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皇帝的棋盤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之亦然。【..】

人一旦現自己開始老去,就會下意識開始爲將來,甚至身後事打算。

尋常人會考慮家產分配,子女安危與生存狀況,對於帝王而言,除了這些,先需要考慮的就是江山傳承。

沒有人會長生不死,即便有過這些念頭的秦皇漢武其實心裡也都清楚,否則何必要生前大費周章地修造陵寢?何必立太子呢?

皇帝會死,但江山會傳承。

雖然明知道皇位傳承千世萬世不可能,秦始皇春秋大夢,二世而亡的笑話已經傳承數百年了。但每個皇帝都會執着地做着這樣的夢,退而求其次,至少希望江山傳承的更爲久遠一些。

最重要的是不能毀在自己手中,或者因爲自己的失誤而毀掉,縱然不怕見到列祖列宗汗顏,也得擔心死後陵寢被侵擾。

李世民已經年近不惑,長孫皇后的死給他敲響了警鐘,自己很清楚自己已經不再年輕。春秋正盛那種話完全就是臣子和侍從的奉承,很不靠譜,很容易矇蔽人,在牀榻上的戰鬥力下降是一個很明顯的訊號,是時候得開始考慮一下身後事了。

前有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大唐的穩定傳承太過重。如果不能避免前一個王朝最大的悲劇,那大唐就太失敗了。

雖說自己是大唐第二任皇帝,但高祖李淵只在位九年,是生生被自己逼着退位的,武德貞觀兩朝幾乎可以合二爲一,更何況加起來也不過才二十多年。

這麼點年頭怎麼夠呢?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和隋朝二世而亡有什麼區別呢?

最起碼要像漢朝一樣,漢與唐有着太多相似之處。

前面都有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都是歷經亂世後的大統一王朝,有廣袤的國土和雄厚的實力,如果大唐能像漢朝那樣傳承四百年,也算可以了。至少能少些遺憾。

但前提是有個好的繼承人,以及良好的內政和外圍環境。

現在大唐的內部看似穩定,官員清廉勤政,一切都井井有條。但一個不爭的事實仍舊存在,那就是世家門閥。

自漢開始,世家門閥成型,已經成爲和皇權連爲一體,共同成爲權力和利益的分享者。從漢末到現在。哪個離開了世家大族支持的王朝活下去過?

若不是同意實施九品中正制,曹丕能順利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從容篡漢?北魏分裂之後,北周依賴關隴貴族,北齊依賴山東士族乃世所共知之事。

前隋滅亡,很大程度是因爲隋煬帝的政策影響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烽煙四起的民間起義不過是導火索罷了。一羣烏合之衆最終能夠成事,暗中沒有支持者纔怪,都是誰在背後搗鬼,已經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李家在太原起兵。最終能夠問鼎皇后,也多虧關隴貴族的支持,這些都是最有力的的證明。

時至今日,當朝大部分官員都是世家子弟或者門生故舊,關隴貴族、山東士族和南方士族幾乎把持了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職,對皇權是極大的威脅。

但成也世家,敗也可能世家,不得不依賴世家,卻也不能長時間依賴。

李世民不是不想改變,但絕非朝夕之功。何況隋煬帝因此而亡國的前車之鑑猶在,李世民自然不敢操之過急。

徐徐圖之是個辦法,但是好幾輩子才能完成的大業,終自己一生恐怕難有成效。需要後世子孫不斷努力。

還得有一個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大唐雖然強盛,但周邊的草原部族很多,且都日益強大。強大到已經威脅到大唐安全的地步,這讓李世民很是不安,有了五胡亂中華的先例。誰敢說胡人不能滅亡中原王朝?

當然了,李二陛下先已經將自己從胡人的行列中摘出去了,所以外患堪憂;而且外患內憂是相關聯的,一旦有外敵入侵,國內的矛盾就有可能爆。

總而言之,是有改朝換代的可能,亡國之禍的。

誰都想徹底清除外患,可是這幾乎是個不能完成的任務。滅掉一個東邊突厥,幾乎已經是傾舉國之力了,若是再大肆興兵,恐怕國力不繼,以至於民不聊生,若是步了前隋的後塵,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滅掉了東邊突厥,薛延陀趁勢而起,即便再滅了薛延陀,隨後又會有一個部族崛起。除非徹底清除草原上的牧人,或者遷徙大量的漢家人前去定居,顯而易見,戶口數不足前隋開皇時一半的大唐做不到。

更何況,現在薛延陀、西突厥和高原上的吐蕃都十分強盛,想要全都勞師遠征,滅掉是沒有可能的,李世民對此十分清醒。

只能又打又拉,密切關注各部展狀況,稍微有苗頭不對的,便加以抑制和打擊,不讓其成爲大唐的對手。

從而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應對最強的對手身上,李世民已經認定,西邊高原上吐蕃新王松贊干布是個人才。吐蕃正在強勢擴張,和大唐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在吐谷渾和蜀中西部的摩擦已經越嚴重,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開戰,必須得小心戒備。

西突厥相對遙遠,並不對大唐構成直接威脅,而臨近的薛延陀則是個心腹之患,隨便鬧騰幾下就讓北部邊疆烽火不斷。

尤其是都城長安距離河朔草原是一條直線,距離並不算遠,若再有一次胡人打到渭水河畔的事情出現,多半會天下大亂。

故而,李世民一直頗爲憂心。

此時聽到謝逸的一番說辭之後,心理頓時放鬆了不少,夷男此人不足爲慮,突利失難成大器。且他們內部鬥爭不斷,難以上下一心,領又有堅定的爭雄之心,如此……薛延陀便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然而說到底,還是繼承人的問題,始終繞不過去。

如果有一個足夠優秀,甚至比自己更勝一籌的繼承人,還用擔心這些嗎?如果大唐也有文、景、武帝。自己哪有後顧之憂?

可太子的資質……一想到李承乾近來的表現,李世民的心情便有些沉重。

李世民是一個很自信,很自負的,他認爲自己足夠優秀。從晉陽起兵到一統天下,自己功勞卓著。也正是因此,玄武門之變他才能理直氣壯,相對心安理得地坐在皇位上,直面天下人的指責與詬病。

貞觀以後。他勵精圖治,對外更是征討四方,大唐國力強盛,博得天可汗美譽,萬邦來朝,天下承平。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功勳已經能和秦皇漢武相提並論了。

而自己諸多兒子,有哪一個比得上自己?

自傲的李世民認爲沒有,只能說某幾個孩子的某個方面和自己比較像,比如吳王李恪的英武,李泰的文采等……

但沒有一個人全面接近。更別說越的可能了,吳王李恪英武卻不夠圓滑,李泰文采飛揚卻英氣不足,太子李承乾小時候看着不錯,但現在……尤其是腿瘸了以後,越不堪了。

政務方面雖無過錯,但表現平平,至於德行方面……

反正東宮屬官和太傅們的評價都不好,太子經常和他們有言辭爭執,缺點不少。時常在東宮裡宴飲樂舞:兵戈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毫無英武之氣,能不能策馬舉劍都很難說。

難免讓人有些失望,尤其是今日三位成年的皇子一起前來承慶殿朝拜。兄弟三人站在一起,李承乾頓時黯然了許多。

一瞬間,李世民甚至生出些許驚天動地的念頭,但很快又放了下去。

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自古以來就是大忌,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輕越雷池。何況自己經歷了玄武門之變上位。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壞了嫡庶長幼的傳統繼承規則,如果李承乾這裡再出現什麼變故,更會被天下人詬病,成爲一些人攻訐自己的由頭。

更重要的是,連續兩朝廢長立幼,會給後世開個壞頭,嫡長子不安穩,庶子幼子們野心勃勃,奪嫡爭鬥乃國之大忌,甚至會導致亡國,這是李世民不得不考慮長遠。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那一步萬萬不能走。

但願李承乾能夠及早醒悟,做一個合格的儲君,李世民對他的期望不高,只要做個守成之君便可。

只是他自以爲身爲嫡長子就可以高枕無憂,隨性而爲,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也許得給他點壓力和磨礪了。

對一個儲君而言,最大的壓力便是儲位威脅,想要讓他緊張很容易,對一個皇帝而言更是易如反掌。

魏王李泰對東宮一直有想法,李世民是知道的。哪個皇帝對儲位沒想法,那絕對是謊話,尤其是有才能,且有得天獨厚條件的皇子。

比如年長,比如出身高貴,或者有一個得寵的母親。

這些,魏王李泰基本都具備了,也許他可以成爲一個不錯的人選,一塊磨刀石。當然了,如果那把刀太不成器,也許他會有所得……

如果朝中有兩位皇子形勢大好,那些人會不會站隊呢?想到這裡,李世民似乎有了一個一石數鳥的好主意,有心想要下一盤大棋。

不過這盤棋是有風險的,萬一玩不好,兩敗俱傷如何是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個有損傷自己都會有心疼。

更糟糕的是,玩意玩的太過火,更多的皇子參與其中該當如何是好?停屍不顧,束甲相攻,齊桓公的悲劇決不能在大唐重演。

李世民相信自己有這個控制力,一次擺平內政的好機會當然不能錯過,幾個兒子們也不會讓他們鬧的太出格。

或者可以趁着機會,暗中觀察,哪個兒子的人品好些,本事大些。如果李承乾不成器,必須得有人補上。

目前爲止,他最爲看好,最爲欣賞的便是魏王李泰和吳王李恪,也唯有這兩個兒子年齡大些,堪當大任。

不過自己年歲還不小,其他皇子有足夠時間長大,李佑在齊地鎮守,頗得功勳;還有便是親自鞠養的皇九子李治也長大不少,學識修養頗得師傅們稱讚,就連國舅長孫無忌都在誇讚。

都是不錯的好苗子,長大後或許會有成,甚至委以重任。李治雖幼,但到底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子,自己鍾愛的幼子,所以李世民難免的多幾分另眼相看。

不過李治到底還小,需要有人好生教導,幾位師傅自然是不錯的,自己政務繁忙,不能時時教導,還需要王府的屬官們多費心。

其中要便是長史了,謝逸不在的時候,李世民曾經動過念頭給晉王府換個長史。畢竟謝逸當初爲長史乃是權宜之計,主要是爲了提高其地位。

不想剛有此念頭,李治便提出反對,表示晉王府長史由謝逸擔任很好,不希望替換爲他人。

李治是李世民最疼愛的兒子,他的意見自然要尊重,詢問過王府的幾位師傅後,也是這個意思。尤其是于志寧,對謝逸讚不絕口,誇讚其學識過人,時而對晉王殿下的教導和啓迪比他們這些太傅更勝一籌。

如此情況下,李世民自然不好再更換晉王府長史。再有,他也看得出來兒子李治、甚至是小女兒兕子都對謝逸感情甚好,自然不希望他們傷心。

問過出使情況和草原局勢之後,李世民吩咐道:“你們此番出使有苦勞,有功勞,該當封賞,也該另行任用,而今年底將近,待新年之後再做調整吧。”

“但憑陛下安排。”這種問題,謝逸和狄知遜自然不會的說什麼,不怪罪,還能另有任用,可謂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李世民續道:“逍遙啊,待會去見見雉奴吧,晉王府許久沒有長史,堆積的事情可不少。”

謝逸當即道:“臣遵旨,稍後便去拜見晉王殿下,處理王府事務。”

“嗯,既然回到了長安,朕就把雉奴交給你,務必好好照料。”李世民不忘叮囑兩句。

“一定,但請陛下放心。”謝逸說之後,略微轉頭,恰好看到狄知遜誠懇的眼神,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

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20章 上元佳節第330章 舉手之勞第361章 守株待兔第67章 秋水溢東都第336章 強人所念第145章 君子報恩第327章 輕鬆寫意否?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82章 石破天驚第79章 喜憂參半第376章 良緣早註定第243章 儲位之爭始今日第421章 皇恩如故第135章 誅心之刀第10章 打結的衣帶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83章 初入長安第88章 敗家子屬性第258章 謝逸難封第83章 初入長安第216章 盼救兵第114章 氏族志第183章 薛延陀第410章 故人重逢完本兼新書宋揚天下第262章 河東行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81章 永爲君倚第286章 吐蕃人的執着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91章 不講理的怨懟第100章 長安夜不寧第369章 亭亭公主第305章 三試婚使第168章 恍然知誤會第422章 晉陽公主的婚事第94章 鄭女難嫁第214章 長安驚第212章 隱遁第31章 約定之期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321章 徐慧第210章 危機中的機會第335章 情已生,恨未消第79章 喜憂參半第258章 謝逸難封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334章 皇家婚禮第342章 皇妃收割機第85章 唱出大戲第316章 故地重遊第115章 晉王開府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96章 他還真敢啊第35章 藥到待病除第303章 碰壁的祿東贊第253章 大唐的盤口第185章 李道宗第181章 暫別長安第3章 同炕而眠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338章 爲時未晚,爲時已晚第381章 成王敗寇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413章 愚不可救第322章 當頭一棒第290章 若真水第405章 塵埃落定第304章 公主擇婿第185章 李道宗第291章 報捷與請罪第167章 葬禮與皇恩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299章 除夕第245章 敗家玩意第324章 東宮烙印第30章 晉王病重第382章 石破天驚第321章 徐慧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19章 再賭一把第22章 制勝有道第216章 盼救兵第170章 紅袖第396章 他還真敢啊第47章 逍遙農夫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73章 白雲觀裡,妙齡道姑第128章 風雲突變第172章 落魄阿史那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22章 制勝有道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22章 制勝有道第46章 御筆題招牌
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20章 上元佳節第330章 舉手之勞第361章 守株待兔第67章 秋水溢東都第336章 強人所念第145章 君子報恩第327章 輕鬆寫意否?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82章 石破天驚第79章 喜憂參半第376章 良緣早註定第243章 儲位之爭始今日第421章 皇恩如故第135章 誅心之刀第10章 打結的衣帶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83章 初入長安第88章 敗家子屬性第258章 謝逸難封第83章 初入長安第216章 盼救兵第114章 氏族志第183章 薛延陀第410章 故人重逢完本兼新書宋揚天下第262章 河東行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81章 永爲君倚第286章 吐蕃人的執着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91章 不講理的怨懟第100章 長安夜不寧第369章 亭亭公主第305章 三試婚使第168章 恍然知誤會第422章 晉陽公主的婚事第94章 鄭女難嫁第214章 長安驚第212章 隱遁第31章 約定之期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321章 徐慧第210章 危機中的機會第335章 情已生,恨未消第79章 喜憂參半第258章 謝逸難封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334章 皇家婚禮第342章 皇妃收割機第85章 唱出大戲第316章 故地重遊第115章 晉王開府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96章 他還真敢啊第35章 藥到待病除第303章 碰壁的祿東贊第253章 大唐的盤口第185章 李道宗第181章 暫別長安第3章 同炕而眠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338章 爲時未晚,爲時已晚第381章 成王敗寇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413章 愚不可救第322章 當頭一棒第290章 若真水第405章 塵埃落定第304章 公主擇婿第185章 李道宗第291章 報捷與請罪第167章 葬禮與皇恩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299章 除夕第245章 敗家玩意第324章 東宮烙印第30章 晉王病重第382章 石破天驚第321章 徐慧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19章 再賭一把第22章 制勝有道第216章 盼救兵第170章 紅袖第396章 他還真敢啊第47章 逍遙農夫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73章 白雲觀裡,妙齡道姑第128章 風雲突變第172章 落魄阿史那第110章 吳王李恪最英武第22章 制勝有道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22章 制勝有道第46章 御筆題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