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重工

1859年底,派往美國留學的一百人學成歸來,這批人很快便成了科技司的骨幹力量,把大量的先進技術和理論知識帶到了長沙,再加上秦漢本人對一些所掌握的現代科技的篡改利用,護國軍政府的科技水平獲得了突破性的進步。

1859年12月,秦漢宣佈成立武漢造船局,正式掀開興建重工業基地的篇章。

重工業的基礎就是鋼鐵工業、化學工業以及礦產資源。

湖廣的鋼鐵工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化學工業在美利堅的幫助下也已經初具規模,礦產資源更是極爲豐富,可以說,興建重工業基地的基礎都已經有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好好地規劃發展了。

1860年1月,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武漢造船局終於成功地造出了第一臺小型蒸汽機,功率雖然不大,只有兩百馬力,但卻給造船局開了個好頭,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積極性。

正是第一臺蒸汽機的成功試製,堅定了秦漢發展屬於自己民族的重工業的決心!這時候的西方世界,工業革命雖然已經結束,但其機械製造技術未必有多先進,還仍然停留在粗製濫造的時代。

中華大地雖然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工業基礎,湖廣地區的工業也纔剛剛起步不久,但真要建設起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未必不能在短時間裡追上西方的水準!畢竟,在當時的世界,只要你捨得花錢,再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都能夠從西方世界購買到。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跟英法聯軍的惡戰是無法避免的,英法也必然會對護國軍政府進行經濟封鎖,那就需要在西方世界尋找一個除了美國以外的盟友國家,以打破英法等國的經濟封鎖!很顯然,普魯士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1860年的普魯士正在大力推進軍事改革,正是勵精圖治、力爭統一德意志的新興階段,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普魯士的戒備心理日益加劇,護國軍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普魯士和英法間的嫌隙拉攏普魯士。

就在秦漢召集護國軍主要軍事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的同時,一批普魯士人搭乘美國軍艦逆長江北上,抵達了武漢,要求面見湖北省主席張亮基。這批普魯士人的首領名叫威廉,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的遠親表兄,這次以國王特使的身份秘密出使遠東,就是衝着護國軍政府來的。

兩年來,護國軍政府採購行動已經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美國人在和護國軍政府的貿易中獲得的好處,讓所有其它國家眼紅不已!普魯士正處於軍事變革的關鍵時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資金的支持,而且,普魯士恰恰又有護國軍政府迫切需要的重型機械設備,正可謂是優勢互補、各取所需……

而且,普魯士還有一個更長期的副計劃。從目前的發展勢頭看,護國軍政府統一中華大地是早晚的事,如果能果在此時就堅定無疑地支持護國軍政府,一旦護國軍政府完成統一大業,普魯士在遠東就將有一個忠實的盟友。

有了這個盟友,在將來可以預見的普法衝突中,普魯士也可以多一份助力。

普魯士也考慮過和沿海的塔齊布或者石達開合作,但最終都被一一否決,理由是這兩個軍閥雖然不惜出賣自己民族的利益以換取自己的統治,但他們的思想太保守,治國策略太落後,即便能夠獲得英、法等列強的幫助,也不可能阻撓護國軍政府統一中國的進程。

扶持各地軍閥雖然可以獲得眼前暫時性的一些非法利益,比如鴉片的傾銷、勞工的販賣,都可以一本萬利、大發橫財,但從長遠考慮,不如跟護國軍政府全面合作收效巨大,單從市場角度而言,發展起來的湖廣地區就比其它地區的購買能力要強大許多!如果整個中華都按照湖廣的模式發展起來,這個市場的龐大潛力將是難以想象的,整個普魯士的工業都將因爲這個市場而獲得難以想象的發展……

經過艱苦的談判,在秦漢的授意下,護國軍政府最終和普魯士達成協議。

普魯士支援護國軍政府在武漢興建一座大型鋼鐵廠,提供全套設備並派遣熟練工人對中國工人進行培訓,鋼廠的設備以優惠價格提供,自第一批設備運抵武漢後,護國軍政府就必須支付第一筆款項500萬兩白銀,剩餘一千萬兩款項將在今後五年內陸續償還,並以政府關稅收入爲擔保,同時護國軍政府必須免除普魯士所有合法商品的一應關稅,在護國軍政府和普魯士之間實現自由貿易。

應該說,這是一份雙贏的協定。

對普魯來說,以剩餘的鍊鋼設備換來了大量資金,有力地保障了新軍事變革的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更是替以後普魯士商品源源不斷銷往遠東地區鋪平了道路,而對護國軍政府來說,鋼鐵工業再一次獲得了大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

伴隨着重工業建設的順利進行,護國軍的第二次東征也正式拉開帷幕。

****

1860年2月初,護國軍政府發佈公告,敦促雲南總督褚克昌和廣西督軍劉松山對百姓負責,對整個中華民族負責,實行新政改革,在遭到兩人斷然拒絕之後,秦漢命令張大河率護國軍第四師從郴州南下,發動對劉松山的討伐作戰。

2月底,秦漢又命白飄雲率護國軍第五師、第六師北上,進攻河南。

但這場大戰纔剛剛開始,重頭戲還在後頭。

1860年3月初,秦漢集中五個步兵師,一個炮兵師,外加一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兵分兩路開始聲勢浩大的第二次東征作戰,北路由蒙虎統率,下轄三個步兵師,配屬獨立炮兵師,從鄂州誓師,進攻湘軍殘兵駐地守的孤城九江。南路由秦漢親自率領,下轄兩個步兵師,配屬獨立騎兵團,從南昌誓師南下,準備和護國軍廣州衛戍一師南北夾擊,合力圍攻贛南地區的殘餘贛軍勢力。

此次東征作戰的重點就是徹底打通長江水道,掃平遏止湖廣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秦漢幾乎將所有的主力都擺在九江戰線,僅有的一個炮兵師更是不惜血本全部劃給蒙虎指揮!而任命蒙虎爲主將,更是希望他能夠將猛衝猛打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贏取這場戰役的勝利。

秦漢本來想親自指揮主力進攻九江,但他心中始終有個隱隱的擔心!正是出於心中的憂慮,秦漢決定指揮南線作戰,負責和廣州衛戍一師夾擊曾國藩的南康湘軍大營。

而事實證明,秦漢的擔憂是完全有道理的。

但就在護國軍傾全力出擊時,一場意外突如其來,幾乎徹底打亂了秦漢的戰略部署!

印度民族大起義,終於被大英帝國冷血鎮壓了!爲了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英國當局再次將矛頭指向了古華的華夏帝國,這一次,大英帝國糾集了法蘭西、奧地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組成了三萬人的龐大遠征軍,氣勢洶洶而來,誓要攥取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更多的利益……

六國聯軍由華萊士伯爵率領,繞過馬六甲海頰,幾乎就在護國軍誓師東征的同時,主力進抵臺灣,前鋒艦隊兵鋒直指廣州!

華萊士伯爵這次有爲而來,奉了議會的命令,是要完成偉大的使命的,他決心將古老的中華帝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徹底成爲大英帝國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臨行之前,華萊士伯爵便根據多方信息,對中華帝國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他發現眼下的中華帝國已經四分五裂,再沒有完整的中央集權,再不可能像第一次鴉片戰中那樣,動用整個帝國的所有資源跟大英帝國抗衡了!這對大英帝國無疑是極爲有利的。

華萊士伯爵總結了東印度公司的經驗,決定分三步來征服這龐大而又古老的中華帝國,其中第一步就是進佔沿海的一到兩個省,將那裡所有的原往民都當成奴隸販賣到人口稀少的美洲換錢,然後把那裡的土地變賣給國內的莊園主們,又可以籌得一大筆錢,再從非洲或者印度販賣人口到這裡當奴隸……

如此一來,要不了幾年,就可以把這一到兩個省,變成大英帝國侵略中華帝國的堅實的大本營,而他的遠征軍也可以憑藉獲得的大量錢財得到帝國議會的全力支持!

第二步,就是在大本營的周邊扶持幾個傀儡政府,替他們訓練一支完全聽命於大英帝國指揮的僕從軍。

第三步,就是依靠這支裝備精良的僕從軍,實現以華制華的策略,大英帝國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史上最爲龐大的殖民地!而他華萊士兵伯爵也將成了大英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

PS:我的讀者羣號是:19956966,歡迎廣大書友加入討論,還有新的一月已經到了,上個月的成績不甚理想,本月劍客也要開始拉票了,嘿嘿。

第41章 利器第15章 序曲第12章 異兆第18章 制肘(二)第25章 仇恨第23章 大捷第35章 圍殲第41章 利器第1章 擴張第17章 斬首第18章 肢解第28章 大捷第1章 整編第13章 忠告第1章 整編第6章 鬥智第18章 亂麻第25章 仇恨第19章 打劫第12章 誘殲第41章 利器第20章 火線第30章 美事第11章 二流第36章 困獸第5章 綠營第5章 猜忌第38章 民心第12章 誘殲第3章 制衡第11章 錯誤第35章 軍威第12章 異兆第19章 默契第28章 大捷第44章 前奏第46章 覆滅第7章 策略第36章 軍民第17章 捷報第9章 妥協第9章 伏擊第46章 覆滅第3章 訓練第30章 利器第14章 移民第11章 錯誤第10章 鮑超第13章 營官第3章 制衡第6章 決戰第15章 密約第12章 告狀第12章 異兆第12章 首戰第17章 民憤第14章 騰飛第14章 勾結第9章 妥協第1章 擴張第2章 糾紛第15章 掠奪第14章 練兵第20章 紀律第12章 誘殲第19章 統一第22章 爆發第8章 新軍第27章 俘虜第15章 活捉第18章 制肘(一)第9章 伏擊第3章 意第15章 衝突第21章 犧牲第2章 驃悍第6章 運籌第39章 勾結第5章 會戰第14章 酒肉第2章 命運第8章 產業第22章 爆發第40章 統一第22章 混戰第11章 慘烈第9章 歲入第27章 俘虜第5章 綠營第41章 利器第9章 進攻第15章 雄心第21章 爭功第4章 膽略第12章 初臨第11章 慘烈第2章 糾紛第6章 地第14章 練兵
第41章 利器第15章 序曲第12章 異兆第18章 制肘(二)第25章 仇恨第23章 大捷第35章 圍殲第41章 利器第1章 擴張第17章 斬首第18章 肢解第28章 大捷第1章 整編第13章 忠告第1章 整編第6章 鬥智第18章 亂麻第25章 仇恨第19章 打劫第12章 誘殲第41章 利器第20章 火線第30章 美事第11章 二流第36章 困獸第5章 綠營第5章 猜忌第38章 民心第12章 誘殲第3章 制衡第11章 錯誤第35章 軍威第12章 異兆第19章 默契第28章 大捷第44章 前奏第46章 覆滅第7章 策略第36章 軍民第17章 捷報第9章 妥協第9章 伏擊第46章 覆滅第3章 訓練第30章 利器第14章 移民第11章 錯誤第10章 鮑超第13章 營官第3章 制衡第6章 決戰第15章 密約第12章 告狀第12章 異兆第12章 首戰第17章 民憤第14章 騰飛第14章 勾結第9章 妥協第1章 擴張第2章 糾紛第15章 掠奪第14章 練兵第20章 紀律第12章 誘殲第19章 統一第22章 爆發第8章 新軍第27章 俘虜第15章 活捉第18章 制肘(一)第9章 伏擊第3章 意第15章 衝突第21章 犧牲第2章 驃悍第6章 運籌第39章 勾結第5章 會戰第14章 酒肉第2章 命運第8章 產業第22章 爆發第40章 統一第22章 混戰第11章 慘烈第9章 歲入第27章 俘虜第5章 綠營第41章 利器第9章 進攻第15章 雄心第21章 爭功第4章 膽略第12章 初臨第11章 慘烈第2章 糾紛第6章 地第14章 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