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國號、年號、定都及冊封百官

兩派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張瑄端坐龍椅之上,安之若素,不發表任何意見,聽憑衆人爭執。

其實對於兩派人來說,這不僅僅是國號、年號和定都之爭了,而意味着新老權力集團的權力之爭。

張瑄其實早有主張,固然可一錘定音,但如果不讓這兩幫人爭一爭,也顯得失去了作爲皇帝的風度。

陳希烈沒有參與爭論,他早就心中有數,因爲張瑄給他透了底,這一錘定音的事兒還是需要這個老傢伙出面搞定。

楊國忠絲毫不讓,而郭子儀等人更是針鋒相對。雖然國號、年號尚不確定,但郭子儀是知道張瑄意欲定都洛陽的,自然是據理力爭。

爭論持續了半個多時辰,張瑄終於有些不耐煩了。

他是穿越者,雖然對現在的家族有了一定的歸屬感,但不代表他會認同所謂“張良後裔”的身份,國號爲韓,在他看來就是扯淡的事情。況且,這是先秦已有的諸侯國號,還與張瑄前世某個東亞小國國號雷同,他打心眼裡排斥。

至於定都的事兒,雖然看上去長安最爲合適,但在張瑄看來,長安位置稍偏西北,不利於掌控天下大局。他最爲屬意的是范陽(幽州),也就是後世的北平、北京,然而現在的范陽還遠遠達不到作爲大國京都的各種要求,相對來說,洛陽比較合適。

當然,日後條件成熟,他還是有意遷都范陽(幽州)。

這裡,張瑄暗暗向陳希烈使了一個眼色。

陳希烈長出了一口氣,知道該輪到自己出場了。

他輕輕乾咳了兩聲,躬身大聲道,“陛下,老臣有幾句話說。”

張瑄溫和一笑,“陳相有話直說,朕洗耳恭聽。”

自打陳希烈重新出現在朝堂之上,張瑄對他極盡禮遇,公開表現出了尊重和倚重的態度,而此次又以“陳相”稱之,顯然就確定了陳希烈在朝中的地位。

陳希烈心中感激,大聲道,“陛下,老臣認爲,陛下平叛定鼎於洛陽、起兵興龍於洛陽,而洛陽九州腹地,龍脈集結之所,當以洛陽爲帝都。至於國號,洛陽爲天下之中、中華之都,爲我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不若取這一個‘華’字爲國號,號爲中華帝國、天下萬邦之主。”

陳希烈的話音一落,張瑄立即拍案贊成道,“然。陳相所言甚是,朕深以爲然。”

“我華夏萬里山河,中華巍巍上邦,國號爲華,最是妥當不過了。既然如此,朕以爲,當定國號爲華,改元永寧。”張瑄霍然起身,環視衆臣,一字一頓道。

張瑄都表態了,楊國忠等人自然是無可奈何,不敢再說什麼,只能隨着衆人一起拜倒在地,山呼萬歲不止。

“中華萬歲,武皇萬歲萬萬歲”

耳邊傳進衆臣的山呼萬歲之聲,張瑄縱聲長笑,心底非常舒暢。

是日,華朝永寧元年十一月初九,張瑄在長安登基稱帝,衆臣商定,上皇帝尊號爲“中華應天承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

翌日,張瑄下詔定國號爲“華”,對外亦可統稱“中華帝國”或“中國”。同時,改長安爲西京,是爲西都;改范陽爲北平,是爲北都;改洛陽爲中京,是爲帝都。

一切塵埃落定。

李唐王朝覆滅,而張華王朝或中華帝國新興。

第三日張瑄舉行大朝會,便是冊封百官的事兒了。

其他的冊封,比如后妃的冊封以及對張瑄父、祖的追封可以稍稍放緩一些,但百官冊封卻是當務之急,因爲華朝新興,所有百官需要重新任命定職定責,關係着朝廷的運轉,不可小覷。

朝會之上,衆臣山呼萬歲已畢,張瑄環視衆人,默然不語。

除了陳希烈之外,包括楊國忠在內,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張瑄會給他們一個什麼官位,這關係着他們在華朝的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

哪怕是郭子儀、封常清這些張瑄的心腹大將,也都隱隱有些期待。

張瑄向陳希烈掃了一眼。

陳希烈會心一笑,出班朗聲道,“陛下有昭——”

“沿襲三省六部制,改門下省爲內務省,將中書省與御史臺合而爲一更名爲都察省,將尚書省改爲政務省,總知天下政務,下設六部……加設通商貿易司,列戶部名下。”

陳希烈高聲宣讀着詔書,“……各道設立巡撫、各州設立刺史、各縣仍設縣令,縣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務省,自上而下節制,總領天下政務。”

“各道設立都察使衙門……設立天下八大兵馬大都督府,專司兵馬防衛,受朝廷兵馬總領大都督府統率。”

“自此往後,地方軍、政、督察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獨立運作。行政衙門主官不得干預軍事,軍事督率不得干預地方政務……欽此。”

這道詔書一出,衆臣皆驚。只是新朝初立,任何規制禮制都是由開國皇帝主導,張瑄早已定下了基調,衆臣誰也不敢多言。

當然,他們關心的其實不是政體,而是官職,屬於個人的職位品級。

陳希烈宣佈完張瑄的詔書,便退了下去。

張瑄略一沉吟,從案頭上拿起他親自擬定的關於朝廷重要官員的冊封名錶,緩緩道,“我朝初立,百廢待興。爲安定天下,確保朝廷政通人和,朕經過慎重考慮,冊封百官如下——”

衆人的耳朵馬上就豎了起來,認真傾聽。

皇帝親自宣佈,由此可見皇帝對朝廷重要職位的看重。

“朕兼任天下總領兵馬大都督府大元帥,郭子儀、哥舒翰、封常清爲副帥。”

“冊封陳希烈爲政務省宰輔、太師。”

“冊封楊國忠爲吏部尚書、裴冕爲禮部尚書、郭子儀爲兵部尚書、楊錡爲刑部尚書、張巡爲戶部尚書、公孫良爲工部尚書,皆參知政事。”

張瑄宣佈到這裡,微微停頓了一下。

楊國忠如釋重負。他雖然位居陳希烈之下,但終歸還是六部之首參知政事,也算是小丞相,與他期待中的位置基本相符。而公孫良裴冕等人就更不用提了,他們作爲唐臣,又是張瑄昔日的政敵,張瑄能拋棄前嫌委以重任,足以讓他們感激涕零了。

張瑄之所以這樣做,當然也有安撫舊臣的考慮。

至於將楊錡調任京師爲刑部尚書,主要是考慮到楊錡的才幹不足以安定西域,回京來入相參知政事,對他來說更加合適。

六部尚書中,郭子儀掌兵權,張巡掌人口錢糧經貿諸事,楊錡掌刑法,這纔是真正的要害位置。這三人是張瑄的心腹。

而楊國忠吏部尚書雖爲六部之首,但官員任免大權還是在皇帝手心裡,張瑄若是嚴控,楊國忠就是一個傀儡。

楊國忠等人出班跪拜在地,“臣等謝主隆恩”

張瑄淡然一笑,繼續道,“冊封顏真卿爲內務令兼中京府尹、河南道巡撫,崔煥爲關內道巡撫、陳通爲河北道巡撫……”

張瑄一口氣宣佈了天下各道巡撫的名單。當然,除了顏真卿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其他的各道巡撫這些地方大員人選,都是陳希烈和楊國忠等人推薦選報的。

“冊封僕固懷恩爲威遠侯、范陽兵馬大都督。”

“冊封楊漣爲青海侯、隴朔兵馬大都督、青海行軍大總管。”

“冊封哥舒翰爲定西侯,河西兵馬大都督。”

“冊封封常清爲安西侯、安西都護府大都護、暫代安西兵馬大都督。”

“冊封南霽云爲清遠侯、河南兵馬大都督。雷萬春爲鎮遠侯,神策大將軍。李嗣業爲忠勇侯,神武大將軍,張同爲清寧侯,羽林大將軍。”

“冊封安思順爲劍南兵馬大都督。”

“冊封程千里爲北庭兵馬大都督。”

“安東兵馬大都督由郭子儀遙領。”

……

……

張瑄將大部分重要的“崗位”文武主官都冊封完畢,包括跟隨他起兵的一干心腹,都封賞了相應的爵位和官職,兼顧心腹與舊臣的利益,可謂是皆大歡喜。

而這,正是張瑄想要的結果。

隨他起兵的心腹,一來必須要封賞,這些都是開國元勳,還要爲張瑄分掌重要權力;而對於哥舒翰這種舊臣,張瑄也不能薄待,要做到一定程度的一碗水端平。

接下來,就是陳希烈率他的丞相班子晝夜加班爲朝廷各部司衙門配置人員,儘快實現運轉,諸事雜多繁忙,自不待言。

而與此同時,陳希烈還要率衆臣操持遷都洛陽的事兒,這也不是一件小事。

至於郭子儀,則在張瑄的授意下,開始了對天下兵馬的再佈局、再調整。

僕固懷恩率四萬飛豹軍和兩萬范陽降軍鎮守范陽,就不做調整了。而張瑄準備將神策軍、神武軍和郭子儀麾下的飛虎軍佈置在京都一線,作爲京師拱衛

和皇帝的親兵,再加上張同的羽林衛,這些兵馬共計有近十萬人。

而其他的兵馬,河西的重返河西,隴朔的歸於隴朔,調配河南或者兩淮的也立即啓程。

第238章 撩撥第380章 下野?第217章 記住,你欠本官一個天大的人情!第409章 宿命一戰!第174章 再定謀劃第357章 大英雄與四千美嬌娘第100章 楊玉環的心計第5章 慷慨陳詞辯利害(2)第339章 天生的尤物第229章 火箭攝軍,大都督威武!第384章 安祿山之死第454章 拿下程千里第422章 主宰自己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第238章 撩撥第80章 楊國忠送禮第34章 氣煞李林甫第205章 兵車行第428章 三大國策第27章 崔穎的個性第207章 繞道的意圖無人懂第265章 殺史思明的念頭第40章 裴徽拜師第101章 玉真公主的預感第352章 蘇扈冬和李騰空的軍職第197章 奴要做你真正的女人第353章 與天爭與命抗第77章 楊勳第41章 奉旨遊街名動長安第31章 聖旨到!第195章 與楊國忠的再次合作第42章 光大門楣的希望第323章 鴻門宴,圖窮匕見(下)第124章 削藩合併大計第212章 密見安祿山(上)第350章 范陽急報!第281章 史詩之戰(3)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73章 面拒楊國忠第40章 裴徽拜師第60章 早朝風波第276章 吐蕃人要戰,那便戰!第67章 楊貴妃的提點第254章 血色殘陽,軍旗昂揚第291章 京城暗流涌動第411章 兵臨城下之朝臣迎駕第405章 新皇帝示好求和第319章 李亨的咆哮第96章 陰差陽錯(上)第326章 張瑄的底線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263章 封賞張瑄之爭!第87章 本宮看到了你的野心第468章 陳通頂罪第275章 陰謀第413章 兵臨城下之李豫退位第219章 速滾回范陽,若不然必取汝狗頭!第258章 楊三姐試探楊玉環第182章 再次解纓終成眷屬第175章 楊國忠舉薦張瑄第297章 更成熟更老練第288章 史詩之戰(完)第341章 登基大典(1)第432章 忠烈之僕第242章 驚天動地的心思第360章 滅赤松德贊當封萬戶侯!第445章 這罵名,我哥舒翰來背!第419章 朕爲天子,唐爲臣民!第360章 用兵如神第315章 妙計救杜甫第399章 未來的皇后和皇太子(下)第475章 暗流涌動的京城第127章 太子請罪第298章 休怪本王翻臉無情!第196章 敲山震虎、父母獲封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437章 滅吐蕃,定神武第19章 痛斥奸臣膽大如斗第429章 選秀第300章 君子之節不可辱!第453章 突騎施人的婊子第63章 指點迷津第266章 從謙謙君子到殺伐果斷第93章 遊說楊國忠(1)第134章 崔家門庭若市第117章 挾持了哥舒翰第356章 一招臭棋第251章 你想嫁我就能要你嗎?第43章 榮歸第314章 文字獄第271章 李亨是何用意?第32章 兄弟情誼彌足珍貴第61章 阿斯那第216章 我的野心與你不同第358章 勸反第141章 太子監國第461章 反抗第12章 曲江池上詩酒宴(6)第401章 神秘的女軍師(上)第361章 雙喜臨門!第247章 骨力裴羅獻女
第238章 撩撥第380章 下野?第217章 記住,你欠本官一個天大的人情!第409章 宿命一戰!第174章 再定謀劃第357章 大英雄與四千美嬌娘第100章 楊玉環的心計第5章 慷慨陳詞辯利害(2)第339章 天生的尤物第229章 火箭攝軍,大都督威武!第384章 安祿山之死第454章 拿下程千里第422章 主宰自己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第238章 撩撥第80章 楊國忠送禮第34章 氣煞李林甫第205章 兵車行第428章 三大國策第27章 崔穎的個性第207章 繞道的意圖無人懂第265章 殺史思明的念頭第40章 裴徽拜師第101章 玉真公主的預感第352章 蘇扈冬和李騰空的軍職第197章 奴要做你真正的女人第353章 與天爭與命抗第77章 楊勳第41章 奉旨遊街名動長安第31章 聖旨到!第195章 與楊國忠的再次合作第42章 光大門楣的希望第323章 鴻門宴,圖窮匕見(下)第124章 削藩合併大計第212章 密見安祿山(上)第350章 范陽急報!第281章 史詩之戰(3)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73章 面拒楊國忠第40章 裴徽拜師第60章 早朝風波第276章 吐蕃人要戰,那便戰!第67章 楊貴妃的提點第254章 血色殘陽,軍旗昂揚第291章 京城暗流涌動第411章 兵臨城下之朝臣迎駕第405章 新皇帝示好求和第319章 李亨的咆哮第96章 陰差陽錯(上)第326章 張瑄的底線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263章 封賞張瑄之爭!第87章 本宮看到了你的野心第468章 陳通頂罪第275章 陰謀第413章 兵臨城下之李豫退位第219章 速滾回范陽,若不然必取汝狗頭!第258章 楊三姐試探楊玉環第182章 再次解纓終成眷屬第175章 楊國忠舉薦張瑄第297章 更成熟更老練第288章 史詩之戰(完)第341章 登基大典(1)第432章 忠烈之僕第242章 驚天動地的心思第360章 滅赤松德贊當封萬戶侯!第445章 這罵名,我哥舒翰來背!第419章 朕爲天子,唐爲臣民!第360章 用兵如神第315章 妙計救杜甫第399章 未來的皇后和皇太子(下)第475章 暗流涌動的京城第127章 太子請罪第298章 休怪本王翻臉無情!第196章 敲山震虎、父母獲封第51章 李林甫之死第437章 滅吐蕃,定神武第19章 痛斥奸臣膽大如斗第429章 選秀第300章 君子之節不可辱!第453章 突騎施人的婊子第63章 指點迷津第266章 從謙謙君子到殺伐果斷第93章 遊說楊國忠(1)第134章 崔家門庭若市第117章 挾持了哥舒翰第356章 一招臭棋第251章 你想嫁我就能要你嗎?第43章 榮歸第314章 文字獄第271章 李亨是何用意?第32章 兄弟情誼彌足珍貴第61章 阿斯那第216章 我的野心與你不同第358章 勸反第141章 太子監國第461章 反抗第12章 曲江池上詩酒宴(6)第401章 神秘的女軍師(上)第361章 雙喜臨門!第247章 骨力裴羅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