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

從汝水進入淮河之中,水面頓時變得開闊起來了。正處於落日融金之色,片片金光灑落在河水之中,波光鱗鱗,好像無數金子在河面之上跳躍。

淮河平均寬度大概在一兩裡左右,似乎是因爲數百艘擁擠在河面之上,從上空看下去,有一種浩浩蕩蕩的感覺。

似乎是因爲淮河常常的洪水氾濫的緣故,在淮河兩岸都是大片大片的荒灘,有的地面是砂石比較多,就是一片沙灘。但是更多的地方,無數綠色的生物頑強的生長着,大片大片的綠色渲染着生命的活力。

如果仔細看得話,在這一片綠色之北,有無數煙塵掀起,好像是一道滾滾的狼煙,沿着河岸向東而去了。

這就是曹營的大隊騎兵在夾河而下。

周輔臣在汝寧收集了數月船隻,也不過弄來大大小小的船隻幾百餘艘而已。這裡畢竟不是江南,大亂之後,船隻本就不多,大船不過百餘艘而已。

所以軍中輜重步隊大多都乘船前進,而大隊人馬,還有一些步隊也在岸上行軍。

如此一來,速度並不快。

其中最大的一艘船,是一艘三層樓船,正是羅汝才的座船。

這一艘船,是一座官船。被周輔臣收拾了收拾,給羅汝才當坐船。

羅汝才本不想用。

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他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雖然在外人面前強撐着。起居無恙。但是卻承受不住,騎馬趕路了。

只是能將讓羅玉龍與楊承祖分別統領中軍與左軍,而坐鎮船上,看押輜重,與步隊。

大明朝廷的水師,早已爛成渣了。

如果在長江之上,有沒有戰力不去說,至少有成建制的水師。但是在海河之上,卻是連能擺架子的水師都沒有了。

當曹營大軍南下的消息傳來,聲威震動數縣,特別是穎上,霍邱兩縣,更是震動非常。

羅汝才就派出兩支偏師,分取兩縣。

劉汝桂已經來報,穎上縣已經拿下來了,穎上縣令根本沒有與城池共存亡的想法。

等曹營偏師到了穎上城下的時候,早已不知道逃到什麼地方了。

如此一來,劉汝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一縣。

此刻羅汝才就拿到了劉汝桂的捷報。

羅汝纔將這一封書信放在身後,負手而來,任浩蕩的河風吃起的他長袍,灌滿了披風,看在天邊的落日說道:“張先生。潁上縣已下,想來霍邱縣也不遠了。這兩處都需要你來安置人手了。”

羅汝才這一次打仗與之前的截然不同。

興得是堂堂正正之師,縱然夾河而進,也走得不徐不急,並分兵略定各地,分置官員。

絕非之前,搶一把就走的態度。

“請殿下放心。”張質說道:“臣已經抽調了汝寧文員百餘員之中。都是經過臣細心調教的,使一縣大治,或許不能,但爲殿下守一縣之地,卻是不難。”

爲了這個目的,張質已經將汝寧各級文吏都抽調一空了,否則王度也不會以區區之身,榮升一府知府了。

就羅汝才本身來說,他對治理地方,也是兩眼一抹黑,指望他有什麼具體的建樹,也是很難。

只能任張質施爲了。

“那就偏勞張先生了。”羅汝才說道。

“爲殿下做事,是臣的本分。”張質畢恭畢敬的站在羅汝才身後。

“我這才叫你來,是有一件事情,和你商議一下。”羅汝才說道:“張軒已經派人來信,馬士英大軍從夏邑退卻。只是右軍與小袁營,兵馬疲憊,不敢再追,派人請教行止。你覺得讓張軒如何?帶隊與大軍匯合,還是另做偏師?”

張質聽聞張軒無恙,心中也暗暗鬆了一口氣。

與張軒共事時間長了,張質對張軒也生出一些感情來了,似乎將張質真正當成自己的族弟了。

張軒被困夏邑,張質不發一言,並不是說他不擔心張軒,不過覺得自己身在嫌疑之位,不敢亂說話而已。

雖然他覺得馬士英聽到曹營大軍東進的消息,決計不會糾纏於夏邑之地。張軒定然會平安。

但是一時沒有確切消息,他一時不能安心,此刻纔算是安下心來,他沉吟一會兒說道:“我軍行軍速度並不算快,又是水陸並進。馬士英定然快速調集大軍南下阻擋我軍。所選的地方,定然是壽州無疑。”

“壽州?”羅汝才說道:“爲什麼是壽州?”

張質說道:“淮水出河南之後,壽州我們軍遇到的第一個沿河府縣。而且壽州古成壽春,向來是淮西重地,故古人云:‘壽春,淮西之本源也。’無兩淮,則長江被兵,無壽春,則兩淮不足以守也。古來征戰,南北征戰,壽春都是首當其衝,且壽州州城也。國初編戶四十三裡,儼然是淮西大府,勝過汝寧府。足以支撐大軍。且在壽州以北,有峽石山,此山夾淮而立,足稱險要,山中舊有峽石城。分東西兩城,夾江而立,兩岸弓弩炮矢具下,足以封鎖河面。“

“想來,馬士英不是無腦之輩,定派人奪此地。據壽州,而守峽石,我們如果不想放棄夾河而進的戰略,就必須在此與之戰。”

張質話音未落,羅汝才大怒道:“何不早言,來人,讓羅岱來了。不,不用讓羅岱過來,立即派人傳令,讓羅岱星夜兼程,奪峽石城。”

“是。”立即有答應下來,從大船之上下來,換乘小船,去江山報信了。

對於兩淮地界,羅汝才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南直隸了。

但是之前,都是流竄,遇敵則走,也不走水路。對這些地理了解的比較少。

羅汝才這才說道:“剛剛怠慢了張先生,還請見諒。”

一會功夫,羅汝才也明白,張質所言一點不晚,畢竟此刻纔剛剛進入鳳陽府地界,距離壽州還有數日行程,說的太早了,即便佔據峽石城,又能如何啊?未必能守得住啊。而且只有壽州知府不是傻子,聽聞警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守住峽石城吧。

“是臣疏漏了此處。”張質說道:“是臣的疏忽。”

“只是我想問先生的是,張軒當如何安排?”羅汝才說道。

張質說道:“水陸聯營有好處,也有壞處,我軍不諳水戰,如果不事先清理好兩岸,官軍放火燒船,我軍的輜重豈不是付之一炬。故而臣以爲大軍東出,宜緩不宜急,即便能擊破壽州,到了鳳陽府,也須一場惡戰。故而此刻令張將軍有事有北方,牽制鳳陽兵力,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羅汝才沉吟片刻。說道:“令張軒以右軍統領,將小袁營,楊繩祖,以及新投靠的程繼孔,全部納入張軒麾下。命他從北邊進攻中都鳳陽?”

張質說道:“以臣之見,路途遙遠,兩軍之間不可遙制,再許其便宜行事即可。”

“好。”羅汝才說道:“就按先生的意思來吧。”

張質按羅汝才的意思,寫了一封令旨。並按了吳王大印,隨即派快馬送到夏邑之中。

張質這一段時間都竭力的再做一件事情,就是將曹營給正規化,故而此時羅汝才的命令,也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封書信了,必須由翰林學士草擬,羅汝才硃批,用印。發出去的纔是正規的。

只是羅汝才身邊的讀書人太少了一些,張質不得不掛上一個加銜,也就是翰林學士。而且現在翰林學士只有張質一個。

這其實還是張質努力正規化的一部分。

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四十一章 夜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八十九章 李昇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
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四十一章 夜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八十九章 李昇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