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唐軍西撤

隋軍在東線全殲李孝恭軍隊的消息傳到了西線隋軍大營,隋軍大營內一片歡騰。

一個多月的對峙,隋軍後發制人,終於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殘軍被徐世績攔截,長史獨孤懷恩被俘,李孝恭率領不足千人逃回襄陽。

這是決定整個中原格局的一戰,此戰結束,意味着唐朝勢力將徹底被趕出中原,李密東退,竇建德內訌,王世充守孤城,這就預示着中原將成爲隋朝的領土。

大營內,隋軍士兵歌舞歡騰,在用自己的方式慶祝東線的勝利,而中軍大帳內卻十分靜謐,內外兩層帳簾都放下了,顯得帳內光線暗淡,楊元慶獨自一人站在沙盤前,凝視着沙盤,腦海卻思緒萬千。

儘管東線的勝利令人振奮,但作爲全軍主帥,楊元慶需要在這最關鍵時刻保持冷靜。

中原的大勝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爲營,深謀遠慮,整盤大棋走到今天,如果還會失敗的話,那隻能證明李靖的嚴重無能。

此時楊元慶最關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剛剛得到消息,江都陳棱已經向李密投降,這就意味着李密的勢力東移,走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同時他也得到另一個消息,杜伏威的三萬軍在下邳郡徐城縣被單雄信擊敗,杜伏威只率數百人逃回歷陽。

陳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敗,使江東格局發生鉅變,李密強勢入主江東已成爲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敗也會迫使李淵採取守勢,李密會專心經營江東,而他楊元慶的下一步是哪裡?

雖然李靖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建議擴大優勢,奪取荊襄,但楊元慶卻十分冷靜,戰線拉得太長,不切實際的盲目擴張,最終只會導致他的全線潰敗。

如果要他選擇,他寧可選擇先滅掉竇建德。解除河北後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壓力,但他楊元慶卻比誰都清楚,魏徵爲什麼會來,就是因爲朝廷內部因南下中原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農業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斷向東擴張,嚴重威脅豐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將豐州大量人口回遷河北,使得豐州的耕地面積銳減,今年的糧食產量可想而知。

破敗的河北現在還是朝廷的巨大負擔,沒有一兩年時間。是很難恢復生機,實際上,隋朝全靠河東一地支撐,要維繫二十萬大軍的軍糧,還有河北的巨大賑濟開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壓力可想而知。

奪取中原,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勝利。但在經濟上對隋朝而言卻又是一個巨大負擔,不亞於河北。

隋末農民造反給中原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隋朝三十年的積蓄已蕩然無存。黎陽倉、洛口倉都已是空倉,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

隨着李密南遷,帶走大量糧食,賑濟中原災民的重任又要轉到隋朝頭上,而中原之戰已經耗費隋朝大量的財力物力,太原的存糧只剩下十萬石。

這就是朝廷中爲數衆多的大臣反對奪取中原的原因,爭霸天下,絕不是軍事上的單方面行動,沒有雄厚的國力支撐。軍事擴張也走不遠。

可以坦率地說,一場中原戰役,使隋朝的財力已經到了快破產的邊緣,根本就無力負擔戰爭再繼續打下去。

僅僅一個打勝仗後對三軍的犒賞都是一個令他楊元慶頭疼的大問題,他拿什麼犒賞三軍?

楊元慶揹着手在房間來回踱步,他在考慮怎麼收拾中原的爛攤子。既然他已經喝下了軍事上勝利的美酒,那麼接下來他就得承受中原這個爛攤子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糧食之上,糧食就是這個時代的硬通貨,只要手中有糧食,他就可以安撫災民,可以犒賞三軍,可以平息朝中大臣們的怒火。

可是糧食的出現需要時間,現在的燃眉之急該怎麼解決?楊元慶感到憂心忡忡。

這時,一名親兵在帳外稟報:“啓稟總管,李長史的第二封戰報到了。”

清晨接到戰報只有寥寥數語,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楊元慶立刻道:“拿進來!”

親兵走進大帳,將一管鷹信呈上,楊元慶接過信,取出了信筒內的紗絹,第二份戰報報告了戰果清點情況,俘敵兩萬餘人,繳獲大量的糧草軍資。

繳獲多少軍械帳篷楊元慶不感興趣,他此時更關心繳獲的糧食情況,隨軍糧食繳獲了三萬石,另外在潁川縣繳獲十萬石無法運走的軍糧,這就是十三萬石。

楊元慶知道在長淵縣唐軍大營內至少還有二十萬石軍糧,李世民撤回關中,不可能運走這些糧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餘萬石糧食,這些糧食便可以用來賑濟河南道的饑民。

有三十萬石糧食做保底,楊元慶一顆心微微放下。

這時他的注意力再次轉到李世民的軍隊上來,前兩天李世民的軍隊出現一件怪異之事,李世民的八萬大軍前天向西北撤離,可剛走了數十里,又調頭返回長淵大營,這個情況讓楊元慶有些不解,這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李世民現在手中有八萬大軍,這八萬軍是唐軍精銳,戰鬥力十分強大,楊元慶手上只有五萬人,兵力上要遜於唐軍,而戰鬥也不是很強。

他的軍隊並非隋軍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從劉武周、宋金剛降軍中轉來的隋軍,戰鬥力相對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這支重甲步兵在登陸時的出色表現,成功騙過了李世民,使他心懷疑慮,不敢和自己決戰。

相對於東線的隋軍優勢,西線隋軍並不樂觀,楊元慶的五萬隋軍不僅要面對李世民的八萬精兵,還要面對陝縣的三萬唐軍增援軍隊,再加上徐世績的兩萬人也東去支援潁川郡的東線決戰。

這便使得楊元慶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他最終經受住了考驗,應該說這是他政治策略的勝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內部的權力鬥爭。

現在李孝恭慘敗,那麼李世民更不會輕易和他一戰,這八萬軍是李世民最後的政治勢力,如果這八萬軍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會提前結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這種惜戰的心態,楊元慶的五萬軍便成功拖住了西線十一萬唐軍,保證了東線的大勝。

現在這盤中原大棋已到最後收官階段,楊元慶也格外謹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這時,帳外又有士兵稟報:“啓稟總管,長淵縣唐軍再次向西北方向撤離,輜重只有千輛牛車。”

這個消息來得正是時候,楊元慶當即下令道:“命謝映登率五千騎兵火速趕往長淵縣,務必奪取唐軍大營……李世民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和隋軍決一死戰,他率軍進兵中原是來攻打洛陽,而不是和楊元慶決戰,所以當聽到楊元慶率領從盟津渡河的消息後,他便毅然決定放棄攻打洛陽,退兵弘農郡。

攻打洛陽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最後下定決心,也是在他反覆勸說的結果,如果李淵拿下洛陽是爲了拔掉眼中之釘,打開唐朝東進大門,那麼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陽則是有着極深的政治目的。

他當然也想拿下洛陽,拿下洛陽能給他增加極大的政治籌碼,但他也知道楊元慶一定會出兵干涉,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希望通過楊元慶出兵給朝廷施加壓力,讓父皇派兵來援助。

他心裡很清楚,此時留在關中的軍隊,幾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軍隊,他便可以趁這個機會吞併關東太子系的軍隊,徹底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傾國之兵來和楊元慶決戰,也是出於這個考慮,他當然不會冒險和楊元慶決戰,一旦他把所有軍權掌握後,他便會退回潼關。

但他沒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東遷所誘惑,派李孝恭率襄陽唐軍進軍中原,這讓他感到一種很大的壓力,一旦李孝恭被隋軍戰敗,那他的勢力將遭受很大的削弱。

這個結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壓在心中,連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都沒有說,

長淵縣以西的官道上,一支聲勢浩大的軍隊正緩緩向西北方向撤離,這是李世民率領他的八萬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飛鷹傳信,李孝恭的軍隊在倉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萬軍隊尾追,南面有徐世績的兩萬軍隊攔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結果會是什麼,李孝恭必然大敗。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沒有必要再和楊元慶對峙,他必須保住自己的八萬軍隊,這是他最後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發生了另一件讓他有些沮喪的事,齊王元吉連夜趕到了陝縣軍中,從常何手中接過了三萬新軍的指揮權。

李世民沒想到會發生這種變故,這隻能說明因爲某件事,父皇對太子建成讓步了。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都打亂了李世民的計劃,使他奪取新軍軍權的計劃成爲泡影。

這時,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騎馬而至,問道:“殿下,找我們來有事情嗎?”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騎兵返回潼關……()

第13章 深巷小宅第14章 死地後生第15章 史蜀之毒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2章 先鋒玄霸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15章 少年雙猛第13章 齊王軍師第24章 聞喜裴氏第54章 彭城兵變第16章 伴君如虎第9章 應對危機第3章 盜馬風波第38章 八方酒肆第12章 帝王心思第10章 除夕意外第37章 一招險計第32章 文道武途第37章 南郡出事第10章 誰是刺客?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8章 裴閥態度第25章 不速之客第24章 海寺之戰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48章 攻破大營第51章 草原異變第36章 屈突良言第37章 回京前夕第11章 瀚海奇兵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3章 世充評榜第16章 欲蓋彌彰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62章 雞肋之城第13章 城中暗流第94章 紫河鬼谷第28章 人心難測第43章 催風助火第4章 入伍斥候第9章 貿易之利第4章 佳夕如夢第2章 誰是兇手第28章 迎頭痛擊(下)第73章 銀錢危機第26章 嚴厲警告第34章 緊急應對第1章 初入楊府第22章 娶得佳妻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2章 南壓李淵第10章 一路追殺第41章 屈突中計第11章 月圓之夜第22章 娶得佳妻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8章 贖回屍體第27章 回府風波第71章 北市試錢第40章 意外之禮第16章 軍心不穩第21章 錢貨漏洞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1章 興風作浪第48章 欲迎還拒第18章 玄感野望第30章 驕將爭功第19章 心理之戰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4章 太守師道第53章 七星寶刀第36章 內廷獻策(上)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1章 危機重重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15章 校場競箭第25章 燕城大戰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28章 時機成熟第57章 兩個要求第13章 勝利逃亡第14章 內部奸細第4章 利益之誘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3章 引導消費第20章 君心似虎第56章 下婿催妝第6章 出乎意料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2章 出兵風波第58章 北市偶遇第30章 丹陽來客第7章 不徇私情第10章 君廓獻計第31章 果斷殺伐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39章 重要情報第44章 公主阿蠻第8章 夜襲敵哨
第13章 深巷小宅第14章 死地後生第15章 史蜀之毒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2章 先鋒玄霸第12章 仁壽宮變(四)第15章 少年雙猛第13章 齊王軍師第24章 聞喜裴氏第54章 彭城兵變第16章 伴君如虎第9章 應對危機第3章 盜馬風波第38章 八方酒肆第12章 帝王心思第10章 除夕意外第37章 一招險計第32章 文道武途第37章 南郡出事第10章 誰是刺客?第36章 返回太原第18章 裴閥態度第25章 不速之客第24章 海寺之戰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48章 攻破大營第51章 草原異變第36章 屈突良言第37章 回京前夕第11章 瀚海奇兵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3章 世充評榜第16章 欲蓋彌彰第9章 夜襲敵哨(下)第62章 雞肋之城第13章 城中暗流第94章 紫河鬼谷第28章 人心難測第43章 催風助火第4章 入伍斥候第9章 貿易之利第4章 佳夕如夢第2章 誰是兇手第28章 迎頭痛擊(下)第73章 銀錢危機第26章 嚴厲警告第34章 緊急應對第1章 初入楊府第22章 娶得佳妻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2章 南壓李淵第10章 一路追殺第41章 屈突中計第11章 月圓之夜第22章 娶得佳妻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8章 贖回屍體第27章 回府風波第71章 北市試錢第40章 意外之禮第16章 軍心不穩第21章 錢貨漏洞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1章 興風作浪第48章 欲迎還拒第18章 玄感野望第30章 驕將爭功第19章 心理之戰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4章 太守師道第53章 七星寶刀第36章 內廷獻策(上)第32章 秀才造反第21章 危機重重第102章 血戰沙場第15章 校場競箭第25章 燕城大戰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28章 時機成熟第57章 兩個要求第13章 勝利逃亡第14章 內部奸細第4章 利益之誘第43章 郢州祭母第13章 引導消費第20章 君心似虎第56章 下婿催妝第6章 出乎意料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2章 出兵風波第58章 北市偶遇第30章 丹陽來客第7章 不徇私情第10章 君廓獻計第31章 果斷殺伐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39章 重要情報第44章 公主阿蠻第8章 夜襲敵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