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

?

第六十二章 二攻開封

事實證明,丁啓睿別的本事不行,逃命的本事一等一的,也不知道他身邊監軍的六壬之術,真得管用,還是別的原因。反正在丁啓睿自始至終沒有讓李自成給追上,因爲丁啓睿被追上的時候。已經在開封城下了。

劉宗敏當機立斷,衝向城門,一時間追着丁啓睿的所部狂奔,丁啓睿再怎麼說也是大明的督師,守城的將士怎麼也不敢拒而不納,只能開門迎丁啓睿入城。但是丁啓睿所部,還沒有完全進入開封城之中,劉宗敏的馬隊就追了上來。眼看城門就要不保,以副總兵陳永福爲首,攜麾下將士三千餘人在城下與劉宗敏打了一場短促而慘烈的激戰。各自殺傷相抵。劉宗敏孤軍深入甩開了大隊人馬,與後續人馬拉開百餘里的距離,他並不敢在開封城之下久留,見力戰不克,沒有拿下開封城的可能。就收兵退卻。

這一戰,拉開了二攻開封的序幕。

劉宗敏後退百餘里紮營,一方面養精蓄銳,監視城中人馬,等待後續援軍。

李自成得知劉宗敏攻城不克之後,也不急行軍,開始慢條斯理的進攻,一路上攻城拔寨。從許州到開封,所過州縣沒有一座倖免的,義軍分兵數路,先行掃蕩周圍,也有想引開封城之中的守軍出來。

不過,開封城之中的守軍好像是烏龜一樣,穩得很,就是斯文不動。

等崇禎十四年臘月二十三日,大軍鐵壁合圍,曹營與闖營,分別立營,看守開封各大城門。

闖營屯兵應城郡王花園之內,與大黃河大堤相距不遠。在開封城之北,而曹營在繁塔寺立營,在開封城之東。除卻兩座大營之外,還有數座小營,封堵住開封城所有城門。將開封圍得水泄不通。戰雲密佈,北風呼嘯,天寒地凍,開封之外的氣氛,也如天氣一樣,冷的令人窒息的感覺。

李自成會集諸將,在黃河河堤上遙望開封城,將整個開封城都盡收眼底,身邊甲士如雲,騎兵如雨,他豪興大發,又感到左眼之處隱隱約約有些疼,心中生出一絲怒意,遙指開封城,說道:“此戰,不克開封,我誓不收兵。”

李自成派出騎兵在開封城門各處粘貼告示,雲:“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李,示:仰在城中文武百姓悉知,大軍九月破傅宗龍,今日逐丁啓睿於城下,河南大地盡爲所有,開封已爲孤城,上天有好生之德,如舉城上下,深思大將軍之恩,當開城投降,大將軍不念舊惡,皆以原任。城中百姓不傷毫釐。倘罪孽深重,仍舊頑抗,破城之日,嚴懲不貸。”

開封城之中,也震盪非常。

周王大發內庫,賞賜城上人馬。並編練義勇。

巡撫高名衡調兵遣將。以巡按任睿守曹門,開封知府吳士講,推官黃澍協助。祥符知縣王爕守北門,管河同知桑開第,周王府奉承曹坤,鄉紳張文光協管。左布政使樑炳守東門,都司譚國禎協守。開封兵備道蘇壯守西門,巡撫高名衡坐鎮南門,副總兵陳永福隨巡撫坐鎮南門,何方有難,則援助何處。

由不得巡撫高名衡一心要握住陳永福所部。

陳永福所部的汴兵是開封城之中唯一的經制之師,而其他各部要不是各衙門徵召的士卒,畢竟經過崇禎十四年正月的一場虛驚之後,整個開封城都緊張起來,一時間什麼衙門都開始募兵了。

巡撫衙門有標兵,巡按黃澍設社兵,募城中大小富戶當兵,糧餉都從這些富戶之中出,以開封城中四十八坊,設社兵數千人。糧餉自備,甚至大相國寺有僧兵,清真寺也有回兵。看上去滿城皆兵。

但是這些青壯上城看守尚可,但是與闖營,曹營所部硬打,還是隻有陳永福汴兵數千而已。

崇禎十四年臘月二十四日,李自成一聲號令,數十萬之衆齊齊撲向了開封城。

而開封城之中,全軍戒備,早已嚴陣以待。天下皆知,曹營善戰,而闖營善攻。而且闖營這數月以來,膨脹之快,有數十萬人之多,但是其中精銳,也不過三五萬之衆,與羅汝才一樣,羅汝才的精兵,還是他身邊的兩萬餘騎而已。

故而闖營大隊壓陣,徵召開封府附近民夫,以糧食爲懸賞,一時間有人山人海,似有百萬之衆。分撲各處,主攻在東門與北門。

一時間長箭來往,大炮轟鳴。

李自成下令,凡是入城下奪一磚而還則,今日可不戰,飽食。如果不能得一磚而還者,皆斬之。

開封城牆堅固之極,原本是宋都汴梁,城牆本就結實之極,後爲金都,當是時,金失燕雲,以開封爲都,朝夕不得安枕,故而加固城牆,無所不用其極。用鐵錐擊城牆,陷則殺工匠。明太祖開國之時,有遷都之意,候選之地,就是開封城,與西安城,故而此兩城規格之大,遠朝其他府縣,如今的開封府在宋金的規格之上,修建出來。

故而開封城牆,在大明疆域之內,也是僅此於南北兩京,下以石爲基,壘土厚得數丈。高四丈五尺,望之如山,李自成第一次攻開封的時候,就試過挖地道,不過全部挖到了石頭,不得已而棄之,以挖城爲主。

民夫先扒掉城牆包磚,然後再派遣精銳士卒挖掘壘土。

城中人看到之後,就與城中對挖。當其剛剛挖通的時候,城中精銳從洞中殺出,猝不及防,往往大破之。然後罷手守住洞穴,如開一小城門。闖營精銳與之爭奪,上要承受城頭上的火力,下要在狹窄的地方,步步血戰,往往不克。

如此闖營改變戰術,開始挖到城牆之中,往兩邊挖,等對面挖通之後,大舉撲擊,也有能奪下洞穴之人。但洞穴狹小往往進不去多少人。故而佔據洞穴不敢往城中攻打。故而城中往往招募勇士,大舉進攻。

洞穴狹窄,狹路相逢勇者勝。闖營悍勇,往往能把守住。

城中有人獻計。以火薰之。大火之下,洞中熱不可支,闖營無奈,往往退卻。

李自成見如此不成,就在城外架高臺,以火炮居功臨下,轟擊城頭。城中人也架高臺,城中高臺以城牆爲基,高過闖營,居高臨下,闖營將士不支,往往不支。

雙方往復廝殺,寸步不離。血流成河,晝夜不息。

以遠處觀之,則城頭城下烽火不息,連綿數十里,簡直要染紅了夜色,蔚爲壯觀。天氣即便再寒冷,那麼是下雪之時,攻城也沒有停息之日。闖營上下奮勇,雖然死傷枕藉,也絕不收兵。

當然了,這也有李自成精銳雖然出動數次,但是死傷尚少,死傷太多的,都是新募兵馬,戰力未免有些不足,但是能從開封城下活着回來,就被闖營上下視爲精銳兵馬。這也是李自成的練兵的手段。

雖然殘酷,但也有效。

開封城下,鏖戰如火,河南巡撫高名衡連發快馬,向四方報急,崇禎得知之後,連連下令,號各路兵馬來援,一時間河南成爲整個大明關注的中心所在。

大明官軍四方人馬蠢蠢欲動。而這些消息,官軍知道,義軍更知道,李自成知道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更加督促強攻,戰事的血腥程度連連攀升。城中得到了楊文嶽臘書,援兵將至,也能咬着牙堅守。

不過,這一切都與張軒無關,開封城下大戰連連的時候,張軒正在臨潁,即將準備過他在大明時代第一個春節。

是的,恍惚之間,張軒來到大明已經將近一年。他是崇禎十四年,正月穿越過來的,而今崇禎十四年已經就要過完了。

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六章 蕭縣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十章 凌濛初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十九章 敵襲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一章 家事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二十章 黑夜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四十一章 夜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三章 老營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
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六章 蕭縣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十章 凌濛初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十九章 敵襲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一章 家事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二十章 黑夜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四十一章 夜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三章 老營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