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馬鈞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去年洋洋灑灑的塵囂之中,戰爭也算是勉強落下了帷幕。

舉世矚目的關中之戰,正如《討董記》裡所宣傳的那樣,董賊殘暴嗜血,敵軍勢大,關東軍雖浴血奮戰,但終究是寡不敵衆,只能暫時休整,以待來日。

司隸洛陽,正是春耕之時,陳暮帶着大小官員,巡視河南各地。

目前司隸七郡,關東軍與董卓各佔三郡,董卓治下爲右扶風左馮翊以及京兆尹,關東軍則是河東河南以及弘農三郡,還有一個河內郡則在河內太守王匡手裡。

歷史上王匡現在已經死了,被曹操以及胡母班的親屬聯手攻擊而敗亡。只是現在因爲歷史的改變而並沒有發生,王匡依舊掌控着河內。

洛陽盆地雖然不至於沃野千里,但也是良田無數。春日暖暖的和風吹拂,北方還微微感覺到寒冷,在黃河兩岸,無數田野阡陌縱橫,農夫百姓光着膀子,穿着犢鼻褌在田間賣力地幹活。

去年不僅僅是兵災,司隸還發生了蝗災、瘟疫、乾旱、洪澇等等災難,百姓亡者無數,爲了治理這些問題,陳暮也是下了大力氣,組織後方輔兵進行整頓,勉強平息。

今年談不上風調雨順,但小麥和粟本來就比較耐乾旱,不像水稻那樣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關東軍出人出力出糧出種子,幫助遷回洛陽的百姓恢復生產。

如今的戶籍重新編造成冊,又送回了重建後的洛陽。只是相比於以前的洛陽,現在的洛陽規模小了許多,基本就是以前皇城的面積。

南北二宮在當初的大火之中勉強保存下來,按理來說,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建築,應該完好無存地保護起來。

但陳暮又不是建築學或者考古學專家,作爲實用主義者,留那麼多金碧輝煌卻無人敢住的大殿做什麼?

因此統統下令拆除,只保留了當初漢孝康帝居住的西宮,將那些珍貴的建築材料重新建造成了普通房屋來安頓百姓。

一時間,洛陽皇宮面積縮短了數倍,再也不復之前的壯麗。

只不過再怎麼縮小,面積肯定還是很大,光保留下來的西宮,就已經相當於後世一半的紫禁城,足夠承擔它的歷史意義。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想要恢復到戰爭之前的盛況肯定是不現實。目前剛剛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將百姓重新遷回原地,編成戶籍,然後緊鑼密鼓地投入生產。

很多地方還是一片廢墟的狀態,需要等到秋糧收起來之後,纔有餘力重新建設。但即便如此,事態至少已經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漢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受到過無數的苦難,飽經滄桑,卻在千百年之後,依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因爲無數年的傳承在告訴我們,無論遭受過怎麼樣的折磨與痛苦,無論經歷過怎麼樣的艱難與磨礪,只有能夠活下去,就會依舊頑強地活着。

寒冬過後,就是暖春。

到了春天,萬物生長,就有了希望,有了能夠看得見,摸得着的未來。

......

......

陳暮這一日到了卷縣。

如今諸縣的大小官員都已經重新任命,卷縣縣令、縣丞、縣尉早已經組織生產。

在官員的陪同下,陳暮視察了當地的糧食種植情況。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去看看官員們有沒有在認真負責,也不是來搞什麼觀察實驗,培育新的農作物。

而是單純地查看栽種情況,根據現有人口,以及當前土地面積,看看有沒有荒廢的土地,進行調研,計算出洛陽耕地面積需要多少人口,可以養育多少人口。

這個工作在青州早就已經展開了,幾年下來,隨着水利基礎建設以及占城稻的普及,青州的糧食產量雖然不能說翻一番,但確實提高了不少。

主要也是因爲青州的耕地面積其實綽綽有餘,後世達一億多畝,而在漢朝,根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達七八千萬畝。

再加上這些年各地都戰亂,唯有青州十分穩定,逃難來的人口相當多,使得生產力提升,糧食自然也提高。

卷縣位於黃河南岸,位於後世的原陽縣一帶。

也許有人奇怪,後世的原陽縣不是在黃河北岸嗎?怎麼跑到黃河南岸來了?

然而黃河幾經改道,後世的黃河與古代的黃河早就不是在同一個地理位置,所以古代的原陽縣在黃河南岸也就不足爲奇。

河內郡與河南尹劃河而治,兩郡隔着黃河相望,互不干涉。

就看到在黃河南岸的縣外平原上,春日草長鶯飛的季節,青草碧綠的丘陵起伏,參天大樹生長,枝葉葳蕤垂下。

城外鄉村的道路兩側,花草繁茂,田野阡陌無數,成羣結隊的百姓在田間勞作,還有許多新墳老墳緊挨着田野、山丘、森林,訴說着去年的往事。

漢末三國,十室九空這個成語可不是誇張句,而是一個陳述句。從黃巾之亂,到董卓之亂,僅僅只是開了個頭,真正的大規模死人,是持續二十多年的諸侯混戰,那纔是重頭戲。

陳暮騎着馬,站在一處小山包上,身後數名官員以及十多名保鏢加上趙雲一起眺望遠方。

更遠一些的地方就是數公里的黃河,到了春季,河邊蓬蒿蘆葦開始瘋長起來,蘆葦蕩比人還高,無數飛鳥在裡面起躍,足有數公里寬的黃河波濤洶涌,水勢浩蕩,提醒着所有人,春日的訊潮就要來臨了。

“再過一個多月到四五月份,雨季就要到了,大河雖然不至於氾濫,但雨水過多,必然造成洪澇災害。我命你們在各鄉野挖渠建池,蓄養雨水的工作做得怎麼樣了?”

陳暮四處掃視了片刻,擡起頭看了眼天色,雖然是三月末,可四月份清明時節很快就會到來,大雨傾盆,可是會澇死粟苗的。

卷縣縣令是從長安遷回洛陽的一位世家子弟,今年三十多歲,頗爲實幹,聽到陳暮的話,連忙回答道:“稟尚書令,全縣目前十二個鄉,俱都在挖渠建池,原有的水渠與蓄水池亦重新修整擴建,務必保證今年春耕順利。”

“好。”

陳暮滿意地點點頭,誇讚道:“做得不錯,除了水渠與蓄水池以外,還得鼓勵百姓多生育,儘快恢復洛陽人口。”

“唯!”

縣令點頭應是。

古代防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很差,但並不是完全沒有。

暴雨天氣如何防止粟苗澇死?

自然是在田園邊上修建水渠和挖蓄水池,乾旱的時候從蓄水池裡打水澆灌,洪澇的時候將田裡的水引入水渠,導入蓄水池裡儲存起來。

這些都是基礎設施,包括現代農田樣式,也都是如此,幾千年傳承下來,大體方式沒有變。雖然在大旱和洪水當中作用不大,但只要是正常的天氣,還是足以做到萬無一失。

一行人下了小山坡,沿着官道繼續往前行走,路過一個村莊,小橋流水,風景不錯。

卷縣的河流從黃河引入,最大的支流名字叫做陰溝水。

沒騙人,確實是這個名字。

陰溝水橫穿了卷縣,鄉野百姓就從陰溝水中修建了大量渠灌入各鄉之中,卷縣縣令介紹說,這是從陰溝水取的蒗渠,上個月剛剛挖通,方便百姓種植蔬菜和農作物。

陳暮注意到,在蒗渠之中正有一個奇怪的水車嘎吱轉動,旁邊有幾個兒童在搖晃手柄,那水車咕嚕嚕咕嚕嚕地汲水出來,匯入旁邊小渠裡自行流向菜地。

“這是何物?”

看到這東西,陳暮不由大感興趣。

卷縣縣令也不知,看向一旁的縣丞,縣丞又看向縣尉,縣尉則看向鄉有秩.....

有秩也是官員,地位相當於鄉長,見上官好奇,連忙解釋道:“稟尚書令,這是鄉里一位年輕人制作的汲水之物,名叫翻車。此物裡外都可以轉動,效率大大超過平常水車,我正欲推廣鄉里,讓鄉民皆用此物。”

“哦?”

陳暮立即問道:“這年輕人叫什麼?”

有秩答道:“他叫馬鈞,字德衡,是扶風人。扶風去年遭了兵災,家鄉被毀,他的族人就跟着我們遷徙到了洛陽,此地就是分配給他們的田土和村莊,現在此村就叫馬家村。”

“馬鈞?”

陳暮肅然起敬,這可是個寶貝人物,漢末有名的大發明家,曹魏時期不得重用,現在居然落到了自己手裡,可不能錯過。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可以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當下,陳暮便讓有秩去叫馬鈞出來。

有秩一頭扎入了村子裡,先去找了馬家村的村長,其實也就是族長,在族長的帶領下,來到了馬鈞家。

馬鈞這個時候正在家中菜園種地,聽到有貴人相召,一頭霧水,但還是聽從族長的話,在父母和幾個兄妹的簇擁下,急急忙忙走出來,村子攏共也就那麼一百多人,很快都聚集在了村外,偷偷摸摸地觀看。

“這是名動天下的尚書令。”

有秩低聲向馬鈞介紹。

馬鈞低着頭,略微惶恐地來到陳暮面前拱手道:“鈞鈞鈞鈞....見見見見見見.....過過過過....尚......”

好傢伙,是個口吃。

陳暮上下打量,馬鈞大概十七八歲,很年輕,並不是想象中的中年人。

歷史上馬鈞一直到魏明帝時期都還在,這說明他要麼出生很晚,年齡比較小,要麼特別長壽,活得比較久。

但關於馬鈞的記載,在三國之前就有,而且《三國志》也曾經說過,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已經十分蒼老的馬鈞見到諸葛連弩之後,非常驚奇,並且加以強化改造。

這說明在公元230年左右,馬鈞的年齡就已經很大,而且關於他的記載,也多數在226-239年之間,也就是曹睿當政的時期,在那之後就不見記載。

可見馬鈞並不是出生晚,而是比較長壽。

不然如果他這兩年纔出生的話,那公元230年的時候,也不過才40歲,不會用蒼老來形容。

現在這個年紀就很合理,191年十七八歲,到230年左右,就是年近六旬。

“好了,免禮吧。”

陳暮見他說句話太費勁了,擺擺手道:“馬鈞,可願入仕否?”

這開場白確實不太一樣。

馬鈞和他的家人都傻了,瞪着眼睛不知所措。

還是馬家族長在後面輕輕推了一下,馬鈞才反應過來:“鈞鈞鈞......不不不不......”

陳暮皺起了眉頭,自己親自邀請他入仕,居然還拒絕?

“不......勝......榮幸。”

好傢伙。

口吃就算了,說話還喜歡大喘氣。

見他答應,陳暮便點點頭道:“你是個人才,先去泰山學宮讀兩年書吧。那裡也有很多喜歡鑽研墨家機械之道的學子,畢業之後,我會安排你往匠造方面發展,將來會專門爲你們這些能工巧匠設立一些官職,我期待你有一天能製造出比魯班的木鳶還要厲害的東西。”

“唯!”

馬鈞拱手行禮。

他家境貧困,現在有貴人相識,一步登天,進入傳說中的泰山學宮讀書,自然是十分願意。

陳暮微微一笑,對身邊的人道:“好好安頓馬氏族人,物資不得短缺。”

“明白。”

卷縣縣令認真將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點頭表示明白。

聽到陳暮的話,周圍的人頓時覺得匪夷所思。

入仕就算了,安排個小官職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

現在這世道,當官都朝不保夕,哪有什麼真正保一世富貴的職業?

但去泰山學宮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隨着太學鴻都館等藏着大批書籍的地方被付之一炬,泰山學宮已經成了天下學子心中的聖地。

先不說從這裡畢業,立即就能在青州爲官的問題。

單說泰山學宮豐富的藏書以及那獨特的印刷書本,就足以讓所有讀書人爲之癡狂。

最主要的是現在青州已經成了天下最安穩的地方,沒有戰亂也沒有危險。很多世家子弟,都願意去那裡讀書,甚至爲了名額打破了腦袋。

馬鈞不過是個農家子,家境貧困,身份低微,居然因爲製造出了一個翻車而受到尚書令青睞,確實令人疑惑。

不過古代發明創造者地位低下也是事實,包括馬鈞如此了得,在曹魏也一直沒有得到過重用,可見古人根本沒有意識到發明創造的重要性。

古人不明白,陳暮自然很清楚,他還想找馬鈞讓他發明蒸汽機來着,畢竟蒸汽機的原理並不複雜,只是對於陳暮自己本人不太懂,只知道蒸汽是動力源,不清楚怎麼具體制作而已。

有了蒸汽機,纔有工業革命的能力嘛。

當然。

這是很多年後的事情,天下未平,要是一門心思搞科研上,肯定是個大問題。

即便是新中國,那也是驅除日寇,恢復中華之後纔有這個能力。

吩咐人安排好馬鈞之後,陳暮繼續巡視地方。

在卷縣待了一天,第二日準備去陽武。

卻在此時,有一騎西來,找到陳暮下榻的官舍,進門便急吼吼地喊道:

“四將軍,打起來了!”

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四十章 鳴金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第二章 劉備登基請假條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
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一十九章 底褲都被看穿了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七十章 出兵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七十章 司馬懿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四十章 鳴金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二百六十四章 入宮第二章 劉備登基請假條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五十二章 三戰三勝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九十六章 腥風血雨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武城之圍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軍萬馬自北來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五十三章 先帝創業未半,花光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