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二 鐵騎

戰馬是一種極爲敏感又嬌貴的生物,即便是八百米,戰馬也能夠全速奔馳抵達,按照陸軍騎兵操典,在接敵階段採用慢速跑,在火力區間快步奔跑,只有距離敵人三百米內才能夠全力驅馳,要知道,這是對最精銳的胸甲騎兵的規定,他們的坐騎是肩高超過一米五五,體力充沛的卡提阿瓦馬或者三代雜交馬,而不是肩高不過一米三五的那些蒙古馬,滿蒙騎兵雖然沒有什麼操典,但經驗上也是在二百米左右纔會全速奔跑。

這意味着從清軍騎兵出陣到衝入步兵營陣列需要四分鐘,而給炮兵的攻擊窗口是兩分半,這意味着,四磅炮可以轟擊九次,而輕榴彈炮可以炮擊七次。

清軍騎兵激盪出了沖天的煙塵,在已經備便的炮兵陣地上,四磅炮率先開火,衝着煙塵之中打了兩輪的實心彈之後,迅速換成了重霰彈,而榴彈炮也是如此,雖然在四百米的距離上,打出的榴彈也可以攻擊,但相對於四百米距離,五十米散佈,一共六十一枚霰彈覆蓋性射擊的重霰彈,榴彈裝填的那些火藥簡直不值一提,這一點一直到出現榴霰彈之後纔有所改進。

因爲騎射手被十二磅炮打散,所以朱馬喇不再耍弄花活兒,直接命令衝陣,打頭的自然就是清軍賴以爲生的重騎兵——白甲兵,實際上就是披了兩層甲的騎兵,當然他們的騎術並不專業,以騎馬重步兵稱呼更爲合理,只是此時充當了重騎兵的決策。

四門榴彈炮和六門四磅炮先後採用了實心彈、重霰彈、霰彈,一直到最後一輪炮擊採取了雙份霰彈,等到這幾輪打完,上萬枚鉛子暴風驟雨一樣襲擊了清軍的騎兵幕之中,在黃土色的煙塵之中打出了一飈飈的血箭,無數的人嚎和馬嘶夾雜其中,但這一切對於炮兵來說都不算什麼,他們完成了屬於自己的工作,撤離的戰場,把寬大的正面交給了步兵營。

步兵營的士兵列成營級橫陣,以營級齊射的方式對付衝擊而來的清軍騎兵,三輪齊射打過之後,齊射已經亂的不能再組織,全營進入了自由射擊模式,面對雪亮的刺刀,敏感的戰馬本能的選擇了躲避,大部分向南運動,選擇了最寬的運動空間,但也把寬大的側面展露在了正面橫陣的線列步兵面前,線列步兵們兩排爲一單位,輪次射擊,裝填子彈,繼而再次射擊,收割着跑過他們面前的清軍。

陸軍釋放的鐵雨擊碎了清軍的一切防禦,那些精良的鐵甲、厚重的棉甲都是豆腐一樣脆弱,戰馬更是不值一提,數千騎兵那排山倒海一樣的動能在炮兵、步兵的層層防禦下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滿地的屍體和哀嚎的傷兵和傷馬,至於不慎衝進陸軍與瓊藩之間的少量騎兵,則再也沒有出現過。

等到清軍的騎兵脫離了火力區,兩軍之間的空地上已經是一片狼藉,騎兵們失去了組織,剛經歷了血與火的戰馬損失了太多的體力,而在炮兵撤退的時候,李山派出的通訊軍官已經抵達了騎兵旅,而騎兵旅長派遣了他的胸甲騎兵團和輕騎兵團,一共兩千騎,胸甲騎兵八百餘,輕騎兵團一千二百騎。

騎兵旅的突擊力量是被李明勳部署在瓊藩營地中的,而騎兵旅另外部分的龍騎兵則在左翼晉藩營中,這顯然誘使博洛以爲騎兵佈置在盟軍左翼的開闊地帶,此時的突然出現給了清軍一次重擊。

當胸甲騎兵團第一次出現在戰場的時候,身上亮銀色的胸甲和頭盔上長長的紅纓就成爲了這片戰場最奪目的兩道光,每一面胸甲上都有一個小小的凹陷,那是它被證明合格的標準,只有經受其燧發槍在五十米上射擊的胸甲才能裝配給胸甲騎兵。

騎兵旅兩個團擺開了橫陣戰鬥隊形,毫無疑問,第一道必然是擔當攻堅任務的胸甲騎兵團,胸甲騎兵們的陣型非常嚴正,在橫向上,每位騎兵只佔據一米的正面,而騎兵中隊之間的橫向距離也不過十米,第一道橫陣有兩排騎兵,兩排之間距離不超過一米,而其後則是輕騎兵團,同樣是兩排騎兵,卻維持了比重騎兵更爲緊密的陣型。

在離開瓊藩營地的騎兵旅用了五分鐘就大體整理好了陣型,隨着號角響起,進攻開始,對於騎兵來說,團級進攻的難度不亞於步兵的旅級進攻,戰馬的速度更快也不如士兵聽話,這就是主要的原因,因此,不要想着玩花活兒,一切都按照操典來,所謂操典就是把一切戰術標準化,數據化,即便是個蠢貨,經過訓練也能踐行,也能約束住軍官那顆急於求成的心。

接敵階段,慢速行軍爲了遷就以雜交戰馬爲坐騎的輕騎兵,速度限制在了每分鐘一百米,戰馬四蹄翻飛,曼妙的軀體隨着腳步晃動起來,馬蹄擊打着已經凍硬的土地,身上的鐵質部件在碰撞,空氣中瀰漫的硝煙與血腥讓戰馬鬥志昂揚。

距離六百米,騎兵進入快速奔跑階段,爲接下來的衝鋒積攢速度和勢能,騎兵旅長髮出了信號,隊形被漸漸收緊,除了馬蹄聲,騎兵行列中空無一人,騎兵幕就是氣勢,雪亮的直劍就是殺意,合衆國的陸軍從來不需要大吼大叫爲自己壯膽,因爲他們的膽魄在無數次的勝利中鍛鍊的堅若磐石。

胸甲騎兵維持了二百米左右的騎兵幕,而輕騎兵的寬度達到了三百米,好似兩道涌浪一般,加快向前碾壓,胸甲騎兵手裡的直劍斜指天空,與輕騎兵們手中的馬刀一樣散發出攝人心魄的寒光,當進入二百米左右的位置,衝鋒號響起,騎兵幕中那道雪亮忽然降落,原來是第一排的騎兵放平了直劍,而在號角聲中,騎兵提速到了每分鐘三百五十米,而在兩軍接觸的那一刻,達到了四百米每分鐘,在不裝配騎槍的情況下,直劍更需要坐騎衝擊產生的勢能。

此刻,線列步兵被勒令停止了射擊,一切交由的騎兵,而大地震動了起來,戰場在這一刻沸騰了。

由胸甲騎兵組成的第一道巨浪碾壓清軍混亂糟糕的陣型,這些駕馭着高大戰馬的騎兵此刻迸發出了千軍萬馬的氣勢,壓倒了倍之於己方的清軍騎兵,如此規模的騎兵衝鋒,頃刻間成爲了戰場的矚目焦點,這一刻,遠處觀戰的博洛心中已經一片空白。

胸甲騎兵的直劍藉助戰馬的衝擊,可以在接觸的一剎那把清兵的身體切成兩半,而騎兵幕就好像一臺壓路機,兇猛無匹的衝擊清軍陣列,僅僅用了五分鐘就從清軍騎兵陣列中鑿穿而過,在身後留下了數百具人馬的屍體,而隨着騎兵旅長豎起的旗幟,承受了傷亡的騎兵在轉向中維持了完整的陣列,在第二次衝鋒時候再次收縮,然後又一次滾滾而來,這一次清軍崩潰了。

朱馬喇的固山額真旗在隊列中倒下,無數的騎兵四散而逃,沒有人敢於再次阻擋胸甲騎兵,被追上的倒黴蛋不是被直劍刺個透心涼就是被馬刀劈斬下腦袋。

這是合衆國騎兵第一次成建制的在大陸展開自己的戰術,雖然只是半個旅,但已經驚世駭俗了。

騎兵突擊,清軍潰散,雙方之間的戰場上,遺屍累累,哀嚎慘叫之聲絡繹不絕,騎兵得到撤退命令,帶走了己方的傷兵,撤入了中軍之中,避開了三磅炮的射來的炮彈,而這個時候,李山的步兵已經再次開始進攻。

六磅炮被加強到了陣列之前,沒有了騎兵的威脅,它們可以在五百米的距離上,利用射程優勢欺負清軍的三磅炮,很快,三磅炮就被打翻在地,在六磅炮潑灑重霰彈之後,清軍炮兵與散兵撤退,六磅炮繼續前出,在清軍多面堡打不到的位置,射擊清軍步兵前面的那些柵欄和鹿角,在三百米的距離上,重霰彈比實心彈更爲好用,柵欄被打碎,陣列開始混亂,而此時線列步兵們終於抵達了戰場。

三百米,線列步兵開始齊射,當然,這個距離也超出了燧發槍的直射有效距離,操典上雖然將之列爲直瞄射擊距離,但老兵和士官們的經驗是瞄準敵人士兵腦袋上半米,而進入二百米則是瞄準頭部,一百五十米瞄胸部,一百米以內,瞄準膝蓋更爲合適,因爲槍械擊發之後槍管會上擡,而士兵扭頭保護眼睛的動作同樣會導致這個後果。

各營開始使用輪轉射擊,兩排士兵分別前出齊射,後排裝填彈藥之後也會如此,因爲陸軍有揹包,所以橫陣是兩層,相反的是,陸戰隊背靠海運支持,不裝配揹包,所以是三排射擊,三排射擊火力持續性更好,也符合脫胎於明軍的三段擊戰術,但陸軍仍然選擇了兩層士兵,因爲揹包佔據了相當大的空間,第三排射擊後從槍管出來的碎屑會灼傷第一排士兵的面部。

而清軍也開始了反擊,依舊是老式的三段擊,兩排一個單位,射擊後退到後面裝填子彈,繼而是中間兩排、後兩排,兩排一起射擊一定程度上密佈了火繩槍單位投射火力密度低的劣勢,但仍舊有限,陸軍從三百米一直打到了一百米,因爲射擊頻率較低,所以槍管也不是很熱,與此同時,隨行的榴彈炮已經密集射擊清軍倚爲支柱的炮壘多面堡。

這多面堡很堅固,十二磅炮摧毀不得,但缺憾在於,其頂部沒有防禦,只有木排和草蓆用來擋雨,榴彈炮三百米外用榴彈曲射,在炸爛了上面的木板之後,成功把榴彈打進了多面堡內部,引發了殉爆,裡面的人沒有一個跑出來。

在解決了炮壘的威脅之後,陸軍的射擊更爲肆無忌憚,一百米的距離,進行全營齊射,這個距離上,燧發槍的命中率不會超過百分之三,戰場上當然更低,可能在百分之二,但如今鋒線上還有五千五百名士兵,每次齊射之後總能造成上百名清軍死亡,這個距離上,被鉛子打中軀幹便是必死,區別只是立刻死還是痛苦一陣再死。

陸軍完全沒有進入一百米內射擊的必要,縱然指揮官們清楚,七十米射擊的命中率是百分之十,以綠營的戰鬥意志,一輪便是可以迫其崩潰,但命中率對雙方都是有效的,在經過了這麼幾輪失敗之後,陸軍上下都不認爲綠營戰意有多強。

果然,在經歷了百米之外的四輪齊射之後,山東綠營徹底崩潰,放棄陣列不顧一切的向後逃跑,有些人甚至把刀子捅進了滿洲主子的脖子,而這支部隊在陣地上留下了一千二白具的屍體和四百多傷員,百分之二十五的傷亡率後才崩潰,這還是遭遇了騎兵大敗之後,山東綠營的表現堪稱神勇,這證明兩點:第一,清軍的新軍訓練有很大的成果。第二,滿洲八旗戰無不勝對綠營來說還是信念。

隨着山東綠營撤退,清軍徹底放棄了在福田河以東的陣地,關於多面堡的爭奪就此結束,在夜幕降臨之前,瓊藩和晉藩分別派遣兵馬幫助陸軍穩固防線、構築工事,而戰報傳到了全軍諸將的手中,陸軍以戰死騎兵一百三十人,步兵七十五人的代價,消滅清軍騎兵兩千一百餘騎,步兵一千六百,爭奪多面堡,盟軍再次大勝,而在戰略上,把清軍壓進了核心陣地之中,盟軍一方取得了地利優勢,這意味着,當再次爆發戰鬥時候,盟軍的重炮火力將會得到發揮。

而對於清軍來說,損失最大的就是騎兵,兩千多騎兵的損失對於擁有近兩萬騎兵的清軍來說還不算傷筋動骨,但損失的騎兵不是滿蒙八旗,就是漢藩藩下兵,個個都是精銳,而山東綠營新軍也是博洛引以爲臂助的強軍,今日也是被打碎了軍膽。

章一三二 對策章三七九 不同的殖民地章二四 倒黴的漢軍旗章一三四 好兒媳可旺三代章一一一 雷擊章一 新生章四三一 經濟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一九六 遲暮章五三 海賊夜襲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一一六 交易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十三 內政外交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二零九 錢謙益,這次水不涼了,請!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三五三 買辦章三八九 判定章三五四 部署章一五二 英王監國章五二 不遂人願章五五 關外屍橫遍野章二六 頂風作戰章一三零 冰冷的皇權章十 對抗章四九 戰象章三九 錢謙益的橄欖枝章二零六 罐頭章七八 搶先章八一 意圖章七九 中計了章八九 達成決議章二零二 英荷合謀章五五 叩門而入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一零二 各懷鬼胎的協議章一零三 態勢章一三二 對策章三二二 更大的陰謀章六五 變天章七六 建國提案章二六六 交接章二二二 土地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二三九 解決章九三 裁定臺南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七二 正面接觸章一三二 查案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一六一 援軍章二二四 時局章三一七 治沙章九 進擊的哈士奇章九七 豬與金礦章一零一 幕後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二零四 戰爭陰雲章十 武士的覺悟章一百 故作神秘章三八二 兄弟章七十 紡織業章九八 荷蘭人的反應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六二 進軍章一八一 科舉章四四零 說服章二七 揍章五九 謀劃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九九 嫁禍章二三 收爲己用 上章九二 爭議的建國綱領章二零六 禪位計劃章一零九 波濤起章一六二 加冕爲王 獲得力量章一五六 遷徙章十五 天可汗章一一二 掃雷遊戲章七九 中計了章一三五 太子黨章二三二 迴歸章二零五 沒有欺負章二九 經略西南章八 交易章四四二 用人章十五 興師章三五八 刺殺章四三 香港章二二 榮耀旅章二四 略地章一零五 暗棋章三三四 識時務章六六 荷蘭的反應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一三三 人老多情的皇帝
章一三二 對策章三七九 不同的殖民地章二四 倒黴的漢軍旗章一三四 好兒媳可旺三代章一一一 雷擊章一 新生章四三一 經濟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一九六 遲暮章五三 海賊夜襲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一一六 交易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四四五 印度斯坦皇帝章十三 內政外交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章二零九 錢謙益,這次水不涼了,請!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三五三 買辦章三八九 判定章三五四 部署章一五二 英王監國章五二 不遂人願章五五 關外屍橫遍野章二六 頂風作戰章一三零 冰冷的皇權章十 對抗章四九 戰象章三九 錢謙益的橄欖枝章二零六 罐頭章七八 搶先章八一 意圖章七九 中計了章八九 達成決議章二零二 英荷合謀章五五 叩門而入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一零二 各懷鬼胎的協議章一零三 態勢章一三二 對策章三二二 更大的陰謀章六五 變天章七六 建國提案章二六六 交接章二二二 土地章一五三 津疆聯動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二三九 解決章九三 裁定臺南章三九 救國良方 下章七二 正面接觸章一三二 查案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二二五 變更著作權章一六一 援軍章二二四 時局章三一七 治沙章九 進擊的哈士奇章九七 豬與金礦章一零一 幕後章三六三 費爾干納章二零四 戰爭陰雲章十 武士的覺悟章一百 故作神秘章三八二 兄弟章七十 紡織業章九八 荷蘭人的反應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六二 進軍章一八一 科舉章四四零 說服章二七 揍章五九 謀劃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九九 嫁禍章二三 收爲己用 上章九二 爭議的建國綱領章二零六 禪位計劃章一零九 波濤起章一六二 加冕爲王 獲得力量章一五六 遷徙章十五 天可汗章一一二 掃雷遊戲章七九 中計了章一三五 太子黨章二三二 迴歸章二零五 沒有欺負章二九 經略西南章八 交易章四四二 用人章十五 興師章三五八 刺殺章四三 香港章二二 榮耀旅章二四 略地章一零五 暗棋章三三四 識時務章六六 荷蘭的反應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一三三 人老多情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