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先見之明

第165章

先見之明 這位鬚髮已白的岳丈說着好,一邊還重重吸了吸鼻子,朝着後院揮了揮手,很快就有了擡出了一個箱子。

箱子打開之後,金光直晃眼。

扶蘇見到了滿滿一箱的金子。

“這是何意……”

王賁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再一次吸了吸鼻子道:“臣高興。”

扶蘇道:“宮裡什麼都不缺。”

王賁道:“給孩子。”

“孩子也什麼都不缺。”

“以後有用。”

扶蘇看着這個箱子,遲疑道:“我不能收。”

“給孩子……臣除了這些金子,別的什麼都沒有了。”

扶蘇對眼前的金子實在是沒什麼興趣,當年王翦老將軍送的金車還在宮裡晾着。

而這些金子,就算是拿回宮裡也不知該怎麼使用。

見到公子爲難的神情,王賁道:“臣明白了。”

扶蘇隱約猜到這位岳丈要做什麼了。

直到夜裡,扶蘇回到宮裡之後,正在做飯的田安套着圍裙,他手裡還拿着一個木勺子,腳步匆匆而來。

他小聲道:“公子,王太尉讓人送來了三駕小金車。”

扶蘇正在寫文書,早該有預料的。

田安小聲道:“公子放心沒有聲張。”

扶蘇望着外面的夜色,道:“送入庫中,對外只說夫人有了身孕,王太尉賜給未出生的孩子的。”

“是。”田安一邊說着,他從袖子裡拿出一張紙,低聲道:“這是渭北送來的消息,王太尉說他順手拿到,一併給公子送來了。”

扶蘇拿過紙張打開看着,這上面所寫的是涇陽君的事,

涇陽君是當年宣太后時期的秦國宗室,這件事還涉及了當年宣太后與惠文後立子嗣奪秦王之位的爭端。

後來因趙武靈王的攪局,公子嬴稷成了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

後來涇陽君就被他的兄長秦昭襄王送去了齊國爲人質,之後涇陽君又回到了秦國還給秦國帶了孟嘗君。

涇陽這個地名來之久遠,早在戰國時就有了涇陽縣,原本的涇陽縣並不在白渠邊上。

現在張蒼主持了白渠建設,將涇陽縣進行搬遷,原本的涇陽縣因爲田地單薄,人口也單薄,一直以來都是關中的貧縣。

這一次搬遷之後,人口進行了補充,並且還遷到了一個更好的位置,以後該會富裕起來。

田安道:“公子,這是雍城送來的。”

扶蘇看到了上面的蓋印,是雍城的宗室中人送來的,既然搬遷了涇陽縣,他們就想要祭拜涇陽君。

大爺爺嬴傒已過世很多年了,宗室的許多事都無人爲首主持。

信中說了,雍城自發的主持祭祀,不用驚動咸陽的公子與皇帝。

扶蘇收起這張紙,寫了回信,道:“讓人送去。”

田安又腳步匆匆地離開。

田安是一個喜歡做飯的老爺爺,衡最喜歡這個爺爺了,因爲他總能吃到田安給他的美食。

而田安做飯時,自從用了圍裙之後便愛不釋手了,他太喜歡穿着圍裙做飯了。

扶蘇看着兒子此刻正坐在殿門口,期盼着剛剛離開的田爺爺能夠回來繼續做美食。

有時,扶蘇也擔心田安把這個孩子寵壞了。

現在就讓他老人家寵着吧,大不了……等孩子再長大一些了,讓他去多吃幾年苦。

大秦的宗室單薄的不成樣子了,就連宗室的祖縣搬遷了都沒人過問。

就像大爺爺說過的,這秦國的宗室都快死絕了。

這讓扶蘇覺得自己其實也沒有多少親戚,父皇多半是孤獨慣了,其實扶蘇覺得這樣也好,可以心無旁騖。

翌日,當扶蘇正在晨跑時,有章臺宮的內侍腳步匆匆而來,說是今天休朝了。

扶蘇多問了兩句,才知道父皇生病了。

天還未完全亮,扶蘇獨自一人走出高泉宮,去了父皇的起居殿。

殿外,扶蘇又一次見到了夏無且。

夏無且正在給幾個醫官吩咐着。

等他吩咐完,扶蘇這才走上前,身爲家屬想要問病情,先問大夫應該是沒錯的。

可是轉念一想,生病的是父皇,病情能隨便說嗎?

見公子走來,夏無且行禮道:“公子。”

“父皇如何了?”

扶蘇十分自然地問出了口。

夏無且回道:“正值深秋,天氣轉暖,是着了涼,無大礙。”

扶蘇行禮道:“有勞了。”

夏無且笑着行禮,轉身就告退了。

這位太醫令笑起來的模樣很不好看,他平日裡本就是不常笑。

儘管,扶蘇能感覺到對方是帶着善意的,可當看到對方的笑容,還是怪滲人的。

“公子,皇帝召見。”

扶蘇這纔跟着內侍走入殿內,父皇正盤腿而坐,一手拿着一卷書,一手擱在一旁的扶手上。

看着父皇聚精會神看書的模樣,一點也不像是着了風寒的樣子。

“無且看過了,休養一天,朕無礙的。”

扶蘇道:“兒臣不放心,想來看看父皇。”

嬴政依舊看着書,頷首。

父皇所看的書是紙製書,那就是敬業縣出的書。

一年到頭誰不生幾次病,而父皇卻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年紀。

儘管聽着沒事,心中還是有憂慮的。

嬴政放下手中的這卷書,又問道:“你想要天下人只讀敬業縣所出的書?”

“父皇,兒臣從未有想過要禁止天下的學說,建設國家需要人才,兒臣只是想要通過這些書,選擇人才,並非說禁止天下學說。”

“嗯。”

見父皇只是應了一聲,扶蘇也不知該如何答話了

正說着,嬴政又覺得頭暈,只能放鬆着身體,倚着身後的靠背,又道:“李斯一心想要幫你,你莫要辜負了他。”

“兒臣不會辜負丞相,更不會辜負父皇。”

嬴政重新打量着這個兒子,他的眼神比以前更銳利,他的言語也比以前更有力了,這已是個掌握着權力,在秦廷有了巨大勢力的公子。

嬴政擺手道:“你且回去吧,朕乏了。”

扶蘇行禮告退走出還帶着藥湯味的起居殿。

殿內,風帶着新鮮的空氣從窗外而入,嬴政呼吸着空氣,目光繼續看着眼前這卷書,一想到兒子剛面對質問時,平靜的神情,便有了笑意。

燭臺的燭火因風吹動有些搖晃,一旁的內侍忙用手護住了就要熄滅的燭火,只是這個做這個動作時,竟看到了皇帝的臉上有了笑意。

是公子扶蘇來看望,讓皇帝高興,內侍心裡只能這麼想着。

如今的潼關學城很熱鬧,扶蘇聽程邈說着那裡的情況,他說每到飯時那些孩子就會跑向吃飯的食肆,那些孩子的肚子明明那麼小,他們吃的糧食可一點都不少,潼關的面每天都被吃完,吃到一乾二淨那些孩子纔會罷休。

司馬欣每每提及,都擔心潼關城會被這些孩子吃垮。

這若是尋常人家,真會被吃垮的。

這說明當初叔孫通收學子要糧食的舉動太有先見之明瞭,當年他若不這麼做,當年的敬業縣早就被吃垮了。

扶蘇沒見到丞相,便問道:“丞相呢?”

程邈還在嚼着餅,他將餅嚥下回道:“這兩天都閉門不出,也不知道在做什麼。”

這些天丞相李斯的確像是閉關。

“公子,這是叔孫通所編寫的試卷。”

今天來丞相府就是爲了等這個試卷了,扶蘇拿過試卷看了眼,試卷很簡單都是一些諸子百家言論的填空題,都是寫了前半句,填上下半句,以及一道論述題,論述的是信陵君與魏王的事。

這道題是要試一試人們對信任的看法。

扶蘇問道:“只有一張嗎?”

“回公子,大夫子說公子若覺得不夠,可以多寫幾卷。”

叔孫通是一個文人,他的試卷自然也都是以文爲主。

如果丞相在這裡,丞相會希望叔孫通的試卷題目可以更尖銳一些,譬如說團結建設與列土封王的對比,或者是公平制度下的郡縣制與列土封國制之間的差距。

叔孫通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老師,他從來都是教他該教的,他擅長教會他的學生如何做一個好人。

他與李斯是兩個極端,李斯是一個能夠將教書也用於政治的人。

而叔孫通就是一個純粹的好人,他連出題都是不帶私心的,就連出題,都是以教導方向爲主。

扶蘇不希望叔孫通這樣的好人改變,如果丞相要求叔孫通這麼做,這位大夫子肯定會很失望的。

叔孫通的試卷不能輕易改,這麼多年了他老人家爲敬業縣付出了這麼多,現在該是回報他的時候了。

扶蘇對程邈道:“讓丞相也出試卷吧。”

程邈疑惑道:“公子,這卷……”

扶蘇神色平靜道:“我何時說過只有一張考卷了,天文,數術,文章論述,治國治民都要考。”

程邈神色瞭然道:“臣領命。”

扶蘇還在看着叔孫通的書卷,又道:“告訴大夫子,以後等完整的試卷出來了,我會再親自去敬業縣,問詢他。”

“是。”

當然之後的人們覺得,只要通過考試就能爲官。

當以前的貧民成爲了管着舊貴族的官吏,也不知道他們會如何感想,扶蘇暗想着,他們一定還會指着函谷關方向大罵暴秦的吧。

(本章完)

第163章 清醒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14章 韓舊地第74章 回咸陽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67章 溫暖的咸陽第8章 立夏的雨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0章 老秦人第169章 東胡的滅亡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91章 喜與憂第68章 金車第126章 歸咸陽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94章 丞相之心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0章 老秦人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197章 新年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77章 棗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98章 又聞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201章 心宿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38章 渠與田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91章 喜與憂第198章 項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8章 大試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88章 大試第111章 暴雨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0章 渠中骨第130章 增兵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63章 清醒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61章 學城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89章 軍報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53章 告別第81章 相會第21章 成果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8章 書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89章 難題第148章 書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87章 田與棗第200章 兩個世界
第163章 清醒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114章 韓舊地第74章 回咸陽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67章 溫暖的咸陽第8章 立夏的雨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0章 老秦人第169章 東胡的滅亡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91章 喜與憂第68章 金車第126章 歸咸陽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94章 丞相之心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41章 上架感言第20章 老秦人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197章 新年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77章 棗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98章 又聞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201章 心宿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6章 樸素的經驗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38章 渠與田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91章 喜與憂第198章 項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8章 大試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88章 大試第111章 暴雨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40章 渠中骨第130章 增兵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63章 清醒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61章 學城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89章 軍報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53章 告別第81章 相會第21章 成果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8章 書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89章 難題第148章 書第49章 將來的郡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87章 田與棗第200章 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