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快速發展階段!
源源不斷前來投奔延安府的蘇學會學子解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便是延安府走什麼路線的問題。
一般的起義勢力在佔有一塊大的地盤之後,勢必要面臨一個問題,便是要依靠誰的問題。
有些農民起義,當他們佔有地盤之後,便需要有人幫忙治理領地。
而一般來說,農民是缺乏這個能力的,最終只能依靠世家地主來治理。
最後政權看似掌握在起義者的手上,實際上還是被世家地主給篡奪。
若是沒有蘇學會的學子源源不斷的涌入,那麼延安府一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畢竟要培養人才至少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而延安府根本沒有這個時間,隨着領地的急遽膨脹,當下就需要海量的人才去填補各個崗位。
若沒有這些學子進來,蘇允這邊便不得不任用延安府地主豪紳來治理延安府,而也會因此失去對基層的掌控。
而對於延安府來說,失去對基層的掌控,便意味着失去了大規模調動力量的能力。
對於他們現在要以一府三十萬民衆、六七萬軍隊的力量去對抗三個大國的境況來說,幾乎是必死之境!
然而源源不斷前來的蘇學學子讓蘇允沒有了這個顧慮。
蘇學學子被安排進六房以及下面州縣乃至於鄉鎮進行歷練,在靜塞軍的協助之下,他們替延安府牢牢把控住延安府的基層。
當然,延安府的豪紳地主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他們一樣通過手上掌握的土地、產業以及人口明裡暗裡對抗延安府,但蘇學會的學子可不是吃素的。
蘇學會學子可不是普通的書生,蘇學會傳播的知識可是真正的治世利器。
蘇學會學子擅長社會管理學、經濟學等等真正涉及社會運營本質的東西,怎麼會被豪紳地主所哄騙。
蘇學會學子通常到了基層之後,並不太理會豪紳地主。
而是到了就進行宣傳,針對窮苦百姓進行各項政策扶持,在爭取了百姓的支持之後,纔會跟豪紳地主進行談判。
從他們手中將土地給贖出來,進而進行重新的分配。
而分到了土地的農民則是發自內心擁護延安府,在這種局勢之下,豪紳地主也就只能選擇保持沉默了。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豪紳地主鋌而走險,保安軍靠近定邊軍的一個大堡壘,裡面有一個佔據了大堡壘一半區域的大族,便打算以依靠定邊軍的西軍反抗延安府,甚至打殺了過去治理的蘇學會學子。
而在之後,靜塞軍攻破堡壘,將其大族的族長以及發動此次攻擊的壯丁進行宣判,爲首數人被宣判斬了腦袋,從犯則是服勞役贖罪。
這個大案一反蘇學會以春風化雨一般形象,延安府下各州縣這才知道,原來這些書生也是會殺人的!
也是經此一役,蘇學會在延安府的威望這才高漲了起來。
而在取得這些成就之後,蘇學會的學子們更加堅定了深入基層、爲民謀福祉的決心。
而作爲最高領導人蘇允深知,要想讓延安府長治久安,僅靠武力威懾遠遠不夠,必須在民生、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全面發力。
於是他指示王抱朴等人,加快推進各項改革措施,讓延安府的百姓真正享受到真正的紅利。
在農業方面,延安府組織了有經驗的農民、專門的農學家,引導農民改良種植技術,推廣新的農作物品種。
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親自指導農民合理施肥、灌溉,修建水利設施,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同時,組織農民成立互助合作社,共享農具、耕牛等生產資料,增強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一時間,延安府的田野間呈現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農民們的臉上洋溢着對豐收的期待。
在經濟領域,延安府積極鼓勵商業發展。
延安府頒佈了一系列的商規條約建立規範的市場秩序,制定公平合理的交易規則,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
在延安府城,新建了多個大型集市,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商人前來貿易。
在延安府內,撤去原本所有的收稅關卡,打通阻礙商業的各個堵塞的點,務必讓延安府成爲商業的熱土!
蘇學學子們還運用經濟學知識,指導商人開展多元化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如延安府的畜牧業、手工業產品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遠銷各地。
爲了促進貿易的繁榮,蘇允下令鑄造貨幣,方便商品交換,進一步推動了延安府經濟的發展。
當然,現在延安府肯定沒有辦法使用自己的貨幣,但沒有關係,直接印大宋的銅錢就行了,這個錢大家都認。
當然,這些舉措的前提,是延安府自己開辦了大量的官辦產業,在保障延安府自己的官辦企業佔據主體位置的時候,民間資本的蓬勃發展纔是有益的,否則反而會成爲摧毀延安府的主力。
而文化教育上蘇允也沒有放鬆,延安府加大了對學堂的投入。
不僅在延安府城擴充了原有的學堂規模,還在各個州縣、鄉鎮興辦新式的學堂,讓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寒門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
學堂裡,除了教授傳統的經史子集,還增設了算術、地理、物理等實用學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蘇學學子們親自擔任老師,將蘇學的理念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爲延安府的未來儲備人才。
這般一來,在蘇允的帶領下,蘇學會、靜塞軍的努力之下,延安府快速的穩定了下來,並且以極快的速度產生了一種經濟復興、文化復興的跡象。
而打敗西夏嵬名阿吳之後,樑乙逋似乎對蘇允產生了畏懼,竟是沒有再敢派遣大軍前來攻打延安府了。
這說來也是正常,自從蘇允佔領綏德軍以來,已經先後數次擊潰西夏大軍,第一次是鄭朝宗主持的無定河谷之戰,之後便是蘇允擊潰數萬西夏援軍,而這一次更是將嵬名阿吳的兩萬精銳給基本殲滅!
也就是說,蘇允自從佔領綏德軍以來,西夏大軍在蘇允手上折損將近五萬大軍,足以讓樑乙逋心驚膽戰了。
延安府當然很誘人,但是樑乙逋知道,靜塞軍就是一顆銅豌豆,非要硬碰硬的話,到時候西夏大軍可能就要元氣大傷了,而梁氏也可能因此失去朝中權柄,實在是得不償失。
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西夏大軍竟是放棄了對延安府的攻擊。
而宋廷那邊的反應也是有趣的很。
蘇允從阮川橋傳回來的信息知道,宋廷從上到下竟是支持趙卨對延安府的政策。
認爲延安府在自己的手上,可以吸引西夏的注意力,可以讓自己與西夏打個你死我活,竟是一時間也放棄對延安府進行打擊。
蘇允結合阮川橋刺探回來的諸多信息,然後仔細揣摩了一下宋廷高太后呂大防等人的想法,覺得甚是可笑。
宋廷的反應其實並不正常,按理來說,宋廷對自己在延安府的崛起的反應應該是敏感且焦慮不安的。
因爲一般來說,對於宋廷這樣的封建朝廷而言,外敵是可怕的,但令人不安的卻是內部的肘腋之患。
有時候爲了解決內部的問題,甚至可以在對外的時候妥協,先行解決內部問題,再解決外部問題,是爲【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
而現在宋廷竟然相信了趙卨的【驅虎吞狼】的戰略,想要借西夏的手來滅掉自己,而現在西夏不動手的情況下,宋廷那邊竟然也是偃旗息鼓,渾然當沒有這回事兒了!
而蘇允從阮川橋送回來的信息中知道,那趙卨竟是在朝廷內部進行言論管控,尤其是在樞密院內部,禁止有人討論綏德軍的事情,尤其是禁止有人談論他的【驅虎吞狼】戰略。
蘇允不由得失笑,這不是掩耳盜鈴麼?
不過無論是什麼原因,延安府迎來一段極爲寶貴的發展時間,讓蘇學會可以安穩的掌控延安府,並頒佈了諸多的發展政策,讓延安府迎來了一段極好的發展時期。
而靜塞軍也完成了對延安府軍的整編將六七萬的延安府軍整編爲五萬靜塞軍,將一萬餘不合格的士兵編爲治安隊伍,並且在民間吸收將近一萬的新兵,靜塞軍膨脹到了六萬人。
不過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缺馬。
整個靜塞軍加起來也不過上萬可用的戰馬,這還是近來繳獲西夏數千戰馬的緣故,否則也不過只有五六千可用戰馬而已。
當然啦,有上萬戰馬對於延安府也算是富裕了,但想要靜塞軍發揮出來最大的威力,還得有戰馬才行。
不過這個問題一時間亦是難以解決,在西北,最好的馬就是河套馬,但河套被西夏穩穩把控,想要獲取河套馬,便需要從西夏手中獲得。
但西夏對戰馬這個戰略物資歷來看得極重,不是延安府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得慢慢籌謀一番才行。
時光荏苒,在整個延安府快速發展之中,時間來到元佑五年夏天。
從上次延安府擊敗嵬名阿吳之後,延安府和平發展至今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
而賀崢抵達延安府也將近一年的時間了,他一開始被安排進禮房,跟着一起負責發展學堂事宜,後面半年去了工房,協助周行己負責發展工業。
賀崢來到工房後,迅速投入到緊張而充滿挑戰的工作之中。
周行己對他委以重任,讓他負責統籌幾個重點工業項目的推進。
賀崢深知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
而在工房之中,賀崢看到了延安府的工業發展以他瞠目結舌的速度前進。
延安府爲了鼓勵工業發展,因此設立了工業獎勵基金,對在工業技術創新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工匠和蘇學學子給予重獎。
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創新熱情,推動了延安府工業的持續發展。
延安府從基礎的冶鐵業開始發力,工匠們在政策鼓勵之下努力改良冶鐵技術,在蘇允的建議之下引進先進的鼓風設備,大大提高了鐵的產量和質量。
原本只能生產一些簡單農具和兵器的小作坊,在新的技術支持下,逐漸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冶鐵工廠。
這些工廠不僅能滿足延安府內部對鐵製產品的需求,還將優質的鐵製品遠銷周邊地區,吸引了衆多商人前來採購。
與此同時,延安府的紡織業也在悄然興起。
工房偷偷派人去蘇杭尋找厲害的紡織技術工人,並聯合其他工匠對傳統紡織工藝進行創新,在這個過程之中,培訓了大量心靈手巧的女工。
一時間,延安府的紡織工坊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生產出的絲綢、棉布等紡織品,質地優良,花色精美,在西夏、遼國的市場上供不應求。
賀崢積極與各地的商賈建立聯繫,拓寬銷售渠道,使得延安府的紡織產品迅速在周邊地區打開了市場,爲延安府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當然,搞工業是爲了讓延安府變得富裕起來,但基礎工業的發展,亦是在催生軍工產業。
基礎材料的發展,讓延安府生產出的兵器在質量上遠超宋夏遼三國,不僅裝備了靜塞軍,還成爲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隨着工業的蓬勃發展,延安府的稅收大幅增加。
蘇允利用這些資金,進一步加大對工業的投入。
延安府因此修建了更多的工廠廠房,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工業生產,甚至連慶州、環州、鄜州等這些延安府之外的人也偷偷跑過來這邊的工廠打工。
因此在元佑四年的夏天開始,延安府的工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工廠裡的各種簡易機器轟鳴,工人們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
街道上,滿載着工業產品的馬車來來往往,將延安府的財富運往四面八方。
賀崢站在工房的高處,望着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滿了自豪。
他知道,在蘇允的領導下,在蘇學會學子們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府正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而工業的崛起,無疑爲延安府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