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

城頭鼓聲不斷遠遠的傳到張軒的耳朵之中。

馬光玉帶着幾分諂媚說道:“大將軍,我會日夜不聽的宣講,還準備了箭書,從今天開始,射進城中。定然讓忠貞營爲大將軍所用。”

“好。”張軒拍着馬光玉的肩膀,說道:“只有能引得忠貞營投誠,我定然稟報陛下,少不了你的功勞。”

馬光玉大喜說道:“多謝大將軍,多謝大將軍。”

張軒安撫了馬光玉之後,並沒有太在乎。

戰場之上,終究是要靠實力說話的,這些小伎倆,或許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時候,能發揮出大作用。但是現在,縱然能瓦解忠貞營軍心。但在張軒沒有攻破岳陽城牆之前。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張軒剛剛回到大營之中,就聽鄭廉說道:“許將軍等候大將軍多時了。”

張軒說道:“快請。”

片刻之後,許都就進來。行禮過後。張軒問道:“許將軍所來何事?”

許都說道:“屬下前來獻計。”

“哦。”張軒說道:“許將軍有何高見?”

許都說道:“高見不敢當,兵法有云,制於人,而不受制於人。岳陽城城高池深,兵精糧足,攻之不足以必克,必然折損不少。而南征大軍,不過五萬之衆,雖爲精兵。但明軍衆多,頓兵於岳陽城下,師老兵疲,乃下之下策也。”

張軒一點也不驚訝,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很多問題大家都能看出來,這一點不奇怪。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卻顯露出每一個人性格不同了。

對現在的局面,張軒也有腹稿了,只是還沒有敲定,他自然願意聽聽許都所言。

張軒說道:“許將軍以爲當如何?”

許都說道:“捨棄岳陽,攻其必救,斬其首腦。”

張軒聽了,似乎想到了什麼,說道:“具體說說。”

許都說道:“是。”

許都走動兩步,來到地圖之前。這一副地圖僅僅是簡圖而已,張軒只是在地圖之上標記出幾個城市而已,其中地形高下,河流形勢,官道如何,這些消息都不是很全面的。留有大片大片的空白。

這個時代的地圖大多都是這樣。縱然張軒一力革新地圖繪製方法。但是湖南對張軒來說,也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所以並沒有提前繪製好的地圖,這些地圖要麼是因襲前人的地圖,要麼是道聽途說而來的消息彙總在地圖之上。再加上張軒前世的印象,到底有幾分準確,張軒也不大清楚。

但是這個時代人對地圖容忍度似乎很高,他們眼中的準確地圖,與張軒眼睛的準確地圖,根本不是一個概念。這樣的地圖在他們看來已經很不錯了。

許都目光凝聚在地面上岳陽城上,隨即往下,順着洞庭湖,湘江,看到了長沙。將手點在長沙城上,說道:“末將以爲,周將軍已經大敗明軍水師,我們可以逆流直攻這裡。”

“果然如此。”張軒心中暗道。他輕輕一笑,說道:“人言姜維,膽大如斗,我看許將軍之膽,也絲毫不下於姜維。”

“大將軍繆讚了。”許都說道。

張軒說道:“一點不,尋常人根本想都不會想。”

許都說道:“大將軍亦不是尋常人。”

張軒沒有想到許都拍起馬屁來,也是一套一套。不過,許都這個想法,他真想過。不過被他自己否定了,原因無他,就是太過冒險了。

孤軍深入從來是兵家大忌,即便放在後世,無後方作戰。也是那一個將軍都敢的。

不過,張軒既然考慮過,就證明這個想法其實是有可行性的。

讀圖是後世一個軍官的基本素養。

但是地圖該怎麼讀,首先要看交通地形,乃至道路通行能力。

放在這副地圖之上,從城陵山到長沙,看上去要越過數百里,中間還有好幾座城池。但是實際上,如果沿着湘江逆流而上,幾乎能直接到長沙城下。根本沒有是阻礙。

不過,張軒明白攻打長沙,並不是突擊到長沙城下就可以結束的。 甚至打到長沙城下,纔是事情的開始。

不能長沙援兵到來之前,攻克長沙城。恐怕自己就會被四面八方的援軍給甕中之鱉了。

而岳陽城是一座堅城,長沙城就不是一座堅城嗎?

長沙從來是湖南重鎮,洪武年間的重建城垣,換城磚城,城池規模之大,還在岳陽城下。瀕臨湘江,恐怕護城河之深,也不在岳陽城下。唯一的好消息是當初張獻忠攻克長沙城,一度想以長沙城爲都。後來無奈放棄長沙城。但是老張是倔脾氣,他得不到的也不想讓別人得到,也就毀壞了一些長沙城牆。

不過建城牆是一個苦功夫,拆城牆也不是什麼好差事。除非大量的運用火藥,否則僅僅是將城牆推倒,根基還在。修復起來,很容易的。再加上隆武以長沙爲都,即便是用腳趾頭想,重修長沙城垣,應該是隆武一定會做的事情。

而今隆武在長沙也有半年,長沙城牆即便不盡復舊觀,但也不會之前的樣子了。

通過水路向南挺進數百里,將岳陽城中近十萬人馬,扔在後面不管。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考慮了。

首先就是岳陽城之中十萬大軍。

固然這十萬大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規模在這裡放着,張軒大軍與之對峙的時候,是處於互相牽制的情況之下,南征軍南下,固然避實就虛,其實岳陽城中的軍隊,也有自由行動的能力。

要知道,長沙固然空虛,但是武昌駐軍也不是太多的。

張軒這次南征,本質上是一次先發制人的牽制行動,只要能牽制住南明軍的主力,讓他不騷擾武昌一帶,待明年開春之後,物資兵力籌備齊全之後,再大舉南征。

可以說,張軒那麼攻不下岳陽城,僅僅在岳陽城下對峙半年,就是大功一見。

且不說,突擊長沙城。勝算幾分。單單是這樣的行動,就有畫蛇添足之嫌。

所有都知道畫蛇添足的故事,卻不知道畫蛇添足本身就是出自一個說客勸楚將昭明退兵之語。當時楚將昭明伐魏得八城,又有轉兵攻齊,齊人派說客來說昭明,先說畫蛇添足的寓言,隨即又說,楚對敗軍之將處罰甚嚴,而今將軍功高,回師之後,必有重賞,即便繼續攻齊大勝,也不過如此。然一旦失利敗陣,魏地八城,未必能保。回師之後,必有重遣,此之謂蛇足也。

張軒如今的形式,如楚將有所差異。但是道理相同。他已經做到了出兵目的,所以他最好的選擇是保持現在的形勢,而不是用全軍存亡,搏一大勝。

這樣的舉動,實在太過冒險了一點。也很沒有必要。

故而張軒只是想了想了,就放棄了這裡想法,而是準備分兵從岳陽城南登陸,南北立營將岳陽城圍一個水泄不通。逼迫岳陽城中人馬出城做戰。如果他們不準備出城,張軒就準備來一場長達半年的圍城之戰。

天下之間很少有城池能維持半年的圍城。不是軍隊的強弱問題,而是物資儲備問題。

如果明軍沉不住氣,在水師的支持之下,可以迅速機動,圍城打援。 充分發揮出張軒本部人馬精銳敢戰之態,讓明軍形不成合力。這樣打仗,即便有意外,也很容易處理。容錯率高。

就好像是羅汝才評價張軒的風格一樣,或許不會大勝,但決計不會大敗。而許都的計策,真是膽大包天。

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五十章 雜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九章 初戰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六章 決戰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十五章 夜宿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
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十五章 離京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五十章 雜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九章 初戰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六章 決戰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十五章 夜宿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