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任用欽差大臣

商議完了救援措施和籌備後,需要確定誰去執行,代表朝廷去指揮現場。

這次去華陰縣,普通官員去了難有作爲,除了革職查辦貪官污吏之外,還有救濟災民,安撫百姓,修理河工,提防瘟疫發生等要事,

“百里澤國,數萬災民,關係到關隴地區東大門的穩定,朝廷的威嚴法度,對待百姓的仁心,所以,此次辦理賑災,必須用可靠之人,能力突出,辦事果斷,你們覺得,哪一位去較爲適合?自尚書以降,侍郎也好,侍中也罷,至少五品以上京官,懂斷案,會治民,能夠代表朝廷中樞政要,顯得重視此事件。”羅昭雲提出一些要求,對於這次派選官員很重視,有諸多要求。

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相互看了看,似乎在詢問對方有什麼人選。

此時,杜如晦打破沉默,拱手道:“臣想保舉一人,可勝任此賑災職務。”

羅昭雲看了他一眼,問道:“什麼人?”

“吏部,考功司員外郎馬周。”杜如晦忽然開口提到了這個人。

馬周本是寒門子弟,少年好學,李唐時期到了大興城,寄住在朋友常何家中,被李唐啓用,但是官職並不大。

羅昭雲讀過一些隋唐史書,自然記着此人,所以攻克長安後,也破格提拔了,做了吏部考功司員外郎,負責參掌文武磨勘考課,就是負責收錄和整理文武百官年底考覈業績,有點像後世的人力資源部門,組織人事部之類的。

此時被長杜如晦提出來,羅昭雲倒是眼神一亮,馬周的確是一個不錯人選,寒門出身,性格剛正,一定會秉公處理。

“朕對馬周印象不錯,憑能力和品行,倒是能夠勝任此差遣,不過,他的身份和官品不夠,要去革職查辦一個郡守,還是有些問題。朕就封馬週一個欽差大臣,手持聖旨赦書,到地方去差遣,代表朝廷和朕,有生殺奪予之權,便宜行事,查辦貪官污吏,修築河堤,賑濟災民,穩定馮翊郡的局勢!”

衆人所以沒有聽過“欽差大臣”的名詞,覺得有些新鮮,但是由陛下口裡說出的新鮮詞太多了,所以大家都見怪不怪,有點司空見慣了。

似乎每次的新鮮詞,看似靈機一動,卻總能恰到好處,符合一個特定的場景和用處,猶如神來之筆一般。

諸位大臣咀嚼了欽差大臣四個字,不難理解,這是陛下欽點差遣,代表朝廷,權力增大,外出公幹,自然能夠名正言順了。

“臣等沒有異議!”衆人多少都知曉馬周爲人,雖然出身寒門,但是能力突出,精通文史,是個實幹的年輕官員,剛三十出頭,正是外放磨鍊的好時機。

“那就用馬周了。”羅昭雲決定啓用馬周,這是一個好機會,如果馬周將賑濟災民、修理河工的災事處理妥當,那麼回來之後,便可以提拔使用,由從五品官,升到正四品,做個侍郎沒問題了。

商議完賑濟災民,解救黃河水災的事後,羅昭雲的心思也能安穩一些,只等明日朝會,由御史臺先奏出問題來,然後各種凋令、赦書一道道吩咐下去。

羅昭雲讓黃門侍郎蕭瑀按照他的意思,潤筆之後,再交給他過目,沒有問題後,加蓋玉璽,準備朝會上使用,分給門下省加印和六部試行。

“衆卿,爾等皆是國之棟樑,朕的左膀右臂,還有一件事,關於地方郡州縣改制問題,朕已深思熟慮許久,覺得目前郡太多,過於分散,使得朝廷政令,不能有效傳達,郡州之間,跨度不大,許多重合的治區,所以,打算合併一些郡,取消這個稱呼,建立行省制。”

“行省制?”

這些大臣又有些發懵,這陛下的新詞,還真是層出不窮啊!

房玄齡看來看長孫無忌,又看了看魏徵,都是面帶苦笑,顯然都沒有提前得到消息,還真是陛下一個人思考出來的。

現在他們都有些麻木了,都說術業有專攻,縱觀當今陛下羅昭雲的成長史,似乎多是戎馬生涯,帶兵廝殺作戰比較多,嚴格來說,是一個武將出身,馬背上得天下,按理說,應該對文史和治國,有所短板纔對。

但是,羅昭雲的才華卻讓所有人佩服,畢竟那羅成詩集,當年可是在長安城、洛陽城廣爲流傳,許多佳作的詩詞,都是難得的名句,使得許多清高自傲的才子們,都望塵莫及。

可衆人沒有想到,在治國方面,這羅昭雲的目光,比他們這些大臣都要長遠,腦洞似乎也更大,經常奇思妙想出來新的制度,比之前數百年積累下的制度,似乎有了很大的進步和完善。

京城的官員、百姓,大多以爲是政事堂的這些智囊們出謀劃策,製造出那些新鮮詞和制度,其實唯有他們自己明白,這些理論和新制度,可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都是陛下說出來,他們只是照辦,回去按照框架來完善、填補而已。

“陛下,行省又是什麼,比郡還大嗎?”長孫無忌好奇問道。

羅昭雲難得露出了一絲笑容,說道:“行省行省,其實就相當於把中央三省分部門放在了地方一樣,行省官員,名爲巡撫,掌宣佈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覈羣吏,說直白一些,就是地方高官了,但是,爲了避免藩鎮出現,所以,把刑獄審判、軍事防務抽離出來,各有系統管轄,所以這個巡撫,只管政務就可以了。”

衆人恍然大悟,算是明白了行省制度、巡撫的意思,這是要加強中央集權了。

自古以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結構,主要採用地方分權和郡縣制中央集權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以一個否定另一個”,螺旋式發展。

比如秦統一後,實行極端中央集權,以郡縣統制各地,嬴姓皇族無尺寸之封,“一尊京師而威服天下”,到了東西兩漢郡國並行,對秦極端中央集權既有繼承,又有變通。

但魏晉南北朝以豪族大土地佔有爲基礎的方鎮都督分權或割據,又是對秦漢郡縣制中央集權的否定。隋和唐前期,重建中央集權的州縣、府兵、科舉等體制,又是對魏晉南北朝地方分權割據的否定。

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適合它,或是因它而產生的新制度,羅昭雲這麼做,既要穩定朝廷管轄地方,結束十八路諸侯擁兵自重的混亂情況,又要讓地方機構,約束性更強,良性發展。所以,他借用了後世元代開始的行省制,明代的三司會商,甚至參考了部分二十一世紀的制度模式,綜合在了一起,適應當前這個大環境。

第五百三十四章 火鍋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關風與月第六百八十章 不斬來使第二十三章 年關第八十六章 逍遙隨風第八百二十一章 夏國反應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二百七十五章 金蟬脫殼第八百六十六章 攻晉陽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九百零四章 江湖夜話第四百七十八章 裴氏父子第八十二章 邂逅第九章 潛龍在淵第九百五十六章 僵持階段欠更補章說明第八百五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九百九十九章 拿下峽州城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葉珺瑤現身第四百一十二章 劍譜下落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前總動員第八百五十九章 御駕親臨城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二百七十六章 接收伏俟城第四百七十九章 階下囚第三百二十章 宴會不斷第六百三十七章 圖謀隴右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五十六章 苦戰堅守第四百七十三章 規模壯大第五百八十一章 驚天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相見歡第五百八十四章 徐徐圖之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東巡洛陽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八百九十五章 情何以堪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一千零八章 安民之策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二百二十八章 郎情妾意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九百四十四章 幸不辱命第四百三十三章 三敗俱傷第五百六十九章 軍令狀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七百零四章 佳麗齊聚第八百零四章 參議軍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鏖戰遼東城第三百五十九章 河灘之戰 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隱患之防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九百九十七章 愜意時光第六百七十二章 吐蕃議和第七百一十一章 雪上加霜第一百零二章 大隋風月第一百一十三章 不得不防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七百三十六章 推卸責任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九百三十七章 揮師北上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織布機第三百零二章 遊坊市第六百六十二章 殺機浮現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三百五十五章 冶鐵生意第二百一十三章 印刷術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戰不停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九十四章 觀音婢第三百九十八章 戰火蔓延第九百二十三章 層層設伏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九百五十九章 開始收網第一百四十六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一百八十七章 家的愜意第七百三十四章 替罪羊第六百二十八章 禍從口出第一千一十六章 黑豬養大了第二十七章 退敵第三百二十四章 酒後談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回中原第六百四十五章 借力打力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六百零九章 再聚首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二百七十九章 煬帝西巡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爭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三百三十八章 亂局將啓第二百五十四章 衆志成城
第五百三十四章 火鍋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關風與月第六百八十章 不斬來使第二十三章 年關第八十六章 逍遙隨風第八百二十一章 夏國反應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二百七十五章 金蟬脫殼第八百六十六章 攻晉陽第五百五十三章 擒殺北齊王第四百章 虛張聲勢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九百零四章 江湖夜話第四百七十八章 裴氏父子第八十二章 邂逅第九章 潛龍在淵第九百五十六章 僵持階段欠更補章說明第八百五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九百九十九章 拿下峽州城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葉珺瑤現身第四百一十二章 劍譜下落第三百五十七章 戰前總動員第八百五十九章 御駕親臨城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軍對峙第七百六十一章 局勢各不同第二百七十六章 接收伏俟城第四百七十九章 階下囚第三百二十章 宴會不斷第六百三十七章 圖謀隴右第五百六十五章 對峙局面第五十六章 苦戰堅守第四百七十三章 規模壯大第五百八十一章 驚天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相見歡第五百八十四章 徐徐圖之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東巡洛陽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爲謀第八百九十五章 情何以堪第八百九十章 竇俠女的目標第一千零八章 安民之策第八十七章 曲詞之難第二百二十八章 郎情妾意第九百三十章 求情開恩第九百四十四章 幸不辱命第四百三十三章 三敗俱傷第五百六十九章 軍令狀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七百零四章 佳麗齊聚第八百零四章 參議軍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鏖戰遼東城第三百五十九章 河灘之戰 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霸的去向第九百一十章 草原隱患之防第四百二十六章 惺惺相惜第九百九十七章 愜意時光第六百七十二章 吐蕃議和第七百一十一章 雪上加霜第一百零二章 大隋風月第一百一十三章 不得不防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約第七百三十六章 推卸責任第一千一十二章 荊門山要塞第九百三十七章 揮師北上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織布機第三百零二章 遊坊市第六百六十二章 殺機浮現第九十七章 相言甚歡第三百五十五章 冶鐵生意第二百一十三章 印刷術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戰不停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謀第九十四章 觀音婢第三百九十八章 戰火蔓延第九百二十三章 層層設伏第三百四十六章 話離別第九百五十九章 開始收網第一百四十六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二十四章 戰力銳減的驍果衛第一百八十七章 家的愜意第七百三十四章 替罪羊第六百二十八章 禍從口出第一千一十六章 黑豬養大了第二十七章 退敵第三百二十四章 酒後談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回中原第六百四十五章 借力打力第六百九十三章 諡號煬第一百零七章 技驚四座第六百零九章 再聚首第七百八十二章 冊封百官第二百七十九章 煬帝西巡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爭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五百三十章 用人不疑第三百三十八章 亂局將啓第二百五十四章 衆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