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毒瘤和訂單

仁宗趁熱打鐵,在章得象同意了之後,開始以三司,中書省和樞密院,共同下達了一個旨意,全面更換鐵料,是在整個朝野的前提下。

這三個,是整個北宋最有權勢的機關,東西府三司,軍政財,三者合一之後,又是在朝議上面下達的聖旨,還是這個以節約爲名頭的,這是大義,誰也違反不了。

樞密院幾乎被葉清臣一掃而光了,就算還有不是大名府的鐵料,也不多了的,其他的地方,也被葉清臣弄得雞飛狗跳的,本以爲弄倒葉清臣,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在,仁宗聯合東西府,朝堂上多多少少有些微詞,可是仁宗,三司,樞密院都統一了,東府剩餘的宰輔們,誰也沒辦法,在稍稍堅持一下,也就從了。

這是正當的理由,可以減少大量的開支,這個時代的宰撫,很清楚財政狀況的惡劣,既然兩全其美的事情,那麼何樂而不爲呢?

就這樣,東西府三司仁宗,整個北宋最有權勢,影響力最大四個中樞,全部都商議好了之後,那麼,這件事情就如同鋼鐵洪流,無法阻擋了。

從上到下,總比從下到上容易的,更別說,這不是普通的而民生領域,是一些大宗材料的購買。

這中間,還出現了一點的問題,原來,整個北宋的鐵料供應,是工部局和鑄造司等衆多部門支持的,這些部門之中,還養了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的各種匠人。

現在,當這個鐵料更換了之後,全部都交給大名的鐵匠作坊來生產的時候,這些人就沒辦法獲得訂單了。

要知道,這可是有組織的,壯年的幾十萬人,這批人沒有了飯碗的,這個問題可就大了。

特別是朝廷的訂單下來之後,一些有心人開始推波助瀾,這些人,只是手藝人,又有什麼眼光,被人一扇動,就立刻亂了起來。

沒辦法,飯碗是關鍵,本身依靠着朝廷,有一個不算太差的鐵飯碗,可是一下子推向市場,他們怎麼吃飯。

這個事情鬧的有些大了,驚動了東西府,按照賈朝昌的想法,把這些人併入廂軍之中,暫時安頓下來。

這一點,遭到了葉清臣的反對,趁着定海軍成立的這一點,他也想着逐步的裁撤廂軍,這可是一個長久的節約,一旦廂軍下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之下,每年的結餘會更多,北宋的財務狀況,也會逐步的向好。

這就成問題了,幾十萬人啊,還是壯漢,雖然不是都擊中到京城,可是進程差不多有15萬左右,一旦鬧騰起來,可要出大亂子了。

仁宗也很頭疼,使用鐵料,節約成本,這是大好事,爲什麼就執行不下去了,要養活這些人來吃飯,不是說,又要給他們訂單,那樣的話,有一大部分價格就降低不了。

好容易,通過壓制,讓整個朝廷全部都通過了這一項,總不能退回去。

可是這些人要怎麼處理,總不能推着他們造反或者餓死吧。

突然,仁宗的眼前一亮的,他突然想起來,爲什麼趙信要弄這個鐵匠作坊,不就是爲了開發定海軍麼,通過鐵匠作坊弄錢,而廂軍也是爲了獲得足夠的人口和勞力。

這部分人是不是可以交給趙信來處理,雖然只是一個想法,可是趙信能夠支撐這麼大的盤子麼?

仁宗準備先把這些人給安撫下來,暫時,提供一些工作,減少少部分的鐵料的訂單,讓這些人先安頓下來,然後在跟趙信商議之後再說。

趙信不知道,遠在千里之外,他居然得到了這麼一個好處,幾十萬人,而且還是他最需要的壯年勞力,還是那種有技術的。

這些人在工部局和鑄造司的手中,發揮不出來他們作用,可是在趙信的手中,這些都是足夠的資源,甚至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甚至有鐵料的訂單,解決了最關鍵的資金的問題之後,錢不缺乏的時候,有了足夠的人力,定海軍發展,一定會插上翅膀。

這一場騷動,因爲仁宗的稍稍妥協之後,落下帷幕,暫時安撫了這些人之後,仁宗又讓葉清臣加快了轉移的速度,之前,還是慢慢抽調的工匠,現在只要是鑄造司和工部局的工匠,直接粗暴的抽調,先把趙信需要3萬工匠湊到再說。

在這一場大風波之下,另外一個事情,又引發了一連串騷動。張藝敗了,之後他自請下去,被仁宗一擼到底,最初還是參知政事銜的州判,後面一路向下,削了參知政事,削了尚書銜,只差沒有讓他告老還鄉。

張藝也聰明,他知道貶謫只是起點,只要貼料的事情繼續醞釀,找到他,並且揪出來他,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與其等待這些被查出來的,還不如主動一點。

不等御史臺查,就主動的上繳了差不多300萬貫的資金,以換取自身的安全,算是逃過一劫,仁宗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恢復了他禮部尚書銜,並且以禮部尚書的名義,知楚州。

300萬貫,很是肉疼,可是張藝還留下了少許,不能說跟之前那麼的豪富,總算是可以差強人意,他算是逃出了這一劫,可是他主動的拿出了300萬貫,讓葉清臣和仁宗開始看到了這個灰色地帶的可怕。

一個參知政事有這麼多,底下的或許沒有那麼多,可是人多啊。

葉清臣這裡,實際上是有一些人的名單的,只不過沒有這個機會,當三司,御史臺和仁宗三重的力量透視過來的時候,其他人就沒有這麼好命了的。

以這個爲紐帶,在一些灰色地帶,一共抓了差不多800多位,這些最高只是3品的官員,最終揪出了差不多800萬,不是抄家勝似抄家,連仁宗也大大的動心,抄家這真的是最快的方法。

由此可見北宋的富裕,朝堂上,一年收入的兩千多萬貫,可是隻是一小部分的官員,就積累除了800萬貫,財政問題,在這裡,一下子就解決了。

當然了,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真的查清楚了麼,沒有,可是繼續查下去,整個朝堂都要出問題,他們的位置,更加的簡單了,北宋多少官員,多少沒有實職的,讓他們先過來替代,只要有幾個月到一兩年的時間,就熟悉了,到時候,看情況再來一次。

北宋的官員們,沒想到仁宗居然有癮了,不過能夠在朝堂上面貪污,還不被發現,他們都是有能力的,錯開了更換鐵料這件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要想揭開蓋子,非常困難的,而且有這個震懾,他們也會小心一點,不會那麼容易的被發現。

一下子獲得了這麼多的收穫,仁宗當然要飲水思源,這一切都是趙信帶來的,多了800萬貫,對於北宋的財政狀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好處,更別說因爲換裝鐵料而減少的錢,兩者疊加,幾乎超過了1500萬貫。

可是要怎麼給呢?就算是仁宗,也不可能無所顧忌,鐵料的事情,是有正當的理由,海量的節約的前提下,要是不分青紅皁白的給定海軍錢的話,那可就要影響到朝政的平衡了。

最終,跟葉清臣商議,之前答應給定海軍錢,一步到位,另外,關於工匠和其他的要求,也加大碼的滿足,一套組合拳下來,趙信獲得的好處大了。

這一場以鐵匠作坊爲主體風暴,在短時間,就席捲了整個朝野,從中樞,到地方,在三司的監管之下,有三司使和內部的一些官員監控,在深挖之下,居然得到了更多的訂單,總數高達4億斤以上。

聽起來是很多,可是這也就是20萬噸左右,比起北宋一年的產出,也就是多了一點,其中最少有一半以上,是本來不是使用鐵的,在鐵料降價了之後,轉而使用鐵的。

首批的訂單,只有8000萬斤,也是高達250萬貫的一個可怕生意,不過最初,只有前期屬於樞密院的,送往了大名府,還只有1500萬斤左右,主要是樞密院的1000萬斤和韓琦等幾個高層的,剩下的,還在完善,特別是跟葉清臣的事情之後,需要整合起來,再過去。

在數百里之外的大名府的,接到了第一批訂單趙信,還是有些不敢置信,曹劌親自送來的,三司起草,最終東西府和仁宗共同背書的訂單,就這麼的送來了。

1500萬斤不多,也是一星期滿負荷生產的產量,這或許不會讓趙信吃驚,可是後續,可能有2-3億斤,這就讓他足夠吃驚了,保守估計,如果這是一年的量的話,只是從鐵匠作坊購買的鐵料就高達1000萬貫。

趙信生產鐵料的成本,目前已經降低到了17文左右,未來加大產量,增加規模的話,還會有少量減少的,在3億這個數字之下,每減少一文,就是30萬貫,如果降低到8文的時候的,可能幾百萬的利潤。

一場讓趙信始料不及的工業革命,就這麼的產生了,有了鐵匠作坊,北宋會裝備更多,更好的鐵,這就是變化,雖然無法立竿見影的解決北宋的全部問題,卻可以從根子上,增加北宋的實力,這一點,是趙信最爲看重的。

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麻煩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二百零七章 神奇仙術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車頭第十一章 始於足下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
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麻煩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節假期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十一章 木工坊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二百零七章 神奇仙術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風暴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車頭第十一章 始於足下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二百七十五章 鉅商雲集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八百六十二章 堪察加半島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七百七十六章 韓琦出發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二十七章 離開南樂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八百七十九章 兩縱兩橫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