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五帝(二)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爲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在堯帝后期華夏多有洪水。正是“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衝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嶽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堯年老,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爲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着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爲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爲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爲我打黃牛,黃牛以爲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執政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主,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他重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治水不能測其深淺,祈禱上主。上主令太上老君造一鐵棒: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叫做定海神針鐵。大禹身爲表率,三過家門而不入,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治水成功後,便將那定海神針鐵安置在東海之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大禹之功”,“天下明德皆自大禹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年老的時候,因爲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因此決定威望很高的大禹爲繼任者,並由大禹來攝行政事。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爲“零陵”。娥皇和女英得知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乾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

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爲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爲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禹去世後,其子啓繼夏朝天子位,開啓了世襲的君主制度。

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八十三章孫臏與龐涓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百一十五章馬可·波羅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十三章五帝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三章兵臨朝歌(二)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十五章夏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東土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
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八十三章孫臏與龐涓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五十中李靖(三)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六十六章齊桓公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百一十五章馬可·波羅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一百零五章漢武帝(三)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十三章五帝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一百二十四章使徒傳道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五十三章兵臨朝歌(二)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陽明第十六章少康復國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十五章夏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九十章楚懷王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東土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六十三章大衛(三)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