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委以重任

當謝逸和孫伏伽對李佑和陰弘智開始分隔審問的時候,局勢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名叫馮孝約的人出現了,此人曾經是東宮千牛備身,也就是東宮侍衛,後來逐漸提升到簡州擔任司戶,最終的官職是洛州密縣令,此人出面證實太子李承乾和齊王李佑之間確實有勾結。

而自己也是他們的屬下,在洛州匆忙轉接呈遞消息,聲稱李佑謀反之時也曾要求他做好準備,在洛州接應。

後來李佑謀反失敗,被留在洛陽養病之時,李承乾曾經要求他注意觀察李佑的行蹤,並且準備襲殺事宜。

他們一直尾隨在劉德威等人之後,可惜在此之前一直沒有機會,所以不得不一直尾隨,直到到了華陰地界上才帶到一個好機會。可惜到底有點倉促,沒有把李佑和陰弘智徹底殺死。

爲此太子殿下怪罪自己,甚至要殺人滅口,爲了自己和家人能夠活命,馮孝約決定出面自首,澄清事實,並願意領受罪責,但請皇帝陛下饒恕自己的家人云雲。

這件事邏輯上是通順的,東宮和齊王府之間如果真的有勾結做這麼一件大事,肯定是有其他從屬的。馮孝約這種親信出身,又在關鍵地區做地方官的人物是很有效用的。

在勾結謀反的過程中,馮孝約幫着傳遞消息,甚至裡應外合。在起兵失敗後,太子利用他來清除李佑和陰弘智,從而殺人滅口自保,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李佑和陰弘智在洛陽耽誤了許久,這也給了馮孝約尾隨的可能,華陰那場預謀已久的襲殺似乎也就順理成章,合乎情理。

而事後太子殿下爲了保密,殺人滅口,要將馮孝約殺死也合乎情理,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嚴絲合縫。

更爲要命的是,馮孝約還拿出了一封紇幹承基親筆的書信。內容正是指使其對李佑和陰弘智動手。

據說信已經被快馬加鞭送去大理寺,國子監已經請來多位擅長堅定筆跡的老學究嚴陣以待,準備鑑定書信是否真的出自紇幹承基之手。

加之先前李佑與陰弘智信誓旦旦的指正,只要坐實了筆跡。紇幹承基就賴不掉了,太子殿下也將有口說不清。

這種殺人滅口的事情,太子殿下肯定不會親自動手,紇幹承基這樣的東宮心腹出面處理纔是合乎情理的。

如此一來,東宮再次被架在火爐之上。處在了風口浪尖。

李承乾得知消息的時候,幾乎當場噴出一口老血,馮孝約是誰他壓根就不知道,東宮的千牛備身那麼多,太子哪裡都認識呢?

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這時候都跳出來污衊自己,顯而易見,越發證實是有人污衊自己,想要置自己於死地。

至於到底是誰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去想,去懷疑了,不外乎就那麼幾個人。

要緊的是這件事該如何應對?雖說筆跡鑑定尚未有結果。但是……李承乾有種很不好的預感,對方既然這麼做,顯然是早就做好了相關準備,那麼這個筆跡肯定是模仿的天衣無縫,比對的結果可想而知。

這一遭只要坐實了紇幹承基的罪責,自己也就難逃此劫,當此之時,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正如杜荷所言,現在已經沒什麼可猶豫的了,除了孤注一擲還能怎樣?

杜荷與李安儼都在左屯衛軍中。加上東宮六率,還有些許侯君集的舊部,在長安城裡,尤其是宮闈之間是很厲害的一股力量。

有侯君集這等大將來幫自己率領兵馬。只要佈置得當,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就像是杜荷說的那樣,齊州距離長安千里之遙,李佑都敢舉兵,東宮與皇宮大內不過一牆之隔,自己有什麼不敢的?成功的機率也大的很多。

除此之外。這次還需要佈置得當,除了皇宮大內,魏王府之外,其他一些礙事的人也得順勢清理掉。

要做就要做的絕一些,雖然善後會比較麻煩,但李承乾相信到了那個時候會有人願意給自己幫忙的。

杜荷的參與註定京兆杜氏必須得站在自己這邊,只要成功以後,杜楚客之流將會成爲跳樑小醜,他該知道當怎麼辦。如果還是執迷不悟,相信整個杜家會做出明確選擇的。

當然了,最要緊的還是長孫無忌。

這可是個定海神針一般的人物,只要有他支持,即便是局勢再亂也不用擔心,總是可以穩定下來的。

李承乾相信,如果真的到了那個地步,長孫無忌這個國舅除了支持自己這個外甥之外,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長孫家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外甥登上皇位的,只是……李泰在某種程度上也擁有這樣的優勢。這些年長孫無忌始終不曾表態,對兩兄弟都不溫不火,大有一碗水端平的意味。

估計他是想要等着,看誰能夠成功便支持誰吧,這樣的選擇不吃虧,能夠確保安全獲利。想想這個舅舅還真是個老狐狸,不過也好,若非如此恐怕還不能爲自己所用。

只是……

除了李泰之外,李治也是長孫家的外甥,李承乾突然響起了這個平日裡不怎麼顯眼的弟弟。

一奶同胞,都是嫡子,如果他還在的話,長孫無忌會有旁的選擇,未必願意冒着風險來幫助自己。

畢竟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弒君弒父,這是要世世代代背上污名的,可能被千夫所指,可能遺臭萬年。

像長孫無忌這等愛惜名譽之人,想必肯定是有顧慮的,除了局勢到那種讓他沒有選擇的地步。

那麼……

除了李泰之外,李治……這個和自己沒有多仇,多少怨,關係還算可以的弟弟也不能放過……

雖然有些殘忍,但不得不這麼做,在皇位和生死麪前,壓根沒有多餘的選擇。誰讓大家都生在皇家呢?

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自然不是空虛來風隨便說的,只是……

這樣做了以後,將來九泉之下。母后會不會責怪自己呢?突然之間,想起亡故的母親長孫皇后,李承乾的心裡猛然咯噔一下。

……

謝逸和孫伏伽在大理寺忙忙碌碌,審問李佑和陰弘智尚未結束。

分隔審問。當同一個問題變化方式,不斷多次提問之後,已經開始有一些效果了,經過比對李佑和陰弘智的說辭開始漸漸有了一些細微的偏差。

陰弘智倒仍舊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說話仍舊是嚴絲合縫。似乎找不出一絲一毫的漏洞。

但實際上,太過嚴謹有時候反而是漏洞的體現。可以理解爲他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甚至是不斷推敲才說出來的。

哪怕是一些很隨意的問題,他都要深思熟慮,似乎唯恐說錯什麼。正常人哪裡爲把自己搞的這麼勞累?

這般超乎尋常的謹慎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陰弘智說的不是實話,他在努力地想要掩蓋什麼。而說出來看似天衣無縫的言辭實際上可能是彌天謊言,想要傳遞些許他自己想要表達的訊息。

一個謀反的逆賊,這般謹慎,條理分明。言辭針對的還是當朝太子,關乎江山穩定,似乎只有不安好心四個字可以形容。

這越發坐實了謝逸的懷疑,陰弘智此舉恐怕不簡單……

只是現在還未有確切的證據,雖然自己和孫伏伽都已經認可李佑和陰弘智的說辭有問題,但就這樣奏報給李二陛下似乎不太合適。

縱然是李世民本人相信了,但其他的王公大臣呢?

要知道,這件事非同尋常,是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捏造揣測,必須要有確切的證據來說話。尤其是自己的身份相對敏感。除了代表晉王府之外,本身和東宮與魏王府的關係都不是很好,弄不好會被人詬病爲公報私仇。

所以謝逸不得不謹慎,可偏生在這個當口有冒出來一個馮孝約。一個昔日的東宮千牛備身,又一刀插在了東宮的胸口,並且潑上了一份墨水,想要洗乾淨太難太難。

看來對方真是有備而來啊!

謝逸關心的重點不是東宮是否能洗白的問題,東宮就此倒下自然是好,但如果讓別人趁勢而起可不是什麼好事。

尤其是到目前爲止。壓根沒有抓到任何具體的把柄,雖然猜得到幕後兇手,卻不知對方的底牌以及可能的動作,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謝逸不想在這件事上有任何的信息落後,否則不僅僅不能掌控局勢的發展,在最恰當的時候做出反應,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舉動。甚至可能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還有便是李承乾會怎麼做?歷史上的東宮謀反已經不遠了吧,究竟會是哪一天,會是怎樣的情形?

李世民是否有所察覺,有所準備,大唐的天空未來會是什麼顏色?這些問題都讓人惴惴不安!

孫伏伽似乎也嗅到了什麼,他比較着急,他是希望這件事能夠妥善解決,不要出什麼大的亂子。這是一個忠臣該有的態度,所以儘早從李佑和陰弘智嘴裡拿到實質性的證據就顯得至關重要。

“謝學士,雖然現在已經發覺異常,李佑和陰弘智的說辭開始有差別,甚至矛盾之處,但這……”

孫伏伽也好生爲難,身爲大理寺卿,被皇帝委以重任卻沒有進展,他覺得自己很失敗。

可事到如今,如果只是將這些算不得鐵證如山的東西交給皇帝,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這樣吧,將李佑和陰弘智關在一起,讓他們相互交流,或許會有所發現。”謝逸沉吟片刻,給出這樣一個方案。

孫伏伽沉吟片刻也同意了,說道:“好的,到時候我安排人在一旁監聽……”

謝逸當即擺手道:“不必,陰弘智此人十分老道,若是發現隔牆有耳,反而什麼都不會說。再者,即便是聽到什麼又能如何?除非是皇帝陛下親耳聽到,否則她事後矢口否認,你能奈何?”

“那……”孫伏伽有些不明白了,既想讓他們說點什麼,又不派人監聽,那意義何在呢?又有什麼作用呢?

謝逸笑道:“孫寺卿儘管安排就是了,此事我自有辦法……先將目前已經發現的內容稟報給皇帝陛下吧!”

“好吧!”孫伏伽雖然有些將信將疑,但想到謝逸不是無的放矢之人,或許有什麼非常之能把,說起來自己倒是真的想要見識見識。

謝逸暫時離開了大理寺,他需要回家一趟準備點要緊的東西。

長安城裡的淮陽郡公府冷冷清清,謝家婦孺已經從白雲觀離開,所謂的祈福結束之後便回了輞川別墅。而且那裡有闞棱親自坐鎮,防禦級別已經提到最高,暫時倒是不必擔心。

現在謝逸更爲擔憂的反倒是晉王李治,這纔是自己最大的本錢,現在長安城裡這個風雨飄搖的局勢焉知會不會影響到他。

如果李治又一丁點的閃失,那自己可就真的滿盤皆輸了,可是自己偏偏不能公然出面提醒李治,或者採取什麼措施。

否則李治本人,甚至是李世民都會有所懷疑,畢竟未卜先知這種事是沒辦法解釋的。但是沒有一丁點防備是不行的,該當如何是好呢?

謝逸思索許久,請了一位客人登門,沒錯,正是晉王府伴讀——狄仁傑。

狄家小郎君現在已經長大了,作爲未來的宰相,此子的潛質和見地都是不錯的,在晉王府也做的很不錯,將來肯定會成爲李治的左膀右臂。

即便是現在還小,也已經是晉王府的心腹和要緊人物,沒辦法直接提醒李治本人,但可以找狄仁傑嘛!

這小子從小和謝家關係良好,對自己也算是頗爲崇拜,最要緊的是與妹妹小蠻關係很親暱,很有成爲謝家姑爺的潛質。

狄知遜和謝逸其實都已經默認了此事,只待兩個孩子再長大一些,便可締結良緣。這種情況下,謝逸和狄仁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默契度很高,在這個時候是可以將此等要緊事情委以重任。

反正目前的嚴重程度還有限,只是做些許提防,相信狄仁傑是能夠做好的,謝逸對他很有信心。(。)

第138章 來日之路何以擇第320章 撲朔迷離第81章 永爲君倚第6章 有辱斯文的買賣第105章 危機潛藏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116章 長史謝逸第237章 謝逸的推辭第230章 皇帝的棋盤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348章 湖畔火起第320章 撲朔迷離第250章 李泰的算計第20章 令人惆悵的勝局第128章 風雲突變第347章 齊州亂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24章 姻緣事第213章 謝逸去哪了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79章 李治的興奮第27章 天子洛陽行第75章 刺王殺駕(下)完本兼新書宋揚天下第368章 新氣象第260章 雙喜臨門第119章 猜測構陷一步遙第6章 有辱斯文的買賣第401章 主次不分第47章 逍遙農夫第195章 長孫無忌的遠慮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92章 請旨長安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37章 紫袍文武第131章 欺君之罪第115章 晉王開府第175章 熟悉的陌生笑臉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48章 兩小無猜第81章 永爲君倚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246章 貴客盈門第79章 喜憂參半第53章 任性熊孩子第211章 疑陣第165章 或有昭儀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259章 悠然見南山第407章 魏王府的臭氣將第79章 喜憂參半第11章 討厭的不速之客第125章 天堂有路你不走第286章 吐蕃人的執着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339章 紅了眼眶第407章 魏王府的臭氣將第335章 情已生,恨未消第94章 鄭女難嫁第287章 長安望北人第79章 喜憂參半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213章 謝逸去哪了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177章 出使的倒黴蛋第267章 被歷史綁架第147章 蔡國夫人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222章 問罪羔羊第243章 儲位之爭始今日第282章 薛仁貴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139章 大唐的福音第74章 刺王殺駕(上)第章細嗅薔薇第37章 紫袍文武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192章 請旨長安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42章 無心插柳也栽花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208章 大唐的厚禮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221章 王欲興師第179章 立功機會第223章 兩君一臣第205章 篝火晚宴第85章 唱出大戲第98章 風雪同車行第64章 虞公最後一諫第124章 迷藏誤撞第93章 曲江池畔麗人來第422章 晉陽公主的婚事第83章 初入長安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380章 風雨將至第389章 人去天變
第138章 來日之路何以擇第320章 撲朔迷離第81章 永爲君倚第6章 有辱斯文的買賣第105章 危機潛藏第193章 君明臣賢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116章 長史謝逸第237章 謝逸的推辭第230章 皇帝的棋盤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348章 湖畔火起第320章 撲朔迷離第250章 李泰的算計第20章 令人惆悵的勝局第128章 風雲突變第347章 齊州亂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24章 姻緣事第213章 謝逸去哪了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79章 李治的興奮第27章 天子洛陽行第75章 刺王殺駕(下)完本兼新書宋揚天下第368章 新氣象第260章 雙喜臨門第119章 猜測構陷一步遙第6章 有辱斯文的買賣第401章 主次不分第47章 逍遙農夫第195章 長孫無忌的遠慮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92章 請旨長安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37章 紫袍文武第131章 欺君之罪第115章 晉王開府第175章 熟悉的陌生笑臉第201章 夷男的小心思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48章 兩小無猜第81章 永爲君倚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246章 貴客盈門第79章 喜憂參半第53章 任性熊孩子第211章 疑陣第165章 或有昭儀第329章 大明湖畔的徐慧第259章 悠然見南山第407章 魏王府的臭氣將第79章 喜憂參半第11章 討厭的不速之客第125章 天堂有路你不走第286章 吐蕃人的執着第220章 家書抵萬金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339章 紅了眼眶第407章 魏王府的臭氣將第335章 情已生,恨未消第94章 鄭女難嫁第287章 長安望北人第79章 喜憂參半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213章 謝逸去哪了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177章 出使的倒黴蛋第267章 被歷史綁架第147章 蔡國夫人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222章 問罪羔羊第243章 儲位之爭始今日第282章 薛仁貴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139章 大唐的福音第74章 刺王殺駕(上)第章細嗅薔薇第37章 紫袍文武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192章 請旨長安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42章 無心插柳也栽花第103章 並非福將第208章 大唐的厚禮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221章 王欲興師第179章 立功機會第223章 兩君一臣第205章 篝火晚宴第85章 唱出大戲第98章 風雪同車行第64章 虞公最後一諫第124章 迷藏誤撞第93章 曲江池畔麗人來第422章 晉陽公主的婚事第83章 初入長安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380章 風雨將至第389章 人去天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