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

別的宗室都是從小錦衣玉食,而隆武帝卻是在鳳陽高牆長大的,就是因爲祖父想廢長立愛,他父親死後,隆武才因爲何騰蛟主持公道,敲打了老唐王,隆武才坐穩唐王之位。

每一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會爲一生留下烙印。

或許是隆武小時候過的太苦了,所以給了他與其他藩王不同的思考。

就是“願爲賢王,青史留名。”

只是他的努力卻起了反效果,因爲擅自招募士卒,離開封地,被崇禎圈進到鳳陽高牆之中,被路振飛救下來。

當他已經放棄了有所作爲的時候,命運又將他衝上的他萬萬沒有想過的位置。他甚至有時候在想,之前四十年的艱苦,四十年讀書不綴,就是爲了今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只是在這個位置上,才知道大明的局面已經殘破到什麼地步了。“力挽狂瀾”這四個字,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

“只是世事弄人,毅宗皇帝蒙難北京,安宗皇帝蒙難武昌。江山破碎,僅餘數省,夏賊,獻賊肆虐,外有東虜擄我百姓,天下在水深火熱之中。遼國公戰死武昌,兵乃竭也,數省之地不足以奉養數十萬大軍,民乃竭也。雖有忠臣良將不離不棄,然亦無恥之徒,甘爲三姓家奴,於東虜,則洪承疇,於夏賊則錢謙益。

這二者,皆是受本朝大恩,而獻媚是也。乃官亦竭矣。”

“朕夜不能寐,朕死不足惜,然後唯恐有誤祖宗基業。無顏見列祖列宗於殿下。”

“而今之計,非有非常之策,不足救時,非有非常之人,不足以立功,非有非常之將,不足以恢復。”

“高將軍等人,獲罪於天下,然其迷途知返。朕豈有不寬宥之理,今日特此昭告天下,凡是有一技之長,可以助朝廷恢復者,朕皆赦其前罪。不吝封侯之賞。”

隆武話音剛落,何騰蛟就站出來,說道:“陛下聖明。”

何騰蛟這一句話,好像是信號一樣,立即有不少官員紛紛拜上,說道:“陛下聖明。”

隆武見何騰蛟出列,心中鬆了一口氣,隨即心中暗暗泛苦,他作爲皇帝沒有大臣的支持什麼事情也辦不了,他豈能不鬱悶。但是他立即振作精神,最少現在的他,要比弘光當初的權力大多了。

事情要一步步的來。不着急。

隆武定下調子之後,很多人有些怨言,但是也不敢多少了。

隨即隆武下令,令文安之掛兵部尚書銜,督師高一功軍。接納高一功的投誠。隨即就散了朝。

大部分人都走了之後,隆武留下馬士英,高一功,文安之,等人開小會。

首先要說的是條件。到底給高一功開出什麼樣的條件?

商議了好一陣子之後,終於確定下來,就是爲高一功,李過,黨守素三人封侯。

三人都封侯,自然是存了分化三人的心思。

接下來就是分割駐地,幾乎將高一功現在滯留的地方,劃到高一功名下。讓他們收賦稅自用。

然後朝廷還協餉一部分。至於多少還要看高一功的缺額了。

還給三人各掛將軍印。

這個條件想好之後,還給文安之很多自由裁量的權力。隆武又私下囑咐文安之。

“不過,有一點一定要強調。”隆武說道:“令三位將軍到長沙述職。”

“朕要見他們。”

文安之知道隆武從來沒有放棄過,將三將納入自己的班底之中。

“是。”文安之說道:“臣明白。”

隆武說道:“只要文大人,爲朕招納三位將軍,朕在內閣之中,爲大人留一席之地。”

隆武想扶持文安之,如果文安之真能得到高一功等人的信任,隆武就準備將文安之放在內閣之中。

內閣大臣與地方將領相互勾結。可以說隆武一朝的弊病。但是隆武現在不得不想辦法維持這個弊病。

因爲內閣大臣在地面之上有根基,隆武雖然想下達一個命令非常困難的。但是內閣還能掌控地方的事務。

但是如果兩者脫鉤的話,隆武所要面對的就是失控的地方,和一個對地方沒有控制能力的內閣。

這個弊病,反而成爲了隆武政權的根本。

文安之說道:“請陛下放心,臣此去定然爲陛下解除此憂。”

隆武說道:“還有一件事情,文大人也要着手準備了。”

文安之說道:“陛下所言何事?”

隆武說道:“就是北伐之事。朕自到長沙以來,無時不刻不再想此事,只要高將軍願意在北伐之中出力,其他事情可以放一放。”

文安之說道:“臣明白。”

爲了北伐,隆武想盡了他所能想盡的所有辦法。他甚至有一種感覺,縱然準備不充分,但也必須儘快北伐。

因爲不北伐的話,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文安之在長沙並沒有多停留。匆匆北上了。不過他的速度雖然快,但是在常德,堵胤錫已經與高一功交上手了。

堵胤錫比高一功來常德早來一步。

畢竟堵胤錫是百餘隨從直奔而來,但是高一功是數萬大軍行軍。這兩者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堵胤錫來道常德的時候,面臨的是一踏糊塗局面。也可以說是大明絕大多數地方,就是這個爛樣子,兵無鬥志,將無雄心。以苟且爲能事。

凡是能過一時,就是一時。能過一日就是一日,至於其他的根本不用多想。

在這裡駐紮的軍隊,還與左良玉有些關係,這裡的駐軍是當初方國安留下的,當隆武岳陽登基的時候,手中只有兩三萬殘兵敗將,根本無力重整防備。後來又增加了不少士卒,但是常德守城士卒不超過兩萬。

這兩萬之中,真實數目不過一萬多而已。戰鬥力也是很堪憂的。

堵胤錫來到之後,立即整頓兵馬,並向湘西土司徵兵。湘西自古以來就有一支強兵。那就是湘西苗兵。

苗兵的大用,並非在明朝開始的,而是在元代就有的。苗兵被徵召平定各路義軍,就是所謂的楊完者部。後來楊完者所部被殲滅。

有一部被被朱元璋收編,甚至楊嗣昌從湖南征召一部分苗兵。不過遠水救不了近渴。

堵胤錫徵召城中百姓,以及各地士紳。讓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一夜之間,召集了一兩萬壯丁。

緊接着高一功就到了。

似乎是之前的勢如破竹,讓高一功有一點輕敵。故此大順軍先鋒,直衝常德府城。

然後面對常德堅城,毫無疑問的吃了一場敗仗。

一場小勝利,讓常德城中百姓歡呼無比,似乎他們已經轉危爲安了。

只有明白人才知道。

這纔是真正的開始。堵胤錫不敢有一絲怠慢。竭力整頓常德防務。

其中楊家給了他很大幫助。

這個楊家並不是別的楊家,就是楊嗣昌家族,楊嗣昌是武陵人。而常德府附郭縣就是武陵縣。

楊家被張獻忠殺得慘極了,偌大一個家族,只剩下大貓小貓兩三隻,連同楊嗣昌的墓也被挖了出來。棄屍月餘,等張獻忠離開之後,才被再次下葬。

如此深仇大恨。就鎖定了楊家的立場。對農民軍絕對不妥協,也正是武陵士紳之首。楊家的幫助給堵胤錫很大的幫助。但是堵胤錫再怎麼努力。在大順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常德城中再次陷入風雨飄搖之中。似乎很容易被大順軍淹沒。

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五章 猛鎮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六十章 鑄炮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十章 裝備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章 家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四章 張青天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三章 勸進
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五章 猛鎮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六十章 鑄炮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五十二章 馬踏開封城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十章 裝備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章 家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四章 張青天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三章 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