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

“哦?函谷關拿下來了,下一步要兵進弘農縣?”

十一月,青州樂安郡,正在海邊看海的陳暮接到了關中來到戰報。

看着手中的戰報以及劉備後續的行動方針,陳暮輕笑一聲,搖搖頭,他就知道老大哥會這麼做。

跟老大哥相處多年,陳暮太瞭解劉備。

實際上劉備之所以會選擇輕兵冒進,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冬季天冷,劉備軍新到了一批中式棉衣裝備,禦寒能力比之董軍強得多,有了冬季作戰多條件。

二是老大哥一心向漢,牽掛着長安的天子,想要儘快除掉董卓,匡扶漢室,有些着急。

三是洛陽到長安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到那麼遠,滿打滿算,也不過四百多公里。換算成漢朝的距離,就差不多是一千里左右。

這段距離以每日行軍五十里來算,大概要二十天左右,哪怕等後勤補給,差不多三十天,就能殺到長安。

此時依舊是冬季,雪未化,關東聯軍依舊有裝備上的優勢。董卓就算知道關東聯軍殺過來了,但大概率還是難以準備起那麼多軍隊冬裝,無法與關東軍抗衡。

反倒要是聽田豐的,再磨蹭個兩三月,就到一二月春天了,雪化了,天氣回暖,那麼關東聯軍到棉衣優勢就蕩然無存,更加陷入苦戰。

所以從當時到角度來說,劉備曹操他們之所以這麼選擇,完全不是什麼降智低能行爲,反倒是非常高明的戰術。

正如德國閃擊波蘭,不就是因爲德國全機械化部隊,波蘭還是一戰遊騎兵,有裝備領先嗎?

但有一點肯定也算是兵行險招,漢末畢竟不是二戰,步兵走路也不是機械化部隊可以開車,一旦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關中,戰線確實會拉得很長,那麼後面的補給問題,就是個老大難題。

像後來李世民徵高麗,七月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都快打到平壤了,結果到第二年九月份天氣開始變冷,士兵難以繼續進攻,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導致補給困難,迫不得已退兵。

而且過了函谷關後,還有弘農縣、湖縣、華陰縣、鄭縣等多處險要關隘。

看谷歌地圖的話你就會發現,過了函谷關就是一處小平原地區,在後世,這裡屬於靈寶市西閻鄉。

而在漢朝,這裡就是弘農縣,又名恆農縣,爲弘農郡的治所。

這地方,就是一路往關中去的唯一一塊平原。

過了弘農縣後,後面的湖縣、華陰縣、鄭縣等,都處於茫茫秦嶺之中,道路艱難險阻,一不適合大型作戰,二不適合騎兵作戰。

公孫瓚的幽州騎兵,在這裡跟擺設沒什麼區別,需要進入關中平原纔有用武之地。

所以三十天殺入長安,其實是理想狀態。

如果沿途的郡縣拼死抵擋,劉備無法短時間內攻克這些郡縣,那麼最終還是會回到原點。

既,在無法快速攻下的情況下,只能一步步前進。

因此站在戰略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實際上田豐的穩紮穩打確實是正確的策略。

至少步步爲營,贏了就繼續去闖下一關,輸了也不至於潰敗,退回上一關繼續駐守等補給就行。

但從戰術角度上來考慮,劉備曹操他們的打法也不是完全行不通。

利用冬季作戰對於董卓的不利,利用各郡縣守軍沒有想到聯軍敢於發動冬季作戰,可以勢如破竹一路打入關中。

運氣好的話,一路望風而降也說不定。

通俗對比來說,田豐的策略上荀彧諸葛亮式的穩健陽謀型,劉備曹操他們是郭嘉賈詡式的詭譎奇謀型。

正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有程咬金的莽夫三板斧。

如果能夠在冬天儘快三板斧砍下去,把董卓砍死,那一切都好說。

要是三板斧沒有把董卓砍死,讓他勉強擋住了,那就是三刀結束,你不結束我結束。

所以這一戰,至關重要的地方,就在於董卓能不能擋住這三板斧。

“去,把這份東西送去臨淄給鄭君。”

陳暮招來侍從,讓他去把戰報送去齊國,交予鄭玄,完善一下《討董記》的內容。

當然,假如這一戰劉備失敗了,那肯定不能寫是他的策略失敗。

單單渲染一下董卓的殘暴就行,不然世人就有可能指責劉備輕敵冒進,是他害得這次討伐董卓失敗,取得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所以將來書寫出來,還是得陳暮研究,經過一定刪減之後,再發表出去。

主要還是以宣揚劉備的光輝形象爲主,塑造一個不畏艱險,屢敗屢戰,敢於與邪惡勢力做鬥爭的英雄人物。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這海好美!”

等陳暮處理完事情,羅敷披着白色狐裘,蹦蹦跳跳地跑過來。

“喜歡嗎?”

陳暮笑了笑,遠處海浪翻滾,雖是隆冬十月,按照陽曆就是十一月,海邊陽光暖暖照射,徐徐海風輕撫,沁人心脾。

“喜歡。”

羅敷穿着白紗長裙,手裡拎着鞋,羅襪生塵,潔白的腳踩在沙灘上,踩出小巧玲瓏的腳印。

陳暮笑着摸了摸她的腦袋:“那這片大海,就送給你了。”

“啊?”

羅敷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小嘴張成O型,羞澀道:“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陳暮遙望着大海彼岸,我要全世界都知道,這片東海,被你承包了。

“哈哈哈哈。”

羅敷捂嘴偷笑道:“這算是郎君給我的聘禮嗎?”

“不算。”

陳暮輕輕將她相擁在懷裡。

和羅敷的婚事已經定了,明年年初。

聘禮已經下了,秦家莊的人,也都紛紛開始搬遷到了青州。

畢竟亂世將至,各地豪強世家甚至底層百姓,都已經能夠感覺得到變化。

治安開始變差,生活更加貧困,山賊強盜逐漸變多,世道不好,首先會從各地的治安與生活環境中體現出來。

在這亂世之中,能找到一個喜歡自己,並且自己也喜歡的女孩不容易。

年紀越大,也更希望有個家。

這樣。

或許也會明白什麼叫責任,什麼叫負重前行。

看着遠方的天空,陳暮心裡想着。

......

......

樂安的海邊如今密密麻麻,全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曬鹽場。

不止是樂安,包括東萊的海邊,同樣是如此。

蓼城縣,位於今山東省利津縣南,也就是黃河的出海口,利津縣在黃河北岸,而如今的蓼城縣在黃河南岸,古今兩縣,南北對稱。

自從漢孝康帝去世之後,陳暮就已經開始在青州佈局。

首先是賺錢,以蘇雙張世平爲代表的商業集團大力發展商業渠道,不僅與天南海北的各路商團都有交集,還有青州周邊地區,各大世家、豪強、財團等等。

既然溝通了銷售的門路渠道,那麼大力發展商品也是必不可少。

之前青州主要出口糧食爲主,但隨着戰亂將近,糧食作爲儲備物資,必須減少出口,那下一步當然就得發展取代糧食得商品出來。

古代最賺錢的生意是什麼?

糧草和鹽鐵。

民以食爲天,所以食物是首位。

而鹽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是次位。

漢朝百姓用鹽以井鹽、池鹽爲主,海鹽需要用水煮,春秋齊國時雖然靠海鹽富強一時。

但那是因爲春秋時整個中國的人口也就那麼一千萬人不到,各國的井鹽加上齊國的海鹽,產量低可以滿足需求。

到了漢朝大一統,人口劇增,海鹽的低產量就沒有意義,所以漢朝就開始大量發掘井鹽、池鹽等。

只是相比於明朝以後,食鹽依舊緊缺,如果能夠大量生產食鹽,將爲青州帶來巨大財富。

畢竟食物是生活必需品,鹽同樣也是。

陳暮用宋朝纔會出現,明朝纔會普及的曬鹽法,在山東沿海邊境大量鑄造鹽田,經過今年一年的努力,收穫了大量粗鹽,成噸的白色有雜質的鹽塊被送入海邊倉庫。

這些鹽塊取出來後,後面的工序其實就跟井鹽和池鹽的工序差不多,都要通過水煮,過濾等方式,去除雜質,變成精鹽。

也許有人說,既然這麼麻煩,爲什麼不直接搞井鹽池鹽,豈不是少了一道工序?

但先不說山東本身就不產井鹽池鹽,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單說海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東西。

做海鹽耗費的只有人工成本和糧食成本,漢末天災人禍不斷,無數人流離失所,只要給口飯吃,根本不缺工人。

所以哪怕多一道工序,海鹽依舊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陳暮陪着羅敷去樂安看了海,就讓秦家人送她回了臨淄,接着在荀彧氏儀孫紹簡雍孫乾等人的陪同下,視察了東萊郡的鹽田情況。

在漢孝康帝駕崩之前,陳暮就已經在青州做了實驗鹽田,先檢驗曬鹽法是否真的有效。

畢竟相隔千年,誰也說不好這中間會不會有什麼差距。

不過經過實驗,曬鹽法肯定是有效的。

區別只是在於因爲工業水平較低,製取方法沒有後世那麼快。

可能從曬鹽到出粗鹽,需要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中間如果遇到下雨天氣,還得把鹽水引入鹽田旁邊的蓄水池裡躲雨,等雨過後再用虹吸效應引回鹽池,很麻煩。

所以在初平元年,也就是今年一整年中,整個樂安與東萊二郡靠海,都開始進行食鹽屯田。

現在看來,取得來顯著效果。

這也正常。

往後推兩千年前,我國海鹽的主要來源,就是來自於山東。

往前推八百年,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就是靠着海鹽富甲天下。

現在陳暮不過是承上啓下而已,不算創新,頂多算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一點後人的智慧而已,並不算什麼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之類的玩意兒。

“我這句話,你要記錄下來。要想富,先修路。我青州山脊不算多,多丘陵和平原,大路和主道也還算好修建,鹽做出來,是要給青州百姓用,同時還要賣去別的地方,路不好,就是耽誤銷量,你們明白了嗎?”

陳暮身邊人環繞,發表着重要講話。

氏儀作爲合格的秘書,立即動筆在一旁記錄起來。

孫紹簡雍孫乾等人聽的頻頻點頭,表示已經記在心裡,以後會辦。

荀彧聽了之後,提出意見道:“尚書令,修路是一件大工程,青州是否有足夠的錢來修路呢?”

陳暮笑着搖搖頭:“沒有。”

“那......”

“所以飯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邁。”

陳暮緩緩說道:“今年各地鹽田產量都還不錯,先用來平抑青州鹽價,滿足百姓需求,然後擴大生產,再拿出來賣錢,有錢,才能修路。”

荀彧若有所思地道:“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得太粗暴,力道太大,或者步子邁得太大,容易傷到自己,說的是不是這個道理?”

“不錯。”

陳暮看着海邊的實驗鹽田,說道:“修路是爲了讓鹽賣得更好,可現在我們手裡只有商品而沒有錢,那就先辛苦辛苦,用最原始的辦法把商品賣出去,等有了錢,再完善它的配套設施。”

萬事開頭難,鹽田雖然前幾年就已經試驗做得很好,順利產出了鹽。但直到今天才開始大規模推廣,可以說之前一直是在付出,而沒有任何回報。

現在青州在打仗,財政壓力也大,沒有錢修路。那就只能發揮最原始的辦法,用人工將鹽揹出去,等有了錢,再考慮修路。

路修好了,就可以跑馬車,人也能推板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因爲道路不好,難以大規模運輸。

“我明白了。”

荀彧點點頭,經濟學道理他不懂,但任何道理只要不說得那麼玄妙,說話的方式簡單點,聰明人都能領會得通透。

陳暮又道:“荀子曾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古人因爲人跑不快,馴服了馬匹,替我們代步。因爲路遠,發明了船,順着河流飄蕩。所以發明創造,纔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你們明白嗎?就是能夠產出的方式,先古時期,我們刀耕火種,到了春秋時期,我們慢慢學會了用牲畜耕田,用犁耕田,讓鐵變成鋤頭,這就是提高了生產力。我們只有繼續發明,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可是我感覺發明的東西,已經被先賢們發明完了,已經沒有什麼可發明的了怎麼辦?”

簡雍摸着腦袋,想想自己會發明什麼,發現自己什麼也發明不出來。

陳暮笑道:“那是因爲你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哦?”

簡雍不服氣道:“難道子歸有天賦?”

“還行還行,會億點點。”

陳暮謙虛地點點頭。

簡雍笑道:“那就把你發明的東西取出來瞧瞧。”

陳暮看向氏儀,問道:“我之前讓你們做的腳踏車做得怎麼樣了?”

氏儀點點頭:“已經做好了。”

“有成品否。”

“使君問得正好,那東西我甚是喜歡,剛巧帶了一臺來。”

氏儀向遠處的侍從招招手,侍從領命而去。

過了片刻,他就推了輛自行車過來。

這車前輪巨大無比,後輪極小,像個大頭娃娃。

但不管是現在還是歷史,世界上第一臺自行車,確實是這模樣。

因爲自行車的傳動鏈條必須要有一定工業能力才能製造,靠純手擼是很難擼出幾百個一模一樣的鐵片。

所以只能前輪驅動,將踏板按在前輪上,帶動後輪滾動,在省力方面比後世正常自行車差很多。

不過其它東西,在古代就很容易製造了。

輪胎用動物皮革縫製,打氣也簡單,風箱原理大家應該明白,同樣原理弄個小型風箱打氣筒足矣。

其它的車架,車軲轆,直接鐵匠手擼出來,基本沒有什麼製造難度。

“這就是我發明的東西。”

陳暮指着那自行車說道。

衆人圍攏上去,簡雍納悶道:“此物有何用?”

“去試試。”

陳暮讓推車過來的侍從上車演示。

那侍從有經驗,翻身上車,用出吃奶的力氣開始蹬。

雖然前面比較困難,但速度起來之後,很快就在海岸邊的草地上撒歡一般奔馳起來。

由於前後輪大小不一,而且是前輪驅動,無法做到在山坡上如履平地,但在平地上,還是能跑得飛快,比人走路快得多。

“這......”

簡雍看得目瞪口呆,不得不心悅誠服地道:“子歸之才,我不如也。”

“呵呵。”

陳暮輕笑一聲,說道:“前人說學無止境,如果只把古人留下的東西學完就滿足,那永遠都不能進步。而且先人都能發明創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爲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這一步,讓下一代生活變得更好呢?”

“使君之言,真如神音入耳,令人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氏儀快速地寫下來, 邊寫邊道:“我一定要記錄下來,將來說不準也會變成如《論語》一般的經典。”

“哈哈哈哈。”

陳暮打趣道:“你呀,少拍馬屁,多幹實事,還有你們,都是如此,知道嗎?”

“明白。”

氏儀孫紹孫乾等人都鄭重地點點頭。

“不過我的人力是有限的,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暮倒是忽然想起了那些民間發明家,比如馬鈞,那可是個人才,便沉吟道:“傳令全州,官府鼓勵百姓多發明創造,若發明的東西真的對百姓有益,對提高生產力有幫助,官府將大力獎賞。”

“具體如何獎賞呢?”

氏儀詢問。

陳暮道:“自然是看發明的東西好處有多大,若能惠及天下,即便是賞千金,亦是不無不可。”

“我明白了。”

氏儀點點頭,這些事情他會去找沮授來商量具體獎賞等級。

“你們也要多想想,看能不能發明創造,不管是能不能做出來,都要大膽地發揮你們的想象力,比如發明一個天上可以飛的東西,哪怕它無法實現,說知道再過幾百年,它就能真的出現呢?”

“唯!”

荀彧氏儀孫紹孫幹簡雍等人拱手遵命。

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四十章 鳴金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五章 賄賂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請假條。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十章 天子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七章 定徐州(2)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九章 規劃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
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七十八章 收降四將第四十章 鳴金第六十一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一十五章 破徐州,便在今日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五章 賄賂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請假條。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十章 天子第一十七章 盜掘陵墓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麼回事?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國來朝第六十五章 我有一策救玄德第七章 定徐州(2)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一十八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二百七十九章 袁紹之死,禪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四十一章 援軍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九章 規劃第六十二章 關中大勝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七十四章 廢帝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章 雖非同胞,情同手足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二十一章 出使呂布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四章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