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麗的夢

陽都縣,諸葛亮的老家。

琅琊諸葛氏,雖在整個大漢天下不算什麼大家族,但在琅琊國內,還算是名門世家。

陳暮大軍兵臨城下,想要破開城門,倒也簡單,一封書信送入城內,城中的幾家豪族,便乖乖地綁了縣令,打開城門,投降了青州軍。

相比於還有那麼幾千郡兵的莒縣,琅琊國內其它縣城兵力薄弱得近乎沒有。

城內縣兵、各鄉亭的亭長、嗇夫,縣衙的賊曹、督盜,也就是鄉里抓盜賊的衙役和縣裡的衙役及縣令私兵,加起來不到三四百人。

這麼弱的實力,只要各家豪強不將自己的私兵聚集起來反抗。直接強攻的話,估計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完事。

所以說樂毅破齊,半個月連下七十城,其實並不是把時間花在破城上,而是花在趕路上,畢竟齊國七十城,也不是每一城都重兵把守,一路勢如破竹,倒也正常。

破了陽都,下一地就是東莞、臨沂、海曲。

打海曲比較簡單,用蕭建的太守官印,僞造一份文書,抽調海曲五百縣兵去防禦莒縣。

海曲令果然上當,將城內所有的力量集中,讓縣尉領隊前往。結果大隊纔剛出城,就中了青州軍埋伏,縣尉當機立斷,跪地求饒,將海曲縣拿下。

東莞和臨沂則麻煩一些,因爲要翻山越嶺,不過麻煩的也只是趕路而已。

有時間打順風局也是件煩惱,花在路上的時間,比打團花的時間還多。陳暮只派了一千人,爬山涉水艱難地到了東莞與臨邑城下,二縣縣令就把城門打開投降了,幾乎毫無波瀾。

緊接着就是繒國、即丘、祝其、贛榆、利城,沒有任何懸念,郡兵都集中在莒縣,各城池根本沒有太多的力量防守,陳暮略施小計,就取了整個琅琊國。

琅琊國有十三座城池,在短短半個月內,全部淪陷。青州大軍如虎入羊羣,甚至直接每城分兵一兩千人,就能勢如破竹,輕易拿下。

一時間,整個徐州震動。

對於青州軍的來勢洶洶,再加上曹操也已經殺入傅陽、武原,兵進郯縣,受兩面夾擊,陶謙苦不堪言,只能將兵力龜縮在郯縣縣城內,準備好一切守城器械,打算與青州兗州軍決一死戰。

武原縣,位於後世的邳縣以北,離郯縣只有一百五十餘里,跨過沂水,以大軍正常行軍之時,在兩日之內,就能抵達。正逢七月最炎熱之時,曹操駐馬泗水河畔。

在歷史上,曹操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是回程之時,才屠了三城,危害還不大。

但第二次徵徐州,就慘烈得多,爲報父仇,暴怒中的曹操一路連克十餘城,徐州西部的留縣、彭城、呂縣、傅陽、武原、蘭陵、襄賁、郯縣等地,皆被屠戮一空,少說殺了二三十萬人以上,泗水爲之不流。

不過此時此刻,還沒有到那個地步,所以曹操一路也只是攻克了縣城,並沒有殺戮百姓。夏日傍晚,陽光沒有那麼濃烈的時候,泗水河邊兵馬往來絡繹不絕,

營寨中操戈訓練,人聲鼎沸。

曹操目前安排夏侯惇爲東郡太守,夏侯淵爲陳留太守,戲賢爲濟陰太守,讓他們坐鎮老家,自己則領着郭嘉程昱陳宮曹仁曹洪于禁等人征討陶謙,一路勢如破竹。

曹仁曹洪于禁等人正在每日操練士卒,哪怕是作戰的時候,這種操練也必不可少。而曹操和郭嘉戲賢陳宮三名謀士,則在泗水河邊散步。

河水波濤翻滾,兩岸翠綠,遠處還有羣山起伏,風景倒是美如畫,卻無人知道,歷史上此時這條河裡飄滿了屍體。

“那陳子歸,倒是打的好算計,在這個時候出兵,他也不怕撐死。”

郭嘉將手中的信揉成一團,順手丟入河裡,他這個人向來都不拘小節,可不會在乎這算不算亂丟垃圾的不文明行爲。

程昱思索道:“陳子歸見我們攻打徐州,似有犁庭掃穴,摧枯拉朽之勢,害怕我們以迅雷之勢將徐州拿下,因而立即出兵自北面進攻,還寫信與我們,言稱奉詔討賊,助我兗州一臂之力,名爲引盟,實則分羹,其心可誅矣。”

陳宮也說道:“且如今徐州大軍俱駐兵於西側,琅琊國幾近沒有守兵。青州軍不足半月就攻破了整個郡國,實則只是大軍趕路而已,毫無任何抵抗,這是假我們兗州之威,壯其青州之勢。”

“哼。”

曹操有些不高興,他之所以現在攻打徐州,一來師出有名,前年陶謙攻打過他。二來就是想趁着冀州幽州青州三方較勁,想辦法壯大自己,讓自己可以擠進一流諸侯的實力之中。

結果沒想到,劉備居然在與袁紹對峙的關鍵檔口,硬生生擠出了兩萬人馬出來,從琅琊國下來進攻徐州,名義上說是要與曹操聯合在一起,討伐肆意進攻同僚,不服從洛陽朝廷詔令的陶謙,其實在場四人誰都知道,這是青州怕他曹操吞了徐州,所以趕緊下場來搶食了。

青州和徐州原本就連爲一體,不像兗州,因爲被泰山阻隔,所以交通上反而不便,需要從平原國繞道,才能與兗州相連。而徐州北面的琅琊國,則與青州毫無阻礙,再加上徐州大部分的兵力都被曹操吸引,反倒讓陳暮佔了便宜,輕鬆得了一郡之地。

半月破十三城,聽起來還是很唬人的。但實際內因也只有曹操和陶謙知道,有點我在這邊打生打死,你在那邊撿便宜,結果名氣還全被你得了,曹操不生氣纔怪。

不過雖然很想罵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但曹操還是忍下來,片刻後問計於衆人道:“陳子歸已入繒國,言稱馬上南下入蘭陵,兵進襄賁。邀我一同在襄賁相聚,共擊陶謙,他怎麼想的,大家也都知道,諸位不如說說,該如何是好?”

幾人陷入沉思,片刻後,陳宮率先說道:“陶謙屯兵於郯縣,城中兵多糧厚,短時間內必不能被攻克,不若明公領五千人馬東去與襄賁,命一大將南下取下邳、廣陵,如此與青州平分徐州,尚可有所作爲。”

徐州是一塊豎狀長條形,長邊的西面是兗州與豫州,東面是黃海。北面的寬邊則是泰山郡和青州北海國,南面則是九江、吳郡、丹陽等地。

其中人口主要集中在東海郡,達五六十萬人,琅琊國也有四十餘萬口。不過南面地盤比較大,三郡加起來,丁口亦有一百三四十萬。

所以陳宮的策略就是及時止損,搶先一步把南面的下邳和廣陵二郡佔住,再加上彭城,就奪了徐州三郡之地。

這樣從戰略上,一可以擋住青州南下之路,讓他們的手伸不到河南地區來,二則可以補充地盤人口,擴大勢力,也算是勉強達到了最初的目的。

然而聽到這個策略,曹操卻沉默不語。按照他最初的想法,可是要吞併整個徐州,這樣大半的河南地區就歸他所有,實力一躍就可以比肩袁紹公孫瓚劉備,現在只得半個徐州,讓他難以接受。

看到他的模樣,郭嘉就知道曹操在心裡想什麼,於是說道:“琅琊國已經被陳子歸佔據,想奪回已是很難。而且下邳廣陵地區土地太大,即便佔據住,想要分兵把守,我們的兵力也十分有限。兗州也不過剛剛平復,若是新得的這些地方復叛,則分身乏術,動搖根基,此策不行。”

這就涉及到一個消化的問題,曹操剛平息兗州,還未來得及完全消化。現在打徐州,主要目的就是敲山震虎,一步步徐徐圖之。哪料到青州也出兵了。

如果按照陳宮的策略,南取下邳廣陵,因爲地方太大,反而難以儘快消化,且陶謙不死,他就還是名義上的徐州之主,不得人心,不易歸附。

就好像新時代開國前期,鬼子佔據了我們大片地盤,卻因不得民心而叛亂不止是一個道理。

所以這個策略不是不行,而是不能儘快解決問題,即便佔據了廣陵下邳,在短時間內這些地盤並不能給曹操帶來好處,反而容易叛亂不斷,需要分兵鎮壓。

除非和陳暮的聯軍一起攻破了郯縣,殺死了陶謙,以朝廷詔令將地方所有主官換成自己人,纔有徹底消化的可能。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問題在曹操面前也出現過無數次,屠了徐州之後,給他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

包括劉備從新野南逃,百姓怕曹操屠殺,自發跟隨。還有下邳、廣陵大量百姓逃難江淮地區。後來佔據河北,屠了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衆,也有十多萬河北百姓逃到了烏桓。

因此雖然屠城是震懾敵人的不得已手段,但當時曹操確實有些不得人心。

現在也是如此,陶謙雖然在徐州沒幹什麼好事,治理比較差,讓目前的徐州各地都比較亂,但他對任內的豪強世家還是很慷慨大方,各郡主官也都是他的親信。

如果不先處理陶謙,而先佔領地盤,豪強世家作亂,對於曹操來說,確實個棘手的問題。

聽到郭嘉的話,陳宮又低頭苦思冥想起來。

程昱看着遠方的山川,淡淡地說道:“唯有儘快破了陶謙,逼迫他投降,才能名正言順地接手徐州。”

“嗯。”

郭嘉贊同地點點頭,說道:“只是如何逼迫他投降呢?”

程昱忽然止住身形,停下腳步,認真地看着曹操,拱手一禮道:“明公,昱有一策,倒是或許能奏效,然則此法貽害不淺,當得謹慎用之。”

“哦?”

曹操來了興趣,問道:“是何良策?”

程昱目光閃爍過一絲狠厲之色,低聲道:“長平之戰,武安君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天下驚懼,自此趙國一蹶不振,畏秦如虎,待到始皇之時,發動滅趙之戰,勢如破竹,毫無阻礙。”

曹操皺起眉頭,問道:“仲德之意是?”

程昱說道:“與敵時,若不能以力攻之,亦應以勢迫之。陳子歸興兵南下,欲與我們共分徐州,此時我們當以迅雷之勢攻下襄賁,兵進郯縣。若郯縣不能短時間內破,則抓郯縣與襄賁百姓,在城外盡屠之,以懾陶謙。”

盡屠之?

郭嘉稍稍顰眉。

陳宮則是滿臉的駭然之色。

古代屠城,可不是說屠殺城內百姓。

實際上根據當時史料記載,一地縣城,城中百姓其實不多,大部分百姓,都居住在城外的鄉野裡,散落在各地村莊。

比如一縣有十萬人,那最少有七八萬是住在縣外的各鄉亭村莊內,只有兩三萬是住在縣城裡。

所以要說起來,曹操在徐州屠殺了十多座城池,只殺了二十多萬人,其實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據,因爲野外的百姓住得太分散,沒有被他屠殺掉。

但程昱的意思是什麼?

是如果陶謙不投降的話,那就去抓捕郯縣和襄賁的百姓在城外當着陶謙的面殺了。

這就不止是屠城,而是屠縣了。

不愧是拿人當肉乾的狠人,而且沒有道德底線,程昱的手段確實是極爲血腥。

如果是劉備在這裡,估計已經忍不住要大聲呵斥程昱,將他臭罵一頓。

但令人覺得驚悚的是,曹操聽了程昱的話,非但沒有不滿,反而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頗爲意動。

“明公,不可啊。”

陳宮連忙勸阻:“昔日項羽屠齊,引得齊人紛紛叛亂。今日若屠了徐州,恐民心更加難以歸附。”

屠城作爲震懾敵人的手段,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用。

用得好的話,確實可以加速敵人投降。但如果用不好,像項羽那樣亂來,則後患無窮。

所以這其實也是把雙刃劍,陳宮並不是道德先生,只是覺得風險太大,要是沒控制好,恐怕會出什麼大問題。

然而曹操聽了二人的話,卻並沒有立即表達。

撫摸着自己的鬍鬚眺目看向遠方。

屠城嗎?

仔細想來,自討董伊始,天下之名,皆被劉玄德佔光。

自己除了得個討董的名聲以外,卻不得什麼大利。

世人恐怕皆以爲,我曹孟德,是個好惹之人。

如果能以屠城之策,一者震懾陶謙,儘快取了徐州。

二者,建立威嚴,讓世人知我曹操的厲害。

這或許,也不是一件壞事......

......

......

琅琊國,繒城。

陳暮這個時候正在做什麼?

他正在收買人心。

陶謙治理徐州以來,所任之人,多是讒匿小人,導致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徐州由是漸亂。

現在徐州就處於比較混亂的階段,各地豪強欺壓百姓,很多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打下繒城之後,陳暮就按照慣例,開倉放糧,懲處了一部分欺壓百姓的豪強,將田地還給百姓,以此宣傳青州之仁義。

打地主,分田地的事情他現在還不敢幹。

但藉着爲百姓做主,處置小部分豪強,瓜分他們的田地,再安撫大部分的豪強,以此收復民心,拉攏世家的膽子,還是有,而且很大。

各地百姓得了實惠,再加上青州宣傳仁政,讓隨軍搞宣傳工作的泰山書院政學院學子,深入基層百姓,一邊舉起洛陽朝廷的王道大旗,一邊給予百姓土地,很容易得到百姓的擁戴。

雖然漢末的百姓,基本不用當人看。除了劉備會看重他們以外,其他諸侯基本把百姓當豬狗一樣看待,只有世家豪強之類的大族,才能被其他諸侯看在眼裡。

不過陳暮屬於拉一派打一派,沒有一杆子打死。豪強世家們也不是鐵板一塊,總有內部分歧的時候。

所以他每到一處地方,先打聽清楚有哪些豪強欺壓了百姓,然後再找這些豪強敵對,且沒有欺壓的世家,相互勾結。由陳暮派兵處置那些壞豪強,由好豪強安撫地方,合作共贏。

這樣就能取得世家豪強與百姓的同時擁護,還能清理掉一部分蛀蟲,屬於雙贏的局面。

此時此刻,繒城被打下不久,開倉放糧。

陳暮站在倉庫邊上,不遠處熬着大鍋,百姓不僅能領到糧食,還能現場就能立即吃到熱騰騰的食物。

士兵們維持着秩序,政學院的學生在一邊大聲講着青州爲什麼出兵攻打徐州的原因,爲什麼要給百姓糧食,給百姓吃飯的原因。

一聲聲的仁愛,一聲聲的道義,都映入了百姓的腦海裡,讓這些底層平民,頭一次從那些爲禍天下的諸侯身上,感受到了什麼叫仁德,什麼叫愛民如子。

一名衣衫襤褸的乞丐,喝了粥之後,又領了不少粟米,感恩戴德地向發米的士兵下跪。旁邊還有人領他過去,登記造冊,詢問籍貫,家中還有多少人,看能不能幫他拿塊土地,以後不要再乞討爲生。

這世道百姓都要餓死,誰還管得了一名乞丐?

也有拉扯着孩子的夫妻,領到救濟糧後痛苦流涕,有士兵去詢問,才得知家中老人爲了節省點糧食給兒孫,前日餓死了,終究是沒有等來這一刻。

還有一名垂垂老者,端着一碗稀粥,乾瘦的臉龐像是飽經了無數風霜,緩緩走到陳暮的身邊蹲下,咕嚕嚕地喝起來。

陳暮看着這一切,以前大哥施粥的時候,那時還沒有覺得有何感觸,以爲不過是平常之事而已。

但現在自己親自做的時候,看着無數人在自己手中活命,雖不是什麼普渡活佛,救苦仙人,卻能夠感覺到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這或許,就是大哥所能夠感覺到的快樂吧。

他心裡想着。

“後生,你怎麼沒去領粥呀。”

身邊的老者打了第二份粥,也許已經是兩天沒吃過什麼東西,第一碗粥喝下去,有了幾分力氣,腳步加快了許多,手裡卻是端了兩碗粥過來。

他看着陳暮咧嘴一笑,缺了好幾顆牙:“看着粥挺多的,若是浪費了可惜,給你帶了一碗。”

“多謝老父。”

陳暮四下看看,周圍無人,確定老者是在對自己說話,便很恭敬地接過來,雙手捧住,學老者一般,蹲在地上。

《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如果是個陌生不認識的老人,可以稱呼爲老父。

因爲是戰時,爲了方便,陳暮就沒有穿什麼羽衣鶴氅,只是一身粗布短衣,老者還以爲是個臉皮薄不好意思去要粥的後生仔,順手幫他拿了一碗來。

老父笑呵呵地道:“快吃吧,一粒粟,一粒麥,一粒米,都來得不容易,可不能浪費咯。”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陳暮隨口應了一句。

老父睜大眼睛,上下打量着他道:“後生莫非讀過書?”

“倒也念過幾年。”

陳暮飲了一口粥,粥很溫,裡面甚至還加了一點點青州產的蔗糖,帶了絲絲甜味。

老父感嘆道:“你們這些讀過書的後生,可都是大才呀。現在青州的劉使君對我們百姓都極好,也應當是歡迎你這樣的讀書人,若能投效於他,必能有個前程。不像老漢,沒讀過書,只耕了一輩子地。臨老了,地也被縣裡豪強奪走,一家人無依無靠,險些餓死。”

陳暮心情略微沉重地說道:“如今青州大軍來了,朗朗晴空也就來了。以後老父也家中也會分田地,再也不會捱餓了吧。”

“是啊。”

老父仰起頭,低聲說道:“我快要老死了,死之前,能再耕幾年田地,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陳暮問道:“老父耕了一輩子地,就無甚積蓄嗎?”

老父微笑道:“本應是有些,只是見不得別人苦難,鄉鄰家中有時遭了事,需要救濟,也就救濟了,這些年到處打仗,常有餓着肚子的外鄉人來,能幫幾個是幾個。”

“可是救了別人,當有一天老父的土地被那些豪強奪走之後,老父也險些餓死了呀。還不如在好年歲,多攢些糧,賣了錢,荒年也能買點粟米。”

陳暮的臉色沉下來。

這是個好人。

一位很溫柔的老者。

可就是這樣的老人,那些地主豪強,也要搶走他賴以爲生的土地。

這世上,總不乏有壞到流膿的人,不僅沒有反省自身,還在不斷傷害別人,迫害那些淳樸、善良的勞苦大衆。

若世間道德敗壞如此,也就無怪乎常人總說,修橋補路無屍骸,殺人放火金腰帶。

也難怪後來壞人越多,好人越少。

聽到陳暮的話,老父只是平淡地笑道:“最近有西域僧來說什麼佛法,因爲施粥,我也去聽過幾次,說什麼好人會有好報,以前我不信,現在信了。如今青州軍不是來了嗎?那些豪強也被打倒了,好日子會來的。我種了一輩子地,什麼都不懂,只會種地,但我知道青州的玄德公是仁義君子,他可以保護我們,你看我現在不是還活着?也許將來有一天,我也能看到我志向成功的一日。”

陳暮知道現在徐州因爲笮融而佛法昌盛,倒也沒有在意,他又端起碗喝了一口粥,笑着問道:“老父還有志向?”

“自然。”

老者頓時自豪起來,高傲地道:“我以前種地的時候,發現一株粟苗長得格外旺盛, 因而將此苗種子留下來,細心呵護。第二年,它的籽果然長得又大又好,結出的粟米也比別的粟多很多。”

“於是我就在想,如果我能一直把這些粟種養好,終有一天,它會長得比我還高,比我還大,結出的粟米,可以養無數的人。”

“所以我的志向,便是有朝一日,能在這粟下乘涼。”

“後生,你是不是覺得我這志向殊爲可笑?”

“可我便是這般想的呀。”

“若是以後我老死了,還有我的子子孫孫,他們會繼續地養着粟種,讓它一年一年,變得又高又大。”

“等它長大了,結的粟米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糧食也會越來越多。”

“也許將來有一天,那一畝地,便能產數十石糧,這樣這世間,就再不會有人餓死了。每個人都能活得很好,孩子們,也不會還沒長大,就夭折了啊。”

陳暮端着的碗,忽然愣住。

擡起頭,仰望天空。

那天邊。

不知何時多了一抹絢爛的霞彩。

美得像是一場夢。

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六章 觀察第四十章 表功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十章 天子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二十章 儒生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四十一章 援軍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
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六章 觀察第四十章 表功第八十二章 計中計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第二十四章 聽四叔的話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七十三章 投石問路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十章 天子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二百零六章 感情牌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章 一十八路諸侯響應號召第六十四章 把曹操往南逼第八十章 平青州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二十章 儒生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章 唯一的光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六十六章 呼朋喚友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八十五章 炮!第一十六章 互相算計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七章 巡視地方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四十一章 援軍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六十九章 崩潰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二百七十六章 我愛你們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