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難測

“沒有渡船了!往東走!”

崇禎十年三月十三日,安慶石牌鎮外的皖河邊一片冷清,沿河的門市門窗緊閉,往日穿梭往來的漕船不見蹤影,鮎魚渡上卻嘈雜一片,無數從北邊逃來的百姓哭喊震天。

鮎魚渡的北渡口沒有停泊渡船,幾名皁隸划着漁船在河面上揮手,讓百姓從北岸往府城逃難。

一家米豆店的二樓窗戶微微開着,身穿文士服的龐雨往對岸看了看,只見一名騎手到達了河邊,手中舉着一個竹筒,正朝着漁船揮舞。

等漁船靠岸時,那哨馬並沒有直接把竹筒給那幾個穿皁隸服的士兵,而是直接上了船。

龐雨將窗葉合攏道,“有哨馬過河回報。”

屋中坐的軍官紛紛起立,氣氛頓時有些緊張。

在桐城與左良玉會晤之後,龐雨便帶領第一司、第二司返回府城,守備營所有兵力都集結在府城至石牌之間,援剿大軍集結在桐城。

爲避免流寇起疑,潛山太湖仍留下了援剿的劉河營和永生營,鎮江陸營三百人則在宿松。

革裡眼再次從雞飛灘出山,太湖鄉兵難敵流寇的大軍,劉河營略微交戰就往桐城撤退,楊卓然只能放棄修到一半的城牆,跟着百姓往宿松逃了。

目前革裡眼就駐紮在太湖縣城附近,大江上游方向的黃梅,有張獻忠數營合計近十萬人,已有小股出現在與宿松交界的銅鈴寨附近,同時通往廣濟的陳漢山周圍,也出現了少量馬兵。

整個安慶的局勢,官軍的兩大機動兵團集結於東北和東南,放開了其他的方向,流寇也分爲兩大股,分別在北面和西面,互相試探着對方的耐心。

龐雨所設想的最理想的條件,是革裡眼帶領的北面營頭從太湖或潛山往府城,左良玉和龐雨兩頭夾擊;另外一種理想狀態,則是西面的張獻忠進入宿松後攻打望江,此處江湖環繞,只要左良玉截斷通往宿松的大道,將是一次完美的圍殲,所以即便在如今迫切要集中兵力的時候,龐雨仍將陸戰隊兩個局留駐望江,並從桐城借了一個局的壯班,現在桐城大軍雲集,楊爾銘沒有任何守城的壓力,順利的按照協議借出,望江就有了三個局的官兵,加上桐城壯班有守城的動員經驗,應當能守住小小的望江城池。

所以龐雨迫切希望這兩個狀態出現,爲此特意封閉了皖河上的所有渡口,所有船隻一律集中停靠南岸,派士兵裝扮成衙兵和鄉兵巡視河段,以此阻止流寇對皖河以南的偵察。

安慶府城只有社兵和少量水兵,只留樅陽門通行,但沒有限制出入,每天進出的人很多,裡面肯定會有流寇的細作,他們會給革裡眼帶去府城空虛的消息。

但確如左良玉所說,革裡眼和八賊似乎都得到了官軍衆多的消息,流寇的探馬四處活動,步卒和家眷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安慶境內,大股的馬兵仍留在驛路沿途,而沒有往腹地深入。

雙方都在耐心的進行偵察和反偵察,龐雨則要更多出小心,守備營的駐地都遠離河道,石牌鎮面向皖河一面不得出現任何穿軍服的人,派出的哨馬跟百姓一樣,只能呆在皖河以北,他們得到的消息是紫微星進犯六安州,守備營主力與左良玉一起出北峽關救援,整個安慶只有兩千官兵,這也是龐雨惑敵的一部分。

革裡眼在大別山南端,而六安州在東北,中間重山阻隔。

這種地形給官軍的情報造成困難,但對於流寇也同樣如此,以龐雨的判斷,不說流寇各營之間關係鬆散,即便只論消息傳遞的困難,他們對大別山另一頭的情況,也是一無所知,這也是龐雨可以利用的。

龐雨並不希望珍貴的哨馬被俘,但偵察和反偵察是戰役中所必須的,如此哨馬被俘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浦子口、滁州和今年孔城鎮防禦的幾次作戰,守備營都有哨馬被俘,同時也多次俘獲流寇馬兵,無論官軍還是流寇,都沒有任何優待戰俘的說法,被審出情報是大概率時間,哨馬本身所知的信息,也是惑敵的手段。

前日石牌往太湖方向的前哨戰中,守備營有一組三人哨馬失蹤,龐雨肉痛之餘,也希望形勢向期待的方向發展,如果革裡眼相信安慶全境只有兩千官軍,府城又防禦空虛,這塊肥肉有充足的誘惑力,那他冒險突襲府城的概率很大,龐雨纔有機會打圍殲戰。

但戰役成功的關鍵還不止在龐雨的耐心,河南官兵兩萬人駐留桐城,不僅是桐城的巨大負擔,幾乎成爲災難,無論張國維還是戴東雯,對左良玉所部都無法約束,楊爾銘和皮應舉則不停的向史可法訴苦,周圍能搶奪的錢糧已經搶得差不多了,左部久留並無多餘收穫,河南兵馬已兩次出現擅自出擊,第一次是在石井鋪,第二次則在掛車河,不知是否暴露,顯然他們的耐心快要耗盡。

這種形勢下,龐雨的心情更加迫切,好在流寇的耐心也在消耗之中,昨日革裡眼所部步卒有出山的跡象,今日似乎是一個轉機,平時哨馬是不許過河的,消息放在竹筒中由漁船帶過來,此時到來的哨馬上船,說明情況比較複雜,文字描述比較困難,所以可能流寇有了大的動向。

屋中都是守備營的將官,這幾天的全營隱蔽待機,比上戰場還煎熬。

衆人緊張中帶着焦急,看着那哨馬上岸,直往米豆店而來。

哨馬到了樓上,匆匆行禮之後對龐雨道,“左帥兵馬已打過太湖縣城,革裡眼一路敗逃,已過了楓香驛。”

龐雨腦中突然一片空白,他過了片刻才木然的問道:“斬首多少?”

“斬首數十。”

龐雨一口氣涌上來,頭皮陣陣發麻,他也說不清是什麼感覺,左良玉不等流寇大隊出山,自顧自的沿驛路平推,上萬軍隊都堆積在道路上,交戰的平面只有道路的寬度,流賊騎兵機動力甚高,這樣最多是擊潰,根本不可能取得什麼戰績。

左良玉這一打,已經打到了宿松境內,革裡眼越跑越遠,根本不可能往府城來了,他的會戰已經泡湯。

自己策劃了這麼久的圍殲戰,最後成了家丁和馬兵在驛路上的無聊追逐,楊學詩在旁邊低聲問道,“大人,咱們……怎麼打?”

龐雨呼呼的喘幾口氣後穩穩心神,轉身到了身後的桌案上,上面鋪着一張安慶的地圖。

“流寇全是馬兵,又已過了楓香驛,咱們不可能圍住他們了。”

龐雨閉眼片刻,讓自己冷靜下來,舒緩了口氣道,“改變計劃,第一司經行人道去宿松,其餘營伍跟本官去楓香驛。

左右此番官軍多,咱們隨他們一道,既然八賊不來,咱們打過黃梅去找他去。”

……兩天以後,龐雨騎馬站在宿松驛路的一個山頭之上,身邊都是江南援剿軍官,史可法則在與河南監軍戴東雯低聲說着什麼,左良玉卻不在此處。

山頭以東有幾座規模不大的營地,一些官軍在原野中活動,山頭以西的驛道周圍散佈着幾十具屍體,全都沒有腦袋,身上的衣服已經全部被扒光,遠遠的看不出來是什麼身份。

左良玉不但追到了楓香驛,還一路打過了舊縣裡,渡過舊縣河到達此處,並與流賊發生了一次稍大規模的交戰,山下那些屍體都是流寇。

此時打掃戰場都非常乾淨,連衣服鞋子都不會放過,但此番左良玉的後勤部隊沒跟上,打掃得沒那麼幹淨,仍能從地上殘留的破損長杆、旗幟上看得出來,的確發生過交戰,屍體散落的位置也更像是陣斬。

“龐將軍安好。”

龐雨轉身過去時,看到了略顯憔悴的馬先生,顯然也是跟着左良玉一起追殺過來的,連忙客氣的道,“見過馬先生。”

“那位左帥是在此處打了一陣,這些也都是真流賊。

原本這些馬賊逃得快,左帥一路追趕也沒殺到多少,到了此地那些馬賊卻跑來攻打一番,折了這些人馬,否則還不知是否有此一小勝,今日哨馬回報,餘賊已經過了隘口,往陳漢山逃了。”

龐雨略微有些驚訝,“流賊是自己來攻的?”

馬先生聲音低沉的道,“可見賊子亦是想戰的,在桐城時張都爺的運籌原本是好的,不過各位將官都急切,最後變成如此模樣,雖不如意,總是一小勝,龐將軍也是盡心了。”

龐雨爲此次戰役在桐城各營奔走協調,馬先生都是知道的,知道龐雨肯定會失落,此時是來略作安慰。

馬先生完全清楚龐雨和張國維的形勢,這種小勝毫無用處。

龐雨無奈的笑笑道,“小勝總是比敗仗的好,還是流賊奸狡。”

“那是龐將軍客氣,老夫實不相瞞,桐城客軍雲集是好事,但福兮禍所伏,無論河南兵馬還是江南兵馬,平日從未足餉,更有汪雲鳳部已欠餉半年。

此番江南兵馬赴援,開拔銀僅每兵三錢,朝廷要兵將剿賊報效,但兵將只看好處,兩萬多兵馬駐桐城十餘日,不但楊知縣苦不堪言,各營久駐無所得,亦早已蠢蠢欲動,在桐城四處劫掠爲惡,再等下去恐怕不等革裡眼攻打,官兵就要破了桐城,是以不是流賊奸狡,是無可奈何。”

龐雨心裡嘆口氣,官兵欠餉是常態,對於這樣一個亂世,龐雨原本很難理解朝廷爲何還敢欠軍隊的錢,但自己領過幾次折色之後,現在早已不驚奇了,要軍餉時軍官就跟一個乞丐無異。

“左右已是如此形勢,又在小勝之後士氣正旺,在下以爲當一鼓作氣,大軍經銅鈴寨入黃梅,黃梅此地大江圍繞,流寇騰挪不易,若是運籌得當,未必不能得一大勝。”

馬先生緩緩搖頭,龐雨正要追問時,馬先生沉聲道,“左良玉要走了,回舒城。”

龐雨又頭暈腦脹,怎地左良玉的出招完全不按規矩來,自己好不容易構想出來一個新的作戰計劃,轉眼間又變成泡沫,此時回想當日左良玉在桐城說的話,果然是打仗只聽他自個的。

龐雨在山頭張望一番,仍沒有看到左良玉的旗號,“他……已經走了?”

“今日休整,明日便走,這般的客軍如何靠得住,龐將軍還是要另有打算。”

馬先生搖搖頭,往史可法那邊去了。

龐雨現在也沒想明白,左良玉帶着兩萬人,行軍幾百裡到安慶來一趟,耗費十幾天時間,匆匆打一仗就走了,殺的流寇恐怕還不如左部病死的人多,對他到底有什麼好處,誰也無法預測他的行動,而且大家還拿他沒辦法。

“都是有分寸的,分寸……這便是左大帥的分寸?”

龐雨嘆口氣,轉身招過身後的導遊謝召發,現在行軍打仗,龐雨是必定要帶他在身邊的。

“去黃梅沒指望,或許咱們跟流賊打不了大仗了。”

謝召發聽出龐雨的失望,沉默片刻道,“小人以爲還未必。”

“怎地說?”

“是方纔馬先生說,流賊原本逃竄,但於此地卻調頭來攻,小人以爲甚爲反常。

小人淺見,乃是因爲此山是宿松驛路上唯一山頭,一旦官軍站穩腳跟,他們便再難經驛路入犯。”

謝召髮指指山頭道,“流賊在太湖幾番小戰,當知來的是左帥,而且又佔據了山頭,他們仍要來攻打一陣,交戰實在不利方纔逃竄,可見其同樣急求一戰,當是餘糧無多,此時可逃,糧盡時他們走投無路,大人或仍有破敵的時機。”

龐雨皺着眉頭,謝召發僅從馬先生一句話裡便分析出了這麼多,而且似乎還有些道理。

心情頓時好了不少,這時才認真查看了一番周圍地形,這裡是大別山邊緣的丘陵地帶,周圍平野和小丘交錯,驛路從山上經過。

龐雨多次往來宿松查看地形,幾乎每次都要經過這個山頭,此地雖然控扼驛路,但龐雨在宿松的戰場選擇裡面並不包括這裡,舊縣裡和車馬河都是更佳的選擇,因爲那裡有史可法建設的寨堡,軍隊依託寨堡可以取得很大的優勢,地形也更適合守備營作戰。

此地處於車馬河與舊縣裡之間,是宿松段驛路上唯一經過的山頭,實際高度並不高,就是一個土坡,本身地形並不險要,但可以控扼重要的驛路,坡上有宿松的一個遞鋪,圍繞這個遞鋪有一些食鋪、客棧等服務業,其餘尚有幾十戶人家。

上次流寇過後,這些房舍有少部分被燒燬,左良玉的家丁就是佔據了這些房屋休整,雖然倉促,但仍佈設了一些壕溝和鹿柴,可見左良玉用兵頗爲謹慎,家丁的戰力仍是可靠的。

流賊是輕騎兵輕步兵,主動攻擊家丁這類精銳從來不是最佳選擇,更不用說還是攻堅,他們在此地的反攻確實蹊蹺。

想到此處龐雨轉頭對謝召發問道,“此地叫什麼?”

“回大人話,叫酆家店。”

(注1)(注1:崇禎十年在酆家店有兩次戰役,第一次發生在三月,著名的第二次發生在四月,這是第一次戰役,官兵獲小勝。 )

注2:關於酆家店的位置,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地名,各種資料也沒有寫在如今的何處,查安慶府志—官署卷急遞鋪,記載酆家鋪在城西四十里,驛路在宿松總長六十里,應該是六個鋪,由西向東它排在第四, 《民國宿松縣志》記,酆家莊縣北三十里至界,東仙田楓香,南對搭,西鳳車。

按照這個大致位置,有一處現在叫豐店村的地方,地形與張國維奏疏中描繪一致,豐與酆同音,當時的酆家店應當就是今天宿松縣涼亭鎮的豐店村。

第三百四十章 小炮第九十一章 賭檔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局第六十三章 漩渦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三百四十四章 驚嚇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二百四十三章 過江第四十七章 自縛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四百一十七章 瓦房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四百一十二章 心事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二百一十一章 軍力第八十四章 守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夜哨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四百四十二章 林間第四百三十八章 孤影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四百四十九章 窘迫第三百三十五章 勿憂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四百零四章 姻緣第二百九十九章 賀詞第二百八十六章 高升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四百八十九章 過河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門第三百七十八章 文武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三百五十四章 飛斧第一百七十四章 費用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身第一百一十四章 火雨第二百五十二章 突襲第六十九章 生意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八十九章 光時亨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五十章 掌控第二章 桐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前程第四百零二章 賀喜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武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暫借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四百七十章 坐騎第四百一十二章 心事第一百零九章 城頭第二百八十三章 改編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五十九章 緝兇第三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七十一章 形象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門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四十二章 士紳第三百四十五章 混戰第一百九十章 埋伏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三百六十六章 沿江第三百五十七章 條件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二章 桐城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四百六十二章 北門
第三百四十章 小炮第九十一章 賭檔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局第六十三章 漩渦第一百三十五章 殘營第三百四十四章 驚嚇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二百四十三章 過江第四十七章 自縛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四百一十七章 瓦房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四百一十二章 心事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二百一十一章 軍力第八十四章 守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夜哨第一百三十七章 倉子第四百四十二章 林間第四百三十八章 孤影第一百八十五章 畏我第四百四十九章 窘迫第三百三十五章 勿憂第四百二十四章 形勢第四百零四章 姻緣第二百九十九章 賀詞第二百八十六章 高升第一百零六章 兩全第四百八十九章 過河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門第三百七十八章 文武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天殺第二百七十五章 外婆第三百五十四章 飛斧第一百七十四章 費用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三百九十七章 學問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身第一百一十四章 火雨第二百五十二章 突襲第六十九章 生意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投靠第四百七十九章 首輔第二百二十一章 年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猶豫第八十九章 光時亨第三百六十四章 早花第五十章 掌控第二章 桐城第三百五十五章 前程第四百零二章 賀喜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武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信用第三百一十九章 開花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二百六十三章 奪生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第一百四十九章 遠鏡第三百二十七章 匯合第四百四十七章 求生第二百六十六章 爭搶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暫借第四百九十三章 襲營第二百七十二章 少年第九十六章 紅袍第四百七十章 坐騎第四百一十二章 心事第一百零九章 城頭第二百八十三章 改編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校場第七十二章 阮導第二百零五章 水營第五十九章 緝兇第三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七十一章 形象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門第三百九十二章 面見第二百一十九章 路遇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二百三十三章 刀槍第四十二章 士紳第三百四十五章 混戰第一百九十章 埋伏第一百九十五章 報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年關第三百六十六章 沿江第三百五十七章 條件第一百零七章 老爺第二章 桐城第四百一十五章 預備第七十八章 一把火第四百六十二章 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