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楚地門生 范增在楚人士族中的名望太高了,就像是當年的楚國春申君黃歇,如果真的要復楚,有這位老先生的相助,流落在各地的楚國舊貴族與舊士族一定會響應。
如果這位老人家反對復楚,恐怕得不到楚地士族支持,甚至得不到當年楚宗室的支持。
眼看老先生還要在琅琊縣留着,桓楚擔心老先生真的被那個稂夫子說動,去了關中給秦帝效忠。
當年秦召六國博士入秦,范增老先生亦在博士的名冊上,但那時的老先生拒絕了入秦。
桓楚道:“項氏,項梁。”
原本放鬆的范增聽到這個名字,蹙眉道:“項燕的兒子?”
聞言,桓楚神色又有了笑意,道:“老先生還記得?”
范增閉上了眼,也不再講話。
桓楚失落地走出老先生的房間,他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該怎麼向項梁交代,眼下卻勸不動老先生。
翌日,稂結束今天的課已是黃昏時分,與徐福正在琅琊臺用飯。
兩人又說起了渾天儀建設的事,徐福拿出一張紙遞給他,道:“這裡有幾道數術題,想不明白。”
稂接過紙張,將其放在桌上,嘴裡一邊嚼着稻米飯,一邊看着題目。
徐福解釋道:“公子說渾天儀就是一個巨大的算術器具,用來算曆法與日月星辰,張蒼也說過公子將其稱爲渾天儀,恐又會引得天下術士多想。”
稂多看幾眼這道題,就收回了目光就先吃着飯食。
范增聞着稻米飯的香氣就來了,他道:“老朽正好餓了。”
稂給他老人家盛了一碗稻米飯,道:“怎麼能讓老先生餓着。”
范增也看到了桌上的紙張,好奇的打量着。
徐福停下筷子,也觀察着范增。
稂則事不關己地繼續吃着魚。
范增看罷紙張的內容疑惑道:“這題是……”
徐福收起紙張解釋道:“這是關中送來的,也是公子扶蘇正在解答的謎題。”
范增瞭然道:“原來公子扶蘇的數術如此了得。”
飯後,稂收拾着碗筷,徐福也將桌子收了起來,讓人搬了回去,琅琊臺下依舊潔淨。
范增擡頭看去,他再一次見到了琅琊臺,想象着那個自稱皇帝的秦王,站在這琅琊臺的模樣。
飯後,稂就去教書了,范增則跟着聽課。
稂的課很有意思,他喜將當年列國發生的舊事當作故事講出來,並且稂將孩子們教成一個個好人,教孩子們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該做。
范增真的很喜歡琅琊縣,原本只是來齊地看望舊人,沒想到路過此地,從此就離不開了。
在這裡沒有六國舊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沒有那些一心復國的人。
范增不用被那些事打擾,也不用去與他人說人情。
更可以遠離楚地舊貴族,琅琊縣就像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在這裡范增可以與自己的賞識的人相處,也不用再被那些恩怨打擾。
楚國雖說不在了,可楚國的舊貴族依舊在,因此楚人之間的恩怨至今還是分不清的。
現在,有這麼一個遠離喧囂以及猜忌,或者是人心陰謀的地方。
可能絕大多數人的晚年,都喜歡這樣的養老生活。
在這裡范增可以與稂高談闊論,討論如今秦對天下的治理。
就譬如說秦一統了天下,戰爭也就結束了,現在的人們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北方的匈奴人,共同保護這個巨大的家。
當年李斯爲了治理六國的舊民,一度想要消滅人們身上的楚人,齊人烙印。
就連當年李斯,也一心想要消滅越民的烙印,將他們都轉變爲秦人。
課後,范增與稂又說起了李斯的事。
“李斯說要車同軌,書同文,政令頒佈是簡單,各地也不過是秦的縣吏在響應,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因此改變。”
對范增的這些話,稂並不反對。
范增又道:“李斯的政令是發佈了,可真正在實踐的人卻不是他李斯,而是公子扶蘇麾下的支教夫子。”
稂又道:“那也都是丞相支持。”
范增又道:“是不是以後只有經過你們這些支教夫子教出來的孩子,才能參加考試。”
稂頷首。
“八百年了,終於要做成這件事了。”
范增說起政事就會沒完沒了。
海邊的秋天,也是漁獲豐收的時節。
每天早晨,范增都能看到成羣的漁船從海邊回來。
在琅琊縣已有兩月了,按照公子扶蘇所制定的二十四節氣,現在應該是寒露時節。
范增坐在海邊看着手中的這卷書,公子扶蘇給二十四個節氣都取了名字,也能看得出來,公子是用時節中的四立,進行細緻劃分的。
每一天屬於哪個節氣都很清楚。
寒露,霜降這些節氣的名字都很好聽,也不知道公子是怎麼想出這個名字的。
范增老先生來這裡的第三個月,桓楚始終照顧着。
海邊的一間小屋,就是老先生的住處,這裡距離琅琊臺也很近,以前這間小屋是徐福用來存放物件用的。
老先生來到此地之後,這間屋子就給老先生暫住了。
徐福以前是稷下學宮的人,對范增十分敬仰,因范增在各地名仕中也是頗有名氣的。
今天,桓楚聽着老先生與孩子們玩鬧的笑聲,他的臉上也帶着笑容。
老先生來到這裡之後,真的很高興,很快樂。
只是一想到今天見到的人,桓楚就沒了笑容,他轉身看向遠處的大海,老先生在這裡很好。
比之在楚地的某些人,如項梁那些人如今還只能陰暗的活着東躲西藏。
復楚?
這是桓楚心中的又一次迷茫,難道真的要復楚嗎?
之所以會想到這些,是因爲桓楚今天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送來的一封書信,書信是項梁送來的。
項梁過來詢問老先生如今是否安好。
當初與項梁在會稽郡分別,項梁要圖謀復楚之事,就一直寫書信來詢問。
桓楚是想復楚,可他一生最敬愛的人還是自己的老師範增。
儘管老師會用竹條抽打自己,但桓楚覺得這都是應該的。
項梁對秦有着極大的仇恨,項燕死後他一直圖謀着復楚大業,桓楚知道項梁爲了復楚恐怕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項梁想要拉攏老師。
這些事桓楚一直瞞着老師,不想老師知道項梁的計劃。
等老師走遠了,桓楚一個人將老師的屋子好好打掃了一番,打掃得極其乾淨。
待老師回來孩子後,桓楚又親手給老師安排了飯食。
“老師,我最近要回一趟楚地。”
范增吃着飯食點頭。
翌日,桓楚找了一個漁民姑娘讓她來照顧老師的起居,給了很多的報酬。
而桓楚則背上了行囊離開了海邊。
桓楚來到了琅琊西的縣城內,他在這裡見到了一個人,此人叫作參木,是項梁的人。
當初皇帝東巡路過彭城,就是這個參木殺了韓終。
見到這個人,桓楚心中訝異,但他確定項梁爲了復楚,肯定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參木打量着對方問道:“老先生?”
桓楚回道:“老先生讓我去見項梁。”
見參木還有些懷疑的目光,桓楚又道:“我是老師的弟子,項梁難道還信不過我嗎?”
參木見對方有翻臉的架勢,笑道:“自然是信得過,請吧。”
兩人僞裝成客商離開了琅琊縣。
一路上,桓楚還在想着范增,如果他死在了楚地恐怕昨晚就是他最後一次與老師一起用飯了。
也不知道在昨晚,老師吃得好不好。
如果自己死了,老師能夠在海邊平靜的過完一生,桓楚也問心無愧了。
此番他去見項梁,穩住項梁,就是爲了保住老師。
從琅琊縣離開之後,如今還能聽到人們說關中如何如何,人們總是願意相信他們見到的事。
因爲今年很多人遠赴關中的人都回來了,他們說着關中如何如何好,甚至還鼓勵更多的人去關中。
好似秦治理的關中就是人間的仙境。
參木每每聽到這些話,神色就會帶着厭煩。
桓楚則想起了老師的話,其實老師是不喜歷代楚王的,也瞧不上楚國,尤其是最近的兩位楚王,更是不爭氣。
老師早就對楚王失望透頂了,現在的天下好不容易平靜了,桓楚覺得若是這個天下亂不起來,老師就不會幫着項梁復楚了。
桓楚又想到了公子扶蘇,如果嬴政沒有這麼一個兒子,恐怕如今的形勢又會不同。
如果公子扶蘇真的如此愛天下人,真的如傳聞中如此愛民,那麼就如老師所言,公子扶蘇就是得道者多助的那一位。
而項梁纔是失道者寡助。
爲此,桓楚還是有打他自己的打算,如果秦真的禍亂天下,老師自然會出山幫助項梁。
反之,若秦能夠治理好天下,那麼項梁的起兵也會被很快撲滅。
打仗是很辛苦的,桓楚希望公子扶蘇能夠好好治理這天下,至少絕大多數的楚人對秦王嬴政有記恨。
但在楚舊貴族中,有不少人對公子扶蘇還是友好的,傳聞中公子是楚人女子所生的孩子。
如今再去想當年的七國之間你爭我奪,讓人恍如隔世,好似是上輩子的事一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