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

官制的問題,是因爲富弼的提起,突然冒出來的,在韓琦發現,事情已經到了不能不改的程度,這纔開始了一系列的修改,一兩個月的時間,關於管制的問題,最少說開封,還有京畿的事情,處理的差不多了。

因爲準備的完善,包括北宋官場,對於京畿這邊的管理相對比較的強,在上下都比較的合拍的情況之下,這個官制很快就獲得了通過。

待遇提升,加上各種的官制的體系完成的非常好,以前是誰都能管,具體怎麼管,就要看想不想管,現在,卻是責權分明,單純這一點,就很大的提升了北宋的效率。

從開封府到地方上面,哪怕出了京兆到河南府,都有衆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地方的特例,甚至連生活水準和工作強度,都有極大的不同,要全部的落實到位,需要的時間繁多。

韓琦此時此刻,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了,在不知不覺之下,4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過去了,富弼也過去超過2個月了,半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普通的人來說,都不算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對於國家來說,就更加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了。

富弼前去結果,應該說是不錯的,之前的北宋,對於定海軍的瞭解,還侷限於過去的印象之中,正是富弼的前去,有很多的值得啓發的東西回饋回來,這中間,有很多是對北宋有所啓發的,比如說,薪酬系統的調整,官職的調整,還有一些新的技術的應用。

這些都會對北宋產生一些比較積極的作用,保守估計,當官制還有技術上面的調整告一個段落,北宋的財政收入,會提升1200萬貫到1500萬貫之間,加上北宋固定的增長,預計在今年,整個北宋的財政收入,會達到1.5億貫。

這個數字,換成4年前,5年前的朝堂,根本就不敢相信,當年三司的葉清臣上任,就是爲了把每一分錢都給用到實處,都給節約起來,爲了節約每一分的財富,葉清臣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朝野之中,怨聲載道,被稱之爲酷吏。

正是依靠着葉清臣的摳,這才讓北宋的財政狀況,不會直接爆出來,可是就算是這樣,遠水解不了近渴,北宋已經不是用九個蓋子蓋10個瓶子的問題,那是用六個,甚至是五個蓋子,來蓋十個瓶子,伴隨着時間的推移,各方面的財政問題,越來越多的爆出來,幾乎是此起彼伏的。

到了後來,葉清臣也無法徹底的解決問題,只能夠把某些問題給擱置了下來,最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這個包袱,在仁宗朝並沒有徹底的爆出來,而是到了神宗才爆出來。

這種財政赤字,掩飾下來,破壞力會更強,積蓄已久的問題,最終徹底的爆發出來,同時,在很短的時間之中,連續死掉了兩個皇帝的,單純是喪葬費用,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也因此,造成了神宗朝的的問題,仁宗時候,還可以支應,到了神宗,就沒有辦法支應下去了,所以選擇了冒險的變法,最終,皇帝的控制力不行,主導變法的大臣的能力不行,最終葬送掉了北宋的最後一份元氣。

這一個事情,在趙信穿越之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趙信不但自身推動着定海軍的發展,也通過一些影響力和雙方之間的交錯,影響了北宋的發展,最少說,大量工廠和工業在北宋,甚至是在整個封建王朝,雛形都是在幾百年後的明朝末年出現,真正大規模的興建的話,要到清朝末年。

一兩百年的元朝,幾百年的明朝,幾百年的清朝,差不多八九百年纔出現的東西,提前在的北宋出現,這個改變,讓北宋一舉解決的問題,當財務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了之後,其他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這是北宋最好的時代,財務上面的不停的增長,朝堂上面的官員,也是最鼎盛的時代,如果沒有定海軍的橫空出世,恐怕過不了多久,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北宋,是可以滅亡遼國,統一整個東亞的。

定海軍的出現,以碾壓的態勢,滅掉了遼國,同時給北宋巨大的壓力,讓北宋絲毫都沒有放緩的感覺,反而巨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伴隨着越來越多的瞭解定海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發的大了,從定海軍,從瀋陽,獲得了不少的東西,趙信和定海軍的態度,幾乎是無遮掩的讓富弼去看,學到了很多東西,卻更加看到了定海軍的實力。

連富弼這樣高的官員,這麼有能力的能吏,都感覺到無力,其他人,面對着強大的定海軍,更多則是茫然,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定海軍的勢力,遠比他們想的更加的可怕,在基本的戰鬥力確定的同時,生產能力,後勤補充能力,甚至是民衆的積極性,幸福感,都是超過想象的。

這也是定海軍強大的根源,卻成爲了北宋的噩夢,這不是一個方面的強大,當年的遼國,或許在軍隊上面,可以碾壓北宋的,可是在前和物資這兩個方面的短板,讓北宋有機會,跟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也因此取得了長期的和平,澶淵之盟之後,或許,遼國會採用威逼和威脅作戰的方法,逼迫北宋的,拿出更多的好處,可是真正的大規模作戰,卻是沒有,這也是澶淵之盟最大的好處之一。

這一個方法,對上遼國,是沒有問題的,一百多萬貫每年,都可以讓他們滿足,甚至一定程度上面依賴這一點,讓北宋度過了澶淵之盟之後最危險的時刻,可是定海軍,本就是以賺錢著稱的。

哪怕是在定海軍剛剛成立的時候,依靠着大名鐵匠作坊,還有一場聲勢浩大的拍賣會,獲得了龐大的資金,當時上千萬貫,甚至更多資金,通過拍賣獲得,不但讓的整個北宋的富豪,都看到了的定海軍的強悍,也爲定海軍提供了足夠多的資金。

後來,一步步的發展,定海軍把各種的產品賣到了整個北宋的各個地方,然後,定海軍的就沒有缺過錢。

給仁宗的零花錢的,幾十萬,上百萬,不停的上漲,手筆之大的,簡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到後來,甚至爲了仁宗,重新興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宮殿,比起北宋的宮殿,不知道大了多少,絕對稱之爲大氣凜然的,單純這個,就可以看出來,定海軍手中的財富,應該是比北宋更多,可是具體多多少,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現在,北宋的參知政事的,已經瞭解了一個確切的數字,雖然這個數字,很多參知政事都不願意相信這個數字。

一年可以創造出500億,甚至是1000億貫的資金,富弼得到的那個推算的數據,最終還是寫到了奏摺之中,提交了參知政事商議,可是絕大部分人是不信的,北宋1.5億的財政收入,已經讓人無法置信了,定海軍纔多大地方,北宋有多大,多幾倍,還有可能,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絕對不可能。

參知政事們不過是因爲視野的關係,不敢相信,500億,甚至是1000億這個生產總值,可是定海軍比北宋更強,特別是經濟實力,這是不容置疑的,那麼用錢解決問題無法做到,難不成就打。

打是肯定不能打的,一個槍和炮就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大量密集使用的槍械,就是一種威力比長弓更強,訓練更加容易,同時,可以長時間,大規模裝備的武器,這種武器單個就比較可怕了,更多規模的裝備起來,就更加的可怕了。

韓琦帶回來的槍械,除了一兩個,被韓琦收藏了之後,剩下的都交個朝堂,有專門的人進行了測試,幾乎把全部的子彈都給打光了,卻差不多檢測出來,這個武器的強大。

槍超過了長弓所有的優點,卻沒有長弓的種種限制的,這樣的武器,要怎麼應對,在樞密院,集中了絕大部分將軍,進行的軍棋推演,無不是以北宋的慘敗而告終,甚至一直以來都大量興建的棱堡,在火炮面前,根本就無法站的住,這就是一個問題。

打有打不過,給錢又不行,難不成,就只有割地麼,先不說定海軍要不要這些土地,割地帶來的危害,誰都清楚,在秦朝的時候,已經明白了,如果說一場大戰,那是自殺的話,割地就是慢性自殺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總有一天,城會割完了,到時候,怎麼辦。

富弼雖然去了,瞭解了定海軍的很多東西,可是有一點,定海軍的態度,卻沒有問出來,孫悅希是一個大滑頭,不會直接說明,至於趙信,富弼見的不多,也就是去了時候,接到過接見。

不過,側面反饋回來的東西不少,比如說,富弼可以暢通無阻的觀察定海軍的一切就知道,定海軍對大宋並沒有隱瞞,同時,按照富弼所說的,趙信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在瀋陽旁邊興建大規模的寢宮,這個寢宮是爲苗妃準備的。

這一點,很容易查到,之前在定都瀋陽的時候,曾經提議過修建宮殿,只不過,在趙信的要求之下,除了三個大殿之外,皇帝居住的場所只是一個院落。

雖然,這個跟趙信的年齡還小,還沒有後宮嬪妃有關係,可是也證明了,趙信不是鋪張浪費之人。

這麼一個不願意鋪張爛費的人,卻聽說了苗妃前來,就立刻大型土木興建規模龐大的宮殿,佔地龐大,同時有衆多的園林景觀,這個花費是非常的巨大的。

定海軍的建設能力,就算是這些參知政事們,都必須說一聲的佩服,北宋的皇宮擴建,就是在定海軍的幫助下建設的,又快又好,但是北宋發現,只有磚石結構的建築,能夠加快,真的要是以傳統的工藝建設的園林,單純一個奇石和園林這一塊,都省不下來。

很顯然,這一點,是動真格,整個宮殿的投入,最少也是1億貫,以上,甚至更多。就算是定海軍賺錢,百萬,千萬這個層次的,還真的不算什麼,真正上億,在定海軍,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爲了苗妃大興土木,再加上之前,趙信每一次到汴梁,都會給苗妃送上禮物,這一點就證明了苗妃,在趙信心中的地位,正愁找不到方法的參知政事們,頓時就看到了關鍵了,既然錢不可靠,割地也不可考,或者動用親情,那是最好的選擇。

本身,讓苗妃去,就是出於這個目的,現在,別的方法都沒有辦法實現,那麼就只能夠在苗妃這裡加碼,用感情去維護,打感情牌,這是一個很不靠譜的東西,卻被北宋的政壇的大佬當做救命的稻草。

加碼怎麼加,加到什麼程度,這需要斟酌,韓琦想到這裡就一陣陣的頭疼,這些日子,做了無數的預案,也針對着定海軍做了一些讓步,可是具體能不能談妥,那真的是不知道了,到底怎麼樣才能夠簽訂合約,也是無法守明白的事情,只能夠是隨機應變得。

富弼去的兩個月,也不是完全都一事無成的,富避也算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外交人員,他在瀋陽的2個多月時間之中,除了調查定海軍的虛實之外,也拿到一些第一手的資料,比如說,城市建設的,比如說,定海軍的所謂的菜籃子工程,在比如說,一些後勤和各種物資的調配,這些在富弼的認知之中,可以幫助到北宋的項目,基本上,都被富弼寫信弄回來的,一些確定,有立竿見影效果的,直接就以奏摺的方法,送到北宋的中樞,讓中樞根據這個做出調整,一些不太好說,或者手,效果不怎麼確定的,則通過寫信的方法,給韓琦寫信,最終達到目的。

在艱難的調整之中,形成一個說的過去的方法,並且按照韓琦的要求,形成了最少上中下三個方案,其中最後一個方案,讓步的餘力非常的大,如果不是逼不得已,就算是韓琦,都不願意答應下這個方案。

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三百零七章 實驗和神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六百六十二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熱武器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三百六十四章第四百零九章 糧食和國運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三百二十六章 佔據靈州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
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三百零七章 實驗和神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彈和獨彈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進和保守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六百六十二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熱武器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三百六十四章第四百零九章 糧食和國運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標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三百二十六章 佔據靈州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八百五十八章 飛剪定型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四百六十七章 啓程汴梁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