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鍾繇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索“三國之謀伐酷筆記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劉虞最終還是沒有辦法推辭,被迫答應爲帝。

初平三年七月,光武世祖之苗裔,東海恭王劉疆之後,宗正劉虞正式登基爲帝。

他答應登基,接下來就是一系列麻煩的事情,首先是準備登基大典,接着就是年號改元,給先帝上諡號,昭告天下等等。

由於劉虞已經與諸多公卿有言在先,等將來平定天下,他就立即退位,選宗室子弟繼承大統。

所以登基大典幾乎是一切從簡。

如今的洛陽早就不是七八年前那樣的繁華時候,董卓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一把大火,整個洛陽除了皇宮以外,幾乎都被燒燬。

甚至小半個南宮也在這場災難之中焚燒殆盡,現在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訴說着曾經的輝煌。

在這樣的條件下,劉虞就只能在北宮的德陽殿舉行登基大典。

夏日烈陽灼灼,德陽殿的廣場上百官依次進入大殿內,隨着贊禮官一聲天子上朝,百官見禮,左手壓右手平額,緩緩鞠躬。

以往的登基大典程序十分繁瑣,必須要禱告上天,登壇祭祀,然後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燎祭天地、五嶽、四瀆等等。

而如今一切從簡,幾乎就只是贊禮官宣佈天子上朝,劉虞穿上黑紅色龍袍,有些顫顫巍巍地出來亮個相,然後帶着百官來到城東祭祀了天地,再回到德陽殿內。

一套簡化版的流程走完,就算是正式登基了。

萬幸的是當初李傕郭汜攻打長安,陳暮早就安排人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十多萬大軍猛攻,逼迫他們將所有朝臣全都放出來。

要不然臺下甚至連文武百官都沒有。

現在三公九卿,加上三府各級中朝官員,林林總總還是有那麼幾百人,再加上殿內外壯聲勢的宮門宿衛軍,數千人下來,倒不至於讓大殿內外空蕩蕩顯得太難看。

值得一提的是,趙琳也在其中,作爲太中大夫,自然要跟着朝廷諸臣一起回洛陽來。

現在還留在關中的,也就只剩下閻忠。

不過閻忠暫時非常安全,因爲閻忠並非沒有人保護,武威姑臧人形成的小團體,王方賈詡張橫樑興這些人兵合一處,還是有那麼幾萬人馬,足夠保證他的無恙。

如今只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想個辦法脫身回洛陽,那基本就高枕無憂了。

登基儀式結束,接下來的幾日,就是一些瑣碎的事情。

首先的改元。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一般都會延續上一個皇帝的年號,比如漢質帝劉纘是本初元年(146年)被樑冀毒死,漢桓帝劉志登基的時候,到第二年年初才改元建和。

不過沿用是一回事,定年號又是一回事。

一般年號都要提前定好,不能到了時候再商量,所以經過百官議論,最終決定明年定元“興武”。

這個年號的意思是武運昌隆,儘快平定天下的意思。

緊接着就是給劉辯上諡號。

劉辯還沒死。

可大家都以爲他死了,所以該有的程序不能少。

在這一點上就有些區別對待劉協。

不過劉協也沒辦法,他只當了一個月皇帝,而且還不被士大夫官僚階級認可,並非正統皇帝,所以沒有諡號也很正常。

經過幾輪激烈的討論,最終楊彪的提出的以“懷”爲諡號,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所謂慈仁短折曰“懷”,劉辯那性格,說得好聽點就是仁慈,說得難聽點就是懦弱,

再加上“早逝”,這一點上無可厚非,因此他也就成了漢孝懷帝。

最後就是要封賞官員,大赦天下之類的事情。

可惜現在的洛陽小朝廷也就勉強管得到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大赦天下肯定是不現實,就只能向天下各州分派使者,命令他們遣使奉貢,承認現在的中央政府。

由於陳暮早就和劉備打過招呼,所以青州幾乎是第一個派遣使者抵達洛陽,向劉虞稱臣納貢。

劉虞則投桃報李,在劉備青州牧的頭銜之上,又拜爲前將軍,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開府辟召,儀如三公。上覆遣左中郎將祝耽授假節,以增威重,並督青、徐、冀三州,委以東方,惟君所裁。

緊接着曹操、孫堅、陶謙、劉表等人紛紛遣使奉貢,於是劉虞又拜曹操爲兗州牧,拜孫堅爲豫州牧,陶謙爲徐州牧,劉表爲荊州牧,雖未給他們開府儀三公的權力,但算是正式給予了他們州牧的名頭,可以總攬一州大政。

不過這種東西基本也就是虛名而已,關鍵能不能打下來還得看你的本事。

像劉表在荊北,袁術在荊南,難道洛陽朝廷給劉表一個荊州牧的頭銜,袁術就會撤出荊南嗎?

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時候袁術沒準還會反咬朝廷一口,說這個朝廷並不是正統朝廷,他不認可云云。

所以到最後還是得看誰的拳頭大。

只是這樣的程序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必要的手續。

劉虞存在的中央朝廷畢竟不是正統繼承而來,所以他需要各地實權人物來承認這個朝廷,以此表述正統,提高自己的合法性。

而地方實權人物也需要承認朝廷,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向治下百姓表達自己是朝廷認可的官員。

因此雙方也算是各取所需,互相幫助。

除了各地承認中央朝廷的實權諸侯得到了封賞,滿朝文武等有功之臣,也都一一得到了提升。

關羽升爲司隸校尉,遷左將軍,總攬司隸兵馬,坐鎮河內郡,與冀州對峙。

麾下趙雲、臧霸、管亥、武安國、牽招、楊奉、韓暹、李樂、胡才、徐晃等諸多將領,也各自得到了封賞,或爲中郎將,或爲校尉,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至於陳暮。

按照劉虞楊彪他們這些人的意思,是打算繼續讓他擔任尚書令,總攬天下政務,坐鎮洛陽,與青州的劉備遙相呼應,一同對冀州的僞帝實施夾攻打擊。

但陳暮卻推辭掉,舉薦了另外一個人——鍾繇!

鍾繇今年已經四十二歲了,但他的仕途卻不怎麼好,早年舉孝廉入仕,任尚書郎、陽陵縣令,後來因生病歸家修養多年,一直到前些年才被朝廷徵辟爲六百石的黃門侍郎,並沒有得到公卿們的重視。

由於天子駕崩,鍾繇也跟着滿朝文武回到了洛陽,現在依舊只是個黃門侍郎,在得到陳暮的舉薦之後,朝廷諸公雖然不知道他到底行不行,但卻並沒有反對鍾繇出任尚書令。

一來陳暮現在的面子足夠大,說好聽點就是三朝老臣,仕過漢孝康帝,漢孝懷帝以及當今天子,名震天下,威望與資歷足夠,得到滿朝公卿的認可。

說難聽點現在整個司隸十多萬兵馬,全都是陳暮的人,現在的朝廷只是依仗人鼻息的小朝廷而已,不會無視他的意見。

二來鍾繇師出名門,爲潁川鍾氏,名望滿天下,雖暫時瞧着無過人之處,但至少應該不會太差。

而且從黃門侍郎提爲尚書令,也符合升官規律,因此陳暮的舉薦很順利通過。

而既然陳暮不願做尚書令,最後經過劉虞楊彪馬日磾等人商議,給他光祿大夫,安順鄉侯,擁有很大的權力。

其實按照他們的意思,是想提陳暮爲九卿。

別看陳暮今年才二十六歲,可資歷和聲望是夠的,從中平元年到如今初平三年,九年過去,戰黃巾,平青州,領尚書檯,號召天下人共討董卓,匡扶正義,又如今救回滿朝公卿,功勞和威望足以讓他擔任九卿之位。

不過陳暮現在要回青州開始做新的佈局,現在羣雄爭霸已經開啓,如何儘快解決各路諸侯,一統天下,就是個首要問題,所以現在不能繼續留在洛陽,而是回青州總攬全局。

因此謝絕了朝廷的挽留,決定啓程前往青州。

現在朝廷三公九卿以及諸多官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趙溫升爲司徒,張喜爲光祿勳,周忠爲衛尉,劉虞又召劉寬之子劉鬆爲宗正,將朱儁從幷州召回來,領少府,兼河南尹,這也算是朝廷爲數不多能用的兵力了。

因此目前的三公九卿,太尉馬日磾,司空楊彪,司徒趙溫,太常種拂,光祿勳張喜,宗正劉鬆,太僕魯旭,大司農士孫瑞,大鴻臚周奐,衛尉周忠,少府朱儁,廷尉宣璠,勉強有個班子。

陳暮在洛陽待了兩個多月,一邊輔佐三公九卿安排各類事宜,一邊對關羽進行多番叮囑,讓他坐鎮司隸,在軍事上要與朱儁鍾繇一起商量行事,千萬不能擅自做主。

關羽現在在洛陽的意義,其實跟幾十年後他在荊州的意義一樣,皆以佔據特殊地理位置,然後配合青州的軍事行動。

如果他亂來的話,萬一又搞一次敗走麥城,那就是難受了。

所以陳暮才讓朱儁和鍾繇一起輔佐他。

主要也是朱儁的威望很高,關羽雖傲,卻佩服有能力且忠誠於漢室的人,所以十分尊敬朱儁,因此只要他一個人不能完全做決定,應該很大程度上能夠杜絕敗走麥城的事情。

現在的司隸不像以前那樣有七郡之地,關中在李傕郭汜這些人手裡, 目前掌控在陳暮手中的,就只有弘農郡,河內郡,河南尹三地。

而且其中弘農郡因爲秦嶺的關係,耕地面積不多,人口也只有十多萬,屬於地廣人稀的情況。

所以洛陽主要人口、耕地,都集中在河內郡以及河南尹。

爲了防備王芬,十多萬兵馬也大部分都集中在河內郡,趙雲作爲河內太守,重用韓浩這樣的實幹型官員,在河內大肆屯田,收穫頗豐,足夠養育洛陽六七十萬百姓以及十多萬軍隊。

不過別看十多萬軍隊好像數量很多,但由於洛陽人口已經大幅度減少,很多耕地荒廢,要想養活那麼多軍隊,軍隊也必須參與種田,使得防備力量其實並不多。

沒辦法,河內郡與河南尹其實就是後世的焦作——新鄉——鄭州——開封這一帶,屬於華北平原,耕地想當多,人少了反而養不起那麼多軍隊。

因此常年可戰士兵經過精銳挑選,大概還剩下個四五萬左右,差不多也能戍邊防衛來自冀州的軍事打擊。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在初平三年九月,陳暮就準備啓程前往青州。

三國之謀伐最新章節地址:

三國之謀伐全文閱讀地址:

三國之謀伐

三國之謀伐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380章鍾繇)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九十七章 高順VS麴義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八章 美麗的夢第七十章 等人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六十九章 萬惡之源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請假條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
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六十五章 邙山救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九十七章 高順VS麴義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五十六章 剛而犯上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九十八章 葛亭之戰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五十九章 算計第七十四章 解開心結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四章 乃祖之風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一百二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八十六章 科研指導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二百三十一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八十九章 一十五規劃(完)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第三十章 羣情激憤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二十一章 楊賜第八章 美麗的夢第七十章 等人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六十九章 萬惡之源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六十六章 朝廷諸公的援助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六十五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請假條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