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

青州大軍南下,奉洛陽皇帝之命,討伐陶謙。

雖然劉虞這個皇帝屬於趕鴨子上架,半強迫半無奈地上了帝位。

但天下一半的諸侯,再加上洛陽諸多公卿認可,那麼他就是如假包換的正統皇帝。

而且當初劉虞登基的時候,陶謙也是承認的,還上表請封,他這個徐州牧也是劉虞所賜。

但轉眼陶謙就背刺盟友,特別還聯合袁術這樣不承認朝廷的叛逆一起攻打兗州。

這是什麼行爲?

說是犯上作亂也不爲過。

所以當前年劉備曹操同時給洛陽發的奏摺被送到劉虞面前的時候,劉虞也是很快下達了罷免陶謙,讓他進京受廷尉調查處置。

只不過當時洛陽朝廷最大的敵人還是冀州王芬立的僞帝,劉備公孫瓚的兵力也在和王芬交戰,曹操則被打殘了,孫堅還在跟袁術糾纏,一直沒有時間管陶謙而已。

但沒有時間管他,就不代表什麼事情都沒有了,雖然陶謙後來也曾經向洛陽進貢祈求原諒,然而從法理上來說,陶謙這個徐州牧,其實從前年攻打曹操開始,就已經被撤掉了,他名義上已非徐州之主。

現在劉備依舊沒時間處理他,曹操則趁着這個機會想奪了徐州,陳暮也只能率領青州勉強擠出來的兩萬大軍南下,相當倉促地來應對此事。

“曹操?”

郯縣城外,陳暮一個人在營中細細思量。

曹操這次來徐州的目的,可不就是想奪徐州嗎?

屆時坐擁兩州之地,就擁有了和袁紹劉備相同的實力!

想法倒是挺好,可惜呀......

陳暮笑了笑,可惜這一切,早就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

既然你敢來,那作爲多年老友也不能小氣。

便是再讓你半個徐州,又能如何?

孟德兄呀孟德兄。

希望這半個徐州,以後你會待得慣。

陳暮走出營寨。

遠處郯縣城下,曹軍亦是同樣升起了營盤。

在郭嘉的勸說下,曹操最終放了兩縣百姓,率領大軍來到了城下。

密密麻麻的軍隊進進出出,輔兵擡着木材,工匠開始切割,一排排柵欄豎起,各種拒馬、鐵蒺藜、陷馬坑在營門口布置。

建造營寨不是一兩天的事情,當初袁術和孫堅之戰,一天的時間,幾乎只能造一點柵欄而已。

像瞭望塔、雲臺、拒馬、陷馬坑、各類營盤佈置擺放,都有規矩,即便是訓練有素的大軍,想要建造一個完整的營盤,可能需要十天半個月。

曹軍那邊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建造,陳暮這邊同樣也是如此。

此時此刻,曹操也在眺望此處。

歷史上他攻打了郯縣兩個月不能攻克,因爲糧草不多撤兵,

在回去的路上,順手屠了三座城池震懾陶謙。

現在還未開打,曹操的糧草也還算充足,因此也樂意跟着陳暮看看情況。

“那陳子歸,當真說有辦法破了城池?”

曹操對郭嘉詢問。

郭嘉雙手籠在袖子裡,目光卻是看向遠處三四里外的郯縣。

作爲徐州治所,郯縣城池規格要比一郡之地的治所稍高,比長安洛陽這樣的首都稍低,高有三丈,接近七米,絕非一般的兵力可以攻破。

“他是這麼說的。”

郭嘉點點頭。

曹操嗤笑道:“莫非又是用發石車?”

“應當不是吧。”

郭嘉站在草地上,此地已是城外,常有人走,草地十分稀疏,風一吹,捲起濛濛塵土。

在塵土當中,隱約能看見遠處城牆之上,升起了無數的頂板。

頂板的作用是在步兵攻城的時候,阻礙雲梯和攀登梯子的士兵上城牆用的,但現在全都豎起來,斜着掛好,還有爲城牆上士兵擋箭和投石車的功能。

雖然不一定能擋得住投石車的攻擊,可會極大地減少投石車的緩衝,除非用常規戰爭中的辦法,先用井闌將弓箭手推過去,靠近城牆利用火箭點燃頂板,不然的話,投石車的作用會被削弱不少。

“不管陳子歸是用什麼辦法,我們都不能走。”

曹操眯起眼睛,沉聲道:“雖然震懾陶謙,逼迫他投降的計策失敗了。但也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徐州歸了劉備,至少我們得取半個徐州。”

“嗯。”

郭嘉說道:“我也是這般作想,如今孫堅與袁術交戰,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汝南、沛國南部,陳國與樑國是他的根基,不好輕動,但魯國懸在北面,孫堅也從未管過,我們若能取下,則可以與彭城下邳廣陵相連,屆時再將泰山郡奪下,則大勢已成。”

“善!”

曹操滿意地點點頭。

歷史上他是從東郡起家之後,雖兩徵徐州,但只是把徐州打殘,並沒有佔領。

那時他的策略是打退了袁術,佔據了豫州。坐擁了兗豫二州之後,他才真正開始壯大,有了與袁紹一較高下的實力。

但現在豫州被陳暮埋了個雷,孫堅擊敗了袁術,佔據了此地。

因此現在曹操幾乎不可能南下,只有東進一條道路,以陶謙無故攻打過他爲由,名正言順地討伐,等佔領徐州之後,再考慮下一步。

不得不說,雖然是無奈之舉,可也是曹操唯一的出路了。哪怕現在陳暮過來攪局,他也必須拿一部分地盤再說。

否則的話,一直被困在兗州,周圍還都是沒法去打的人,曹操就真的要被困死在這裡。

這邊兗州軍和青州軍都在緊鑼密鼓地修築營寨,那邊郯縣陶謙則十分着急上火。

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來了,他能不急嗎?

爲此他已經召開了數次會議,與自己麾下的謀士商討對策。

“你們說說,倒是拿個章程出來呀。”

府邸之中,陶謙跪坐在堂上,看着下面幾人,急急催促。

他之所以這麼着急的原因,也是因爲曹操和陳暮進攻選的還真是時候。

此時夏糧還沒有收上來,城內用的還是去年的冬糧,哪怕存貨還不少,可他是三萬大軍在吃。

陶謙不是沒有打過仗,所以倒也有兵力佈置,城內三萬人,厚丘五千,羽山沭河附近亦安排有一萬人的營寨。

三路人馬以掎角之勢,做出防守姿態,不管那邊被攻擊,都能夠迅速做出應對。

但總計四萬五千大軍,每日糧草消耗無數,加上夏糧未收,頂多堅持八九個月,一年半載的時間,糧草就要吃光。

因此只要兗州軍和青州軍不急着進攻,跟他耗下去,到最後陶謙甚至只能和對手在野外決戰。

曹操只領了兩萬人馬,就把他打得丟盔棄甲,更別說現在還有兩萬青州軍。

所以現在陶謙像是熱鍋上的螞蟻,被逼得已經不知所措。

“明公莫急,總有辦法的。”

曹宏連忙安慰。

陶謙氣道:“敵人都打到城下了,旬日之內就要攻城,難道等城破之後,再想出辦法來應對嗎?”

“額......”

曹宏滿臉尷尬。

麋竺麋芳兄弟則一臉漠然。

唯有陳登沉默不語。

除了他們幾個親信以外,孫觀尹禮二人也在此。

如今曹豹作爲徐州第一大將,領兵屯於羽山,呂範則屯兵於厚丘,現在城內只有孫觀尹禮張闓等人可用。

孫觀因爲之前曾經力拒曹操立功,被升爲都尉,都尉並不算高級武官,但也屬於中級軍官。

陶謙可沒有劉備開府儀同三司可任命官員的權力,而且劉備忠於劉虞,劉虞也很欣賞他,所以劉備上表封將,都被允許。

反觀陶謙則屬於叛亂,劉虞自然不可能敕封徐州官員。所以他任命的官,基本都是州牧職權範圍之內。

如曹豹只是騎都尉,相當於將軍。而孫觀尹禮張闓等人,則是屬國都尉,相當於校尉。

其實陶謙治理徐州多年,實力應該沒有那麼差纔對。

但此時已經六十多歲,年老力衰,能力也只是中等,根本不能完全控制整個徐州。

像笮融,薛禮這些人都不服從他,廣陵下邳一帶不少草頭王,以至於陶謙只能郯縣,沒辦法南下利用戰略縱深進行抵抗。

現在青州軍和兗州軍來勢洶洶,陶謙已經無路可退,自然是着急上火,看着衆人鴉雀無聲,惱怒道:“平日裡爾等自吹有經天緯地之才,如今大敵當前,卻束手無策,吾要爾等還有什麼用?”

見到他真的發火,陳登也不得不硬着頭皮,站出來說道:“明公,我倒是有個辦法,只是......”

“只是什麼,快說。”

陶謙連忙道。

“只是此策需要明公親自去一趟青州軍營。”

陳登咬牙說道。

陶謙頓時就眉頭緊皺起來。

曹宏馬上道:“陳元龍,你這是何意?莫非是想讓明公投降於那劉玄德?”

親自去敵人軍營,除了投降以外,還有別的可能嗎?

你要說是去和談,傻子都不信。

哪有主君親自去商量和談的,到時候敵人直接把你扣住,哪還需要和談,直接就能取了徐州。

然而正當陶謙準備大發雷霆,怒斥陳登的時候,麋竺卻說道:“元龍既然提出計來,自然不可能是投降青州,許是有別的妙計,不妨說說。”

陳登苦笑道:“其實這計,就是投降青州。”

“.........”

麋竺無語。

本來是看你同爲徐州大族,幫你個臺階下,你怎麼打我臉呢?

“陳元龍,你這是要背主!”

曹宏跳了起來。

曹家陳家麋家都是徐州最頂尖的大家族,以前陳家第一,麋家第二,曹家一直被他們壓制。

後來陶謙來了,曹宏曹豹受陶謙寵信才翻身,現在自然不能讓陳家再起勢。

不得不說,曹宏也不愧被史書寫爲讒匿小人,都到這個地步了,居然還在想着勾心鬥角。

然而不等他再次呵斥,陳登就說道:“此計,乃二桃殺三士之計也。”

“說下去。”

陶謙見他似乎真有什麼妙計,馬上開口讓他把話說完。

陳登就繼續道:“明公想想,曹操現在的位置,處於中原腹地,南北相連之處。他的北面是袁紹,西面是司隸,東面是劉備,南面是孫堅。”

“袁紹司隸劉備這三方,借曹操幾個膽子,他都不敢攻打。”

“至於南面的豫州,孫文臺,江東猛虎也。擊敗袁術,經營豫州已有二載,實力不比曹操弱,曹操若是攻打他,則兩敗俱傷,所以唯有東南我徐州,可以攻略。

“當今天下,北方戰亂不休,袁紹公孫瓚劉備三人攻伐不斷,青州的主要兵力,也都在北方。”

“因而曹操得了兗州,立刻就東進,名義上說是爲報此前明公攻打之仇,實際上則是爲了趁北方三方僵持,無暇南顧的時候,儘快奪取徐州,以壯大實力。”

“而陳子歸領兩萬青州軍南下,說是幫助曹操攻打明公,實則是爲了扼制曹操發展,不能坐視曹操壯大,以免將來養虎爲患。”

“所以他們二人真正目的,就是爲了得徐州。”

“若明公此時前往青州軍軍營,向青州請降,說是願降劉備,將徐州交予他。明公想想,那曹孟德,會如何呀?”

說到最後,陳登已經抑制不住,嘴角微微露出一抹笑意。

曹操和劉備怎麼想的,他這些天也算是想明白了,一個是想東進打開局面,一個是想南下打開局面,都不願意被困住。

那麼徐州就成了他們二人爭奪的焦點,誰能先拿下徐州,誰就能在未來佔據擴大地盤的主動。

問題在於徐州只有一個,現在徐州還沒到手,你們還能聯合在一起。

若是陶謙投降,那徐州的歸屬,豈不是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到時候,兩人大打出手,陶謙坐山觀虎鬥,笑看他們被耍得團團轉,等到二人兩敗俱傷,再出手收拾殘局,到時候笑到最後的,還是陶謙。

在陳登看來,這個計劃的可行度很高,因爲他覺得自己已經完美地把控住了敵人的心態。

然而就在他得意之際,陶謙卻猶豫不決。

唯有麋竺頗爲疑惑地道:“爲什麼要投降於青州?按理來說,青州不願看到曹操壯大,徐州在誰的手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能在曹操手裡,這樣投降曹操,豈不是才能讓他們兩方打起來?萬一投降青州,曹操畏懼於青州實力,退兵了怎麼辦?”

陳登搖搖頭道:“曹操不可能退兵的,徐州是他唯一的機會,若是放棄,將來等北方戰事平定,那下一個被吞併的就是他。所以他必須要尋找出路,且曹操爲人殘暴,若是明公進了曹營,恐怕難以出來啊。”

“難道去青州軍營寨,吾就能安全出來嗎?”

陶謙這個時候的臉色已經很黑了。

但陳登卻沒有注意到,依舊沉浸在自己的計策中,繼續說道:“劉玄德素以仁德,明公若是投降,他必不敢害。”

“哼!”

陶謙大怒, 指着陳登喝道:“我原以爲是什麼好計策,哪知道居然是我屈膝投降,陳元龍,我看你是青州間作吧,來人,把他關起來!”

“啊!”

陳登當時就傻眼了。

這二桃殺三士之計明明這麼完美,不用就算了,憑什麼懷疑我是間諜?

然而陶謙根本不給他申辯的機會,直接讓人把他押下去。

哪怕陳登大喊大叫,祈求陶謙讓他解釋,陶謙也不聽,冷眼看着他被抓走。

等到陳登被士兵拖下去後,陶謙還餘怒未消,冷哼道:“投降之事,再不能議,明日我將親自上城督戰,必然擊退來犯之敵!”

說罷轉身離去。

看着他離去的背影,麋竺細細思索。

陶謙這人對權力慾望很大,看來即便兵臨城下,也沒有讓他醒悟過來呀。

搖搖頭,轉身出門。

衆人都離開了。

孫觀尹禮二人出了州牧府邸,相視一笑。

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章 弔唁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三章 盧植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請假條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請假條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九章 壽誕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請假條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設想的道路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請假條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八章 取死之道
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五十章 弔唁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三十章 天子閱兵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三十二章 關羽的眼鏡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一百九十一章 總有一處門會打開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二百零八章 一觸即發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三章 盧植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五十四章 萬里長征第一步!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請假條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五章 善與惡的抉擇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三十八章 夾擊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二十章 地暖經濟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七十六章 界橋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請假條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計!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十六章 試探第九章 壽誕新書發佈了,九荒聖師,求大家收藏推薦一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十二章 一口雞湯第二十三章 南陽之戰(完)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請假條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請假條第六十六章 曹操未曾設想的道路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請假條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八章 取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