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

這贛山附近聚集了俚兵絕對有上萬之衆,再加上附近有數萬百姓,隨時可以從中動員作戰。

歐陽詢相信在趙軍大舉圍剿林士弘之時,馮盎率軍駐紮在此並不是偶然。

不久歐陽詢被帶入當地最大一間欄屋。歐陽詢不用看也可以猜出,居中那名手腳粗大,身材高過旁人一籌的俚人首領就是馮盎,而在馮盎左右多是俚,僚二部的渠帥,豪強。

這些俚帥多是膚色黝黑,身材瘦矮於漢人一些。不過歐陽詢也知不可以貌取人,從這些人臉上透着精悍之色上看,就知道俚僚二族並非是輕易屈從外部武力的民族。

而馮盎以漢人的身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一來是馮家子弟驍勇善戰,其本人也是當地一流武將,二來就是隋,陳兩朝對嶺南的統治,需要一個漢人出身的首領,來統治當地俚民,同時也方便與朝廷交流,三來就是馮家與嶺南俚族領袖冼家聯姻,馮盎的祖母冼夫人就是冼家出身。

所以馮氏家族,就是漢,俚二族交融後爲兩族認可,代治嶺南的家族。

至於馮盎也不一般,當年潮成五洲僚人造反,時隋朝在嶺南代言人冼夫人已是病逝,楊素與馮盎討論平定叛亂之策,而馮盎分析頭頭是道。連當時第一兵法家楊素也不由對左右陳贊馮盎此人,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之後馮盎率軍討平五洲叛亂,朝廷對他信任有加。

“來者何人?”馮盎問道。

歐陽詢言道:“某乃是大趙河南道大行臺兵部尚書歐陽詢,爾可是漢陽令馮盎?”

馮盎乃是前隋時爲漢陽太守,所以歐陽詢叫得是他原本官名。而馮盎聽說歐陽詢是兵部尚書也是微微一愣,他身在大隋仕官多年,當然知道兵部尚書官位不低。

馮盎本以爲來着不過趙國一般使者。但聽馮盎身份改色道:“原來是八座尚書,失敬失敬,來人給歐陽尚書看座!”

馮盎說到這裡。與一旁俚僚首領用俚語說了馮盎身份,衆人都是一併點點頭。也收起了幾分輕慢。

歐陽詢得座坐下後道:“馮太守不在南海坐鎮,卻率軍至贛山有什麼打算?”

馮盎笑着道:“聽說嶺北戰亂頻發,不少盜寇流竄嶺南爲禍,前有番禺高法澄、冼寶徹起兵,某率軍鎮之方平,眼下觀兵贛山也是有提防之意。”

韋叔諧朗聲道:“馮太守所言,與我所聽有所不同,據我所知高法澄乃是前隋郎將。雖久在嶺南,但身邊沒有多少人馬。我倒是聽說是嶺南冼氏冼寶徹,借高法澄的名義起兵叛亂纔是。”

韋叔諧這麼說,也暗指馮盎在嶺南的地位也並非那麼穩固,否則一直支持馮家的冼氏一族的冼寶徹,冼智臣叔侄也不會起兵反對。

馮盎雙眼一眯問道:“閣下是誰,若未來過嶺南,怎敢輕言?”

韋叔諧道:“在下姓韋,家祖諱洸。”

馮盎點點頭道:“原來是故人之後,當年番禺人王仲宣謀反。各族首領皆響應,爾祖父被大軍困於南海,是某率軍先敗陳佛智。再與爾祖父合兵再破王仲宣。當年我們二人並肩作戰,沒想到他的孫兒都這麼大了。

馮盎這麼說,一來自述當年功績,救出韋洸,於他韋家有恩,二來以長輩身份點出韋叔諧,不要在自己面前胡說八道。

韋叔諧倒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朗聲道:“祖父也多次與某說過馮太守的英勇,他說當年率軍入嶺南,爲陳朝嶺南守將徐璒所阻。後請陳後主致書給冼夫人,使其歸隋朝。爲了證明是真的,還把冼夫人曾經獻給陳朝的扶南犀杖及陳後主的兵符拿給她看。冼夫人見到信及物件。始確信陳朝已滅亡,便派軍迎家祖率軍入嶺南,各地才聞風歸附。”

“故而家祖一直說平定嶺南,他實不敢居功,多靠了冼夫人深明大義纔是。”

馮盎聽了雙眼一眯,笑了笑,而是與一旁俚僚首領轉述了韋叔諧的話,衆人倒是臉上有了笑意。進門時彼此劍拔弩張的氣氛少了許多。

歐陽詢也是微微點頭,看來帶韋叔諧出使嶺南還真是一個正確決定,當然馮盎不是幾句話就能夠說服的人,到了這個地步了什麼拍馬匹的話,最多隻能緩和一下氣氛,但要馮盎真正投靠大趙的,只有靠實力和利益兩個方面。

歐陽詢當下拿出李重九詔書給馮盎道:“眼下吾主有橫掃天下之志,嶺南之地雖地處荒蠻,但是也是漢家之地,敢問馮太守眼下怎麼打算?”

“吾眼下已是向李唐稱臣了。若是貴主要我叛唐而降趙,豈非讓吾大義有虧?”

歐陽詢笑着道:“可是某聽說,貴主去年絕了對李唐之貢,又沒有派人至長安朝賀新年,我看這是稱臣的意思嗎?”

馮盎沒有料到歐陽詢居然瞭解這麼清楚,當下隨口道:“那是因爲地處偏僻,路上賊寇甚多,故而去年沒有成行,但今年去朝貢的人馬已是在準備了。”

歐陽詢也不揭破,冷笑一聲道:“就當馮將軍真是效忠李唐吧,不過當初陛下派人告之西突厥可汗使者時,有一句話是,不作我們趙國的朋友,就是趙國的敵人,兩條路自己選。敢問馮太守這麼做的後果考慮過嗎?”

馮盎聽了臉色一冷道:“我嶺南有軍五萬,都是忠誠之士,我知大趙軍力雖強,但是自古以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馮家治理嶺南從沒有失德的地方,也沒有得罪過大趙,那麼大趙攻打我嶺南就是師出無名,既是不義之師,貿然討伐我嶺南,我嶺南百姓必與你周旋到底。”

歐陽詢暗贊馮盎口才確實了得,但又哈哈一笑道:“馮太守,只是我聽說嶺南冼家一直窺視馮家據有嶺南俚人領袖之位,否則冼寶徹。冼智臣叔侄也不會起兵造反了。若是沒有我中原王朝支持,那麼馮太守在嶺南位置可穩固嗎?”

歐陽詢這話倒是攻中了馮盎的要害。

嶺南馮氏就是漢,俚二族在嶺南的平衡。隋,陳兩代朝廷。就不可能贊成俚人來替自己統領嶺南的,但是隋陳二朝又不能真正降伏俚族,而俚人拒絕接受漢人來佔據嶺南,但是俚人也無法抵禦漢人對嶺南的侵攻。

所以馮家就這樣崛起了,無論是被後世譽爲民族英雄的冼夫人,還是馮盎,都是兩家平衡以後達到了今時今日的地位。

這其中馮盎的心態也是十分特殊,作爲鮮卑。漢,俚三族的男子,他在俚族百姓中威望很高,衆人對馮家視若神明,但是漢人呢,卻一直不把他當作同族來看,要不然當初楊素也不會丟下‘想不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這句話。

馮盎最恨的就是北方漢人,拿他等同於北方蠻狄般的渠帥看待。

雖然馮盎很有手段和能力,但仍十分抗拒中原王朝的招攬。可是也知道,乘此天下大亂時機。自己雖當嶺南王很爽快,但是無論李唐,或者趙國一統天下後。都會對嶺南用兵。

所以之前有人勸馮盎乘現在轄二十州,領地數千裡之時,乘勢自立爲南越王,作一番趙佗的霸業。

可是馮盎卻道:“財富美女我有的是,世上的富貴中人,能像我般富貴的人不多了。我已經常常擔心會毀了祖先的基業了,還會去稱王嗎?”

於是馮盎決定以嶺南降唐,向李淵稱臣納貢,得到了李淵的賞識。但是現在形勢逆倒。趙軍連破東突厥,高句麗。李唐自顧不暇,去年冼寶徹。冼智臣叛亂時,李唐竟無暇理會,令馮盎十分心寒。後平定了叛亂,馮盎於是對李唐也冷淡了起來。

馮盎道:“我馮家在世居南越,迄已五代,鎮守嶺南,憑得一刀一槍的戰功打出來的,不是向那一邊搖尾乞憐而換得。若是你不知道嶺南之人對我馮家的忠誠,你但看我左右俚僚領袖,他們就是最好的證據!”

歐陽詢沒有料到馮盎是這麼強勢,不由懷疑起自己是否錯估了馮盎的勢力。

歐陽詢站起身來道:“馮太守,你既然如此堅持,我們也無話可說,不過若你想保住嶺南俚僚二族無事的話,就不要插手我大趙對林士弘的戰事,否則兵禍一起,我大趙皇帝隨時可將整個嶺南變成一片屍山血海,這並非是威脅,而是我們真得能辦到的事。”

歐陽詢這麼說,馮盎神色一變。

次日,歐陽詢,韋叔諧掃興離去,雖沒有完成對馮盎的招降,但是得到他不插手林士弘戰事的保證。

二人正行之間,卻聽到後方馬蹄聲,一隊俚人騎兵趕上。歐陽詢不由詫異,南方俚人甚少騎馬的,其中有一隊騎兵十分罕見。

隨即歐陽詢卻見馮盎騎在馬上,左右盡是他的部下。

歐陽詢見了問道:“馮太守此來何意?”

馮盎見了拉住歐陽詢的繮繩道:“昨日一晤,相談太淺,昨夜吾思念了一夜,覺得與大趙實有更多可以共通之處,所以想請歐陽尚書返回,共商大計!”

馮盎與昨日桀驁的嶺南之主相較。今日的他顯然將姿態放低了許多。

歐陽詢微微笑着將繮繩奪回自己手裡道:“馮太守,你這一番前倨後恭着實令在下搞不懂,莫非發生大事,故而有求於我們。”

馮盎道:“實不相瞞,昨日接到消息建安峒蠻殺南安縣縣令,破城作亂,已聚衆兩萬,所以來求尚書解決此事。”

馮盎這麼說時,十分自然,絲毫也沒有求人的尷尬之色,果然是久經風浪之人。

歐陽詢聽了恍然大悟道:“馮太守據嶺南雄兵五萬之衆,何懼一地峒蠻作亂,剿平就是。”

馮盎搖了搖頭道:“若是別處也就罷了,建安乃是險惡之地,東吳時賀齊入閩與山越人作戰;東晉末年的盧循過閩;陳朝時期的陳寶應之亂,其餘小亂每年皆有不計其數。說實在我馮家雖據嶺南二十州,但是拿建安山中的峒蠻也是沒有辦法。這一次他們倒是成了氣候,所以向歐陽尚書討令,讓吾調動嶺南人馬入閩討伐。”

歐陽詢聽了恍然大悟,馮盎現在求和,既是拿閩地峒蠻沒有辦法,也可能是想了一夜,決定用這個方式下臺,爲自己向趙國請求臣屬。

歐陽詢道:“可以,馮太守現在打算,正是歸趙了嗎?”

馮盎道:“正是。”

“可以,那你拿林士弘的人頭來!我們趙國皇帝就相信你的誠意,保你馮家在嶺南世代富貴!”

馮盎聽了哈哈大笑道:“這個容易!”

第六十一章 遭遇伏殺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一章 蓋牟城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五章 說服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三百一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兩百五十四章 遇故人第一百三十章 露布告捷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三百三十九章 開府建牙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一百六十三章 婚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
第六十一章 遭遇伏殺第兩百三十八章 攀城第四百二十四章番騎威力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征服之道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六百八十三章 外交恐嚇(第一更)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三百零一章 寡廉鮮恥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七十三章 沙包大的拳頭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一章 蓋牟城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金春秋的野心第兩百三十章 河北諸強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兩百四十八章 分化突厥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別做夢了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兩百零六章 籌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他日得志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五章 說服第七百七十章 皇后和貴妃(第一更)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三百四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零三章 趙國盟友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八百四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三百九十三章 五路取恆山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二郡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后鳳儀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三百一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四百零六章 盧家的妙棋第兩百五十八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七百二十九章 徐州楚歌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七十五章 美酒的陷阱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三百一十六章奚族三部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兩百五十四章 遇故人第一百三十章 露布告捷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一百四十一章 當斷則斷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八百零五章 玄武門第一百九十九章 黑臉大將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一百四十章 城內之局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三百三十九章 開府建牙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五百零四章 三個條件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一百六十三章 婚事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