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

陶謙那邊遣人去見袁術,密謀共取豫州。≧頂點小說,.

荀貞這邊專心內政、軍務,並加深和徐州士族、豪強的聯繫。

一時間,徐州地界雖是暗潮涌動,倒也暫相安無事。

董卓廢五銖錢,換鑄小錢的後果很快就顯露了出來,長安那邊傳來消息,貨賤物貴,一石谷價至數萬錢,按照官價,一萬錢摺合一斤金,也就是說,幾斤金子才能換一石谷糧。這些年來,先是黃巾起義、繼而西涼叛亂,長安都受到有影響,百姓的日子本就已過得艱難,現下又因董卓更鑄小錢之故,雪上加霜,那邊百姓現下的生活可想而知,必是如處水火中。

卻說陶謙遣了使者衝鋒犯寒,這日來到魯陽,見到了袁術。

能被陶謙遣來見袁術的自是陶謙的心腹人,此人姓楊名蔚,字仲豹,籍貫丹陽,卻乃是陶謙的鄉黨,跟從陶謙已有多年了,上次代表陶謙來和袁術定盟的便是他。

既已來過魯陽,見過袁術一次,所謂“一回生、兩回熟”,楊蔚與袁術也姑且算是個熟人了,見到袁術,他行禮下拜,口中說道:“拜見將軍。”

袁術叫他起身,請他入座,說道:“前些日與君一見,深服君才,正不知何日方能與君再見,而君今日便至,解我相思之渴,何其幸也。”

楊蔚心知袁術這話只是“面子活兒”,上次他來見袁術商議定盟的事時,袁術舉止頗是傲慢,又哪裡有“深服君才”的樣子了?他卻也明白,陶謙雖是一州刺史,名義上佔了一州之地,而袁術的地盤至今只不過有南陽一郡,可一來袁術出身高貴,再則他現官居“後將軍”,官位也要比陶謙爲高,故而雖是爲了自身的利益與陶謙結了盟,可究袁術之本心,料來實是未給陶謙幾分敬重的,所以楊蔚也就沒把袁術這話當真,在臉上做出惶恐感激的模樣,謙虛了幾句,又吹捧袁術了幾句,覷得袁術神色好轉,遂趁機把自己此次的來意道出。

他說道:“今蔚再來,復拜見將軍,是奉了鄙主之命。”

楊蔚雖是陶謙的心腹,但他沒有在徐州任職,不是官身,他與陶謙不是下級與上級、而是門客與家主的關係,因而他稱陶謙爲“主。”

袁術“噢”了一聲,說道:“這大冷天的,陶方伯也不讓君歇歇,又遣君來,不知是爲何事?”問道,“可是廣陵荀貞有了什麼異動?”

“這倒沒有。鄙主遣蔚來,非是爲荀侯,而是爲豫州。”

袁術心中微動,問道:“爲豫州?”

“正是。”楊蔚與袁術接觸雖然不多,然而已頗爲了解袁術的性子,他這次來見袁術,又是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上,因而卻是不敢在袁術面前賣關子,不等袁術再問,直接便把陶謙的意思合盤托出,說道,“今豫州形勢,將軍必知,孫文臺沐猴而冠,鳩佔鵲巢,倚仗兵勢,逼走孔公緒,而竟自佔豫州,名號‘刺史’,倒行逆施,荼毒一方,凡豫州士人無不爲此懷忿,這些時日以來,鄙主接到了不少豫州名士的書信,他們不但詳細述說了孫文臺的暴行,並都在信中懇請鄙主出兵西向,以解豫州百姓苦難。”

說着,楊蔚取出一疊書信,起身離席,奉給了袁術。

陶謙成名、爲宦多年,雖因他性格剛傲之故,朋友稱不上多,但也不是沒有朋友的,在豫州他也有幾個好友,這些書信便都是他的這幾個好友應他之情、專門寫來給袁術看的。

袁術隨便翻了翻,見信中內容確是如楊蔚所言不差,而觀各信的落款姓名,卻無有一人是州郡名人,甚至其中有兩個人他壓根就沒聽說過,只是從其人之籍貫、姓氏,大略猜出了可能是出自哪個家族的,楊蔚所謂之“豫州名士”之語明顯是加了水分,而且是不少水分的。

袁術頓心中瞭然,心道:“剛纔我問可是荀貞有了異動,楊蔚回答沒有,這話顯是在哄我!陶恭祖今遣楊蔚復來,言豫州云云,明顯是想要借我之力,使豫州大亂,從而調荀貞援孫,……‘以解豫州百姓苦難’是假的,‘以解荀貞給陶謙造成的壓力’是真的。”

袁術把書信丟在案上,也不說破,只是口中說道:“陶方伯國家幹臣,軍陣名將,今應豫州所請,兵擊豫州,必是馬到功成。”

楊蔚說道:“豫州者,將軍之家鄉也;將軍者,天下之人望也,故鄙主雖得豫州士人書信請救,然卻不敢冒然自專,遣蔚今來複拜見將軍,便是想請與將軍一道出兵。”

“想和我一起出兵?”

“是。”

“豫州固爲我的家鄉,孫文臺固然暴虐悖逆,可實不相瞞,我而今兵寡糧少,南邊又有劉景升咄咄相逼,實是沒有餘力北顧豫州啊。”

陶謙這明顯是“驅狼吞虎”之計,想用袁術來調動孫堅、荀貞,從而謀得他自身的利益,袁術又不是傻子,怎肯上當?

陶謙也知,空口白牙的幾句話,肯定是難以說動袁術的,所以在楊蔚來前,他特地對楊蔚有過交代,楊蔚當下說道:“鄙主願以將軍爲主,徐州爲輔。”

“以我爲主亦無用也。我兵馬既少,糧秣又缺,南復有劉景升相逼,實是難以出兵北進。”

“鄙主願出十萬石糧,以充將軍糧秣。”

“十萬石糧?”

“正是。”

袁術沉吟不語。

楊蔚又道:“將軍神威,家又爲豫州冠族,今如擊豫,必手到擒來,待兵勝之日,鄙主只願得魯、沛兩國,餘者請盡歸將軍。”

魯國和沛國這兩個郡國在豫州的最東邊,挨着徐州,兩個郡國的地域都不大,特別魯國,只有區區幾個縣,可謂彈丸之地,沛國大點,但也比不上汝南,就經濟、人文而言之,亦比不上潁川。陶謙知他是有求於袁術,故而姿態拿得很低,甘願出十萬石糧給袁術,同時胃口也不大,事如能成,他只要沛、魯就行,餘下的那些豫州真正的膏腴、繁華之地儘可皆歸袁術。

袁術沉吟說道:“奈何吾兵甲不足,兵卒亦少,恐怕實是難以應陶方伯此倡啊。”

楊蔚說道:“鄙州雖貧,亦產鐵也,願出矛千、甲五百、馬鎧五十,贈與將軍。”

袁術說他的部隊“兵甲不足”,這句話倒非虛言。

袁術當日從洛陽逃出時,隨身所帶的沒有多少東西,現下的這些兵卒部曲,多是在南陽本地招募而來的,人可以招募,兵甲武器卻是沒辦法招募,他現有的這些兵甲,一部分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送給他的,一部分是從南陽郡府“借來”的,還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募召工匠打造的,到底他是一支“客軍”,當年王叡不會送給他太多的甲衣兵械,而南陽又只是一個郡,存儲的兵器有限,他手頭上得來的鐵和工匠也不多,所以他的部曲兵卒的確是有不少至今都無甲衣,乃至連個像樣的兵器都沒有的,——這也是爲何當董卓在洛陽時,他不敢積極進取的一個緣故,同時,這也是爲何他非常想得到荊州全境的一個主要緣故。

袁術說道:“聞徐州強弩名冠天下。”

楊蔚心道:“我在徐州多時,卻怎麼沒聽說過徐州的弓弩出名?”知道袁術是在找藉口索要弓弩,不怕袁術不要東西,就不怕他不要,他只要肯要,那就說明有戲,楊蔚心中暗喜,因遂說道,“泰山兵今客居鄙州,爲解豫州倒懸,鄙主近月又稍有擴充州軍,州中存弩已不多矣,不過既然將軍提及,願出弩二百、弓三百,及箭矢二十萬,送給將軍。”

“弓弩似少,二十萬箭矢亦不足也。”

弓、弩都是利器,楊蔚不能做主,箭矢倒是可以多給一點,因說道:“鄙州庫存的弓弩實是不多,無法再加了,箭矢願出以三十萬之數。”

三十萬箭矢,看起來很多,其實不算多,戰鬥激烈的時候,比如前漢李陵與匈奴騎兵鏖戰時,他麾下的五千步卒一日間便射出了五十萬支箭,三十萬支箭矢頂多也就是能支撐一場不太激烈的戰鬥。

袁術見從楊蔚這裡大概確實是再榨不出什麼了,便也不再多說,說道:“豫州百姓苦難,我亦久聞,今如得貴州糧、甲、兵械之助,我雖兵少,也願與陶方伯共救豫州。……不知陶方伯可出兵馬幾許?”

“願出兵馬萬人。”

“如此,我也出萬人如何?”

“這……,聞孫文臺麾下現兵馬至少三萬餘,將軍如只出萬人,恐有不及。”

“這樣吧,我出萬五千人,貴州亦出萬五千人,如何?”

楊蔚面有難色,說道:“荀貞狼據廣陵,窺伺徐方,鄙州兵馬不多,如出萬五千人,恐州府空虛,會被荀貞所趁。”

袁術瞧了楊蔚一眼,笑道:“也罷!貴州出兵萬人就萬人吧,我出兩萬人便是。”

沒料到袁術這般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楊蔚大喜,他心道:“兩邊合兵三萬人,加上袁本初家爲汝南冠姓,袁家的門生故吏遍佈豫州,一旦出兵,豫州地方上定會此起彼應,裡應外合,差可與孫文臺一戰了。”於是起身離席,又拜倒堂上,說道,“敢請與將軍定盟。”

定下盟約,楊蔚和袁術約定:待陶謙把糧秣、甲鎧、兵械都先送過來一半後,兩邊就一起出兵,共擊孫堅。

楊蔚辭別袁術,自覺不辱使命,完成了陶謙的命令,興沖沖地返回徐州。

楊蔚走後,袁術帳下左右有人說道:“孫堅小戇,其兵頗銳,不好對付,將軍如擊豫州,荀貞料又必會援之,荀兵亦利,便是將軍與陶恭祖合兵,三萬兵士,怕也不易勝也!更且我軍南有劉景升坐據,實我軍之心腹大患是也,將軍如出兵北上,他恐怕會趁機擊我。”問袁術,“將軍,我軍本是早就已經定下先取荊州,再謀其它,今將軍卻爲何答應了陶恭祖的請盟?”

袁術哈哈大笑,說道:“陶恭祖憂懼荀貞,因復遣楊蔚來說我出兵豫州,我豈不知他這是驅狼吞虎之計?想讓我給他開路,借我來給他解憂?想得倒是不錯,卻也不問問我肯不肯?”

左右不解袁術之意,疑惑問道:“將軍何意?”

“且先取了他的糧秣、甲鎧、兵械,然後再說罷!”

諸人這才明白,袁術卻是“送上門的便宜不佔白不佔”,根本就沒有出兵豫州的意思,而只是想借機從陶謙那裡弄來些糧食、甲械,以加強一下自己的實力而已。

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2 君爲虎士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33 程偃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4 風雪夜刺(上)14 守城初戰11 迴天轉地將軍手 身輕名士一文錢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61 陶謙謀逼彭城國 劉備下邳見笮融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3 典韋14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五)56 善練兵者必練膽氣147 沙丘臺上舊時月(二)15 命令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85 風捲雷動誅鄴趙(一)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76 貴顯何氏兩將軍39 得二荀舉薦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13 荀成善納奉孝策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9 道人34 飛蠅逐路廁之臭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168 滿營呼擁張益德(中)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61 仲業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31 唐兒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41 一諾從來許殺身26 決勝15 問世間誰主沉浮97 孫文臺單騎陷陣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7 置彀在此請君入2 安南借重荀與張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67 二月風雷重又動31 名重徐州陳元龍6 東漢諸侯王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98 荀貞之虎膽包天10 計吏郭圖(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59 奮武意收黃巾用20 拜徐州用計離亂176 樂進單騎入彭城(上)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3 光和七年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89 陳荀分被董卓徵 兵編別部號安郡16 五日九戰(上)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101 兩軍對陣煙塵起62 田使君退還平原62 忽聞北地羌人亂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2 雙喜臨門(下)27 如夢
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32 君爲虎士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50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一)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33 程偃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4 風雪夜刺(上)14 守城初戰11 迴天轉地將軍手 身輕名士一文錢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61 陶謙謀逼彭城國 劉備下邳見笮融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13 典韋14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五)56 善練兵者必練膽氣147 沙丘臺上舊時月(二)15 命令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85 風捲雷動誅鄴趙(一)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76 貴顯何氏兩將軍39 得二荀舉薦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13 荀成善納奉孝策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9 道人34 飛蠅逐路廁之臭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168 滿營呼擁張益德(中)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61 仲業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31 唐兒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41 一諾從來許殺身26 決勝15 問世間誰主沉浮97 孫文臺單騎陷陣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21 惜乎未能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227 孫仲臺奉令出兵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7 置彀在此請君入2 安南借重荀與張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67 二月風雷重又動31 名重徐州陳元龍6 東漢諸侯王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98 荀貞之虎膽包天10 計吏郭圖(下)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59 奮武意收黃巾用20 拜徐州用計離亂176 樂進單騎入彭城(上)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3 光和七年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89 陳荀分被董卓徵 兵編別部號安郡16 五日九戰(上)51 兵前先有禮臣至 軟在硬後聲威奪魂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101 兩軍對陣煙塵起62 田使君退還平原62 忽聞北地羌人亂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2 雙喜臨門(下)27 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