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 犯事逃離家鄉至 幽州 涿郡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 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 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 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 公孫瓚,被封爲平原相,任關羽、張飛爲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牀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興平元年(194年), 曹操因 曹嵩被殺而遷怒於 陶謙,於是發兵攻打 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餘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陶謙表劉備爲 豫州刺史,關羽與劉備屯兵於 小沛。而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 徐州牧。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 袁術、 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後與曹操許田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此時認爲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他可惜,於是不從。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於 下邳,奪得 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 許昌,曹操任 車胄爲徐州刺史。 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 袁術于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 下邳,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 劉岱、 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 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爲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 顏良、 文丑、 郭圖等攻東郡太守 劉延於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 張遼與關羽爲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爲 漢壽亭侯。當時,曹操爲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爲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爲各爲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投靠 劉表,屯兵於 新野。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 江陵(今湖北荊州)會合,但劉備於途中 當陽長阪坡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 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 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 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 長沙、 零陵、 武陵、 桂陽),拜關羽爲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實爲曹操勢力範圍,由 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 在此期間,關羽重修了江陵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入蜀助劉璋防禦張魯,張飛、趙雲、諸葛亮與關羽共守 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與 劉璋決裂,在攻打 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軍師 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 趙雲、 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董督荊州事, 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 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 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關羽聽說 馬超歸降劉備,他過去與馬超毫不相識,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於是回信答道:“馬孟起兼有文武的資性,兇猛過人,可謂一代俊傑,屬於黥布、彭越一類,可與張翼德並駕齊驅,但還不及您美髯公絕倫逸羣。”關羽蓄着一副漂亮的長鬚,所以諸葛亮稱他美髯公。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

關羽曾被流矢射中,箭頭穿透左臂,後來傷口雖然癒合,但一遇陰雨天氣,臂骨便常疼痛,尋得神醫華佗。華佗說:“箭頭有毒,其毒已滲入骨中,需要在臂上重新開刀,颳去臂骨上的毒素,才能徹底除掉這一病患。”關羽當即伸出手臂讓華佗爲他開刀治病。當時關羽正請衆將飲酒進餐,臂上刀口鮮血淋漓,流滿了接在下面的盤子,而關羽卻在割肉把酒,與大家談笑自若。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 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 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 魯肅將萬餘人馬於 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 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爲“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 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 湘水劃界 。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醫令 吉本,少府 耿紀,司直 韋晃等人謀反,但不久事情敗露,幾人被曹操所殺,曹操於是召 曹仁爲徵南將軍,討伐關羽。曹仁屯樊期間,大肆徵調徭役,南陽郡一帶軍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 侯音與 衛開於是劫持太守造反,與關羽聯合。曹仁率軍前往平亂,於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將侯音斬殺,並屠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軍與曹操軍相爭漢中,魏將 夏侯淵被劉備大將 黃忠所斬,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據守,趙雲又在漢水劫去糧草,曹操無奈只得退出漢中,劉備遂佔據漢中。同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 許靖爲太傅, 法正爲尚書令,關羽爲前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馬超爲左將軍,黃忠爲後將軍,並派益州前部司馬、 犍爲人 費詩去關羽駐地授予關羽官印,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說:“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費詩對關羽說:“創立王業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樣。以前 蕭何、 曹參和漢高祖年幼時就關係很好,而 陳平、 韓信是後來的亡命之人;可排列地位,韓信位居最上,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過怨恨。如今漢中王因爲一時的功勞,尊崇黃忠,而在他心中的輕重,黃忠怎能和您相比呢!況且漢中王與您猶如一體,休慼相前,禍福與共。我認爲您不應計較官號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祿的多少。我僅是一個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這樣回去。只是我爲您這樣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後要後悔的。”關羽聽了他的話以後,大爲感動,醒悟過來,立即接受了任命。

當時孫權進攻合肥。曹魏的主力都駐守在淮南。 揚州刺史 溫恢對兗州刺史 裴潛說:“此處雖然有賊人,卻不值得擔憂。現在剛剛漲水,徵南將軍曹仁卻孤軍深入,沒有長遠的準備,關羽強悍狡猾,只恐怕徵南將軍會有變故。”不久,關羽果然令南郡太守 糜芳守衛江陵,將軍 傅士仁守公安,他自己率軍向樊城的曹仁進攻。曹操派出大將 于禁率領七軍援救襄樊。立義將軍 龐德與關羽交戰,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其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皆謂之白馬將軍,對他甚爲忌憚。到了八月,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於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驚異。

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衆,最後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在蜀漢漢中爲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於是將其斬首。乘勝對樊城發起猛攻,樊城進水,城牆崩塌,而曹仁的守軍也因爲多次戰敗而大量削減,只剩下幾千人,樊城被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也快被吃完,衆將都惶恐不安。曹仁在 滿寵的勸說下,與將士們盟誓,以死守城。關羽又派別的將領把將軍 呂常包圍在襄陽。荊州刺史 胡修、南鄉太守 傅方都投降了關羽。同年十月,陸渾民 孫狼等苦於徭役,叛上作亂,南附關羽,遙受關羽印號,爲之支黨, 關羽的聲勢一度 威震華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爲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爲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爲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派遣徐晃、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爲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關羽在圍頭派有軍隊駐守,在四冢還有駐軍。徐晃於是揚言將進攻圍頭,卻秘密攻打四冢。關羽見四冢危急,便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出戰,徐晃迎擊,關羽退走。關羽在塹壕前圍有十重鹿角,徐晃追擊關羽,二人都進入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包圍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殺死,關羽於是撤圍退走,然而關羽的船隻仍據守沔水,去襄陽的路隔絕不通。起先,孫權曾派人爲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虎女安能配犬子!”孫權十分惱恨。孫權命呂蒙爲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爲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孫權暗中派人去誘降糜、士二人。

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在城中各種遊覽,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有人親手寫信託他帶走,作爲平安的證明。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爲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後道教將關羽奉爲“關聖帝君”,爲道教的 護法四帥之一。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爲“壯繆侯”。他的兒子關興繼承了爵位。di

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四章盤古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三章天使叛亂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壓五行山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二章身臨地獄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十五章夏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十四章五帝(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十章巴別塔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一百六十五章靈吉降妖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九章菩提現世(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一百章項羽(二)弟三十五章子牙收徒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五十六章王伯欽
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四章盤古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三章天使叛亂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一十四章尹志平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壓五行山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八十八章扇滅火焰山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一百六十九章五莊觀(二)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一百八十五章悟空戰心魔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二章身臨地獄第三十二章伯邑考進貢(二)第十五章夏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十四章五帝(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十章巴別塔第八十一章三國分晉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九十五章秦王掃六合(二)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一百七十七章國王託夢第一百零七章東方朔第六十八章猴王拜師第一百六十五章靈吉降妖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六十章掃羅王(二)第九章菩提現世(二)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五十章大會萬仙陣(四)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三十張棄朝歌渭水垂釣第一百章項羽(二)弟三十五章子牙收徒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五十六章王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