懇求,張騫不禁有些發愣,曉得此事甚大,非他所能擅自決斷,故而笑意盈盈的收下使臣奉送的厚禮,應諾會替他向皇帝陛下多說好話。

大月氏使臣聞言,已是大爲欣喜,也不強求張騫即刻應下此事,畢竟這事除了大漢皇帝,怕是誰說了都不算數的。

即便張騫敢應,他也不敢信啊。

張騫送走大月氏使臣,忙是入宮求見皇帝陛下。

宣室殿內,皇帝劉徹邊是批閱成摞的奏章,邊是聽張騫講述大月氏遣使來意。

僅是聽得大半,劉徹便是停下筆,擡眸看向張騫,訝異道:“借道?”

張騫躬身道:“不錯,大月氏欲請陛下準允,讓祁連山南的月氏部族可借道西域,遷往大月氏。”

“嗯……”

劉徹微是頜首,沉吟片刻,復又問道:“羌騎與胡騎多年來不斷劫掠祁連山南的諸羌和月氏各部,現下尚有大部月氏殘餘?”

張騫身爲大行令,對月氏和諸羌的境況也從未忽略,無需多作思索,便是道:“胡騎與羌騎遵照陛下旨意,近年不再對諸羌和月氏斬盡殺絕,出兵劫掠時多隻是擄掠精壯男子,留下女子和孩童,以免……竭澤而漁,故諸羌牧民約莫還有十餘萬口,月氏則更多些,各部族加總,其族人應仍超過二十萬。”

“嗯,若是將月氏人放走,非但日後少了奴隸來源,更讓騎軍將士少了練兵的途徑,只怕會心生懈怠啊。”

劉徹鳳眸微闔,不斷權衡利弊得失,若他想徹底清剿祁連山南的諸羌和月氏,漢軍幾可不費吹灰之力的誅絕他們,然漢軍也就失去了高原實戰演訓的對象。

後世美帝軍事力量的強大,非止於科技優勢,更因其不斷的挑起戰爭,進行實戰練兵,華夏軍隊卻多年正經沒打過仗,兩國若真爆發軍事衝突,華夏軍隊無疑會吃不小的虧。

更讓劉徹遲疑的是,祁連山南的月氏諸部無疑對大漢恨之入骨,若是放他們遷往大月氏,讓昔年分裂的月氏得以重新合族,將來逐漸做大的月氏人,對大漢會是何等態度,可就不得而知了。

劉徹揉了揉眉心,出言問道:“依你之見,大月氏爲何急着歸攏過往分裂出去的族人?”

張騫早已料到陛下會這般問,也已仔細思量過,隨即答道:“回陛下,微臣以爲,大月氏應想壯大自身,以抗衡康居。”

劉徹揚了揚眉梢:“繼續往下說。”

張騫追隨劉徹多年,曉得陛下是初步認同他的揣測,故纔有興致聽他往下說,不由鬆了口氣,繼續道:“康居軍力壯盛,據細作呈報,大宛多年來向康居和大月氏皆是納貢,耗貲頗巨,近年已隱隱不堪重負,隱有歸附康居,抗拒大月氏之意。”

劉徹不由頜首認同,康居最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度,屬民雖僅有五十餘萬,卻足有八九萬控弦之士,且隨時可徵集更多的騎兵。

康居的軍力看着和大月氏差不多,然其屬地和暖,饒桐柳蒲陶,多牛羊,出好馬,且其勢力範圍輻射整個中亞,與歐洲諸國頗有往來,實話實說,若非劉徹穿越而來,大漢的冶鐵技術暫時是比不得羅馬的。

康居能從西方國度獲取精良兵械,且深受羅馬,安息乃至弱小的大宛影響,不但會築城,亦會農耕,其國北部是遊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城池較多,王都卑闐城更是中亞諸國鮮見的雄城。

可以說,康居既有農耕提供雄厚物資,又沒失卻遊牧民族的剽悍武勇,更學會了經商,康居商人藉助地利之便,往返歐亞諸國。

戰爭可不是簡單比人頭,大月氏的兵員數量看似與康居相當,實則兩軍的實力差距是很大的,光看安息帝國敢對塞琉古帝國動手,卻不敢輕易進犯康居,就曉得康居人不好惹。

況且月氏人遷居此地不過短短數十載,昔年還是搶佔了大夏的北方領土,大宛等“本土”之國對這個外來民族戒備頗深,若是康居和大月氏打起來,諸多小國要站隊,也必定會站到康居一邊。

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
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