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元綬新政舊事

陸承啓也是倔脾氣,兩頭倔驢碰到了一起,註定是火星撞地球。

徐崇光不用回頭,也知道陸承啓是動了真火,不然怎麼會不顧顏面,居然對他吼了起來?“到底是年輕氣盛啊!”徐崇光心中嘆息了一聲,小皇帝親政以來,一力主導了諸項改革,無不新奇。這讓他幾乎忘了,身後的小皇帝,還是一個年方十八的少年。

這便是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區別了,老年人活得夠久,見過的事情多了,便知道穩重纔是王道。而年輕人憑着一腔熱血,往往是顧前不顧後,悶着腦袋就往前亂衝亂撞,直到頭破血流才知道走錯了路子。

徐崇光便是不忍心看陸承啓撞得頭破血流,纔出言頂撞。沒想到這小皇帝認死理,怎麼勸說都不聽。心灰意冷之下,與其被視作慫恿小皇帝發動新政的人,被既得利益集團用盡手段趕下臺,還不如就此激流勇退,也好保存個名聲。

這兩人的出發點不同,自然談不攏。徐崇光着眼於既得利益集團的龐大,怕受到牽連,成了陸承啓的替罪羔羊;而陸承啓則心繫百姓,看到了胥吏不加管理的危害,致力於改善現狀,才提出這個十品官制。

兩人都是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至於對方想什麼,都瞭然於心,只不過兩人都是倔脾氣,談不到一塊去而已。徐崇光聽得陸承啓叫自己回去讀《孟子》,直讓他又好笑又好氣。他可是做過貢試主官的人,又怎麼會沒讀過《孟子》?

不過,這也讓徐崇光更加明白了陸承啓心裡所想,這小皇帝是真心想爲百姓做點事的。只是他過於年輕,沒有預料到一旦貿然推行這十品官制,後果是何等嚴重!

先前想一怒而去,但如此想來,總是有些不妥。爲人臣者,仁義以事其君。是儒家一向尊崇的綱常禮教。皇帝可以對臣子不仁不義,但臣子卻不能對君王不仁不義。更何況陸承啓也沒明着對自己如何如何,自己這麼一走了之,便是個不義之臣了。

這番念頭只是在短短一瞬間。徐崇光便已然想得通透。他意圖辭官,不過是逼迫陸承啓就範的手段。見陸承啓絲毫不爲所動,他這殺手鐗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不過,他還藏着另外一個殺手鐗,只聽他淡淡地說道:“陛下。可曾記得先帝時,范仲淹範宰輔?”

見徐崇光去意好似沒有那麼堅定了,陸承啓提着的心也就放鬆了一些。雖然不明白爲何徐崇光要扯出范仲淹來,但既然徐崇光有“回心轉意”的意圖,他也就順着徐崇光的話頭說道:“朕自然記得,範相還在朝中之時,朕不過五六歲。”

徐崇光回過身來,雙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陸承啓,沉聲說道:“那陛下可知道範宰輔力主施行的元綬新政?”

陸承啓聽到他提起“元綬新政”來,立時提高了警惕性。沉默了一會,才緩緩地說道:“徐卿是否想要告訴朕什麼?”范仲淹雖然在民間有很好的名聲,但在朝廷裡面,卻是一個忌諱提起的名字。無他,就因爲范仲淹提出的新政失敗了。元綬十四年,范仲淹被貶潁州,知潁州事,他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但元綬爲了顧及朝野文武百官,並沒有做什麼表示。直到元綬帝去世前,才下旨賜范仲淹諡號文正。

元綬駕崩前,曾對徐崇光說過:“朕一生自認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社稷,唯有一人朕對不住。範相因朕一時心軟,遭此大難。此事雖已過十餘年,可朕始終難以心安。徐卿,你是範相學生,朕爲何力阻羣臣彈劾。也要提撥你?便是對範相心中有愧啊……”

元綬帝說出這番話後不久,便駕崩在景福殿中。時人以爲他是先帝託孤之臣之一,也不敢過多迫害。連那時權傾朝野的楊太師,也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纔有了今日的徐崇光。只是元綬帝臨終前的那些話,徐崇光不敢有一刻稍忘。現在眼見着上了陸承啓的賊船,難不成他也要步上恩師後塵,被朝臣羣起而攻之?他似乎也預見了日後可能發生的事,陸承啓頂不住朝野的壓力,下旨貶謫他去知某州府,然後他心中憤懣,最後鬱鬱而終……

想到這,徐崇光更加堅定了要阻止陸承啓的心思,要是阻止不了,他也要舍了這身官服。免得到頭來,輔佐君王一生,卻落得萬景淒涼。

“陛下可知,範宰輔是怎麼失敗的?”

徐崇光說這話時,禁不住上前了一步。陸承啓見他“氣勢洶洶”的模樣,竟被他唬得差點退後了一步,頗有些心虛地問道:“怎麼失敗的?”

“元綬十二年,先帝召見範宰輔,徵詢天下大事。範宰輔言曰,‘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先帝曰善。遂範宰輔連同富弼、韓琦等重臣,聯袂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言論‘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此十條。先帝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唯府兵法,因諸臣反對而作罷。元綬十三年,範宰輔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諸事,先帝一一恩准。新政再行,諸臣便覺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之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日增,謠言皆說範宰輔、富弼、韓琦等結黨營私,先帝疑之甚慮。羣臣揣摩上意,紛紛上書彈劾範宰輔。範宰輔此時已然六十有三,抱病上朝,直斥羣臣。先帝見範宰輔威嚴如此,疑心更甚。元綬十四年,先帝以幾十封彈劾奏疏,把範宰輔、富弼、韓琦等新政大臣一一貶謫出京。時範宰輔已然病入膏肓,知潁州途中,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八百五十一章:有人通敵第一百一十章:教育爲先第三百五十七章:破廟第七百八十六章:李日尊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六百八十四章:良莠不齊第二十章:走上正軌第三百六十八章:火炮初成 一第二百五十五章:首犯到京第九百七十七章:改革科舉第四百七十三章:如何佈陣第二十七章:老將出馬第一百七十九章:慘烈爭奪第二百一十七章:笑裡藏刀第二百一十章:如何處置第六百零八章:滇黔匪患第四百八十八章:遼國使臣求見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一百九十二章:野心勃勃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七百二十二章:不僅有字,還要有圖第七百八十八章:魚兒咬鉤了第六百二十三章:策問時政第四百六十七章:百里奔襲第七百八十八章:魚兒咬鉤了第四百五十八章:誣告?第六百三十四章:竟無語凝噎第四百零九章:盡孝不是做戲第九百七十八章:高麗內亂和東瀛州第五百七十六章:火炮齊鳴第三百零二章:一同吃酒第八百一十九章:一人兩騎第三百二十章:保鏢第633章:再起波瀾第六百九十一章:東廂第三百七十三章:火炮初成 六第五十四章:辦報第615章:密旨到第八百七十一章:女真服軟第八百零五章:伏兵盡起第四百二十章:親自撰稿第四百二十八章:女兒家心事第七百五十二章:買通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識金鑲玉第五百九十四章:天人交戰第六百二十二章:科舉試題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憐第八百六十六章:寇邊第二百八十七章:背信棄義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二十二章:震驚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五百九十一章:太后召見第五百三十二章:是巧合,還是故意爲之?第六百章:有備而來第一百五十五章:夫復何求第三百九十一章:狼狽爲奸第四百七十九章:敵疲我打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計劃第十二章:制定俸祿第一百四十五章:條約細節第二十九章:驚世發明第二百七十三章:風波不止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五百六十九章:離間第二百三十一章:喧寒問暖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四百三十六章: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二百八十二章:一地雞毛的高麗第八百九十一章:明教復現第六百七十章:將心比心第九十五章:大勝第八十二章:另生計謀第三十章:賺錢有方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八百二十三章:恐慌第五百五十四章:是愧疚還是愛戀?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初顯 一第五十二章:傳臚唱名第六百一十七章:焉知非福第六百一十一章:道路不通第七百二十六章:風水問題第九百二十一章:無情第二百四十一章:後勤事宜第三百零六章:驚鴻一瞥第九十章:夜襲準備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三百四十三章:各自的算盤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六百三十五章:冰釋前嫌第六百零四章:商人眼光第四百四十四章:誅心之言第五百五十五章:吃虧是福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
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二百三十二章:母子敘話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八百五十一章:有人通敵第一百一十章:教育爲先第三百五十七章:破廟第七百八十六章:李日尊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六百八十四章:良莠不齊第二十章:走上正軌第三百六十八章:火炮初成 一第二百五十五章:首犯到京第九百七十七章:改革科舉第四百七十三章:如何佈陣第二十七章:老將出馬第一百七十九章:慘烈爭奪第二百一十七章:笑裡藏刀第二百一十章:如何處置第六百零八章:滇黔匪患第四百八十八章:遼國使臣求見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一百九十二章:野心勃勃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七百二十二章:不僅有字,還要有圖第七百八十八章:魚兒咬鉤了第六百二十三章:策問時政第四百六十七章:百里奔襲第七百八十八章:魚兒咬鉤了第四百五十八章:誣告?第六百三十四章:竟無語凝噎第四百零九章:盡孝不是做戲第九百七十八章:高麗內亂和東瀛州第五百七十六章:火炮齊鳴第三百零二章:一同吃酒第八百一十九章:一人兩騎第三百二十章:保鏢第633章:再起波瀾第六百九十一章:東廂第三百七十三章:火炮初成 六第五十四章:辦報第615章:密旨到第八百七十一章:女真服軟第八百零五章:伏兵盡起第四百二十章:親自撰稿第四百二十八章:女兒家心事第七百五十二章:買通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識金鑲玉第五百九十四章:天人交戰第六百二十二章:科舉試題第四百一十四章:皇莊事宜 上第九百七十六章:同病相憐第八百六十六章:寇邊第二百八十七章:背信棄義第五百四十七章:圖窮見匕第五百二十二章:震驚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五百九十一章:太后召見第五百三十二章:是巧合,還是故意爲之?第六百章:有備而來第一百五十五章:夫復何求第三百九十一章:狼狽爲奸第四百七十九章:敵疲我打第八百四十六章:教育計劃第十二章:制定俸祿第一百四十五章:條約細節第二十九章:驚世發明第二百七十三章:風波不止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五百六十九章:離間第二百三十一章:喧寒問暖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四百三十六章: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二百八十二章:一地雞毛的高麗第八百九十一章:明教復現第六百七十章:將心比心第九十五章:大勝第八十二章:另生計謀第三十章:賺錢有方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八百二十三章:恐慌第五百五十四章:是愧疚還是愛戀?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初顯 一第五十二章:傳臚唱名第六百一十七章:焉知非福第六百一十一章:道路不通第七百二十六章:風水問題第九百二十一章:無情第二百四十一章:後勤事宜第三百零六章:驚鴻一瞥第九十章:夜襲準備第二十四章:蘇軾蘇子瞻第三百四十三章:各自的算盤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六百三十五章:冰釋前嫌第六百零四章:商人眼光第四百四十四章:誅心之言第五百五十五章:吃虧是福第五百五十七章:淑女于歸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