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合理戰術: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

“致人而不致於人!此間道理,雖從軍多年之兵家子,亦不能善加領會,時常忘記。”

十月二十五日,楊口大營內,陶侃倒揹着雙手,花白的鬍鬚在河風中飄飄蕩蕩。

長史周撫、司馬王愆期跟在身後。

今天風有些大,腳下雖然是巨舟大艦,依然不太穩當,不過二人早就習慣了,行走起來如履平地。

“從大略來說,我今已爲邵賊所致。”陶侃說道:“襄陽救不救?不救,坐視其吞我精兵強將、名城大邑。救,則彼必然百般阻撓,乃至趁機殺傷。”

王愆期聽了有些驚訝,問道:“明公,難道邵賊至今還未攻襄陽?”

陶侃仰首望天道:“縱已圍攻,仍未下也。建鄴君臣遠在數千裡之外,不知兵危戰兇,致有此事。”

周撫、王愆期相顧無言。

作爲幕府長史、司馬,他們當然知道陶荊州其實是不願意守襄陽的。

原因也很簡單,多年征戰,早就疲敝不堪,且離夏口、江陵太遠,不如遷民南下,以實江夏、江陵戶口,作長久計。

這就是陶侃事前的想法,奈何朝廷不許,反倒運來大批資糧、器械,嚴令不許放棄襄陽。

於是乎,他也只能在這個前提下,制定作戰計劃。簡單來說,就是用襄陽消耗敵軍的兵力、銳氣,現在看來好像不太可能了,陶侃居然二度萌生放棄襄陽的念頭。

當然,對陶侃的這種想法,兩人意見不一。

周撫覺得可以,不如只派少量兵士監視,一有不對即行南撤,退至東吳故都武昌。

王愆期則覺得應該守,即便當地已經打得民不聊生,快堅持不下去了。

襄陽是江夏、江陵的屏障。襄陽存在着,這兩地就能過太平日子,襄陽不存在,兩地就要進入戰時狀態了,日子比較難過。

但他們都不是做決定的人,沒用。

“明公,難道邵賊是拿襄陽吊着我大軍?”周撫快走兩步,跟到陶侃身後,問道。

“未必如此。”陶侃說道:“打仗哪有一定成規?邵賊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一開始就是奔着襄陽來的,只不過襄陽城高池深,守軍亦不下萬人,難以猝拔罷了。且其兵來去如風,攻城乃最下乘的打法。不如放出去,看看能不能殲敵。”

“致人而不致於人……他若攻城,便致於我。不攻城,則我爲其所致。”

“這是大面上的。再說說臨陣對敵,此番宋夏便爲賊所致。我軍長於何處,敵軍短於何處,他本是知道的,但利令智昏,兵敗身死。”

“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邵賊盡起大軍南下,其實佔了天時。”說到這裡,陶侃轉過身來,看向周撫、王愆期。

周、王二人盡皆苦笑。

這個“天時”說的不僅僅是天氣,更多指代建鄴的新老交替,人心動盪。

人心一動盪,就有可能有人投敵,比如江夏李氏。

李充的投敵十分麻煩,導致江夏郡城落入賊手。

另外,這兩天有謠言傳播,說中廬蒯恆接受了邵賊襄陽太守的任命,反了!

如果此事爲真,那麼這也是人心動盪的一個反應。

當然,邵賊也挑了個相對不錯的季節,於深秋、入冬時分南下。

這時節當然是有疫病的,但不如夏天嚴重,對北人來說,可謂救命之時。

“地利其不佔之。”陶侃說道:“荊州用兵,水師爲要,越往南越需要水師,地利在我。人和——”

陶侃搖頭苦笑:“荊襄豪族首鼠兩端,人和已不盡在我手。”

“天時地利人和,我只佔地地利和半個人和,邵賊據有天時和半個人和,此仗,難矣。”

被陶侃這麼一分析,周撫、王愆期二人相顧失色。

現在他們終於明白爲何陶荊州不願守襄陽了。

越往南,地利越明顯,人越堅定抗邵。

越往北,水師優勢越小,人越發首鼠兩端。

古人已將軍爭之要說得清清楚楚,奈何建鄴胡亂指揮。

不過——或許也怪不得他們啊。

新君登基,上來就捨棄重鎮,面上略微須不好看。

“明公,還要救襄陽嗎?”周撫忍不住問道。

“先整頓一番。”陶侃沉默片刻,說道:“能救就救一把,看看能不能把人撤出來。”

這算救嗎?周撫、王愆期面面相覷。

“朝廷若追責……”周撫遲疑道。

“存人失地還是存地失人,朝廷總要做出選擇的,哪有存地又存人的好事?”陶侃嘆道:“邵賊號稱‘八十萬兵’固多虛言也,而我只能號稱‘十萬兵’,以十萬對八十萬,勝算幾何?不如南撤,把精兵強將留存下來,依託水師,能抗得一二。”

“今只有長江能擋八十萬兵。若強要說有無取勝之機,老夫不敢說一定沒有,但決計不在襄陽。”

“明公,勝機在何處?”王愆期聽得入神,遂問道。

陶侃沒有明說,只道:“致人而不致於人,天時地利人和,已道盡矣。”

說罷,便轉身離開,聲音還遠遠飄來:“讓陳修撤兵。汝南沒甚意思邵賊完全不爲所動。”

王愆期下意識應了一聲,眼神之中頗多茫然。

周撫則暗中尋思到最後怕是還要按照最初的方略打,朝命可違乎?

******

當竇勤帶着宋夏的人頭返回鄀縣時,守軍士氣大跌。

黃彪趁機組織大軍圍攻,黑矟左營一錘定音,攻破城池。

此城攻克後,再無人阻止他們截斷沔水了。

其實,也就宋夏當初沒再往前走走。如果抵達鄀縣附近,看到樑軍在河中下木樁的企圖,一定會明白他們的作戰意圖:他們就是想先吃掉襄陽,穩穩拿下,然後再圖其他。

陶侃對安陸易手的判斷其實是正確的,那就是一個意外,臨時抽調兵馬接管,暫時也沒有南下的意圖。

東路軍之外,西路軍輕取上黃、沶鄉,主力渡過沶水,往漳水方向挺進。

兩路大軍消息傳回的時候,邵慎正在城南峴山外轉悠。

昔年羊祜很喜歡登上這座山遊玩,如今山上甚至還建有紀念他的廟和碑。

而今時過境遷,峴山卻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崎嶇狹窄的山道之上,此刻晉樑雙方的將士正在奮力搏殺,捨生忘死。

邵慎只略略看了幾眼,似乎不是很關心。

叔父是要求以圍困爲主,但他同時還有一個不便宣之於口的要求,邵慎卻是不能不執行。

峴山腳下,黃頭軍第二營嚴陣以待,緊緊看着正爆發激烈戰鬥的峴山。

捉生軍兩千將士則席地而坐,馬匹就放在身側,也是做好了隨時出擊的準備。

南陽樂氏的陷陣軍兩千甲士壓在山道正中的土牆後,弓弩齊備,驅趕着一批雜胡仰攻,將山道上的吳兵一點點清除,再度把他們壓回了城塞之中。

這是今天最後一次進攻了,如果不克,就鳴金收兵。

多日以來,已經有三千餘雜胡死在這一片了,今後還會有更多的人戰死。

攻城、攻山哪有不死人的?老正常了。

至於說逼得人家造反,那就呵呵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甚至於在歷史上的南北朝,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不然的話,那句“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怎麼會那麼有名?

反唄,人家早就做好你反的準備了。

邵慎轉了一圈後,又在數百親兵的圍護下,轉到了襄陽城南。

這裡立起來很多木杆,每根杆子上都掛着不少人頭。

更有數十技藝高超的騎手,手持長矛,挑着戰場上割來的晉軍將校人頭,來回奔馳,大聲呼喊——

“宋夏已死,賊兵已退。”

“外無援軍,內無糧草,不降何待?”

“自縛出降,不失富家翁,遲則玉石俱焚。”

“襄陽非吳地,何必賣命?”

城頭偶爾落下幾支箭矢,但在一開始吃了點小虧後,騎士們十分機靈,小心翼翼地維持着距離,直到守軍調來的弩機,這才一鬨而散。

但消息已經傳播出去了……

鄧嶽站在城頭,仔細看着沔水南北密密麻麻的敵營,心一點一點沉了下去。

圍城好些天了,樑人除了猛攻峴山之外,基本沒什麼動作。

都是打老了仗的人,鄧嶽一看就知道他們打算以圍困爲主。

圍而不攻,也是一種打法,就是比較耗費資糧,但看起來樑人不在乎。

看了南側之後,鄧嶽又轉到北側,看向沔水對岸的樊城。

樊城外更是靜悄悄,沒有一點大戰將起的意思。

鄧嶽不擔心樊城被樑軍攻破,他擔心的是守軍士氣低落,最終不戰而降。

這並非杞人憂天,因爲就連他自己都在懷疑。

樑人真的殺了宋夏嗎?援軍真的被阻擋於外,進不來了?

他不是看中那點援軍,守城兵力還是夠的,他看重的是襄樊與外界的聯繫是否通暢。

如果陶都督真的一直沒法殺至城下,那麼他們這萬餘人豈不是死定了?

敵人打都不用打,直接圍困到你糧食吃光即可。接下來難道吃人?

當然,也有可能圍城大軍先吃光糧食,堅持不住撤退了。

或者乾脆瘟疫蔓延,士氣低落,全軍失去戰鬥力。

又或者他們自己發生內亂,打不下去了。

究竟會怎樣,沒人知曉。

到目前爲止,鄧嶽還存着幾分希望。

第一百七十六章 城陷與選擇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810章 疫第六十七章 衣食客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九章 各項安排第1298章 故地第五十五章 形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酒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朝歌第1415章 意義第六十八章 造橋第六十二章 餘韻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九十二章 吉兆第一百三十一章 分類第二十一章 財富第1050章 挑選第二十九章 說客第一百九十三章 九華臺第一百二十一章 文石津第十章 危中有機第1112章 停止線第八十五章 認清形勢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一百三十章 特權階級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國第831章 伏發第1428章 馬與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口才第1304章 使者與地緣第1020章 渡河第一百十七章 司空出山第五十一章 善後第866章 館驛第九十八章 囂張(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加深第七十章 正月第1143章 面面俱到第九十一章 官僚系統(下)第八十一章 今昔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一百零七章 授官第943章 衆望所歸第一章 縣令第四十一章 拜訪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852章 分化(上)第二章 行路(下)第二十七章 前後夾擊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差之人第1291章 新年一號文件第1296章 生產製度第1409章 西苑第1155章 折損第999章 造反專業戶第1207章 嚴防死守第851章 安插第859章 節日第六十六章 賞宅第819章 階梯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九十六章 朝賀(上)第1069章 賭得起!第五十六章 大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前後夾擊第872章 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祐第1053章 落日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軍神速(上)第897章 對策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二十六章 迂迴第五十五章 諸項安排第十七章 先鋒第822章 程府第959章 考較第七十章 左膀右臂第1212章 一波未平第1144章 “雙向奔赴”第814章 風起第八章 你怎麼報答我?第一百十三章 澗水第一百零八章 信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1392章 沒了(爲盟主真的還想再佛五百年加第六十二章 餘韻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七章 新人舊人第一百零二章 磨刀霍霍第九十七章 朝賀(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差之人第十三章 臨走前的佈置第914章 乖巧第二百零一章 三地第七十二章 演武有人給出的安陽之戰方略第八十四章 上朝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五十八章 崔公
第一百七十六章 城陷與選擇第一百六十二章 撤軍第810章 疫第六十七章 衣食客第964章 生老病死第九章 各項安排第1298章 故地第五十五章 形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酒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朝歌第1415章 意義第六十八章 造橋第六十二章 餘韻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九十二章 吉兆第一百三十一章 分類第二十一章 財富第1050章 挑選第二十九章 說客第一百九十三章 九華臺第一百二十一章 文石津第十章 危中有機第1112章 停止線第八十五章 認清形勢第840章 城內城外第一百三十章 特權階級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國第831章 伏發第1428章 馬與人第一百八十九章 口才第1304章 使者與地緣第1020章 渡河第一百十七章 司空出山第五十一章 善後第866章 館驛第九十八章 囂張(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加深第七十章 正月第1143章 面面俱到第九十一章 官僚系統(下)第八十一章 今昔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一百零七章 授官第943章 衆望所歸第一章 縣令第四十一章 拜訪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852章 分化(上)第二章 行路(下)第二十七章 前後夾擊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差之人第1291章 新年一號文件第1296章 生產製度第1409章 西苑第1155章 折損第999章 造反專業戶第1207章 嚴防死守第851章 安插第859章 節日第六十六章 賞宅第819章 階梯第一百六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九十六章 朝賀(上)第1069章 賭得起!第五十六章 大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前後夾擊第872章 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祐第1053章 落日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軍神速(上)第897章 對策第812章 借題發揮第二十六章 迂迴第五十五章 諸項安排第十七章 先鋒第822章 程府第959章 考較第七十章 左膀右臂第1212章 一波未平第1144章 “雙向奔赴”第814章 風起第八章 你怎麼報答我?第一百十三章 澗水第一百零八章 信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1392章 沒了(爲盟主真的還想再佛五百年加第六十二章 餘韻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七章 新人舊人第一百零二章 磨刀霍霍第九十七章 朝賀(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差之人第十三章 臨走前的佈置第914章 乖巧第二百零一章 三地第七十二章 演武有人給出的安陽之戰方略第八十四章 上朝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五十八章 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