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

夏侯惇很清楚自己的人太少了,不可能擊敗紀靈,所以他只希望能夠牽制紀靈就行。

在大規模戰爭中,往往人數越多,差距越大,反而更容易出現以少勝多。

但小規模戰爭裡,人數越少,差距越大,則很難發生這種事情。

比如昆陽之戰,一萬對四十二萬。赤壁之戰,五萬對二十多萬。淝水之戰,八萬對八十萬。

因爲人越多,指揮就更加混亂。不是人人都是韓信,在通信能力極差的古代,想要遙控指揮每一部人馬,都是極爲困難的事情。

而幾千人的戰鬥就不一樣,只要稍微有些軍事素養,人數佔優的那一方肯定是勝算更大。想要以少勝多,難於登天。

紀靈有兩萬人,夏侯惇只有五千,雙方差距足足四倍。除非夏侯惇能夠陣斬紀靈,造成斬將奪旗的局面,否則幾乎不可能在紀靈手裡討到便宜。

因此一路行來,他只是尾隨,給紀靈製造壓力,並沒有主動出擊。

紀靈駐紮的點更靠近呂縣,所以他跟劉勳回撤時的方向不一樣,劉勳是從沛國南下,而他則是從下邳南下,如果他也選擇從沛國的話,就要繞遠路,不划算。

雙方一前一後,已經抵達了夏丘附近。此地的西面約二百里就是大澤鄉,紀靈到了夏丘南方,往徐縣而去,只要過了徐縣,再經過淮陵,則進入了九江郡,順利地完成回防。

現在已經過去三天了,劉勳和紀靈離九江都有一天到兩天的路程,他們誰也不知道袁術那邊情況怎麼樣,所以都是心急如焚,儘量迅速往回撤。

正是十二月,由晚冬轉早春的時間節點。天氣雖然有所回暖,但依舊保持着寒冷,曠野的道路上,雜草叢生,早春剛剛露芽的野草迫不及待地想要鑽出泥土,呼吸新鮮空氣,卻又被無數只腳踩回了地裡。

夏丘與徐縣,其實就是後世的泗縣和泗洪縣,兩地多爲平原,再往東南方向,就是後世著名的洪澤湖,但在此時卻還沒有成爲湖泊,只有因淮水中下游氾濫而形成的大量沼澤溼地。

此時尚未靠近更南的淮水水系,湖泊河流尚不多,遠處的丘陵已經是逐漸從褐轉綠,農曆十二月份的塞北還在下雪,淮水北岸卻已經是一片春意盎然。

夏侯惇騎在馬上,不斷地催促着士兵加緊行軍。現在離淮南越來越近,他就越不能放紀靈過河,因此此時必應有一戰。

程昱朗聲道:“元讓,緊緊咬住即可。千萬不能給他們渡河的時間,一定不能和他們打。”

“我知道。”

夏侯惇表示明白。

“我料那紀靈歸心似箭,必定要和我們決戰,你一定要記住,敵進,我就退,明白嗎?”

“知道。”

“好,那我就走了,千萬不能魯莽!”

程昱千叮嚀萬囑咐。

夏侯惇現在根本沒有瞎眼,雙眼露出猙獰的神色:“我就算是死,也不會讓紀靈回去。

說罷一催促馬匹,飛一般地往前而去。

這就是有戰術和沒戰術的區別。

典韋不懂戰術,於是就傻愣愣地追,追到了就跟你打,莽夫一股腦A上去,跟劉勳打了個昏天黑地,最終被呂布迫走,也沒佔到什麼便宜。

而夏侯惇和程昱就聰明許多,只是緊緊咬住紀靈不放,跟在身後,不主動進攻,也絕不會中紀靈設下的埋伏。

事實上紀靈幾次想在前方設伏,都被程昱識破,一來一回,反而更加耽誤時間。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紀靈還是劉勳,都必須要過淮水才能回到淮南。

典韋在劉勳過淮水之前,就急哄哄地找他打仗,最後沒分出個勝負,劉勳自然可以從容地渡過淮水,馳援袁術。

而夏侯惇和程昱,則是分兵。

由夏侯惇繼續尾隨紀靈,程昱領一千人繞道,提前埋伏於淮水渡口附近。

此時後有追兵,側翼有埋伏,紀靈過不過河?

過河就會導致軍隊沒有戰陣,前面的人還在渡河,後面的人卻要打仗,必然會讓軍隊處於一片混亂,到時候五千人戰勝兩萬人,或許就未必不會成功。

不過河的話,更加糟糕。袁術那邊情況不明,一旦因爲他沒有及時回援,導致袁術那邊出問題,那事後紀靈必然要遭到處罰。

因此這對於紀靈來說,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同時也是程昱戰術的高明之處,可以有效打擊敵人。

只是紀靈好歹也是袁術麾下有數的大將,等他抵達徐縣,離淮河已經不足八十里的時候,終於回過味來,明白敵人是打算在淮河邊上阻擊他。

一時間騎虎難下,想了半天,決定親自帶一萬人回頭,迎戰夏侯惇,然後讓自己的副將先帶一萬人到淮河渡口準備船隻。

夏侯惇又不蠢,與程昱分兵之前,三令五申讓他不要和紀靈對戰,因此紀靈回頭,他就立即後撤。

雙方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來來回回,玩得不亦樂乎。

一直到第二天,也就是袁術求援的第四天,紀靈才慢慢吞吞地抵達了淮水邊上。

按理來說,淮南淮北距離總共不到三百里,這還是漢裡,照後世來算,就是一百多公里而已。

不談那些一天徒步一百公里的大佬,單按照古代常規行軍里程約每日七十里來算,四天時間,散步都散到了。

像司馬懿截獲孟達謀反的信件,千里奔襲斬殺孟達,就是以平均每日五十公里的行軍速度急行軍。

還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平均每天能跑一百六十七漢裡,當之無愧的行軍速度。

而現在原本應該是三天內抵達淮南,紀靈卻用了四天才到淮水邊上,離淮南還有一百多裡的距離,意味着他花了四天時間,才走了二百多漢裡。

比正常時間慢了兩三天。

從這一點上來看,可見夏侯惇與程昱的拖延戰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嚴重拖慢了紀靈的行軍速度。

淮河北岸,徐縣渡口,遠處的波濤翻滾的河水,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上,起伏不定的丘陵被淹沒在林葉之中,附近的百姓早就跑得沒影,留下空蕩蕩的渡口以及滾滾流淌的大河。

紀靈放目遠眺,現在明明是中午時分,天色卻十分暗淡。十二月的淮河地區時常下雨,以打漁爲生的漁民紛紛逃入了附近湖泊及支流水域,藏匿在蘆葦蕩中。

河岸水草豐茂,蘆葦茂盛。唯有渡口邊,他的副將盡力蒐羅,也不過是找到了三十多艘小船而已,按每船二十名士兵,得來回三十多趟。

“可惡!”

紀靈用自己的三尖兩刃刀在地面狠狠地一頓,砸得地面泥地露出個窟窿:“前有大河攔路,後方又有追兵,如何才能過江?”

副將說道:“將軍,爲今之計,只有擊敗後方的追兵,我們才能過河去援救左將軍。”

“難道我不知道嗎?”

紀靈惡狠狠地瞥了他一眼,憤怒道:“可敵人卻狡詐如狐,根本不和我們一戰,我們上去打,他們就往後退,如何才能打起來?”

夏侯惇一直與他保持着七八里外的安全距離,這個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如果紀靈選擇強行渡河,快速行軍不過是兩三刻鐘內就能抵達。如果紀靈選擇回頭攻打,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撤退。

所以現在這個局面弄得紀靈很難受,不是說打不過後面的追兵,而是人家追兵纏着他,不讓他走。偏偏要是一條大路,他前中後大軍,完全可以組織起人手一路走過去就是。

結果現在淮水擋在前面,除非他的部隊能飛。

“將軍,我看那邊有大量野蓬蒿,蘆葦也茂密,人藏在裡面,根本看不到。不若我們在裡面埋伏一軍,大軍佯裝渡河,等敵人殺來,忽然殺出,你覺得如何?”

副將左右看看,忽然指着遠處河岸邊茂密的野草叢和蘆葦蕩提出了意見。

古時候環境污染不嚴重,特別是冬春交際,草木瘋長的季節,在沒有人開荒的野外,大量的樹木、野草開始繁茂生長,往往一片小樹林,一座長滿樹木的小山包中藏幾千上萬人,都是常有的事情。

比如劉備火燒博望坡,就是將伏兵藏身於兩側小山坡的林子裡,等到夏侯惇輕敵冒進,追趕的時候,一路且戰且退,引誘夏侯惇進入博望坡,然後忽然殺出,將夏侯惇擊敗。

不要認爲現代社會草木不旺盛,就認爲古代草木也不旺盛。現代社會到處都是人,人爲干預的情況下,雜草不可能生長,而古代一些地方,幾百年都不一定有人煙,原始莽林重重疊疊,人走進去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也不爲過。

徐縣淮河渡口原本有人爲活動,但在這亂世,幾乎是半荒廢了很多年。大軍來來往往,百姓也得四處躲藏,生活過得已經不易,自然不可能還去剪除河岸雜草,因而此地水草極爲豐茂,完全可以藏匿人馬。

紀靈四下觀望,覺得副將說得有理,點點頭道:“此計或許行得通,就按你說的辦。待會你領三千人,藏匿於那處坡後,再有兩千人,藏匿於此蘆葦蕩中,我領五千人與陣前,一萬人渡河,引誘敵人來攻,等到敵人靠近,你從側後方殺出,三方同時進攻。”

“唯!”

副將以及另外一名軍司馬領命而去。

這個計策自然不能當着人家斥候的面大搖大擺地進行,夏侯惇本人領大軍在後方,但依舊有很多斥候吊車尾一樣跟着他們,遠遠地觀望,最近的斥候已經不足一里地,他們這邊的行動敵軍斥候全在眼裡。

因此紀靈先派自己這一方的斥候出動,驅趕敵方斥候。等到周圍沒有眼線之後,再立即安排伏兵以及渡河事宜。

渡口處一萬準備過河的士兵擠擠攘攘,小船悠悠,開始渡河。

離渡口七八里外駐軍的夏侯惇聽回來的斥候稟報,說是紀靈在驅趕斥候,就猜到敵人可能準備渡河了,因此立即決定出發,開始往渡口方向趕。

才走了兩三裡地,遠遠地已經看到曠野盡頭,河畔一座丘陵小山下,道路上列着整齊大隊的紀靈軍時,有兩名斥候飛馬來報。

“將軍,軍師讓你千萬不要出擊。”

斥候下馬後立即說道。

夏侯惇勒住馬匹,讓大軍止步,問道:“爲何?”

斥候道:“軍師說,敵人已經設伏於東面山中,一旦你進攻,則立即會被前後夾攻。”

夏侯惇皺起眉頭:“那該如何是好,敵人已經在渡河,如果不橫加阻攔的話,豈不是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過去?”

斥候又道:“軍師說,讓將軍稍安勿躁。他待會找準時機,忽然進攻,打亂敵人渡河計劃,給敵人造成混亂,此時將軍再進攻,則必定能破之。”

“原來如此。”

夏侯惇緩和過來,點點頭:“好,那我就再等等。”

淮河水畔,草葉茂盛。

程昱領着一千人,同樣藏身於河畔蘆葦蕩內。

看過《小兵張嘎》的都知道,那種湖泊河岸的湖蘆葦深不見底,別說藏一千人,藏十萬人都綽綽有餘。

淮河水系周圍河流湖泊遍地,程昱是從北岸一條淮水支流邊緣緩緩向着主脈靠近,從蘆葦蕩中有斥候伸出腦袋觀望,這才發現了紀靈的伏兵之計,飛快過來通知夏侯惇。

等到安排了計策之後,程昱親自領兵從河邊一路摸索過去。晚冬的寒風吹拂,江波盪漾,蘆葦叢似海花般絢爛飄蕩,捲起陣陣蘆絮。

由於渡口附近之前一直有人爲活動,因而周圍的雜草蓬蒿蘆葦都被清除,所以強行突過去會被發現。

程昱用肉眼觀察了一下距離,發現蘆葦叢離渡口處有差不多一里多地是一片空蕩蕩的河灘,忽然殺出去的話,確實能造成影響,但一千人實在太少,如果敵軍將領指揮得當,恐怕難以造成大規模混亂。

他又仔細搜尋,注意到了渡口附近大量的木製建築物。不管是黃河渡口還是淮河渡口,兩岸來往,等待船隻的時候,肯定會有大量的商販、攤位以及木棚之類的建築物。

甚至古代往往這種渡口就是附近鄉民的集市,兩岸居民購物的集中地,因此周圍一里地被清出來的場地,幾乎可以說是這個集市的集散地。

戰亂時期,渡口雖然處於半荒廢,除了附近少數漁民偶爾會過來擺渡,爭些五銖錢以外,已經很少有人來往。

但之前留下來的建築物依舊存在,正是晚冬時期,只要沒有下雨,應該可以點火。

想到這裡,程昱立即下令取出預備好的火箭。

得虧陳暮提前發明了火箭,各路諸侯都會預備一些魚膏油脂纏繞住箭頭的箭矢,關鍵時刻就能派上用場。

“殺!”

在準備好火箭之後,程昱毫不猶豫下令進攻。

八百人組成死士忽然從西側蘆葦蕩中殺出去,一窩蜂向着渡口猛攻。

渡口處守軍果不其然引發一陣騷亂,在準備渡河的,在一旁警戒的,在原地休整的,都沒有預料到後方居然有敵軍來襲。

一時間場面頗爲混亂,還沒開打,就因爲擠擠攘攘的人羣騷動,而有一些士兵被踐踏而死。

一些守軍將領反應還算迅速,馬上組織人手進行抵禦。

雙方頃刻間就短兵相接,撞在了一起。

這波推進已經讓程昱軍靠近了渡口,此時他果斷下令,命令剩餘的二百弓箭手對準渡口位置的木製建築物釋放箭矢。

之前說過,普通弓箭距離很遠,一到二百米之間,最遠甚至能達到三百多米。

而火箭由於箭頭重,五六十米就是極限。

可這種東西也不需要講究精度,一頓箭雨射在了渡口的諸多建築物上,很快將渡口引燃。

雖然渡口周圍雜草和蘆葦較少,並不代表沒有,畢竟屬於半荒廢,早已無人打理,火箭引燃了地面野草蓬蒿,迅速向着周圍蔓延。

一開始火勢還不算大,也不算快。

程昱人手不足,兩百弓箭手一輪箭雨,能夠引燃的區域較少,還有不少弓箭落入人羣當中,引發一陣騷動。

但隨着前方八百死士死死抵擋住袁術軍的進攻,給他們爭取足夠時間,十多輪箭雨下來,量變引發質變,火勢很快起來,再加上河口大風,點燃了周圍蘆葦叢,漫天大火頃刻間將整個渡口變成一片火海。

“哈哈哈哈。”

程昱看着滔天的火光,以及遠處已經處於大規模騷亂的袁術軍,不由得意地哈哈大笑。

現在天氣雖然陰沉,似乎有下雨的跡象,但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雨,今日他必要紀靈敗在此地。

而這邊的騷動很快驚擾的了紀靈所在的前軍,前軍離渡口還有二里地,煙霧繚繞,火光滔天,紀靈前軍都處於一片震撼當中,還不知道後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便在此時,夏侯惇馬上命令進攻,大鼓響動,全軍出擊。

曹軍頓時山呼海嘯一樣向着紀靈軍殺來。

到了這種關口,紀靈也沒有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同樣下令進攻。

雙方如兩道洪流一般撞在了一起, 同時東側山中伏兵盡出,原本紀靈是打算故意先往後退,等到夏侯惇追擊的時候,再三方一起夾擊。

可現在後方大亂,河畔蘆葦蕩的伏兵肯定是派不上用場,也只能現在就想辦法在遠離渡口的位置把夏侯惇殲滅。

然而曹軍卻打得極爲頑強,短時間內紀靈陷入苦戰。

同時後方軍隊被火勢逼得四散逃跑,成爲潰敗的亂軍,向着紀靈的後方衝擊而來,導致紀靈後軍一片大亂。

看到這情形,夏侯惇拼死猛攻,將紀靈軍殺得大敗,殘兵往東面河畔方向潰敗而去。

“萬勝,萬勝!”

大勝一場,夏侯惇興奮地高舉手中長刀,目光森然地看向遠處潰敗的紀靈軍,正準備趁勝追擊。

恰在此時,轟鳴雷動,地動山搖。

遠處,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而來,爲首士兵旗幟高舉,上面寫着一個大大的“呂”字。

看到這一幕,夏侯惇的笑臉頓時爲之凝固。

呂布居然來了。

西去的曹仁,居然沒有截住他!

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應敵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九十七章 高順VS麴義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五十章 弔唁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請假條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請假條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七十七章 馬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七十九章 無敵的神威少將軍跑了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七十七章 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
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九章 羅市賊第二百八十二章 傳位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五十六章 沮授三步應敵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一十六章 奇襲曲樑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九十七章 高順VS麴義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八十八章 一十五規劃(2)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進屋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五十章 弔唁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請假條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七十一章 莽夫會套路,誰也擋不住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五十二章 泰山書院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請假條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五十七章 時機已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八十九章 一碰就碎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七十七章 馬第三十七章 沮授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四十二章 呂布投冀州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七十九章 無敵的神威少將軍跑了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四章 鬥法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八十六章 大戰前夕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一百五十八章 有他在,袁紹怎麼贏?第七十七章 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