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猜測

(祝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早日一統兩岸!)

既然小皇帝都話了,那元綬帝的廟號就定了。憲宗,也還算不錯,起碼按照廟號來說,也算是個中興之主了。元綬帝的元綬新政,任用賢臣范仲淹爲宰輔,確實做出了一番事業。但後期昏庸,也放任了楊太師坐大,還差點讓大順換了主人。

至於諡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也是給他臉上貼金,元綬帝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是真,哪裡配得上什麼“昭文章武”?6承啓不無惡意地想:“要是我百年之後,諡號該怎麼寫呢?我手中有槍有炮,開疆擴土是免不了的了,難道要把所有溢美之詞都給我嗎?”

不過,6承啓對大順禮部的“專業能力”不抱有太大的希望,連廟號都能搞錯。其實6承啓也知道,不能怪他們,畢竟前朝逾時四百餘年,又是胡人立國,什麼制度都學得似是而非。先是仿造漢制,什麼無功無德之帝只有諡號,沒有廟號。然後到了中期,覺得這樣不行,這不就是說標榜了自己是胡人出身嗎?於是乎,大肆創立廟號,什麼好的字眼都往裡面塞。偏生過去了兩百餘年了,只能遵循晉制,以至於一些廟號都搞錯了。平心而論,前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很厲害的,開疆拓土,打下了偌大的江山。所以呢那些胡人官員,不懂裝懂,喜滋滋地把一些皇帝稱之爲“武宗”,文治了得的,啓用漢人爲官的,稱之爲“文宗”。

大順遵循前朝制度,一時不察,竟鬧下笑話。後面想要補救,可“文高宗”終究是不比“文宗”的名氣來得大些。於是乎那年的禮部官員,全都貶官流放,也是一時奇案。好在大順之內管轄極嚴,甚少人知道有這件事,大家都習以爲常了。

6承啓心念一轉,突然問道:“馮卿,朕想把文宗的廟號一併改了,你認爲改成什麼好呢?”

馮承平一下子便想起了那件公案,臉色都變了:“陛下,這……”

6承啓心思聰穎,猜到了他的顧慮,笑道:“文宗一名,記入史書,確實有礙瞻觀。文宗文治武功,皆爲後世楷模,千古一帝,值得傳誦。偏生這廟號對不上,後世如何相信其功績?”

馮承平何嘗不知道是這個理?只是廟號這個東西,牽扯甚大,不是說改就改的。不僅要上祭祖宗,撰文禱告,以彰天地,還要朝中廷議多次,方能確立。便是元綬帝的廟號,大順官員扯皮了四年時間,纔算是有了個結果。甚至6承啓“昏迷不醒”的那會,都有人宣稱要把元綬帝的廟號定爲“光宗”了,這不怕6承啓“掛了”,大順就亡了嗎!嘿嘿,6承啓早就知道,那會連他的廟號都在私底下傳開了,說什麼“思宗”,擺明就是想他亡國滅朝啊!

6承啓突然想起,這事好像是前吏部尚書陳鶴櫟牽的頭。陳鶴櫟是誰,大貪官,楊太師的第一心腹,最“得力”門生。這豈不是說,事情是楊太師主導的?6承啓向來知道,人心這個東西,越是牽扯到利益,就越是骯髒。怪不得楊太師這麼不禁嚇,他當時連兵權都尚未徹底掌控,就成功讓楊太師“致仕”了。原來這老東西一直想着改朝換代啊,明知不可爲之後,便生了退堂鼓。哪怕把自己的同黨、門生故吏都推入深淵,也要棄車保帥,換取他活命。

“老謀深算,果然老謀深算!”

6承啓這纔回味過來,楊太師果然是奸詐,好一招金蟬脫殼,以免刀斧加身!怪不得,楊太師明明有餘力反戈一擊,卻選擇了激流勇退;怪不得楊太師當政幾年,貪污無數,卻只交出這麼點錢財就“兩袖清風”了。想必已經養成了私兵,打造了兵器甲冑,要改朝換代了。可恨自己現在纔想明白,那老狐狸估計早就滅掉所有證據,不然的話,怎麼會如此淡定。

“罷了,罷了,現在追究這個老狐狸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做不成皇帝,也憋着勁要留名青史,讓他做皇家大學副校長吧,反正他在皇家大學裡掀不起什麼風浪來。”6承啓能如此淡定,是因爲楊太師的門生故吏,貶謫的貶謫,殺頭的殺頭,基本遠離了朝廷中樞。他此時沒權沒勢沒兵,6承啓還怕他作甚?楊太師要是識相,乖乖的不起什麼風浪就好了。要是弄什麼幺蛾子,6承啓一隻手都能捏死他。

馮承平思慮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若是改廟號,恐怕糜費甚大啊……”

6承啓風輕雲淡地說道:“此乃皇家之事,自是由皇莊出資。若用國庫錢銀,怕是天下人不服。”6承啓不得不讚一下週芷若,若不是她用心經營皇莊,皇莊怕也只是那幾個園林,幾百畝地而已,成不了什麼氣候。現在皇莊賺的錢,幾乎等同國庫收入。6承啓有錢了,腰桿也就硬了。這叫什麼,這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更何況有了錢,6承啓之前想做做不了的事情就可以着手準備了。

6承啓已經神遊天外,馮承平卻還在思考着該給文宗換個什麼廟號好。仁宗有了,憲宗也有了,就只剩下一個聖宗了。難道大順真正的第二個皇帝,要改成聖宗嗎?

馮承平把這個顧慮說出來後,6承啓覺得這都不是事。他便宜先祖6雲,一天皇帝都沒當過,都有了廟號太宗。給一個仁明的皇帝改個“聖宗”的廟號,又如何?

馮承平是典型的儒家子弟,有他自己的堅持:“陛下,這事不能就此定論,須得廷議方行。”

“嗯,準了。”6承啓淡淡地說道,在他看來,廷議的什麼都不是事。

馮承平正待告退,突然想起一件事來:“陛下,真臘國遣使來朝,現在已入榻懷遠驛,其使者明言,有國書遞交。”

6承啓微微一愣,旋即便明白了。原來真臘國土雖大,可立朝已久,軍備鬆弛。察聞交趾磨刀霍霍,還以爲是向它砍去的,哪裡坐得住?這不手忙腳亂地,遣使來朝了嗎!估摸那國書上不是寫着懇請大順出兵,就是訴苦進貢,希望大順從中斡旋,以免失了國土。

6承啓冷笑,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出兵出錢給你打仗?沒有好處的事情,誰去做啊!想來這真臘也是緩兵之計,希望能爭取時間,修築城牆,抗擊外敵。想通了這點,6承啓淡淡地說道:“朕知道了,明日例朝,朕沒時間見他,叫他隨時準備着召見吧。”

6承啓打算晾他幾日,嘿嘿,這時候想起大順來了,早幹嘛去了?

馮承平不虞有他,恭恭敬敬地說道:“臣遵旨!”(未完待續。)

第二百三十六章:黃河的老大難問題第二百四十五章:內有乾坤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八百二十六章:議增兵,滿朝皆驚 下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興起第六十章:閒下來的皇帝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四百五十七章:太后有疾第三百八十四章:御帳親騎第六百七十九章:共浴第八百二十六章:議增兵,滿朝皆驚 下第八百零四章:拖延時間第七十四章:填土戰術第二百五十四章:固執己見第一百五十二章:堵門第八百八十章:商法不是吃素的第七百九十八章:圍而攻之第二百四十二章:來自衙役的消息第五百三十三章:順藤摸瓜第三百零一章:來自臣子的威脅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三百七十四章:火炮初成 七第四百四十二章:有苦不能言第三百二十一章:惺惺相惜第七百六十三章:好一座樊樓第二百六十一章:剪綵 下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二百六十一章:剪綵 下第四百八十章:妖法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六百六十七章:端木遺風第三百二十四章:水師敗落至此第八百九十三章:引蛇未果第七百四十五章:上林苑第六百七十二章:都不是省油的燈第五百五十五章:吃虧是福第五十七章:帶上軍官踩場子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八百九十五章:還是女兒好第一百七十八章:拍板定案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二百零三章:王家的抉擇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二百四十七章:智取第七百零五章:倭國來使第二百四十九章:棉花第二百七十章:驟然大雨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三百三十五章:一夥蟊賊第一百八十八章:撕破臉面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四百九十一章:達成協議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一百六十六章:鬧事第七百四十六章:引氣第八百九十一章:明教復現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馬車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二百二十四章:仵作第五百六十八章:招安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一百一十三章:初見第六百五十六章:渡海而來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九百四十九章:捷報頻傳第七百八十六章:李日尊第四百八十五章:臘八時節第三百七十一章:火炮初成 四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廂軍第四百一十三章:隱秘第九百二十七章:出了一口惡氣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九百四十一章:大戰一觸即發第十九章:經濟特區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貓?第九百三十二章:劍指臨潢府第四百七十一章:已恭候多時!第四百三十五章:蘇轍蘇子由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五百七十七章:學院派和實戰派第三百八十四章:御帳親騎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三百五十九章:韓家有女初長成第九百二十五章:馬車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四十一章:過新年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第七百三十一章:衝擊衙門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一百八十七章:交付俘虜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
第二百三十六章:黃河的老大難問題第二百四十五章:內有乾坤第六百四十三章:差強人意第八百二十六章:議增兵,滿朝皆驚 下第三百八十一章:作坊興起第六十章:閒下來的皇帝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四百五十七章:太后有疾第三百八十四章:御帳親騎第六百七十九章:共浴第八百二十六章:議增兵,滿朝皆驚 下第八百零四章:拖延時間第七十四章:填土戰術第二百五十四章:固執己見第一百五十二章:堵門第八百八十章:商法不是吃素的第七百九十八章:圍而攻之第二百四十二章:來自衙役的消息第五百三十三章:順藤摸瓜第三百零一章:來自臣子的威脅第七百四十八章:快出來看耶穌了!第三百七十四章:火炮初成 七第四百四十二章:有苦不能言第三百二十一章:惺惺相惜第七百六十三章:好一座樊樓第二百六十一章:剪綵 下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二百六十一章:剪綵 下第四百八十章:妖法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第六百六十七章:端木遺風第三百二十四章:水師敗落至此第八百九十三章:引蛇未果第七百四十五章:上林苑第六百七十二章:都不是省油的燈第五百五十五章:吃虧是福第五十七章:帶上軍官踩場子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八百九十五章:還是女兒好第一百七十八章:拍板定案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二百零三章:王家的抉擇第一百四十八章:攻訐第二百四十七章:智取第七百零五章:倭國來使第二百四十九章:棉花第二百七十章:驟然大雨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三百三十五章:一夥蟊賊第一百八十八章:撕破臉面第四百零一章:還是錢的問題 上第四百九十一章:達成協議第八百二十一章:一夫當關第一百七十四章:各取所需第一百六十六章:鬧事第七百四十六章:引氣第八百九十一章:明教復現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馬車第七百八十一章:極盡能事第八十七章:經濟制裁第九百二十八章:準備出征第二百二十四章:仵作第五百六十八章:招安第三百九十四章:女真崛起第一百一十三章:初見第六百五十六章:渡海而來第七百二十五章:乘勢而起第九百四十九章:捷報頻傳第七百八十六章:李日尊第四百八十五章:臘八時節第三百七十一章:火炮初成 四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廂軍第四百一十三章:隱秘第九百二十七章:出了一口惡氣第六百四十八章:黔地無匪患第六百二十四章:王家到京第九百四十一章:大戰一觸即發第十九章:經濟特區第一百九十五章:是虎是貓?第九百三十二章:劍指臨潢府第四百七十一章:已恭候多時!第四百三十五章:蘇轍蘇子由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五百七十七章:學院派和實戰派第三百八十四章:御帳親騎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三百五十九章:韓家有女初長成第九百二十五章:馬車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四十一章:過新年第五百八十五章:江南風景舊曾諳第七百三十一章:衝擊衙門第九百零九章:此消彼長第一百八十七章:交付俘虜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