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着

歷史上劉備的一生,其實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仁義階段。

從平原相,再到新野,這一段時間,無不包含了他對百姓的仁義。

與百姓同吃同住,聽聞曹操屠徐州,毅然過來幫陶謙抵擋。

最後在所有百姓都想跟着他離開,導致變成了他的累贅時候,甚至有人勸說他拋棄百姓的時候,依舊不願捨棄。

可以說,那句“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就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第二個階段,就是起家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新野之後,讓劉備逐漸放棄了幻想,從而開始轉變爲實幹思路。

因爲他發現哪怕他帶着無數百姓過江,甚至親自留下來斷後,最後的結果也是害了無數百姓。

所以從那以後,他就學會了什麼叫以大局爲重,學會了從另一個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比如擁有一塊地盤之後,才能安置百姓,纔有兵有糧可以抵擋侵略者。

又比如這一次他忽然放棄進攻長安,轉而帶百姓回家,要是第二個階段的劉備,必然不會這樣去做。

他會想,也許自己心中懷有仁德。但只有打下長安,才能保護更多的百姓,所以必須要忍痛放棄一些百姓,如此便可以救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肯定是對的。

只是對於現在的劉備來說,還沒有到這個階段,因此包括陳暮在內纔會不同意他當初的貿然舉動,認爲他犯了很大錯誤。

但這同樣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喜歡感情用事的人需要經歷的事情,不然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會成長。

第三個階段,自然就是意氣用事階段。

明知道最大的敵人是魏國,卻爲了給關羽報仇,非要去打東吳,腦子都抽的人才會去這麼做。

可他偏偏去做了,最後死傷慘重一敗塗地,弄得蜀國基業差點崩潰,影響深遠。

從這一點上來看,至少在理想主義方面,他一生都未改變。

就連偉人都是如此對他的評價,可見不管是歷史上的劉備,還是陳暮眼下親眼見到的劉備,都是如此。

仁與義。

貫穿了他的一生。

陳暮在穿越過來之後,就經常去想,到底是怎樣的經歷,導致了劉備會是這樣的性格。

這個問題縈繞了他許久,一直沒想明白。

但直到今天,在陪伴了劉備走了那麼多年之後,他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是因爲出生。

很多人說劉備出生不低,有書讀,不愁吃穿,至少也是個寒門子弟。

然而真實情況就是劉備出生就沒有了父親,家境貧困,只有一個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撫養大。

至於讀書?

若非族叔接濟,送他去盧植門下做個旁聽生,劉備能讀書纔怪。

所以正因爲他出身卑微,

親身經歷過底層百姓的艱苦,才更加體會到“以人爲本”這句話的含義。

也正因爲如此,才讓劉備在身居高位以後,還能夠體會到底層人民的艱難與痛苦。

陳暮需要百姓,是需要這些人在洛陽幫自己種田,解決後方糧草問題。

而劉備救助百姓,是因爲他已經明白了什麼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叫做“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貶低一個真心做實事的人。

因爲這樣的人很少,更應該去敬重。

陳暮以前相信這世上有這樣的人,但自己從來都不會去做這樣的人。

可現在他卻陪着一個這樣的人在做這樣的事。

或許對於他這樣的利己主義者來說,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冬日的陽光並不熾烈,朔風呼嘯,令人遍地生寒。

唯有熱粥,驅散了這股寒意,帶來絲絲溫暖。

陳暮眺望着遠處依舊忙碌在拯救百姓一線工作的劉備,忽然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話。

是穿越之前,他朋友說的一句話。

那個時候他朋友的父親剛剛去世,十分痛苦,有人安慰他說道:“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與你感同身受。”

後來那個朋友便對陳暮說,“我從來都不相信這世上會有什麼感同身受,因爲我的遭遇和你的遭遇不同,你又沒死父親,憑什麼說跟我感同身受?”

此時此刻想起這句話來,便忽然有些理解。

你沒有去感受過飢餓,沒有感受過痛苦,沒有感受過絕望,你憑什麼去理解劉備,去明白他的想法?

正如張飛出生就家財萬貫,不愁吃穿。所以即便是他見過貧苦的百姓,也大抵不會對百姓抱有太多的同情心。

因爲他沒有親身去體驗過,自然不明白這些道理。

何不食肉糜,向來都不是一個人因爲智力低下而說出來的話。

而是因爲晉惠帝這個人根本不知民間疾苦,不知底層人民過得有多艱難纔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簡單來說,就是這種人不懂常識。

他還以爲天下人都和他一樣有吃有喝有穿,一樣的生活幸福美滿。

可諷刺的是,古人還可以說是信息不發達,再加上有錢人與窮人生處於兩個圈子,沒有任何交集,而產生的信息錯誤。

然而在網絡信息極爲發達的後世,號稱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卻依舊有大把這樣“何不食肉糜”的人。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網上的視頻,深夜街頭,一個男人剛剛下班,走着走着,忽然情緒驟然崩潰,蹲在地上抱頭痛哭。

而網絡上對於這樣的人,往往都是指責,說一個大男人這樣哭成何體統?

可指責他的人不要忘記。

在你拿着手機,愉快地刷視頻的時候,這個男人或許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多天,每天都是深夜十二點才下班。

在你錦衣玉食的時候,還有六億人的月收入不到一千,勉強掙扎在溫飽線。

在你住着別墅,開着豪車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努力加班工作,月薪只有四五千,卻還有房貸要揹負,還有妻兒父母要供養。

很多人,僅僅只是活着,就已經拼盡全力了。

你又怎麼能夠在一個成年人絕望與痛苦的時候,去指責他忽然的情緒崩潰呢?

人啊。

不需要你去感同身受,但希望你對這個世界保存着一絲溫暖的善意,哪怕是在網絡上就這麼看着,默不作聲地寫下去“祝福你,陌生人。”也遠比無休止的指責與謾罵強得多。

陳暮看着忙碌在人羣裡的劉備,他不在意災民的髒,不在於他們身上的臭,不在意他們是否生了病。

只在意他們能不能活着,能不能撿回一條命。

這世上從來都不缺有勇氣的人,唯有理想主義者的勇氣,最令人佩服。

願世上的每個人都被真誠以待,願溫柔的人同樣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願我們美好如初,願山河永固,國泰民安。

願我們。

每個人都能好好地活着,幸福快樂地活着。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四十章 奇襲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章 活着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五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八十章 倉庫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請假條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應敵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五十五章 你埋伏我,我也埋伏你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戰前後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四十章 奇襲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一百一十八章 開端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章 活着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請假條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一十一章 招募第五章 定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八十章 倉庫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請假條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應敵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十三章 身不由己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三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五十八章 趙雲雨夜入禹州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