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喜與憂
每當入秋,也就是關中食物最豐富的季節。
潼關城內的一座食肆內,李覓向店家要了兩碗麪,又要了兩碗羊湯。
李覓喜將肉醬拌着面,先是一口面,再喝一口羊湯,讓口中的面順着羊湯一起下肚。
其實韓信並不餓,他只是一口面一口蒜的吃着。
像這種食肆他平日裡幾乎不來,因他沒有錢,反正在潼關城做雜役,管吃管住,雖說沒有工錢,也算是安穩。
見李覓正狼吞虎嚥吃着,韓信將自己的羊湯也端給他。
待對方終於將碗中的面吃完,兩碗羊湯也下肚了,韓信嘴裡依舊嚼着蒜,沒有多言。
李覓用袖子擦了擦嘴。
店家笑呵呵道:“李夫子不用給錢。”
聞言,李覓笑着道:“還是要給的。”
言罷,他放下了幾枚銅錢,又問店家,“你兒子讀書如何了?”
店家道:“兒子笨,怎麼都學不好。”
李覓又道:“這關中就是笨娃娃多,誰家都一樣。”
店家面帶笑意,也總算收了錢,去照顧別的客人了。
這李覓也是關中的支教夫子,他應該很早以前是在關中教書的,只是後來去了淮陰支教。
韓信問道:“公子會親自看我們的卷子嗎?”
李覓點頭。
“全部都看?”
聽到韓信有些不太置信的語氣,李覓道:“公子每天要出去繁重的國事,還要親自看那些卷子,確實是難得。”
韓信嘴裡嚼着蒜點頭。
李覓又道:“再過三兩天你們的大試成績就會有結果了。”
聞言,韓信的神情依舊平靜,正吃着蒜,目光看着遠處,好像考試的結果好不好都與他無關。
李覓接着道:“最近又聽聞了一件事,咸陽廷議時又說起了東巡,不過又被丞相李斯勸了,皇帝這纔沒有再次東巡。”
韓信聽着這些與自己無關的事,目光看着遠處玩鬧的孩子。
白露時節的五天後,天才剛亮,一隊騎兵就來到了潼關城前,在城門打開之後,他們進入了城中。
司馬欣匆忙趕來迎接。
帶着這隊騎兵而來的人是程邈,他剛翻身下馬,走入城中笑着道:“許久不見了。”
司馬欣行禮道:“程御史。”
程邈道:“公子讓我順路來領文書。”
司馬欣從袖子裡拿出一卷書遞給他,又問道:“聽聞廷議又說起東巡了。”
程邈嘆道:“原本是要東巡的,可丞相忽然說身體不適,若要東巡恐怕無法陪同皇帝,丞相又是公子的老師,公子不能不照拂丞相,這纔沒有接着議論。”
蕭何站在一側,聽着兩人的話語,沉默不言。
程邈又道:“近來張蒼也是分身乏術,原本這裡的事是張蒼安排。”
司馬欣頷首,他明白程邈一直都是在丞相府幫着公子扶蘇處置國事的,能讓程邈跑一趟潼關,說明公子手下確實是缺人了。
程邈又道:“這一次大試的結果還要發放到各縣,渭南與渭北都送去了,我親自送來潼關這邊了。”
言罷,程邈就讓幾個騎兵帶着一卷紙走到城牆邊,而後將這捲紙打開貼在了城牆上。
蕭何擡眼看去見到了一個個名字。
所有通過大試的人的名字都寫在上面,因爲站得比較遠,蕭何沒有看清紙上的名字,曹參見狀就急急忙忙上前去看。
蕭何還要陪同着司馬欣與程邈用早食。
程邈要了一碗豆花,一張餅。
一邊吃着,程邈還在與司馬欣說着將來的建設,潼關還要繼續擴建,這一次要修建潼關的河堤。
司馬欣道:“如今正是農閒,倒是可以徵發一些民夫來做徭役。”
程邈道:“要修繕的河道不只是潼關的,沿途的華陰,大荔兩縣都要修。”
司馬欣蹙眉思量着。
“敬業渠修了這麼多年了,修了之後也不能不管不顧,今年不僅要把渠修繕一番,還要收拾一番河道。”
“敢問需要多少徭役?”
程邈道:“需要一千民夫,不過公子說了給錢。”
“嗯。”司馬欣撫須道:“那就不是徭役,即是僱用也不一定非要關中的人。”
程邈道:“潼關城前的河道最深也最長,此事還是要交由你。”
“還請轉告公子,此事公子儘可放心。”
見城牆上的告示也張貼好了,程邈起身又遞給司馬欣一卷書,道:“趕在午時前,我還要回咸陽,通過大試的人如何安置都寫在書中了,還請郡丞安排。”
司馬欣起身送別了程邈。
蕭何站在原地,見到了去看名冊的曹參回來了。
此時天色還灰濛濛的,城內也沒多少人走動。
見到曹參臉上的笑意,蕭何道:“如何?”
曹參重重點頭,“我們都通過大試了。”
看着司馬欣正在送別程邈,蕭何也看向了城牆,這一次參加大試的人有一千三百餘人。
當初司馬欣在整理名冊時,蕭何匆忙看過一眼,不過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才知是這個人數。
一千三百餘人,只通過了三百人。
蕭何知道來參加大試的人都是良莠不齊的,有些人甚至只是剛會讀寫文章。
而且,蕭何也清楚曹參的水平,要靠秦的律令與賦稅,還有田畝阡陌之事,文書傳遞這些事情曹參最瞭解。
正因爲蕭何知道曹參的水平,大致也能夠確認這一次考試的入選標準。
如此看來,公子扶蘇與丞相李斯並沒有將標準擡的太高,反而將標準降得很低,是公子扶蘇太缺人手了? 蕭何立刻否定了這個想法,望着張貼在牆上的那張巨大的告示,看着其上的名字,就連李左車都入選了。
蕭何知道的那幾個名士之流的子弟,沒有出現在名冊上。
反倒是連小篆都寫得有些歪七扭八的曹參入選了。
看來公子果然是拋棄了名仕之流。
其中諸如當年稷下學宮的一些名家,或者是齊魯各地的名仕,因當初來考試的人都是遞交戶籍,甚至查了各家的上一代。
公子扶蘇果然言出必行,大賢之後,名士之流一個都沒有入選。
考試是公平的,但公子扶蘇就是偏心,偏向庶民,動機與目的根本不遮掩。
待司馬欣走回來,蕭何又走上前道:“郡丞。”
“我需要回去給各縣寫一道文書,之後會有人將考卷調來,如有人有異議,就將他的考卷貼在城牆上,讓衆人一起評判。”
“原來郡丞早已想到了對應之策。”
“這不是老夫想的,是丞相吩咐的。”
蕭何低着頭保持着作揖的姿勢。
司馬欣一邊走着,又叮囑道:“再過一月會有人來接你們,往後被調去何處爲官,你們全要聽咸陽安排。”
“是。”
言罷,司馬欣就走向了郡丞府。
這位郡丞的話語沒有恭賀,也沒有什麼從此往後的忠告,只是這麼簡單地說了幾句。
相處這半年間,曹參也明白對方的脾性,確實不像是個會恭賀的人,沒當場就給你安排活幹,都算不錯的了。
蕭何又道:“我想在離開前再幫一幫這位郡丞。”
對蕭何的決定,曹參從來是沒有異議的,兩人也去用了早食,商議着餘下的事。
當太陽完全升起來,韓信就睡醒了,本是用早食的時辰,拍了拍飢腸轆轆的肚子,打算用了早食就去書庫當值。
剛推開門,韓信就愣住了,他看到有人正在大哭,有人正在大笑。
正巧一個人滿臉欣喜地從眼前走過,韓信道:“他們是怎麼了?”
那人道:“你不知道嗎?城牆上有告示了,大試成果出來了。”
韓信又道:“當真?”
“咦?”對方回憶了一番,道:“你就叫韓信吧?你也入選了,以後我們一起爲吏,哈哈!”
說着話的人,快步離開了。
韓信還是有些驚訝,原本以爲等這個結果要小半年,沒想到這麼快就有結果了。
他快步跑向城門,此刻城門前圍滿了人,韓信擠了好一會兒,這才擠到了近前,擡頭看着名字,在一列列的名字,上下尋找着。
韓信揉了揉眼,他果然在這裡告示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忽然一笑,高興地又擠出人羣。
今天的潼關城有些混亂,有人高興,有人憂愁,還有人憤憤不平。
第一天,有些人覺得這一次考試不公平。
但郡丞司馬欣沒有搭理他們。
第二天甚至有人去了潼關城的郡丞府前叫囂。
原本司馬欣是不想與他們的計較的,當咸陽將抄錄的卷子送來時,他看過卷子裡的內容,那幾個叫囂最兇的人所寫的內容,確實不好。
見對方依舊叫囂不休,司馬欣從他們的卷子中挑了幾張最差的,讓人貼在城牆上,並且連姓名與籍貫都在外面,還有一個大大的手印。
隨後,叫囂者在一衆唏噓聲中,羞愧地離開了潼關城。
韓信最近的心情很好,每天當值之餘,就去聽課,還能與一羣孩子玩鬧。
當司馬欣要籌備修建河堤之時,蕭何義不容辭地去協助這位郡丞。
蕭何讓曹參帶着司馬欣的郡丞府小吏去了函谷關找人手,因外面的人手更廉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