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

衆官吏等人見李重九面露沉思。

當下溫彥博上前言道:“眼下竇建德已稱帝,宇文化及已稱帝,李淵已稱帝,周圍諸強,皆有意於奪取天下。若是我幽州軍再不打出旗號,恐怕他人會以爲我們幽州沒有奪取天下的志向。”

溫彥博一言,衆人皆是點頭稱是。

一旁魏徵言道:“自我軍南下奪取幽州以來,羅藝,高開道先後剪滅,能夠與我們一爭河北的,唯有李唐,竇建德,宇文化及,眼下三者都已稱帝。甚至連劉武周之流,都對中原自稱天子,對草原上稱可汗。上谷公再不稱帝,恐怕會令幽州百姓失望。”

衆官員心底確實有緊迫,李重九當初佔領上谷郡時,打出的口號是言割據一方,以待天時。那時李重九地不過一郡,這口號,並沒什麼不恰當的。

攻下幽州之後,李重九已有數郡,但實力仍距幾位諸侯,有不小差距,稱王稱帝不現實。後來李重九爲了安撫領內的幽州士族,故而奉李密爲主,全力支持瓦崗軍奪取天下。

到了眼前,又是不同,比之當初新據幽州時,李重九現又得恆山,太原數郡,北破契丹,奚族三部,東敗高句麗,西戰李唐。時至眼下,天下誰不對今時今日,刮目相看。現在李重九已非羽翼初豐之時,而是有把握一爭河北,乃至天下了。

現在瓦崗軍失敗,李密降唐了,幽州該何去何從。

李重九這時候若不稱帝。下面官吏會以爲李重九不過想守成一方,甚至還有愚昧之人。會認爲李重九會隨李密一併降唐。

例如竇建德原先與李重九一般,也是奉李密爲主的。但李密降唐,竇建德立即稱帝,就是表露自己要奪取天下的野心。

緩稱王是不錯,言得勢力不足時,不可驟然打出此旗號,否則名不副實。佔據一個小縣幾千人也敢稱帝,那不是自尋死路。

但這一次二十多名士子在郡試試卷之中,一併上書要求李重九稱帝,豈是偶然?

“稟報上谷公。這二十多名士子上書之事,已是察明瞭!”郡司馬林當鋒上前稟報,

“牽頭之人是誰?”

“啓稟上谷公,此次牽頭的有三名士子,他們皆非士族出身,不過家中都有人在幽州爲官,但官職低微,最高者不過縣戶曹書辦如此。他們現已在我們控制之下。”

李重九言道:“哦?”

林當鋒言道:“此事我看純粹是學生一時意氣吧。”

李重九目光掃向溫彥博等人,言道:“難道沒有幽州官吏。給他們一點暗示嗎?”

溫彥博等人垂下頭都閉口不言,至於周旭更不用說了,他已做好了被免職的準備了。

林當鋒言道:“若上谷公要徹查,可交由郡府衙門。動刑之下,什麼都明瞭了。”

“不必。你們先是退下。”李重九擺了擺手,他知道此事必然有人授意。但無論何人,用意卻都不壞。何況拷打士子。傳出去名聲就糟透了。

對於李重九而言,並非不願意稱帝。但此事需水到渠成,與其自己在那邊叫嚷,還不如別人迎奉你上位。

這是中國國情,要不然趙匡胤明明是自己造反,爲何卻要別人黃袍加身。至於所謂上位前的三辭三讓,難道各個人都是虛僞。

衆人都退下之後,盧承慶卻是又尋了回來。

李重九見盧承慶又回來,心知要機密之事稟報,當下讓左右親衛退下問道:“盧郡丞有何要事?”

盧承慶言道:“啓稟上谷公,我有一越矩之言,想與上谷公言之。”

“但說無妨。”

盧承慶當下言道:“卑職是覺得,還有一事與稱帝同樣迫切。”

“何事?”

“卑職懇請上谷公儘快娶長樂公主爲正妻。”

聞言李重九雙目一凜,言道:“你說什麼?”

盧承慶言道:“請恕卑職大膽,室得奚部一直希望,上谷公立室得夫人爲正室,何況上谷公麟子誕生,室得奚部此期望,更加迫切。但室得夫人一旦爲正室,儲君之位……”

盧承慶說到這裡,但見李重九雙目一片森然。

盧承慶低下頭去,言道:“對於河北山東士族而言,希望的是將來的天子,能持漢人之正統。”

李重九言道:“山東高門若真是如此打算,就不能當年先奉魏拓跋氏,再奉高齊。”

盧承慶言道:“此乃是無可奈何之舉,當初鮮卑拓跋一統大江以北,士族衣冠南渡,而留在江北的士族若不順從,只有滅亡。故而權宜之策,只能奉拓跋氏爲主。至於高齊,高歡父子雖俗鮮卑,也是漢人之後,即便如此,也是權宜附之。”

見李重九沒有反駁,盧承慶繼續言道:“江左士族尚人物,關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貴戚,山東士族尚婚姻。上谷公若想與李唐的關隴士族抗衡,而奪取天下,必需得山東士族之助,這才能分庭抗爭。”

李重九默然點點頭,此話是不錯。

盧承慶言道:“長樂公主乃天家貴胄,若上谷公與之聯姻,山東士族必不敢小視,而還令河北的朝廷舊吏歸心。將來若公主有所出,立爲太子,繼承天下,乃是我華夏正統,山東士族必會歸附之,且天下歸心。”

盧承慶之言十分誠懇,以他范陽盧氏家主之子,道出這話來可見也是用心良苦。

李重九見盧承慶躬身渾身大汗淋漓的樣子,也知他是承受了不少壓力,才說出這一番話。

李重九言道:“你能說出這些來,着實令我意外,我知道你叔父一直不喜我入主幽州。但你能如此說,足見我沒有用錯你。”

盧承慶拱手言道:“叔父,確實有重門閥高低之見,但對於幽州,對於上谷公沒有惡意,特別近來叔父看幽州在李使君住持之下,欣欣向榮,已改觀許多。”

李重九笑道:“盧公能這麼想,着實令我欣慰。”

盧承慶聞言,更進一步言道:“還不止如此,若是上谷公能娶長樂公主,我會說服叔父,將我盧家之嫡女嫁給齊王。”

盧承慶此言一出,李重九外表平靜,但內心不亦於掀起大浪。或作他人這個時候恐怕要跳起來了。

李重九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一個**裸的政治聯姻。

依照盧承慶方纔的提議,若盧家嫡女嫁給齊王楊暕,李重九再與長樂公主楊娥皇成婚,那麼如此李重九,隋宗室,范陽盧家三者即綁在一輛戰車。

李重九代表着急速竄起的新興勢力,楊家宗室代表這舊朝勢力,而范陽盧家則代表着河北士族,如此三位一體,等於用婚姻的關係將三者牢牢拴在一起,如此融合成幽州的新勢力,牢不可破。

這是很高的一步棋啊,對於盧家而言,嫁女給齊王,比直接嫁女給自己,不僅不掉身份,況且也是可以正式融入李重九這橫跨草原幽州的新勢力之中。

難怪盧承慶有把握說服他的叔父。

盧承慶言道:“當然我盧家也不是沒有條件,我知道齊王正妃去世已久,但仍有側妃於江都,我盧家之女要嫁齊王必爲齊王妃。”

李重九心知楊暕原先的正妃,乃是民部尚書韋衝之女。

韋衝出身關中望族京兆韋氏,乃是關隴士族中第一流的門閥,長安有民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如李世民嬪妃之中,有一韋妃(李世民登基後稱爲韋貴妃),其位僅次於長孫皇后之下。而韋妃的曾祖,乃是北周第一名將韋孝寬。

當年楊廣爲了兒子這段婚姻也是煞費苦心,拉上京兆韋家這麼一顆大樹,可是韋妃早早病死,等於讓楊暕失去一臂,其自己還不爭氣,跑去韋妃的姐姐私通。

楊暕倒臺,但韋氏更盛,到了唐朝李武韋楊四姓並稱,言得就是四姓相互聯姻,真正把握了大權。有唐一代如山東高門的四姓雖出了幾十名宰相,但因爲不肯李唐皇室通婚,都是邊緣人物。

正如李世民修氏族志裡的,李唐第一等乃是皇室,其次外戚,第三等才排到崔盧王鄭。歷史上李唐皇權不振時,其餘三姓以外戚身份介入,掌握中樞。

而李重九想到,莫非將來的幽州是李楊盧三姓的天下,盧家這步棋下得真妙啊。

想到這裡,李重九心道,果真到了這一步,家事即國事,還是牽扯在其中。雖與楊娥皇在一起時,就知道二人之事,並沒有單純男女好感,然後在一起這麼簡單,但這一刻到來之際,李重九仍覺得心底不快。

眼下李重九不過是一介公侯,若將來稱王,正妻就是王后,稱帝之後,正妻就是皇后。而當初那位念念不忘,要迎娶過門的女子,現在卻已遠在長安,心隔天涯。

“上谷公。”

聽盧承慶這一喚,李重九這纔回過神來。

見他一副詫異的樣子,李重九心知自己方纔失態,勉強將心底惆悵壓下,笑了笑言道:“你之言我會考慮,放心,我就會盡快答覆。”

盧承慶言道:“是,那麼卑職告退。”

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六百六十三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二十章全線擊退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七百一十四章 江淮軍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七十章 恰英雄年少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七百零一章 李建成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一百二十三章 組建甲騎第四百一十章 與民同樂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八百零二章 兄弟相爭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五百四十一章 帝王雄心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零九章 十里紅妝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東三族(第一更)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五百七十三章 襲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兩百八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六百五十五章 乘風破浪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
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六百六十三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四百五十七章 懲治奸商第三十六章 蛇蠍女人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四百四十四章 曲江池畔第兩百二十二章 林間搏虎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三百二十章全線擊退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七百一十四章 江淮軍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七十章 恰英雄年少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一百九十八章 圈套第八百一十八章 翦滅羣雄(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六百一十一章 主僕二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七百零一章 李建成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一百二十三章 組建甲騎第四百一十章 與民同樂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六百一十五章 塞內塞外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八百零二章 兄弟相爭第六百六十四章 高建武的打算(第一更)第五百四十一章 帝王雄心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六百八十五章 講武堂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八十九章 烏帕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六百七十章 百濟稱臣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零九章 十里紅妝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四百八十四章 上屋抽梯第八百三十九章 河東三族(第一更)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五百七十三章 襲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鑄鐵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七百四十三章 人心向背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一百三十五章 韻書第兩百八十九章 厲兵秣馬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江山國色 第三百八十章 楊暕之意第兩百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三十章 官窯脫身第五百五十七章 再會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房之爭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六百五十五章 乘風破浪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一百八十三章 蠻力攻城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