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

當在文安之到達常德府的時候。就面對這樣的局面。

在常德北面,高一功連營數十里。烽火連天。

高一功進入南明境內,連克數縣,截獲了不少物資裝備,讓大軍看起來更加雄壯一些。

還有前鋒正在一步步填平護城河,開始攻城之前的準備。甚至有偏師進攻桃源縣,想從上游渡過沅水。

一副放開大戰的樣子。

“文大人,你真能讓高一功放手?”堵胤錫說道。

文安之說道:“請堵大人放心。”

文安之一揮手帶着人下了城牆,一會兒,城門就打開,文安之帶着幾十個離開了常德城。

在隨從的大喊道:“大明兵部尚書督察御史文安之,拜會高將軍。”

一聲聲的高呼之中,聲音遠遠的傳到了高一功大營之中。片刻之後郝搖旗帶着百餘騎出來,騎兵雁翅列來。郝搖旗緩緩踱馬而來,說道:“文大人,我真沒有想到,你還真會回來。請吧。”

文安之說道:“請。”

文安之引入大營之中,高一功高據正位,李過與黨守素分列左右。

各式將校分列兩側,一個個昂首挺胸,帶着幾分趾高氣昂。

“這是下馬威。”文安之明顯的感受到不同。心中暗道。

這就是形勢不同。

當初在鄖陽城下,大軍惶恐無路。文安之就是一道指路明燈。高一功與李過對他的態度明顯不同。

而高一功勢如破竹,連克數縣,收攏的物資,讓軍中恢復了幾分元氣。

更重要的是士氣。

自從一片石之後,闖營就再也沒有感受到勝利的感覺了。而如今一場場勝利養出了銳氣。讓闖營士卒多了幾分傲氣,大抵想打不過清軍,還打不過官軍。打官軍,闖營是行家裡手。

所以現在氣質明顯不同。

文安之絲毫不動神色,說道:“拜見高將軍。”

“文先生何來之遲?現在已經是兵部尚書了?”高一功說道。

文安之說道:“這都是陛下賞功。所賞之功,就是招撫高將軍之功。”

高一功說道:“是嗎,就讓文先生失望了,我現在這個心思了,時過境遷。不過爲了報答文先生夷陵之功,來人封千兩黃金,給文先生程義。”

“多謝高將軍厚愛,只是高將軍未免不智了。”

高一功說道:“此言怎講?”

文安之說道:“高將軍感覺常德城如何?”

高一功面並不改色說道:“不怎麼樣?”

文安之感受高一功有幾分嘴硬的感覺。文安之跟着高一功所部走了一路,對高一功所部的瞭解非常深,也正是如此,文安之才能感受到高一功所部,外強中乾之態。

最少經過千里跋涉的高一功所部,急需修養。最少經歷不了一場殘酷的攻城戰。

文安之說道:“常德左包洞庭之險,右控五溪之要。乃古之黔中路也。北屏荊州,南臨長沙。乃荊湖之脣齒,黔滇之咽喉。湘中爭鋒少不得常德,常德城建立在洪武六年,乃是洪武年間建造的城池。設有六門,城牆有兩丈五尺之高。歷代皆有加固。不敢說天下堅城,但也是金湯鐵鎖。”

“再說人,堵大人乃是崇禎十年進士,在長沙知府任上,屢挫敵鋒,以知兵著稱。可謂朝廷少有的知兵大臣,而且張獻忠過湖南,因楊文弱公之故,於常德殺戮最重。常德士紳慘遭荼毒。楊文弱雖去,楊文弱之子楊山鬆願意毀家報國,一心守城。”

“故此,高將軍想要攻下常德城。非曠日持久不可了。”

“而高將軍承受住曠日持久?我提醒一下高將軍,張軒,大夏鄭國公,西京留守,鎮南將軍。可就在荊州。”

高一功眼睛微微一眯,最後一句話,才說中了他的心思。

文安之之前所說的話,雖然很漂亮。但也僅僅是漂亮而已。這樣大話誰都會說,誰都能說。

但是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南北兩邊夾擊之事。

常德城雖然不如文安之所說那樣不可攻克,但也不是輕輕鬆鬆的能拿下來的地方。

一旦向南攻不克常德。張軒看透他與朝廷之間,並非親密無間,一定會大舉南下。

兩面爲敵之下,他大概只能轉山溝了。

所以,他一直想緩和一個方向的敵人,他選中當然是南明瞭。

正如如此,高一功才擺這大的架子來見文安之。所謂嫌貨纔是買貨人。

如果不是想在談判之中佔據上風,高一功吃飽了撐着。

“那麼請文大人說說,長沙那位給我什麼條件?”

文安之說道:“陛下封高將軍爲襄陽侯,封李將軍爲鄖陽侯,封黨將軍爲宜陽侯。”

“世襲罔顧,丹書鐵劵,與國同休。”

這個時候,大明的爵位還沒有爛到不值錢的地步,大明朝廷對功臣雖然有些刻薄。但是爵位還是值錢的。

“三位將軍並掛將軍印。長江以南,常德以北十數縣,盡爲三位將軍轄地。朝廷還每年向三位將軍協餉十萬兩,如果不夠的話,還有的商量。”

高一功聽了之後,左右看了看,與李過與黨守素對了一眼,高一功看得出來,李過的眼神還很平靜。但是黨守素眼神還是波動的。

黨守素已經心動了。

黨守素心中沒有太多的野心,如果大明能得天下,一個世襲罔顧的宜陽侯,對他來說已經夠了。就好像他跟着李自成打天下,就是爲了這些而已。

高一功心中暗道:“罷罷罷。我們需要一個落腳之地,有朝廷支持張軒,還能對付。”

高一功說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說說吧,陛下要我們做什麼?”

文安之說道:“高將軍快言快語,陛下只有兩個要求,一個是請三位將軍分別上京面聖,陛下求賢似渴。對三位將軍也是思慕已久。此其一也。”

“其二,就是漢賊不兩立,王爺不偏安,陛下偏遷長沙以來,無時無刻不再想,北伐江漢之間,重回舊都,而今正當其時,故而陛下的意思,就是請三位將軍襄助北伐。”

李過對這個最有興趣,說道:“北伐,怎麼打?從什麼地方打?”

文安之說道:“這事情,要三位將軍到了長沙之後,與陛下商議。”

高一功說道:“請文先生稍等片刻。”

高一功讓所有人都退下去。

高一功,李過,黨守素三人商議。他們三人是這支軍隊核心。

李過當先說道:“我覺得不錯。”

對李過來說,能與夏軍作對,能爲李自成報仇,就再好不過了。

黨守素說道:“高將軍意下如何?”

雖然是在問高一功的意見,但是實際上,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意圖,就是他不反對。

這樣情況之下,即便爲了團結。也不好反對。說道:“既然如此。那就當大明侯爺吧。”隨即高一功有些自嘲,說道:“沒有想到我跟朝廷作對一輩子,到了如今,居然還做了朝廷的人。”

高一功是高迎祥的子侄。可以說是造反世家出身,而今卻成爲大明的侯爺,高一功自己都有一些接受不了。

真是,今日是敵,明日是友。誰是敵,誰是友,還真說不清楚。

三人商議之後,就答應了文安之的條件。

不過,僅僅是框架上。具體到細節之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商議。

文安之就住在軍營之中,派人去常德城中,聯繫堵胤錫,讓常德城之中首先送出一批糧食,大順軍接受了。

雖然雙方談判的進展,氣氛已經漸漸緩和起來。隨即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了。

畢竟如此大事,各方想並不知道都不行。

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二章 樊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四十章 瑣事第二十四章 餌第二十八章 大逃殺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零四章第九十章 拼死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二十四章 餌
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二章 樊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十六章 拔營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四十章 瑣事第二十四章 餌第二十八章 大逃殺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零四章第九十章 拼死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二十四章 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