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危急時刻

政事堂裡,諸位宰相、魏王李泰和孫伏伽等人全都處在震驚之中,僞造皇帝聖旨,調動兵馬那可是不可饒恕的死罪。

但謝逸真就這麼做了!

不過仔細想想,謝逸這個膽大妄爲的舉動似乎也合乎情理,當此危急之時,靈活變通,行非常手段也說得過去。

從大局上來講只要救了皇帝陛下,保住了大唐江山平安穩定,倒也算不上什麼罪過,反而算得上有功於國。

當然了,最終到底是論功行賞還是嚴苛問罪,恐怕要看皇帝陛下的心情了。

救駕確實是天大的功勞,但假傳聖旨,調動兵馬卻又是皇帝最爲忌諱的事情,謝逸到底會落得怎樣的結果現在誰也說不好。

不過諸位宰相們卻不約而同有個感覺,那就是謝逸最終……至少罪責不是很嚴重,畢竟晉陽公主也參與了此事,如果要問罪謝逸,那公主該當如何呢?皇帝陛下總不至於問罪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吧?

再者,謝逸也算是忠心耿耿,調動兵馬是爲了護駕,晉陽公主更是爲了給皇帝傳訊,不惜冒險進入了東宮。這等初衷爲了護駕,忠勇可嘉的行爲如果還要問罪的話可能有些說不過去。

最有可能的結果應該是功過相抵吧,最壞不過如此,但從此以後謝逸在皇帝陛下心目中的地位將不可同日而語。畢竟他還年輕,還要往後面看,將來的前程確確實實只能用不可估量四個字來形容。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的前程也很值得期待,那就是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見到此情此景,對眼前的二外甥李泰並不是很看好,他終於覺得這個過於投機的外甥可能會栽在什麼地方。相比之下,倒是芙蓉園裡的三外甥李治,那個本性更加淳厚,且文武雙全的外甥更加有可造之相。

而且長孫無忌莫名其妙有種感覺,在李承乾謀反這件事上。謝逸能夠料到先機,最先察覺出問題並且做出反應。其洞察力甚至超過了政事堂的諸位宰相和長安的諸多世家,其能力着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

長孫無忌覺得,有理由相信謝逸可能掌握了一些旁人所不知道的消息。並且做了相應的安排。這個年輕人素來神奇,在他身上有着非常之事完全不足爲奇,這些年謝逸一直守在晉王府,對晉王李治可謂是忠心耿耿,有心栽培。

這些事情看起來似乎是分內之事。但對於謝逸這樣的人物而言絕對不能這麼簡單地認爲。當他用心,且很認真地做這件事的時候,那麼這件事一定值得做,換句話說就是有利可圖。在一個皇子身上用心,所圖的是什麼呢?

尤其是謝逸本人和東宮和魏王府的關係都不怎麼好,無論是爲了自保和將來的前程而言,似乎都應該做點什麼。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李治是謝逸手中的一張牌,一張王牌,這張牌對自己而言同樣也具有吸引力。

一旁的岑文本也是個機敏之人。這些事情他都看在眼裡,但是什麼話都沒有說。就和當初一樣,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對自己,以及自己背後的那些人不見得是什麼壞事,這個年輕人確實不錯,看來當初真的沒有看錯人,沒有看錯……

心裡最不舒服的應該是魏王李泰,謝逸突然高出這麼一出,等於一下子打亂了自己的部署,某種程度還搶了自己的風頭。

李泰的警惕性應該算是比較高的。他從來沒有把謝逸當作單獨的個人來看待,而是認爲和背後的晉王府是完全一體的。謝逸作爲晉王府長史,很大程度他的行爲是代表晉王的,如果謝逸今天的護駕之功落實了。那麼等於是落到了晉王府,落到了另外一個嫡出的弟弟李治身上。

而自己坐了些什麼呢?

現在適合政事堂的諸位宰相在一起,但是並未有什麼實質性的護駕舉動,也沒有察覺到的任何的蛛絲馬跡,可以說於國無功,於父親也沒有什麼盡孝的舉動。而且這背後還有一顆炸彈。一個不穩定因素。

要知道紇幹承基之所以會交代,還有馮孝約的出現,以及華陰那場襲殺,其實都和自己有關係。如果這些事情出現一定點的泄露,自己都將萬劫不復,李泰沉吟思索,前前後後好好想了一遍,好像沒有什麼疏漏的地方。

這才暫時放下心來,但心中還是隱隱約約有些不安,幸好今日出門之前得到劉軒的提醒,已經派人前去對李治下手。

此時此刻,李泰自然是格外希望此事能夠得手,並且希望東宮那邊也出點意外,如果父皇和太子、晉王在同一天之內出了事情的話,那麼政事堂這諸位除了擁戴自己還會擁戴誰呢?

只是東宮裡的情況能符合自己的預期嗎?李泰擡頭看向東宮,沉默不語,心中的目光很是深沉,也很是陰冷。

……

東宮之中,此時此刻已經是刀光劍影。

李承乾指揮手下的死士對李世民和李明達舉起了屠刀,但老宦官依然無懼,和麾下無數不多的侍衛品勢守護在皇帝身邊。

御前侍衛都是羽林衛中一等一的好手,東宮侍衛想要立即得手也不容易,所以殺的有些難解難分。

不過總體情況自然是東宮死士佔了上風,以至於李世民也被逼得不得不搶過一把兵器,親自動手。

到底是馬上打過天下的皇帝,這些雖然有些生疏,但是目前這等情況下多少還能夠有些自我保護的舉動。至少能夠防備着居然襲擊到自己和女兒身前的兵器,只是還能夠支持多久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幸運的是一點是,當得知李世民有所防備,政事堂和長安的守軍有可能已經得到消息的呃情況下,東宮侍衛不敢對他們立即痛下殺手。

當此之時要了李世民的性命對東宮而言不是什麼好事,那樣可就坐實了弒君弒父之罪,到時候很容易被外人,尤其是那個陰險的弟弟李泰藉口爲君父報仇,糾結兵馬前來進宮。

相反如果不殺皇帝,只是將其控制在手中,是不是還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呢?到時候藉助皇帝的名義下達詔命。然後再和其他的大臣,將領以及天下的世家們討價還價,焉知沒有勝算。

而且有皇帝在手的事情下,李泰不管有什麼舉動必須要有所顧忌。在禮法上站不住腳。即便是想要有什麼舉動也不敢硬來,害死君父的舉動是誰都承擔不起的罪名。

有了這樣的顧慮,李承乾便不能動用弓弩一類兵器,且死士們進攻的時候,還必須要小心。千萬不能傷到了皇帝陛下。如此一來,難度自然就高了許多,向要徹底控制局面就要耗費一些時間。

不過晉陽公主李明達卻是不用顧忌的,雖然李承乾先前說過可以饒恕妹妹一命,但只是說說的成分居多。畢竟今天李明達已經看到了這一切,對內幕知之甚詳,如果讓她活下來,把今日在東宮的見聞說去怎辦?

今日的一切都是一等機密,是絕對不能讓外人知曉的,李承乾怎麼會讓自己罪證最大。最直接的見證人活着離開呢?縱然這個人是自己的親妹妹,弒父弒君的舉動都敢做,還在乎一個妹妹嗎?

何況李承乾很清楚,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個很要強的女孩,今日之後他肯定不會原諒自己,從今往後肯定會給自己製造太多的麻煩。她年紀太小,還是在最重感情的年歲裡,自小由父皇親自撫養長大的她對皇帝感情最深,是不會被那些利益誘動的,也說不清“道理”。與其如此。還不如早些料理了。

所以當李承乾做出暗示之後,東宮的死士便沒有再對晉陽公主有任何的顧慮,羽林衛的御前侍衛最在乎還是皇帝的安危,尤其是這等緊張的時刻。因此對晉陽公主難免就有些許忽略。以至於讓東宮死士向李明達遞出了致命一劍。

看到此情此景的時候,老宦官喉頭一緊,儘管他已經施展了從不顯露於人前的高深武功,但還是被東宮死士拖延,來不及相救。

是以當此之時,心裡滿是驚慌和難過。他很清楚皇帝陛下格外疼愛這個女兒。如果晉陽公主今日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即便是將皇帝陛下保護的平平安安,事後恐怕也很難交代。不得不說,這個情形當真是讓人有點爲難。

李世民回頭瞧見這樣一幕驚險的時候,同樣神色緊張,眼神裡有些驚慌和難過,已經沒有了皇帝陛下應有的穩重與鎮定。畢竟遭遇危險的是他最爲疼愛的女兒,偏生動手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兒子要殺了女兒,手足相殘,還是當着自己這個父親的面,毫無疑問這是天底下最不忍目睹的人間慘劇。

李世民拼盡全力想要相救女兒,可是自己的動作明顯有些慢了,如果放在二十年前,年輕力壯,沙場經驗最爲豐富的時候,或許還有辦法。但現在,皇宮裡多年的養尊處優與之後已經沒有這樣的能耐,某種程度上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樣一幕慘劇發生。

晉陽公主李明達本人相對有些後知後覺,當察覺到有一柄劍朝着自己刺過來的時候,她本人完全沒有意識躲開。也許是因爲嚇傻了的緣故吧,不過這種情形之下,即便是想要躲開也完全沒有可能。

她一個驚慌失措的小姑娘如何能躲開訓練有素,武功高強的東宮死士的一劍呢?難道自己就要死了嗎?一瞬間,年紀小小的晉陽公主李明達,心頭浮現出這樣一個可怕的念頭來。

死亡,她從來沒有想過,更沒有任何的思想準備,此時此刻,有的只有驚慌,以及心中無限複雜的諸多念頭。

就在這緊要的關頭,老宦官緊張不已,李世民幾乎要喊出聲的時候,晉陽公主李明達已經花容失色的時候,他們突然瞧見一根箭鏃以極快的速度突然飛了過來,先擋開了東宮死士那致命的一劍。

然後又是一根箭鏃飛過來射在了那名偷襲的東宮死士的後背之上,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危險似乎突然解除了。

李世民來不及驚喜,李績搶着上前想要將女兒護在身邊,但是東宮死士的襲擊貼的太緊,他根本沒有活動的機會。

不過他看到了希望,整個人的緊張也輕鬆了許多,老宦官看到情形之後也輕鬆了許多,手中的動作更加快了。

他輕易不出手,今日既然已經出手了,那就遙大開殺戒,讓他們好好見識一下羽林衛的實力。也讓天下諸多的謀反之人知道,謀反是需要付出代價,想要威脅謀害皇帝陛下是很有難度的事情,好讓他們知難而退。

李承乾和侯君集瞧見情形突變之後,臉色瞬間就有了變化,是誰出現了他們看得最爲清楚。

一個個的人影突然越過了東宮的高牆,出現了皇帝陛下面前,加入了戰團之中。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手中的動作十分敏捷,一入東宮之後便護在皇帝陛下面前。

本來唯一暴露在外的晉陽公主也被保護在了其中,被嚴密地保護起來,這些的突然加入戰鬥也讓東宮死士的進攻大大受到阻礙。

本來馬上能夠得手的事情突然變得苦難重重,而且大有失敗的失敗的可能。本來李承乾想要調動左屯衛的兵馬近來支援的,可是不能到杜荷走出東宮的院落,只聽到喊殺聲在外面響起。

緊接着刀劍吉打的聲音和喊殺聲原來越大,情況變得越來越危及,顯而易見外面是有大隊的兵馬殺了過來,肯定是前來護駕的。

當此之時,李承乾和侯君集,杜荷等人已經明白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顯而易見,他們的謀反已經失敗,遭遇了最大的挑戰和阻礙。

失敗似乎已經成爲不可避免的事實,而這一切的源頭似乎都是站在眼前的這個人,沒錯,他們看到謝逸出現在了晉陽公主面前。(。)

第284章 定襄微寒時第84章 舊愛新寵第249章 太常寺的樂師第49章 問罪納諫第330章 舉手之勞第188章 深秋寒冬將要至第383章 軌跡重合第160章 買香水的少女第255章 平局成爲一種時尚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289章 狂奔的薛延陀人第134章 麗琬探監有所謀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203章 回紇人第305章 三試婚使第295章 你走吧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343章 命中註定的剋星第21章 春/宵一刻值千貫第65章 君之謀,帝之忌第362章 亂始平,民未安第32章 燭照馬蹄急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15章 不簡單的表象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257章 並非不堪一擊第170章 紅袖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222章 問罪羔羊第409章 蛛絲馬跡宋州城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327章 輕鬆寫意否?第389章 人去天變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234章 稱心如意第313章 魏王邀寵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176章 越描越黑第356章 還個人情第57章 機巧的仁孝第17章 故鄉自有貴人助第372章 久別重聚第261章 兩不相干第82章 萬衆矚目第5章 行卷難第129章 他們眼裡的落水狗第401章 主次不分第308章 輕紗難掩俏臉紅第82章 萬衆矚目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7章 何人筆下出佳作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第217章 峰迴路轉第347章 齊州亂第278章 利誘第69章 百鬼洛陽行第279章 李治的興奮第321章 徐慧第77章 佳人無恙,事有蹊蹺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170章 紅袖第333章 風起浪難平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326章 秘旨連夜來第287章 長安望北人第315章 不簡單的表象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392章 矯詔救駕第388章 朕失一鏡第126章 帝心深沉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84章 舊愛新寵第289章 狂奔的薛延陀人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326章 秘旨連夜來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113章 朝堂驚雷響第384章 從龍野望第228章 有女亭亭初長成第76章 無理取鬧第368章 新氣象第75章 刺王殺駕(下)第399章 李治的疑問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71章 廣而告之第366章 東宮醜聞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395章 一觸即發第62章 伊闕水岸遊人多第383章 軌跡重合第421章 皇恩如故第240章 程駙馬的邀請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
第284章 定襄微寒時第84章 舊愛新寵第249章 太常寺的樂師第49章 問罪納諫第330章 舉手之勞第188章 深秋寒冬將要至第383章 軌跡重合第160章 買香水的少女第255章 平局成爲一種時尚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289章 狂奔的薛延陀人第134章 麗琬探監有所謀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56章 才女的疑問第416章 母以子貴第203章 回紇人第305章 三試婚使第295章 你走吧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343章 命中註定的剋星第21章 春/宵一刻值千貫第65章 君之謀,帝之忌第362章 亂始平,民未安第32章 燭照馬蹄急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314章 夏夜晚風拂第315章 不簡單的表象第349章 帝怒妃怨第257章 並非不堪一擊第170章 紅袖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222章 問罪羔羊第409章 蛛絲馬跡宋州城第102章 兩姝爲郎憂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327章 輕鬆寫意否?第389章 人去天變第162章 女皇的芳名第234章 稱心如意第313章 魏王邀寵第25章 芳心已許兩月後第176章 越描越黑第356章 還個人情第57章 機巧的仁孝第17章 故鄉自有貴人助第372章 久別重聚第261章 兩不相干第82章 萬衆矚目第5章 行卷難第129章 他們眼裡的落水狗第401章 主次不分第308章 輕紗難掩俏臉紅第82章 萬衆矚目第68章 流言擾君心第7章 何人筆下出佳作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第217章 峰迴路轉第347章 齊州亂第278章 利誘第69章 百鬼洛陽行第279章 李治的興奮第321章 徐慧第77章 佳人無恙,事有蹊蹺第367章 是始非終第170章 紅袖第333章 風起浪難平第306章 淮陽侯的答案第146章 馬周的難處第326章 秘旨連夜來第287章 長安望北人第315章 不簡單的表象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392章 矯詔救駕第388章 朕失一鏡第126章 帝心深沉第157章 嫁娶吉日第84章 舊愛新寵第289章 狂奔的薛延陀人第96章 失約赴宴皆有因第137章 文本說吳第326章 秘旨連夜來第374章 偷香尋玉第113章 朝堂驚雷響第384章 從龍野望第228章 有女亭亭初長成第76章 無理取鬧第368章 新氣象第75章 刺王殺駕(下)第399章 李治的疑問第206章 夷男的難處第71章 廣而告之第366章 東宮醜聞第99章 白衣刺客突襲來第395章 一觸即發第62章 伊闕水岸遊人多第383章 軌跡重合第421章 皇恩如故第240章 程駙馬的邀請第277章 阿史那思摩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