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吉野

此時,吉野城內的南朝君臣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大明艦隊的到來。

隨着吉野口、壺阪口的相繼陷落,戰況已經越來越焦灼,北畠滿雅與吉野方面的聯繫被徹底切斷,現在只能困守在高取城的二之丸內,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即便北畠滿雅能夠堅守,可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的支援,還是會最終因爲彈盡糧絕而失陷。

而且最糟糕的是,北朝室町幕府的軍隊,已經通過吉野口、壺阪口,開始源源不斷地向着吉野開進。

因爲已經沒有了多少後備力量,所以南朝只能依靠地方留守的軍隊進行微弱的抵抗。

但這種抵抗,面對兇猛的北朝軍隊,只能說是螳臂當車。

不過,好消息很快就傳來了。

六條時熙匆匆走進議事廳,向後龜山天皇報告了海戰的勝利消息:“陛下,大明艦隊已在海上大破幕府艦隊,正朝我吉野而來!”

後龜山天皇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激動得幾乎要站起身來:“天佑我朝!大明艦隊終於來了!”

吉野城內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士兵們歡呼雀躍,民衆們也滿懷希望地等待着援軍的到來,他們都很清楚,大明艦隊的到來將是他們扭轉戰局的關鍵。

在吉野城的一間莊重而古樸的大殿內,陽光透過精緻的窗櫺,斑駁地灑在地面上。

大殿中央,一張長案鋪陳開來,案上擺放着精緻的茶具,茶香嫋嫋。

後龜山天皇和南朝羣臣,謙卑地等待着明軍將領的到來。

隨着一陣沉重的步伐聲,頂盔摜甲的常茂步入大殿。

他身穿大明高級武將的明光鎧,面膛黑紅,手扶着腰間的刀,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氣概。

後龜山天皇用日本的禮節,手裡握着扇子,迎向英姿勃發的常茂,他深深一鞠躬,聲音充滿敬意:“將軍遠道而來,爲我朝解困,請將軍受拜,以表感激之情。”

常茂並沒有上前一步扶住天皇欲行禮的身姿,而是大大咧咧地坦然受了。

大殿內,隨着常茂的坦然受禮,氣氛一時顯得有些微妙,但很快,這份微妙被幾聲大笑所遮掩了過去。

“安邦定亂,理所應當。”

常茂也跟着笑,他就是要給南朝的這些日本人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給大明當狗就老老實實地當。

“況且,此番援助,實乃秉承我大明皇帝陛下之旨意。”

有了這個臺階,後龜山天皇趕忙說道:“將軍之言,我等深感大明之德,我朝正值危難之際,幸得大明伸出援手,方得一線生機。謹代表我朝子民,向大明及將軍致以謝意。”

隨後,公野實爲拍了拍手,開始宴飲。

如今雖然北朝軍隊已經快要兵臨城下,但是既然大明援軍已經到了,那自然就不用慌了。

宴飲開始,樂聲悠揚,佳餚滿桌,氣氛逐漸變得熱烈起來。

宴會間,常茂與南朝重臣們頻頻舉杯。

“常將軍此來,不僅能解了吉野之圍,更是爲我朝帶來了希望。”阿野實爲舉杯向常茂致敬,“請將軍放心,我朝必當全力以赴,配合大明軍隊,共同抵禦外敵,重振河山。”

常茂聞言,亦是豪邁一笑,他放下酒杯,目光如炬:“此言極是,此番援助,非爲一時之利,而是爲長久之和平,只要齊心協力,何愁不能克敵制勝?”

隨着宴會的深入,氣氛愈發熱烈,南朝君臣與大明之間的隔閡似乎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後龜山天皇點了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堅定:“將軍所言極是,南朝雖小,卻亦有不屈之志.願與大明一道,共同抵禦幕府,不知將軍對於接下來的戰局有何高見?”

常茂沉吟片刻,緩緩說道:“眼下的戰局雖緊,但並非無懈可擊,我大明艦隊已在周邊海域形成有效威懾,幕府軍的攻勢已有所減緩。然而,要徹底扭轉戰局,還需內外夾擊,雙管齊下。”

然而,就在雙方談話之際,一名將領匆匆闖入大殿,神色凝重。

“啓稟陛下,敵軍已迫近城下五十里!”

大殿內的歡聲笑語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瞬間凝聚在常茂身上。

常茂聞言,放下腿肉,抹了抹手上的油,站起身來。

“且放心,看本將退敵便是。”

隨後,常茂大步而出,跟隨他進城的,是他的三百鐵冊軍,此時齊齊着甲備戰。

“將軍,要等火器部隊上來嗎?”

他們這些精銳騎兵,是在常茂的帶領下,先行趕到吉野,艦隊運輸的大部隊都還在後頭呢。

“不必!”

常茂只是笑道:“殺雞焉用牛刀?”

隨後,一衆人上馬。

“駕!”

馬蹄奔騰,塵土飛揚,很快,常茂就帶着鐵冊軍,來到城外去應戰幕府軍的先鋒。

城外,幕府軍的先鋒部隊如潮水般涌來,鐵蹄聲轟鳴,塵土遮天蔽日,氣勢洶洶。

在先鋒軍中,一名身形魁梧、面容冷峻的武士格外引人注目,他身披裝飾有鬼怪圖樣的黑色鎧甲,手持一柄寒光閃閃的太刀,刀身刻有繁複的紋路。

此人名爲鬼丸一綱,以其武藝和狂妄的性格在幕府軍中出名,曾多次在小規模的戰場上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局。

鬼丸一綱騎着馬立於陣前,掃視着對面緩緩逼近的大明軍隊,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冷笑。

“區區明人,也敢來干涉我大和之事?今日,就讓你們見識見識我大和武士的真正力量!”他高聲咆哮,聲音如同雷鳴,震得周圍空氣都爲之顫抖。

常茂見狀,眉頭微皺,掏了掏耳朵,隨後策馬上前。

“還敢口出狂言?”

話音未落,常茂已率先發難,戰馬“唏律律”地悶哼着,他手中的長矛如同靈蛇出洞,帶着呼嘯的風聲直刺鬼丸一綱。

鬼丸一綱冷哼一聲,馭馬身形一側,輕鬆避開這凌厲一擊,同時太刀揮出,帶起一片刀光,直取常茂要害。

兩軍交戰,瞬間陷入白熱化。

常茂的鐵冊軍與幕府軍的先鋒部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刀光劍影中,喊殺聲震天動地。

而常茂與鬼丸一綱之間的對決,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然而,僅僅是過了幾招,鬼丸一綱就發現,自己不僅無法佔據上風,甚至雙手都被震麻了!

常茂的槍法精妙絕倫,而且勢大力沉,完全不是他能夠抵禦的.當然,太刀不方便馬戰也是一部分原因,但雙方實力差距確實很大。

“這不可能!”鬼丸一綱心中怒吼,他無法接受自己竟會敗給一個異國將領。

“嘿!”

他暴喝一聲,全身力量凝聚於太刀之上,發起最後的猛攻,只見刀光如匹練般劃破長空,直逼常茂而來。

常茂眼神一凝,長矛在空中劃出一道的弧線,精準地擋住了鬼丸一綱的致命一擊。

同時,他藉助反震之力,身體從戰馬上猛然躍起,挾着長矛如閃電般刺向鬼丸一綱的破綻之處。

“結束了!”常茂低喝一聲,長矛穿透了鬼丸一綱的鎧甲,穩穩地將其釘在了地上。

戰場上,一時間鴉雀無聲。

常茂立於戰場之上,長矛仍插在鬼丸一綱的鎧甲之中,他的身影在陽光下拉長,顯得格外偉岸。

周圍,鐵冊軍的士兵們發出震天的歡呼。

常茂如同明王降世一般,直接貫殺了幕府軍的先鋒官,這種充滿了力量美感的畫面,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幕府軍的先鋒部隊見狀,士氣大挫,紛紛潰退。

而常茂則帶着鐵冊軍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了幕府軍的先鋒部隊。

常茂隨即下令整隊,準備迎接可能到來的更大規模進攻,雖然初戰告捷,但幕府軍的主力尚未出現,真正的戰鬥纔剛剛開始。

與此同時,吉野城內的後龜山天皇與南朝羣臣也得到了城外大捷的消息,大殿內再次爆發出歡呼。

“常將軍真乃神人也!”後龜山天皇讚歎道,“聽說其父有‘橫行天下’之名,果然是將門虎子!有此等將領相助,何愁不勝?”

六條時熙等人也紛紛附和,這場勝利不僅僅是對幕府軍的一次打擊,更是在這種大廈將傾的頹勢下,爲吉野的南朝軍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然而,就在明軍即將抵達吉野之際,室町幕府也並未閒着。

足利義滿在得知海戰失利後,憤怒之餘也意識到了局勢的嚴峻。他立即召集心腹將領,商討對策。

“明軍先頭部隊即將抵達,我們必須在此之前拿下吉野!”足利義滿的聲音已經相當不耐煩了,如果達不到目的,他不介意殺人。

很快,高取城前線就接到了命令,他們留了一部分兵力,大約有兩萬多人繼續圍攻高取城,剩下的三萬兵力則是向着吉野撲來。

而南朝軍隊也不傻,見到了圍城壓力驟減的情況,就知道大明的支援有可能到了,士氣大振。

北畠滿雅親自督戰,指揮士兵們時不時出城突擊,雙方在高取城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而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則是帶着幕府軍的這三萬人馬,向着吉野進軍。

實際上,幕府控制的軍隊,不算地方守備部隊,只說能夠調用起來的,足有十餘萬,但是因爲足利義滿同時要應對關東鎌倉公方,以及震懾其他懷有不臣之心的守護大名,所以並不能全力以赴,這次滅亡南朝,只出動了六萬軍隊。

而明軍艦隊,在不久前徹底掌握了本州島南方海域的制海權之後,放下了運輸船上來自濟州島的五千明軍,這支明軍由李景隆帶領,走的是和歌山-紀之川-橋本這條狹長的平路,跟當初南朝使團翻山越嶺往南走進入紀伊國再上船不同,因此進軍速度相當的快。

李景隆的迅速推進無疑爲南朝方面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後龜山天皇親自下令,命城中所有能動用的兵力整裝待發,準備與即將到來的明軍協同作戰,共同抵禦幕府軍的進攻。

與此同時,常茂在城外也沒有閒着,他深知幕府軍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命令緊隨而來的明軍騎兵加強警戒,同時派出斥候四處打探敵情,確保對幕府軍的動向瞭如指掌。

夜幕降臨,吉野城外,幕府軍的營地燈火通明,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正緊急商討着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他們很清楚,隨着明軍的加入,戰局已經變得更加複雜,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尤爲寶貴。

“我們必須速戰速決,否則等明軍完全部署完畢,我們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赤松義則眉頭緊鎖。

細川滿元點頭贊同,眼中閃爍着狠厲的光芒:“明日一早,全軍出擊,無論如何也要拿下吉野城,給將軍一個交代。”

然而,他們並未意識到,一場精心策劃的夜襲正悄悄向他們逼近。

常茂利用夜幕的掩護,親自率領一支精銳小隊,悄無聲息地摸進了幕府軍的營地,一場突如其來的混戰在夜色中爆發。

明軍騎兵共有八百騎,其中三百鐵冊軍,五百精銳輕騎。

之所以騎兵少,是因爲船隻攜帶戰馬不方便。

而剩下的明軍,還在後頭,就都是步兵了,由李景隆帶領。

八百騎兵裹甲銜枚,如同幽魂般穿梭在夜色之中,馬蹄聲被刻意壓制,只有偶爾傳來的輕微碰撞聲,在這寂靜的夜晚中顯得格外刺耳。

常茂身先士卒,他的身影在夜幕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逼近幕府軍的營地。

幕府軍的營地燈火通明,但守衛卻顯得鬆懈,他們似乎並未料到會有如此大膽的夜襲。

常茂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手中的長矛緊握,他這輩子都或許當不好一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但他有自己擅長的地方,這一戰,將是他立下的又一赫赫戰功。

“殺!”

隨着常茂的一聲低喝,八百騎兵如同狂風驟雨般衝入幕府軍的營地,鐵冊軍在前,精銳輕騎在後,他們迅速分散開來,對幕府軍的營地展開了全面的襲擾。

幕府軍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他們匆忙拿起武器,試圖抵擋這突如其來的襲擊,然而,常茂的騎兵如同鋒利的刀刃,迅速切割開他們的防線,所過之處,敵人紛紛倒下。

火光沖天,喊殺聲、兵刃相交聲交織在一起。

常茂身先士卒,長矛揮舞,所向披靡,他的身影在夜色中猶如一道黑色的閃電,所過之處,敵人無不聞風喪膽。

幕府軍的將領們從睡夢中驚醒,顯得有些驚慌失措,他們試圖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但在常茂快速機動的騎兵面前,一切努力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更是面色鐵青,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明軍竟敢如此大膽,用騎兵夜襲他們的營地。

然而,常茂的騎兵卻如同潮水般洶涌而來,勢不可擋。

他們迅速穿梭在幕府軍的營地之中,尋找着敵人的將領和指揮中樞,一旦找到目標,便毫不留情地發起猛烈的攻擊。

在這場夜襲中,常茂麾下的明軍精銳騎兵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和默契的配合,他們或單打獨鬥,或聯手作戰,無論面對怎樣的敵人,都能迅速找到對方的破綻,給予致命的一擊。

夜幕下的混戰持續了半個時辰,隨着熊熊大火一路燃起,幕府軍的營地最終被常茂的騎兵搞的一片狼藉。

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費了好大的勁兒,纔算是讓幕府軍從混亂中恢復了過來,當清晨的陽關照耀在滿目灰燼的營地上時,幕府軍的將領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更殘酷的現實——他們的優勢,正在隨着一點一滴地消逝。

而吉野城內,後龜山天皇與南朝羣臣正滿懷期待地等待着與李景隆部隊的匯合。

很快,明軍的先頭步兵就趕到了吉野城的西側,只不過,他們被幕府軍所阻攔了。

李景隆見此情形也不急,吉野畢竟是南朝國都,即便被包圍了,也能堅持很久。

所以,他開始等待後續部隊的陸續抵達。

隨着明軍後續步兵的抵達,吉野城西側的戰況頓時變得膠着起來。

李景隆很沉穩,突出了一手“結硬寨打呆仗”,反正明軍裝備了大量火器,只要平原決戰,哪怕人數比對方少,也沒什麼可怕的,再者說,急躁只會帶來敗局。

於是,他命令部隊就地駐紮,構築營壘,同時派出斥候,密切監視幕府軍的動向,確保萬無一失。

與此同時,吉野城內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後龜山天皇親自督戰,動員城中所有可用之兵,進行最後的戰前準備,民衆們也被組織起來,協助搬運物資、加固城牆,整個吉野城上下一心,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決戰。

終於,在衆人的期盼中,明軍的大部隊共五千步兵全部抵達。

而這五千步兵,基本上就是純火器部隊了,這也是大明軍事改革的一項重要嘗試。

夜幕降臨,吉野城內外一片寂靜,只有偶爾傳來的馬嘶聲和兵器碰撞聲,預示着即將到來的戰鬥。

李景隆與常茂通過信使頻繁溝通,制定出一套內外夾擊的戰術,意圖一舉打破幕府軍的圍攻,扭轉戰局。

而幕府軍方面,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在經歷了夜襲後,變得更加謹慎,他們加強了營地的警戒,同時也在商討如何應對明軍可能發起的攻勢,然而無論他們如何準備,都無法預料到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火器盛宴。

隨着第一縷晨光穿透雲層,照耀在吉野城上,一場決定南朝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晨光中,吉野城的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

李景隆率領的五千明軍步兵已經整裝待發,明軍的火器部隊尤爲引人注目,那些黑洞洞的炮口彷彿是地府大門的縫隙,隨時準備吞噬一切阻擋在它們面前的敵人。

火藥的味道在空氣中瀰漫,與清晨的涼意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令人心悸的氛圍。

幕府軍的營地也是一片緊張忙碌的景象,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來回穿梭於各營之間,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焦慮這一戰不僅關乎個人的榮辱,更關乎整個幕府的未來,因此他們必須要戰勝。

隨着太陽逐漸升高,很快,幕府軍集結完畢,開始了推進。

隨後,李景隆也下達了開火的命令。

明軍的火炮部隊首先開火。

炮聲如雷,震耳欲聾!

火藥的轟鳴彷彿是巨靈神的怒吼,將大地震顫,幕府軍的軍陣瞬間化爲一片火海。

炮火之下,無論是堅固的櫓盾還是輕薄的竹甲,統統都化爲了灰燼。

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面色凝重,他們雖料到明軍擁有強大的火器,卻未曾想其威力竟至如此地步。

或者說,他們對於明軍火力的概念,還停留在五年前的高麗之戰的時候。

那時候,明軍的火器就很強大,但是也沒有到這種毀天滅地的地步。

要知道,對面可是隻有五千人!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炮火洗禮,幕府軍的士氣瞬間跌落谷底,許多士兵甚至未及戰鬥便已心生退意。

“誰都不許退!”赤松義則大吼,聲音中滿是焦急。

他深知,若任由明軍的火器繼續肆虐,幕府軍將毫無勝算。

於是,赤松義則緊急命令剩餘的部隊改變戰術,分散開來,試圖利用地形掩護,從多個方向對明軍進行突襲,以期打破這致命的火網。

然而,李景隆早已料到幕府軍會有此舉。

他冷笑一聲,命令火炮部隊調整射擊角度,對主要方向進行轟擊。

幕府軍損失慘重,而明軍則憑藉着先進的火器,牢牢掌握着戰場的主動權。

李景隆站在高處,望着戰場上的局勢,心中知道,這一戰,明軍已經贏了一大半。

與此同時,吉野城內也是一片歡騰。

後龜山天皇與南朝羣臣站在城牆上,親眼目睹了明軍火器的威力,心中充滿了感激。

他們明白,這一戰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南朝復興的曙光。

隨着幕府軍攻勢的逐漸減弱,李景隆決定發起最後的總攻。

他命令火銃部隊整裝待發,同時常茂也帶着精銳騎兵出城,繞至幕府軍側翼,準備進行夾擊。

一切準備就緒後,李景隆高舉手中的令旗,大聲喊道:“全軍出擊!”

五千明軍火銃手如同潮水般涌出,他們步伐整齊,士氣高昂。

火銃手的陣列宛如一條火龍,吞吐着熾烈的火焰,向幕府軍的陣地猛撲而去。

“砰砰砰!”

火銃手們迅速裝填,扣動扳機,一連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隨之響起,火舌噴吐,夾雜着濃烈的硝煙與熾熱的氣浪,向幕府軍的陣地席捲而去。

每一發火銃的轟鳴,都伴隨着幕府軍士兵的倒下,他們的鎧甲在火銃的強大威力下顯得如此脆弱,如同紙糊一般被輕易洞穿。

幕府軍的防線在火銃的狂轟濫炸之下開始崩潰,士兵們或驚恐地四處逃竄,或被炸得支離破碎,戰場上佈滿了殘缺不全的肢體和絕望的哀嚎聲。

而超出所有幕府軍將領的認知,明軍的火銃,射程極遠,而且裝填速度非常快,比以前的火銃快了數倍不止!

這根本就是屠戮!

要知道,以前火器被視作不如弓箭,就是因爲射程近,裝填速度慢。

可現在明軍的火器,不知道用了什麼辦法,這些缺點已經被完全改掉了。

因此,此刻面對明軍採用線列步兵戰術,所使用出的“排隊銃斃”,當面的幕府軍,基本上是完全無解的。

哪怕有弓箭零星反擊,射殺了明軍的火銃手,這些火銃手也保持着極爲嚴苛的陣型,踩着同伴的屍體繼續前進,完全不爲所動。

這樣一來,明軍的火銃,就像是永遠都不會停歇一般,不斷地吐出死亡彈雨。

而且,有敏銳的幕府軍官發現,對方射出的根本就不是鉛彈!

而是一種他們從來都沒見過的東西,好像根本不需要再進行火藥裝填這一步一樣!

跟他們從高麗之戰了解到的明軍火器根本就不一樣!

這種狀態的明軍,人數雖少,卻實現了戰場輾軋,這是劃時代的技術差距。

這是一隻腳踏入了工業國的國家,對農業國實現的降維打擊!

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的臉色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他們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軍隊在明軍的火器之下如同割麥一般成片倒下,卻完全無法靠近甚至有效殺傷對方,心中的震撼與恐懼無以復加。

“這火銃爲何有如此恐怖的威力?”細川滿元的聲音中帶着顫抖,他從未見過如此毀滅性的武器。

“不管是什麼,我們必須阻止他們!”赤松義則咬牙切齒,他知道如果再讓明軍的火器繼續肆虐下去,幕府軍將徹底失去戰鬥的意志。

然而,就在他們試圖組織起最後的抵抗時,常茂帶領的精銳騎兵如同幽靈一般出現在了幕府軍的側翼,發起了猛烈的衝鋒。

常茂一馬當先,手中的長矛如同擇人而噬的毒蛇,每一次揮舞都帶走幕府軍的生命。

“將軍威武!”鐵冊軍的士兵們發出震天的歡呼,他們緊隨常茂之後,如同潮水般涌向幕府軍的陣地,將敵人的防線徹底撕裂。

幕府軍雖奮力抵抗,但在明軍火器的強大威力和騎兵的迅猛衝擊下,防線逐漸崩潰。

赤松義則與細川滿元見狀,心急如焚,他們深知此戰若敗,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二人親自率領親衛隊,試圖穩住陣腳,挽回敗局。

然而就在此時,李景隆又下令發動了新一輪的火炮轟擊。

炮火如雨點般落下,幕府軍的陣形被徹底打亂,士兵們四處逃散,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赤松義則與細川滿元雖英勇無比,但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也難以力挽狂瀾。

幕府軍陷入了全面的崩潰,他們被明軍的火力和騎兵的衝擊徹底擊垮,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戰場之上,明軍勢如破竹,常茂的鐵冊軍與精銳輕騎在幕府軍中來回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幕府軍則潰不成軍。

而李景隆則率領步兵部隊穩步推進,逐步壓縮幕府軍的生存空間。

隨着戰鬥的深入,幕府軍的敗局已定。

赤松義則和細川滿元見大勢已去,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赤松義則與細川滿元在親衛隊的掩護下,勉強突圍而出,但他們的軍隊已無力再戰,數萬幕府軍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離了戰場,留下了滿地的屍體和殘缺的旗幟。

吉野城內的後龜山天皇和南朝羣臣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他們歡呼雀躍,激動不已。

後龜山天皇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深知這一戰對於南朝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戰後,李景隆與常茂在吉野城內受到了南朝君臣的熱烈歡迎。

他們被視爲南朝的救星,而後龜山天皇更是親自設宴款待二位明將,以表達南朝對明朝的感激之情。

然而,控制了吉野的明軍,卻對他們提出了意想不到的條件。

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92章 郭桓案後續,嚴刑之下爲何無法除貪?第278章 四叔第278章 四叔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310章 籌謀第302章 高取城第243章 朱元璋的決定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303章 大隅羣島海戰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45章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76章 聖孫駕到,統統閃開第305章 “風林火山”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62章 第一個任務:整頓莫愁湖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第257章 “斡脫”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許第302章 高取城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290章 雪夜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307章 關東第90章 咱真是瞎了眼,立了這麼個皇太孫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38章 人麻了,你管這叫尋常字畫?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272章 未來計劃第177章 安置房項目交付第310章 籌謀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52章 朱元璋:大孫能還陽?!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295章 朱元璋的打算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244章 馬上啓航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302章 高取城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252章 渡江!第242章 大明使團的遭遇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6章 朱雄英的猜想第14章 馬皇后:把藍玉和李景隆送下去第267章 苦橘城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297章 短暫的和平時代第15章 道衍覲見,陰陽炁海之謎!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00章 遠洋艦隊花費,朱元璋的煩惱第257章 “斡脫”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84章 戰機第246章 聯軍內訌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242章 大明使團的遭遇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99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313章 宰了駱駝吃肉第252章 渡江!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
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92章 郭桓案後續,嚴刑之下爲何無法除貪?第278章 四叔第278章 四叔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310章 籌謀第302章 高取城第243章 朱元璋的決定第122章 秦嶺中發生的咄咄怪事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303章 大隅羣島海戰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45章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176章 聖孫駕到,統統閃開第305章 “風林火山”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62章 第一個任務:整頓莫愁湖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第257章 “斡脫”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66章 朱元璋的期許第302章 高取城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201章 工業願景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08章 天降暴雨,第二個預言應驗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290章 雪夜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255章 午門獻俘,亂臣賊子懼!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307章 關東第90章 咱真是瞎了眼,立了這麼個皇太孫第126章 陰陽炁海最後一次開啓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34章 神器試驗成功,國公們的震驚!第38章 人麻了,你管這叫尋常字畫?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211章 在皇室成員中威望的樹立第272章 未來計劃第177章 安置房項目交付第310章 籌謀第70章 身上不屬於現代的痕跡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52章 朱元璋:大孫能還陽?!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295章 朱元璋的打算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244章 馬上啓航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302章 高取城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252章 渡江!第242章 大明使團的遭遇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39章 冰封四百年?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6章 朱雄英的猜想第14章 馬皇后:把藍玉和李景隆送下去第267章 苦橘城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297章 短暫的和平時代第15章 道衍覲見,陰陽炁海之謎!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00章 遠洋艦隊花費,朱元璋的煩惱第257章 “斡脫”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94章 朱標的推測:允炆就是“永樂帝”?第93章 朱棣:好侄兒,放學別跑!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84章 戰機第246章 聯軍內訌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團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242章 大明使團的遭遇第157章 新手引導任務:熟悉皇宮環境第99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313章 宰了駱駝吃肉第252章 渡江!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