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下套

長孫順德爲長孫無忌與觀音婢的族叔,自李家在太原郡蟄伏之時便前來投靠,算是太原元從老臣之一。

李家太原起兵,進軍關中,長孫順德隨軍討平霍邑、擊破臨汾,攻克絳郡,皆有戰功,所以李淵稱帝后,便拜長孫順德爲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

一開始的時候,長孫順德與李隱關係並不親近,只是點頭之交而已,不過在觀音婢嫁給李隱之後,雙方的關係一下子便拉近了,畢竟在這時代,聯姻是最能將兩個毫不相之人的利益,快速捆綁在一起的東西。

左右驍衛府的軍士名曰驍騎,掌宮廷宿衛,可以說是十六衛府中職權最爲重要的所在。

最近,長安皇宮正在大興土木,修繕那些破損的宮殿。自楊廣繼位遷都洛陽以後,長安城雖仍貴爲西京,但因楊廣臨幸此地的時間每年都很短,時間長了,皇宮的部分殿宇,難免有些破落。

朝堂之中有四監,一爲掌邦國儲學訓導的國子監,二爲掌百官機巧的少府監,三爲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的將作監,四爲掌川澤津樑的水都監。

所以,此時負責修繕宮殿,自然便是將作監的人了。

但長孫順德作爲掌宮廷宿衛的左驍衛大將軍,卻要帶兵監督,以防止修繕宮殿的工匠、奴僕有任何的違律之舉,要是讓其中的人闖進了不該去的地方,驚擾了皇帝或是後宮妃嬪,那可是誰也擔待不起的大罪。

黃昏將近,將作監的少匠李如坤匆匆的向長孫順德走了過來,“大將軍,有幾個役僕忽然鬧肚子了,而工部爲我們準備的茅房又忽然塌了,他們這眼看就快憋不住了!”

長孫順德這時心中暗罵了幾聲,暗道自己堂堂的衛府大將軍,竟要管被人上茅房的事情,這說出去只怕沒人會相信。

但這不管是不行的,總不能讓那些役僕污穢了皇宮吧!

“你們兩個,馬上帶他們去前面的殿宇中解決!”長孫順德不耐煩的向身邊的士兵喊道,那兩個士兵立即領命而去。

皇宮中有規定,夜幕到來後立即關鎖宮門,到時除非有李淵的手諭,否則誰也不得進出,長孫順德這時眼見天色漸晚,而上茅房的役僕仍不返回後,不由的感到有些不耐煩,於是帶着親兵向前走去。

但這時,那個將作監的少匠李如坤卻神色有些慌張的擋在了長孫順德面前,“大將軍,這種事情哪裡用得着勞煩您,我去催催就行了。”

在將作監中,主官爲將作大匠,從三品,其下便是將作少匠了,爲從四品下,是個滿是油水的職位,故而長孫順德對這李如坤態度還算和善。

然而這時長孫順德見了李如坤的神色後,感到了有些不太對勁,一把將其推開,然後大步向前走去。

長孫順德讓那兩個士兵帶那些役僕去的地方,是專門爲宿衛宮廷的軍士建設的茅房,然後當長孫順德走到那裡的時候,卻發現那兩個士兵已暈倒在地。

長孫順德頓時大怒,向隨他而來的親兵道:“就是掘地三尺,也要給我將人搜出來!”

親兵得令後正要四散搜查,而長孫順德卻在這時見到不遠處的一間宮殿中,似乎有人影閃動,於是立即帶着親兵走了過去,走近一看,在那宮殿中的,正是之前那幾個想要上茅房的僕役。

這幾個僕役神色顯得無比的恐慌,因爲這時他們每個人的手上,都拿着許多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那些東西,顯然是從皇宮中偷盜而來的。

那幾個僕役立即跪地求饒,將作少匠李如坤也快步走到了長孫順德的身邊,“大將軍,還請您看在我們以往的情分上,饒過小弟一次吧,我們願將最近偷盜而來的財物,通通都獻給你!”

偷盜宮中財物是大罪,按律當斬,長孫順德原本是要開口讓親兵將全部犯案人員拿下的,然而,當他聽了李如坤之言後,已到嘴邊的話便立即收了回去。

長孫家在長孫晟死後的幾年,日子過得都不怎樣,長孫順德更是在楊廣開始徵遼之時,深受勞役之苦,最後還逃到了河東躲藏,因爲這段常常飢不果腹的經歷,使得長孫順德對錢財異常的貪念,即便他現在早已是富貴無比,絲毫不缺錢財。

這時的長孫順德,兩眼放光的看了看那幾個僕役的手中之物,轉頭看向李如坤,“你們有辦法將這些東西運送出宮?”

李如坤聽到長孫順德的詢問後,懸在心中的大石頓時放了下來,他露出笑容道:“將軍不必擔心,只需將這些東西偷偷的藏在運送建築材料的木車之中,便能輕易的運送出去。”

長孫順德點了點頭,以手捋須道:“若你們真能將財物贈送與我,我也不要你們全部,七成就行,那本將軍可以對你們網開一面,不然的話,可別怪本將軍秉公辦事了。”

李如坤連忙道:“一切都如將軍所言!”

長孫順德聽後,這才滿意的帶着親兵離開了,李如坤看着長孫順德離去的背影,臉上露出了狡黠而兇狠的神色。

當將作監的官員領着工匠僕役離開皇宮後,長孫順德安排好了宿衛皇宮的事宜,這才哼着小曲,心中無比暗喜的動身打道回府。

當走到宮門附近的時候,長孫順德忽聽背後有人說道:“叔叔,遇到了什麼好事,這麼歡喜?”

長孫順德轉頭一看,見說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侄女婿李隱,他連忙向李隱行了個禮,“晉王,這麼晚了纔出皇宮?”

李隱道:“與我父皇商議緊急軍務,一時倒忘了時辰。”

兩人一邊說着話,一邊走出了皇宮的大門,長孫順德讓自己停靠在宮門外的車伕先行回府,然後與李隱一起坐上了他的豪華馬車。

兩人在馬車中坐好後,長孫順德才道:“侄兒,告訴你我歡喜的原因,你可不可壞了叔叔的好事啊!”

之前是在衆人面前,所以長孫順德稱李隱爲“晉王”,現在馬車中只有彼此,長孫順德便稱李隱爲“侄兒”,以示親近之意。

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259章 頡利南下第108章 天下紛亂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二十二章 卑奢城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234章 獨孤懷恩第249章 連珠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01章 樓煩郡第181章 儒生入敵營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八十章 河東第216章 朱桀滅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七十二章 末路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十三章 除夕夜宴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58章 長安故城第205章 下套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三十一章 大亂起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247章 尉遲恭VS李元吉第五十四章 騎兵突擊第八十四章 傅鷹之所見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十六章 招人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153章 房謀杜斷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69章 魅雪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127章 大海寺之戰第120章 大業十二年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212章 河西攻略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第178章 江都之亂(上)第200章 李世績第九十四章塔布部落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八十九章 馬場第102章 井陘關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六十九章 戰爭轉折第十一章 俏書生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215章 玄甲軍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八十三章別用心思第235章 勸尉遲第166章 瓦崗寨之變(下)【求首訂!】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149章 渡河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115章 秋風起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十七章 出征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七十五章 當有李氏爲天子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192章 王世充血染東都第242章 援軍第215章 玄甲軍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三十八章 王爺,不好了!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十六章 招人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
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十五章 孟津渡第259章 頡利南下第108章 天下紛亂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二十二章 卑奢城第118章 江淮二雄第234章 獨孤懷恩第249章 連珠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01章 樓煩郡第181章 儒生入敵營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190章 蚌鶴相鬥第八十章 河東第216章 朱桀滅第二十一章 周法尚第106章 劉文靜之言第161章 屈突通歸降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七十二章 末路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十三章 除夕夜宴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31章 丟城失地第158章 長安故城第205章 下套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三十一章 大亂起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247章 尉遲恭VS李元吉第五十四章 騎兵突擊第八十四章 傅鷹之所見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十六章 招人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153章 房謀杜斷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230章 程咬金來投第169章 魅雪第四十六章 封賞第127章 大海寺之戰第120章 大業十二年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九十章 李隱的坐騎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212章 河西攻略第197章 軍中貪墨第136章 李密亂中原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第178章 江都之亂(上)第200章 李世績第九十四章塔布部落第252章 草原上的陰謀第八十九章 馬場第102章 井陘關第八十八章 善後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六十九章 戰爭轉折第十一章 俏書生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七十三章 有女初長成第215章 玄甲軍第229章 願今後,勿生帝王家第八十三章別用心思第235章 勸尉遲第166章 瓦崗寨之變(下)【求首訂!】第139章 劉文靜使突厥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三十三章 鏖戰第149章 渡河第171章 除夕夜(下)第115章 秋風起第267章 楊文幹叛亂第十七章 出征第五十八章 濟水之戰第七十五章 當有李氏爲天子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192章 王世充血染東都第242章 援軍第215章 玄甲軍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111章 李淵升官第八章 兄弟相見第三十八章 王爺,不好了!第三十九章 宇文述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十六章 招人第六十七章 楊廣再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