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曹操的立場

其實劉備並不喜歡這樣的排場。

歷史上他在益州稱帝之後,因關羽之死發兵東吳,所過之處,皆是跟從前一樣,隨軍與士兵同甘共苦。

但當時的情形跟現在有很大差別,當時劉備還不強大,地位也不是很穩固。

因此講究也沒那麼多, 以前怎麼樣後來還是怎麼樣。

而如今他是名正言順從劉虞手裡接下來的帝位,根基穩固,勢力龐大,很多東西都要講究一個排場和禮數。

即便是他不想這樣,朝廷一些官員也必須時時刻刻糾正,因爲這屬於禮儀的一種。

帝王得有帝王的威嚴。

這是一種權力, 同時也是一種束縛。

否則的話,像太常卿這樣掌管禮儀和祭祀的官員,就會站出來說教他。

事實上這個排場已經算是極盡壓縮了。因爲按照蔡邕寫的《獨斷》中記載, 帝王儀仗又稱爲滷薄。

滷薄規模分爲大中小,有大駕、法駕以及小駕,即便是規模最小的小駕,也有上千人跟隨,而規模最大的大駕,有數萬人跟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備現在只有幾百儀仗隊跟着,已經算是漢朝皇帝出行的時候,規模非常小的隊伍。

馬車前面有執金吾開道,這些執金吾便是天子衛隊,侍衛統領便是許褚,明晃晃鋼甲耀人眼目。

在抵達曹操隊伍約二十多丈處的時候,最前面的執金吾衛隊左右讓開,露出六駕馬車。

劉備就坐在馬車上,因爲有巨大的傘蓋, 也就是他幼年時曾說要羽葆蓋車的那東西,因此他整個人都籠罩在隱隱當中,並沒有被太陽曬到。

如果站在車下跟劉備說話, 由於俯視和仰視角度的問題,就會感覺到一種十分強大的天子威嚴,居高臨下,壓迫而來。

雖然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氣勢、威壓這種東西,但上位者的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壓迫力,令人喘不過氣。

但劉備卻並沒有坐在馬車上居高臨下地跟曹操對視,而是緩緩站起身,向着許褚招招手。

許褚略微猶豫,扭過頭看向另外一位侍從,那侍從便牽着一匹白馬過來。

的盧馬。

劉備走下車,他沒有穿天子服袍,而是一身鎧甲,腰懸雙股劍,乃是將軍打扮。

輕撫着一絲不染雜塵的馬頸,的盧同樣親暱地用腦袋噌着劉備的手,一個翻越, 便輕鬆跳上了馬背。

雖然久不親自上戰場,但曾經的那種熟悉感還在。

“陛下......”

許褚猶豫道:“不要犯險。”

劉備笑了起來,說道:“仲康放心, 朕自黃巾以來,經歷大小戰不下百次,猶有何懼之?你跟在我左右便是。”

“唯。”

許褚見勸不動,只好跟隨。

遠處同樣警惕的還有典韋,作爲曾經劉備的保鏢,雖然已經成長爲獨自領軍的大將,但依然關注着劉備的安全。

幾乎是在劉備棄了馬車自己過去之後,典韋一時心急,直接提着兩隻短戟奔跑了過來。

“大兄。”

曹洪注意到遠處典韋獨來,怕敵人有詐。

曹操擺擺手:“無妨。”

此刻劉備坐上了的盧馬,雙腿輕夾馬腹,的盧踏步前進。

雙方距離約二十多丈,也就是五十多米,還是有點遠,劉備命令儀仗隊留下,自己與許褚過去。

見此情形,曹操也命令自己麾下士兵原地別動,讓曹洪跟隨自己,二人迅速靠近。

很快兩人就在中間相會,隔了約三丈距離,停下腳步,目光對視。

“孟德!”

劉備坐在了馬上,眼中情緒複雜,看着曹操。

自十八路諸侯討董,其中十餘路諸侯在董卓逃遁關中時,全部撤離之後,他曾經以爲曹操孫堅鮑信公孫瓚是最後忠臣於大漢的關東諸侯。

只有他們四個人跟着自己去了關中。

可現在呢?

除了孫堅還能維持初心以外,曹操公孫瓚鮑信,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至少公孫瓚差點和他鬧翻,曹操現在已經與他對立。

天下五君,名存實亡。

相比於劉備的感慨,曹操的感慨則更加真實。目光中的複雜情緒,遠比劉備多得多。

從一個白身,到如今已經是天下至尊,這樣的轉變,如何不能令人敬佩。

奈何雙方對立,今時已經不同往日了呀。

“玄德!”

“放肆!”

曹操一開口,許褚拔出刀來大怒道:“敢對陛下不敬?”

曹洪也連忙拔出刀來與許褚對峙。

劉備說道:“仲康,不得無禮,孟德乃是故人,故人相交,稱呼表字無妨。”

古代皇帝的表字流傳其實極少,除了那些打江山的皇帝以及李煜字重光有明確記載外,大部分皇帝都沒有表字流傳。

這是因爲皇帝身份尊貴,常人不可能稱呼他們的表字,且還有一些原因,如很多皇帝年齡很小就繼位,沒有舉行冠禮,自然也就沒有取表字。

因此像劉備這樣有表字的皇帝其實很少,而作爲皇帝,是不可能被人以表字稱呼,要說天子、陛下、國家之類的尊稱。

所以曹操稱呼劉備的表字而不是陛下,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許褚自然憤怒。

曹操冷眼看着劉備舉動,沒有說話。

等劉備制止了許褚之後,他才緩緩開口說道:“玄德邀我來陣前一敘,不是想在我面前擺天子威風的吧。”

“自然不是。”

劉備搖搖頭道:“我來邀故人相聚,自然是希望能夠說動孟德,即便不能說動,敘敘舊也好,因爲大戰開啓,便是不死不休。”

谷煗

“哦?”

曹操來了興趣,笑道:“玄德打算如何說動我?”

劉備目光真誠地看向他道:“當年討伐董卓,袁紹袁術等關東諸侯畏懼不前,唯獨孟德文臺等人跟隨,此乃忠義之事,爲何到了今日,爾等要反叛朝廷,割據一方而稱諸侯呢?”

曹操沉默片刻,說道:“玄德不也是曾經割據,後來篡奪天子之位嗎?”

“我這是先帝傳位於我!”

劉備面容剛毅,兩撇八字鬍隨着他的話語而不斷上下抖動,嚴肅說道:“難道孟德也以爲我是那種逼迫天子的小人?”

曹操默然,過了許久才道:“我雖然不知道先帝爲什麼傳位於你,但我確定必是陳子歸設的計策。”

劉備認真說道:“或許吧。但我絕沒有逼迫過先帝,若是我有逾越之舉,滿朝文武都不會臣服於我,難道孟德信不過我,還信不過滿朝老臣,信不過文先公,子柔公,穎伯公他們?說到底,也只是因爲你已經變了,變得爲一己私慾了。”

曹操怒然道:“對,我是變了。憑什麼,憑什麼你劉玄德不過是白身出身,就可以奪得天下。我家時代官宦,就不能夠有所作爲?大丈夫處事,就該馳騁宇宙,縱橫寰宇,終日蠅營狗苟,與朽木腐草何異?”

劉備也怒道:“曹孟德,你世食漢祿,本就應該報效國家。現在卻變成這樣,割據一方以爲雄,實則草寇爾。枉爲漢臣,枉食君祿。當年你討伐董卓,亦是忠義之輩,而今你再看看你自己,大丈夫處事,無始終者,又何德何能稱之爲英雄!”

曹操冷笑道:“我用不着你來說教。”

劉備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現在總算是知道爲什麼當初陳暮說過,曹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遲早有一天會犯上作亂。當年不信,現在又怎麼會不知道了呢?

可心中的那點義氣,天下五君時的豪氣,依舊留存在他心中,揮之不去,彷彿變成了一個執念,他希望曹操能夠依舊忠心朝廷。

畢竟,那時候的他們,意氣風發,每一個都夢想着迎回皇帝之後,治理好這個已經破敗不堪的國家。

所以他很憤怒,憤怒於曹操爲什麼會變成這樣,雖然感情不似關張陳那樣同生共死,但亦是多年知交,從黃巾起義就曾經共同並肩走戰,爲何要走到今天這一步呢?

胸膛起伏不定,過了許久,劉備才平靜下來,緩緩說道:“是我過激了,孟德,我向你道歉。”

曹操亦目光平靜道:“誰都有不高興的時候。”

劉備搖搖頭,似乎要把腦中繁亂的思緒拋之腦後,過了片刻,輕聲說道:“孟德,離別之前,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說。”

“我想知道,伱的志向是什麼?”

“我的志向?”

“是啊。”

“玄德的志向是什麼,我想先聽聽。”

“我的志向嗎?”

劉備目光望向遠方,輕鬆喃喃道:“我曾經聽四弟說過,人生大丈夫,死不足惜,最怕的就是沒有遠大的志向。我已經是帝王,剩下的,便是一統華夏,讓大漢子民吃得飽,穿得暖,足矣。”

“當年的我,又何嘗不是這樣?”

曹操深邃的目光看向天邊,四十八歲的曹操就坐在那裡,深情的目光望去,滿眼都是自己二十歲的身影。

出身於官宦世家,年紀輕輕就以孝廉入仕。

曾懸五色棒以治法律,也曾上書朝廷勸諫天子,後領禁兵以討黃巾,也有過一怒而刺殺董卓。年輕時一門心思想報效國家,等到自己握有一塊領土,不知道什麼時候,心思就已經變了呢?

變得爭權奪利,變得想要往上攀爬,在這亂世當中,朝廷崩潰已成定局,前漢末年的景象再次重演,世祖光武皇帝能夠振興大漢,自己,又何嘗不能夠做到那一步。

只是奈何,既生我曹操,又何必生你劉備?劉氏江山已經四百年,到了今時今日,先有高祖打下江山,又有世祖中興大漢,現在再來一位劉姓。

難道這天下注定歸你劉姓,憑什麼不能輪到他袁氏,又或者我曹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哪怕誰都會死,亦要死得壯烈!

曹操的表情複雜,難掩心中的情緒,長呼一口氣道:“玄德,我最後再稱呼你爲一句玄德。當年洛陽同席,天下五君,我年長几歲爲兄,你爲弟。你或許也很失望明明那時我如此忠於漢室,而如今我卻此般,你道爲何?”

“爲何?”

“因爲我見這江山破敗,所託非人。那桓帝康帝,本就是無能昏君,鬧到今日這般田地,他們難道沒有錯?”

“這一點我不否認,二位先帝確實有錯!”

“我世食漢祿,本該報效朝廷。但朝廷又什麼時候需要過我報效?當年宦官亂政,我上書勸諫,反被呵斥,那時我就已經對朝政心灰意冷,對朝廷失望至極。”

“所以呢?”

“所以我才起兵討伐黃巾,除掉董卓,想要匡扶漢室,看看這大漢新的天子,是否能夠能有所作爲,不像之前的昏君一般,只知道勒索錢財。”

“孟德的意思是,伯安公讓你失望了,我讓你失望了?”

劉備的目光愈發寒冷。

從法理上來說,劉虞是光武帝長子的後代,同時也是太子的後代,可謂是嫡子嫡孫,繼承大漢皇室名正言順。

而劉虞又把皇位讓給了他,哪怕世人頗有微詞,但它存在程序正義,那就是合法的。

如果曹操依舊是朝廷忠臣,就應該效命於他纔對。可現在卻擁兵自固,派大軍與他抗衡,就說明曹操已經沒有了忠君的思想,要與他叛亂到底。

這是劉備無法容忍的事情。

若是曹操是因爲別的而叛逆,未嘗不能說服於他,就像公孫瓚那樣,最終和平解決一切問題,誰也不希望大戰一起,生靈塗炭。

可現在曹操不承認劉虞和他劉備,那就意味着曹操已經生出叛逆之心,認爲皇帝人人可做,要學陳涉吳廣張角了。

雖說劉邦亦是平民打下的江山,但大漢四百年,根深蒂固,哪怕如今已亂,可朝廷還在,正統也還在!

那麼在道義上,曹操就不是因爲朝廷的失責而要起兵糾正朝廷的過錯。而是想要自己當皇帝,這就是與劉備朝廷的在根本上形成對立。

簡單來說,如果雙方是因爲某些分歧,比如朝政、軍事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那麼都可以商量。

曹操只要同意歸順朝廷,升官加爵,讓他征戰四方,都可以談。

可要是曹操並不是這些分歧,而是認爲大漢應該要滅亡了,還不如學劉邦那樣重新創造乾坤,自己再建立一個別的朝代,那雙方就完全處於立場分歧,無法相容。

正如和聯勝只有一個龍頭,一旦其中一個候選人要搞新和聯勝的時候,那自然就成爲了所有人的公敵,因爲誰也不會允許分裂。

然而面對劉備的詢問,曹操許久沒有說話。

劉備就這樣看着他。

他也看着劉備。

只要曹操說自己是想當皇帝,那麼這場戰爭,就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但曹操目光深邃,只是看着,過了很久,才緩緩說道:“玄德,你治理這江山,很好,我從未對你有過失望.......只是.......”

只是我終究邁不過那道坎呀。

這一刻。

曹操的心情,無比複雜。

請假條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規劃(1)第三十九章 最後一功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說明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三章 盧植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四十章 鳴金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三章 盧植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四十章 鳴金第四章 冀州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
請假條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八十七章 一十五規劃(1)第三十九章 最後一功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二十八章 我回來了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說明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一百六十九章 黃漢升連衝五陣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七十六章 打二十個第三十七章 成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二百五十章 袁紹死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一十九章 年輕袁紹,雄主之姿(感謝魯比大佬盟主)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三章 盧植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五十章 戰略目標:曹操保衛戰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三十七章 放眼未來第九十六章 袁術.....不用死了第四十章 鳴金第二十六章 奔馬第一百七十八章 羛陽截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三章 盧植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六十六章 鮮卑第四十章 鳴金第四章 冀州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一十五章 易陽城破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一百一十九章 章武一十二年第三十九章 授天書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