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登基御極,吾皇萬歲

陳希烈確實有些誠惶誠恐。他不太清楚,張瑄在登基稱帝之前,跑到他這個辭官歸野的老頭家裡作甚,今年以來,他幾乎閉門不見外客,早已淡出了長安的權貴圈子。

“陳相老當益壯,正是爲國出力之時,何以辭官歸隱?”張瑄笑了笑道,挽起陳希烈的胳膊,“陳相不請我進廳喝杯茶?”

陳希烈汗顏,道,“陛下請進,草民怠慢陛下,罪該萬死”

“陳相啊,陳通目下已是我軍中中郎將,正隨張巡和僕固懷恩鎮守范陽。他爲人做事踏實穩重,勤勉謹慎,堪爲大用。我有意讓他經略范陽,爲范陽十三郡行政主官,不知陳相意下如何?”

張瑄笑道。

陳希烈一震,旋即歡喜感激道,“陛下恩寵,草民全家感激涕零。草民替陳通孫兒,拜謝陛下”

張瑄一把扶起陳希烈來,笑了笑道,“陳相,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正需要陳相這種德高望重的老臣掌舵,我有意讓陳相再次出山,不知你意下如何?”

請陳希烈出山,是張瑄早就謀劃好的。

他登基稱帝以後,大唐朝廷內部需要整合,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裡保持和延續中央朝廷的有序運轉,否則,天下還是不會安穩。只要中央朝廷安穩了,地方各道州縣就不會出太大的亂子。

陳希烈雖然才幹能力不夠出衆,但勝在沉穩,德高望重。目前,也就是陳希烈最合適作爲百官之首了,若是張瑄直接提拔自己的親信入朝,難免會引發大唐舊臣的恐慌。

陳希烈先是一怔,旋即有些猶豫,他年事已高,本不想再參與到朝堂爭鬥當中,安心頤養天年。但張瑄作爲新皇,放下架子,親自到府請他出山,他若是再不點頭,那就成了不識擡舉。

陳希烈起身拜了下去,“老臣願意爲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瑄哈哈大笑,擺了擺手道,“陳相莫要如此——”

“陳相,我的意思是,中央朝廷一應國務體制,沿襲不變,但略微有些變更,稍作調整,梳理清楚,然後各行其是各盡其責,確保我大國政務運行通暢。”張瑄笑道。

陳希烈似懂非懂地點頭應是,“請陛下賜教。”

張瑄繼續給他解釋着自己的思路。

張瑄雖是來自現代社會的穿越者,但他心裡很清楚,在這個時代,推行現代制度是不可行的,那隻能自取滅亡。王朝統治自有王朝統治的特點和制度,強行變化,只能引發天下人的反彈。

他本來想模仿明朝內閣體制,設立內廷與外廷,讓內廷與外廷相互制約,但轉念又一想,擔心會引起朝堂動亂,決定暫時沿襲舊制,照舊施行三省六部制,維持唐制基本不變。

等他坐穩了江山之後,自會大刀闊斧地推進政治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目前而言,以穩定和休養生息爲主。

“沿襲三省六部制,但改門下省爲內務省,掌內務侍從諸事。將中書省與御史臺合而爲一更名爲都察省,掌言官納諫行監察督政之責。將尚書省改爲政務省,總知天下政務,下設六部,所謂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六部24司保持不變,但加設通商貿易司,列戶部名下。”

張瑄大聲道。

他的思路很清晰,說白了,內務省就是爲宮廷服務爲皇帝侍從,而都察省就是監察百官政務,直屬皇帝管轄;政務省則總攬天下行政大權,沿襲了唐制尚書省所有職責。至於加設商務貿易司,無非是加強商賈貿易,推動經濟發展,這是增強國力的唯一途徑。

唐時商人地位不高,張瑄也有漸漸逐步提高商人地位的考慮,只是這種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徐徐圖之,採取溫水煮青蛙的策略,穩步推進。

聽張瑄這麼一說,陳希烈長出了一口氣。他同意出仕輔佐朝政,但又擔心張瑄作爲新皇,會全面否認唐制,另立新制,導致朝廷內亂動盪。見張瑄大體上主張沿襲舊制,略有改革,也算是穩健之君了。

陳希烈躬身拜了下去,“陛下英明,老臣感佩之至”

“陳相,我的意思是,內務省設內務令一人,侍中兩名。都察省設都察令一人,侍中兩名。政務省設宰相一人,六部尚書參知政事,共理國政。由你出任宰相如何?”張瑄擺了擺手,輕輕一笑。

陳希烈大驚,惶恐地俯身跪拜在地,“老臣何德何能,不敢妄居宰相之職,請陛下收回成命。”

唐時的相國其實是很多的,這是皇帝爲了分割相權而做出的舉措,所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就是入相。而張瑄的構想,則是設立宰相一人,總攬朝政,這就賦予了宰相極大的權限,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陳希烈當然是有些受寵若驚。

但實際上,卻也不盡然。所謂六部尚書參知政事,也即入相,也就是說,政務省有一個大丞相,六個副丞相,共同理政,因爲後者更具有實權,所以會形成相互制約。

因此,在張瑄的謀劃中,政務省宰相的權力貌似最大,其實受到皇帝和六部尚書的制約,榮耀大過權限。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只有陳希烈堪爲這個職位了。至於楊國忠這種奸佞小人,張瑄日後會逐步棄用,只是暫時還不能不用他。

張瑄微微一笑,起身將陳希烈扶了起來,“陳相德高望重,堪爲百官之首。還請陳相以國事爲重,不要推辭爲好。”

陳希烈情懷激盪,臉色漲紅,慨然再拜,“陛下知遇之恩,老臣感激涕零,自當捨死忘生以報陛下厚恩。”

“好。”張瑄微微點頭。

“此外,我有意要重新調整天下行政區劃,對各道進行調整……而藩鎮之事,軍政刑法合一的體制帶有諸多缺陷,地方藩鎮權力過大,嚴重影響朝廷權威。我意,去除天下藩鎮,政務、軍務、刑法分離,各道設立巡撫、各州設立刺史、各縣仍設縣令,縣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務省,自上而下節制,總領天下政務。”

“各道設立都察使衙門,直歸朝廷都察省。監督地方官員,向朝廷負責。”

“而軍務,則仍舊設立八大大都督府,總領天下兵馬。爲安西、北庭、隴朔、河西、劍南、河南、范陽、安東。朝廷設立天下兵馬總領大都督府,統率各地方大都督府,兵部輔之。”

“由此,地方軍政督察三權分立,相互監察制約,獨立運行,各安其責。”張瑄微笑着望向陳希烈,“陳相以爲然否?”

陳希烈長出了一口氣,知道張瑄這時吸取唐時放縱地方藩鎮權力過大的“前車之鑑”,等於是變相的削藩。若是平時推進此策,肯定會引起各大藩鎮的牴觸,但現在,天下打亂重新洗牌,張瑄掌控大局,利用強力手段推進,障礙很小。

而事實上,范陽藩鎮、隴朔藩鎮、河南藩鎮和安東藩鎮形同虛設,而河西哥舒翰作爲降臣,自不敢說什麼。至於安西的楊錡、北庭的程千里以及劍南的安思順,恐怕大勢所趨也無能爲力,只能從命。

“陛下英明,老臣深以爲然。”陳希烈笑道。

……

……

張瑄在陳希烈府中呆了兩個時辰,臨近登基大典時才離開陳希烈府中,回宮。

陳希烈也跟着張瑄進了宮,兩人一番長談商討,

基本上將新朝的各項大事定了下來。當然這基本上就是張瑄的個人主張,陳希烈不過是遵從罷了。

見陳希烈從張瑄入宮,楊國忠等朝臣吃了一驚,猛然醒悟過來,此次張瑄請陳希烈出山,想必是要拜相了。

楊國忠當然有些失望,卻也無可奈何。

張瑄回宮在一干太監宮女的侍候下更換上了嶄新的龍袍冠冕,午時三刻時辰一到,便擺起皇帝鑾駕儀仗,駕臨霖德殿。

咚咚咚

朝鼓奏鳴九九八十一次,昭示着新皇御極。

張瑄在司儀太監和宮女的引領下,緩步進入霖德殿。早已列隊等候在殿中的滿朝文武整齊劃一地拜倒在地,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張瑄緩步登上皇臺,轉身凝視着臺下的衆臣,此刻,他終於跨上了權力巔峰,真正的天之下、萬萬人之上,成爲開闢一個新朝的新皇。

“衆臣平身免禮。”張瑄朗聲呼道,緩緩坐在了龍椅之上。

接下來,是諸多禮儀程序,比如什麼宣佈唐皇退位詔書、上衆臣擁立勸進表、宣佈新皇登基詔書等等,而完了之後,還要議定國號、年號、冊封百官、定都,最後還有祭天、飲宴等諸事。

反正非常複雜,張瑄也無可奈何,只能耐心地履行這些程序。

其他的倒也沒有什麼問題,進展很快,

在國號和年號、定都上,卻起了較大的爭議。

以楊國忠爲首的舊臣則認爲,張瑄之父張九齡本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張良爲韓人,當立國號爲韓,宜繼續定都長安。

而以郭子儀爲首的張瑄心腹大臣則堅持認爲,應定都洛陽,而河南爲周大興之地,當定國號爲周。

第367章 永寧王府誓與長安共存亡!第321章 李豫的殺機第481章 大時代,新紀元第384章 安祿山之死第131章 兵圍駙馬府第157章 與老皇帝的交易第203章 讓張瑄倒履相迎的人第254章 血色殘陽,軍旗昂揚第82章 立威第247章 骨力裴羅獻女第395章 奴名楊玉蓮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368章 部署被打亂!第155章 楊玉環的選擇第473章 慘烈之戰第146章 金鯽數尾戲三癡(上)第227章 同化回紇的構想第441章 一個王爵也不換吶第105章 連升四級第90章 圖窮匕見第54章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上)第457章 難題第349章 約法三章再洞房第79章 文武兼職第159章 高力士的接班人第435章 不滅吐蕃,朕不歸國!第266章 從謙謙君子到殺伐果斷第176章 張瑄的野心第212章 密見安祿山(上)第380章 下野?第475章 暗流涌動的京城第153章 痛斥高力士第49章 只羨鴛鴦不羨仙第416章 該怎麼處置李唐皇室第9章 曲江池上詩酒宴(3)第430章 你們給朕出了一個難題!第285章 史詩之戰(7)第13章 一唱一和一賭局(1)第433章 千古明君第162章 羞死人了第394章 楊貴妃歿!第229章 火箭攝軍,大都督威武!第471章 比試第179章 三點式內衣的風情萬種第314章 文字獄第416章 該怎麼處置李唐皇室第479章 楊國忠的鋌而走險!第318章 男人的擔當第210章 來自長安的消息第377章 打狗給主人看第93章 遊說楊國忠(1)第111章 鴆殺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310章 母老虎第117章 挾持了哥舒翰第230章 李光弼的下馬威和張瑄的當頭棒第468章 陳通頂罪第155章 楊玉環的選擇第395章 奴名楊玉蓮第25章 羞惱的皇帝第300章 君子之節不可辱!第462章 龜茲之變第34章 氣煞李林甫第397章 顏真卿:獻關以報恩,自刎以盡節第110章 ;鴻門宴(完)第15章 妒火熊熊第330章 勸進第52章 丈母愛郎,小孩愛糖第346章 新皇登位第341章 登基大典(1)第446章 獎勵生育第193章 兵變,下馬威第134章 崔家門庭若市第4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2)第480章 大朝會,吾皇萬歲第302章 李亨的處置第315章 妙計救杜甫第127章 太子請罪第390章 殺!第2章 出身名門一紈絝(2)第143章 梅開二度第227章 同化回紇的構想第24章 崔家要退婚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123章 與皇帝的密談第408章 定都?第405章 新皇帝示好求和第173章 萬春密報第330章 勸進第437章 滅吐蕃,定神武第262章 捷報再入京師!第115章 兵臨宮門第429章 選秀第428章 三大國策第360章 用兵如神第289章 回京述職第102章 張瑄的志向第80章 楊國忠送禮第86章 美人如玉
第367章 永寧王府誓與長安共存亡!第321章 李豫的殺機第481章 大時代,新紀元第384章 安祿山之死第131章 兵圍駙馬府第157章 與老皇帝的交易第203章 讓張瑄倒履相迎的人第254章 血色殘陽,軍旗昂揚第82章 立威第247章 骨力裴羅獻女第395章 奴名楊玉蓮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368章 部署被打亂!第155章 楊玉環的選擇第473章 慘烈之戰第146章 金鯽數尾戲三癡(上)第227章 同化回紇的構想第441章 一個王爵也不換吶第105章 連升四級第90章 圖窮匕見第54章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上)第457章 難題第349章 約法三章再洞房第79章 文武兼職第159章 高力士的接班人第435章 不滅吐蕃,朕不歸國!第266章 從謙謙君子到殺伐果斷第176章 張瑄的野心第212章 密見安祿山(上)第380章 下野?第475章 暗流涌動的京城第153章 痛斥高力士第49章 只羨鴛鴦不羨仙第416章 該怎麼處置李唐皇室第9章 曲江池上詩酒宴(3)第430章 你們給朕出了一個難題!第285章 史詩之戰(7)第13章 一唱一和一賭局(1)第433章 千古明君第162章 羞死人了第394章 楊貴妃歿!第229章 火箭攝軍,大都督威武!第471章 比試第179章 三點式內衣的風情萬種第314章 文字獄第416章 該怎麼處置李唐皇室第479章 楊國忠的鋌而走險!第318章 男人的擔當第210章 來自長安的消息第377章 打狗給主人看第93章 遊說楊國忠(1)第111章 鴆殺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310章 母老虎第117章 挾持了哥舒翰第230章 李光弼的下馬威和張瑄的當頭棒第468章 陳通頂罪第155章 楊玉環的選擇第395章 奴名楊玉蓮第25章 羞惱的皇帝第300章 君子之節不可辱!第462章 龜茲之變第34章 氣煞李林甫第397章 顏真卿:獻關以報恩,自刎以盡節第110章 ;鴻門宴(完)第15章 妒火熊熊第330章 勸進第52章 丈母愛郎,小孩愛糖第346章 新皇登位第341章 登基大典(1)第446章 獎勵生育第193章 兵變,下馬威第134章 崔家門庭若市第4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2)第480章 大朝會,吾皇萬歲第302章 李亨的處置第315章 妙計救杜甫第127章 太子請罪第390章 殺!第2章 出身名門一紈絝(2)第143章 梅開二度第227章 同化回紇的構想第24章 崔家要退婚第191章 蕭潛還是蕭鼎第123章 與皇帝的密談第408章 定都?第405章 新皇帝示好求和第173章 萬春密報第330章 勸進第437章 滅吐蕃,定神武第262章 捷報再入京師!第115章 兵臨宮門第429章 選秀第428章 三大國策第360章 用兵如神第289章 回京述職第102章 張瑄的志向第80章 楊國忠送禮第86章 美人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