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李牧後人

第187章

李牧後人 司馬欣發現這個蕭何的想法與自己一樣,一個國家不能夠只有嚴格的制度,還需要強大的臣子,現如今公子扶蘇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而且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對此,司馬欣十分欣賞這位與自己想法一致的蕭何,並且覺得他這樣的人一定要在關中爲吏。

餘下的幾天,司馬欣開始讓蕭何與曹參負責一些潼關的事務,雖說不是正式的官吏。

有司馬欣的賞識,蕭何就可以出入郡丞府了。

蕭何也從司馬欣口中知道了很多關中的治理理念,這些理念對他之後的考試有很大的幫助,公子是愛民的。

因此想要在關中爲吏,他自己也必須是一個心中爲民的人。

但蕭何內心裡不用轉變這種態度,他此來關中就是爲了將來建設楚地,讓楚地也變成像關中這樣的地方。

蕭何很喜歡渭南的人們,這裡的人們勤勞且儉樸。

而今天,司馬欣遇到了一件難事。

蕭何在整理卷宗之時,也聽說了此事。

讓司馬欣犯難的是一個人,此人如今已被帶入了郡丞府內,蕭何看了一眼對方交代的話語,此人名叫李左車,是當年趙國將領李牧的孫子。

蕭何驚疑地觀察着站在堂內的人,這人竟然是趙國大將李牧的孫子。

而此人,是來參加考試的。

說起趙國名將,不由讓人想起了當初的廉頗與藺相如,那時的趙國的確是能人輩出。

只不過如今的趙國已不在了,趙國的王宮舊址上,建設的是大秦郡守府。

司馬欣翻看着對方遞交的卷宗與沿途各郡縣的記錄,朗聲道:“你可以參加考試。”

李左車行禮道:“謝郡丞。”

司馬欣又頷首示意人可以離開了。

秦向來是善待當年六國的舊貴族的,李左車身爲趙國的舊貴族之後,自然就一直留在趙地,關中也不能因他是李牧的孫子就緊張。

李牧才死了十餘年,秦人的將士們對李牧此人還是有印象的。

李左車就這麼離開了郡丞府,蕭何雖有遲疑但也沒有多想,公子扶蘇說過只要不是罪犯,商人,反秦人士都可以參加考試。

這個李左車在趙地的記錄中確實沒有犯過罪,也不是商人,而是靠着祖業爲生,甚至還用祖業照拂了以前的趙國舊宗室,也就是趙國公子歇。

儘管李左車的爺爺對秦人來說還是有些忌憚,但人都死了,李牧的孫子願爲公子扶蘇效力,這並不是壞事。

蕭何思量了片刻,這個李左車滿足考試的所有條件。

待郡丞將文書送去關中之後,蕭何就一直等着消息。

第二天,咸陽就送來了消息,也送來了這一次能夠考試的學子名冊,此番考試一共有五百人,人數比預想的還要多。

蕭何在名冊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也看到了曹參的名字。

兩人都獲得了考試的資格。

這也是近來潼關的司馬欣所忙碌的事,他需要將前來考試的人整理出名冊,籍貫以及各郡縣的記錄,確保這些人在各郡各縣以及他們的父輩沒有犯罪的事實,才能參加考試。

蕭何也看到了李左車的名字,他果然能夠參加考試。

如此說來,公子扶蘇一直都是信守說過的話,什麼樣的人能夠參加考試,什麼樣的人不能參加也都羅列的清楚了,甚至還寫上了原因。

韓信從擁擠的人羣中走過,終於擠到了人前,看到了貼在牆上的告示,在這張巨大的告示上順着郡縣排列,找到了淮陰縣,在淮陰縣十餘人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韓信忽然一笑,心中也踏實了,這一趟沒有白來。

趙國是當年列國爭霸中的強國,趙國的人對秦一直以來都帶着一些傲氣。

他是李牧的孫子,在如今的秦人看來,李牧是一個值得忌憚的大將。

可惜李牧終究是死在了趙王遷手中,有不少趙人認爲這是秦國的反間計。

李左車在潼關住下,並且被任職爲打雜。

在潼關城任職書庫看守的韓信向來是形單影隻的,在這半年間幾乎沒有朋友。

早晨時分,韓信坐在書庫門前,清點着今天要送入書庫的書籍,在忙碌時韓信又看到了在書庫外掃地的李左車。

李左車也是形單影隻的,而且正在潼關城做着雜活。

因潼關城有很多學子讀書,因此這裡也是需要雜役最多的地方,每天往來潼關的人也不會都來城內雜役。

在潼關城做雜役是很辛苦的,聽說有幾個洗飯盆的人洗完之後三天擡不起手臂。

這個李牧的孫子,李左車明明身份尊貴卻只能在這裡做最苦最累的活。

潼關城不養閒漢,要住在這裡就要勞作,纔能有吃的,否則就會被趕出去。

韓信很羨慕那個叫蕭何的人,幾乎是一起來到潼關的,蕭何卻入郡丞府做事,此人一定能在咸陽爲吏。

倚在門前,韓信蹙眉觀察着穿着落魄的李左車,其實內心很仰慕李牧那樣的人,也很羨慕李牧的孫子。

“別看了,快收拾。”

見其他看守催促,韓信只好重新低下頭,繼續悶頭整理書籍。

整理書籍也是個苦活累活,這裡的書實在是太多了,每天下值之後,就覺得腰快直不起來了。

韓信覺得在這裡勞作久了,這腰背遲早落下病。

這潼關應該招更多的雜役,每天要做的事繁重且累人。

當韓信再擡頭看去的時候,李左車已不在了門前了,應該是去別處做雜活去了。

春季的關中還算是溫暖,這些天韓信每天一邊吃着餅,一邊來看掃地的李左車。

這個李左車只是掃了兩天的地就不在了,韓信也不知道他去哪兒了,該去別的地方幹活了。

閒着的時候,韓信也會鑽研潼關城內的情況,潼關城的一切都是圍繞着學子讀書而建設的。

而整座城只是教書不事生產,因此城內的供給都來自外界。

在韓信看來治理這座城的司馬欣還算是個高明的人,他在城內囤積了足夠城內人兩個月所吃的糧食,並且每天都有補充。

即便是外面爆發了戰事,兩月之內,城內不會缺糧。

在書庫內有很多的書籍,也有地圖,韓信打開一卷地圖,這是潼關城的地圖。

關中的學識從來不會藏私的,這是公子扶蘇的作風,而且只要是學子,都可以翻看這裡的書籍。

韓信提着油燈,蹙眉看着地圖,他見到了函谷關,也看到了潼關。

說來,潼關距離函谷關很近,函谷關已是天下第一關,爲何還要建設潼關呢? 正想着,韓信忽然想到了當初外面的農戶說,每年開渠灌溉的時候,河水的水位就會下降,導致很多人去抓魚。

想起這件事,韓信看着函谷關的河道,若是河道改變了……

韓信伸手蓋住了函谷關,目光看向了潼關,頓時明白了建設潼關的用意,秦不只是可以扼守函谷關。

秦甚至可以截斷河流,拋棄函谷關,只要固守潼關,就算是數十萬大軍來攻打,潼關依舊穩固。

相較於函谷關,潼關的建設更在於險。

“其實潼關纔是關中第一關,是也不是?”

聞言,韓信舉着油燈擡頭,見到了李左車。

李左車解釋道:“我可以來這裡看書的,郡丞允許的。”

韓信站起身道:“我叫韓信。”

“嗯。”

李左車應了一聲,帶着他的書就離開了。

直到夜裡下值的時候,韓信關上了書庫的門,正如李左車所言,自己與他的看法是一樣的,潼關的地位比函谷關更重要,甚至一旦河道截流,函谷關都可以放棄,固守潼關上百萬大軍,都攻不入關中。

這不是虛言,韓信是從函谷關走向潼關的,一路走到只有一條僅容一駕車或一匹馬才能通過的小道。

只要守住這條小道,千軍萬馬都能攔下。

如此來看,建設潼關的遠見着實了得。

韓信走出潼關城,他來到河邊,看着渾濁的河流,河水一路朝着東邊而去,關中的農忙時節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

如此看來黃河的水位確實低了不少。

韓信吃着餅,拍死了一隻不知死活的蚊子,忽然又覺得潼關又是一個巨大的糧倉,這座新建設的城關當真是一個寶地。

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一座學城,讓人一進入關中,就能感覺到知識的氣息。

通常來說吧……虎狼之秦,秦人應該好戰野蠻的,而且秦人並沒有多少文化人,放眼秦的文化人,多數都是接列國名仕爲賓客,也沒有所謂的較爲厲害的文人……嗯,應該說是一個都沒有。

如范雎,張儀他們,都是從外面來大秦的。

而現在,關中就快成爲讀書的學子最多的地方,甚至還能出去支教。

韓信撓了撓頭,他意識到了自己正在思考自己不擅長的事,果斷掐滅了念頭,不再去想。

又拍死了一隻蚊子,將手上的餅吃完就回了城內。

韓信走入城中,天上又開始打雷了,雨水像是從天上傾倒下來,雨聲轟鳴響徹了四野,天地間彷彿都安靜了下來。

(本章完)

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1章 暴雨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23章 老秦軍第166章 立秋第71章 秦人古都第65章 選誰都好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1章 相會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89章 難題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89章 難題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50章 重聚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7章 封賞第166章 立秋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191章 喜與憂第117章 徐福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9章 民夫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55章 學荀子者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68章 隴西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46章 立夏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81章 相會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68章 金車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6章 歸咸陽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42章 劍拔弩張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68章 金車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86章 羣鹿第99章 頻陽公第126章 歸咸陽第90章 丞相三思第39章 民夫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68章 隴西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39章 民夫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145章 河西走廊與漠北事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155章 大雪第177章 楚地門生
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1章 暴雨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23章 老秦軍第166章 立秋第71章 秦人古都第65章 選誰都好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1章 相會第154章 任勞任怨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89章 難題第171章 勝不驕,敗不餒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89章 難題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2章 齊魯博士第150章 重聚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7章 封賞第166章 立秋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191章 喜與憂第117章 徐福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39章 民夫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55章 學荀子者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68章 隴西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46章 立夏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81章 相會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68章 金車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6章 歸咸陽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42章 劍拔弩張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68章 金車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86章 羣鹿第99章 頻陽公第126章 歸咸陽第90章 丞相三思第39章 民夫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68章 隴西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44章 回憶與雨天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39章 民夫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145章 河西走廊與漠北事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155章 大雪第177章 楚地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