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

(一)馬的耐力

1、人類毛髮相對稀疏,汗腺發達,散熱好。

2、呼吸系統發達,不光鼻子可以呼吸,嘴也能呼吸。

3、奔跑時內臟不受擠壓。

4、消化系統發達,進食時間少。

以前有書友提過黑人跑死羚羊、豹子的事情,這是真的。這些動物短時間爆發力比人類強,但因爲上述幾種原因,耐力遠遠不如人類。

馬的耐力當然也不如人。

古代騎兵,如果不與步兵混編,而是單獨行動的話,那麼你至少需要兩匹馬。

一匹是戰馬,平時萬萬不能騎,古代軍中將領也會狠抓騎戰馬代步趕路的事情。馬的耐力很差,一定要讓戰馬保持體力。

另外一匹是馱馬,馱載各類物資,比如馬料、口糧、飲水、武器裝備及其他各類物件,重量其實不輕。如果沒有馱馬,也需要馬車替代,比如美國西進殖民的時候,騎兵只擁有戰馬,其他各類行李全用馬車拉着。

請注意:在這樣一人雙馬的情況下,騎兵還是不能騎馬,只能步行,速度還不如步兵。那麼怎麼辦呢?後來出現了輔兵,輔兵也帶兩匹馬,一匹趕路時乘着,一匹馱載行李。但這樣其實還是隻有一匹馬能騎乘,速度仍然不夠快,因爲馬不能一直騎,馬的耐力很差,騎大概3-4小時你就得讓它休息,一天中騎着趕路兩次就不行了,當天就不能再走。

到這裡我小總結一下:

(1)只有一匹馬的騎兵是不合格的,平時都是牽馬趕路,如果騎戰馬代步,要被責罰的,他們的行李器械依賴步兵幫帶着,平時也離不開大部隊,談不上機動性。

(2)一人雙馬的騎兵有了一定機動性,但每天行進距離依然十分有限,他們有騎乘馬代步,戰馬空跑,維持着體力。但他們不能離輔兵太遠,而輔兵的速度又很慢,他們的馬要騎乘,要馱載行禮,快不到哪去。

(3)一人三匹馬,才真正有了相對不錯的機動性。一匹戰馬空跑,如果軍情緊急,在軍官允許下也可以騎乘,一匹馱載行李武器,一匹騎乘馬。這樣的部隊一天可以行軍100裡左右。

下面有個問題,蒙古人、契丹人一天急行軍二百里甚至更快是怎麼做到的呢?

三個辦法:

(1)往死裡騎,充分壓榨馬的生命潛能,跑死跑廢拉倒,不惜損耗大量馬匹。

馬的無損負重是馬體重的15%,超過15%,走一段必須要休息。超過30%,只能短時間衝刺,時間長了馬必然口吐白沫暴斃。

假設一匹馬的體重是300公斤,那麼無損負重是45公斤,差不多是行李的重量,其實我感覺大部分時候食水、器械、行李是超過45公斤的。“暴斃線”是90公斤,騎兵不着甲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超過這個重量,如果超過,胯下馬兒的狀況不對,立刻停下,或者在行進中換馬騎乘。

(2)提前在各地準備大量馬,到地頭就更換全部馬匹,全程換馬不換人,和驛站有些類似,唐代在安西就大量使用這種模式。唐軍多騎馬步兵,步兵集結後,騎馬至下一個地點更換馬匹,然後再機動,曾經多次連續機動一千多裡、兩千多裡。不然的話,以唐軍在西域的那點兵力,無法控制那麼大的地盤。

(3)帶比平均一人三匹更多的馬。《黑韃事略》就記載蒙古人有至少五六匹馬,事實上蒙古人作戰,很少有低於一人五馬的,一人十馬的極端情況都有過,當然如果路不好走,會適當降低,但不會低於一人三馬。甚至在第一波人走後,後面還會有人帶着大量空載馬匹跟上,給他們更換。

行進過程中換馬騎乘,若要保持高速,就要在戰馬、馱馬、騎乘馬之外,有更多的備用馬,可以是馱馬,也可以是騎乘馬,當然也可以是戰馬,但騎戰馬趕路太奢侈了。

(二)一人多馬的情況下如何行軍

其實很簡單,分批次。

假設一人五匹馬,戰馬空跑,這是鐵律,不能變。

一匹騎乘馬騎着,另有一匹騎乘馬可以在行軍途中換着騎。

把行李分散到兩匹馱馬身上,讓它們處於無損負重狀態,能跟上節奏。

這樣一來,五匹馬的狀態不一樣,可能有快有慢。

走得快的,到休息時間了,就在路邊餵馬料、鹽、水,等待後面人趕上。後面人趕上來了,換休息好的狀態相對不錯的馬騎着,繼續趕路,狀態不好的馬停下來休息。

大羣騎兵長途行軍,其實隊伍是拉得很長的,隊伍裡每個人的狀態也不一樣,有人在趕路,有人在休息,有人的餵養馬匹。其實是一種波次前進的方式。

馬越多,速度越快,當然消耗也越大。

(三)個人觀點。

一人單馬的騎兵,其實是“乞丐版”騎兵,不具備機動性,他們甚至都沒法遠離步兵主力行動。

一人雙馬的騎兵,個人認爲是“青春版”騎兵,其實速度也不算快。

一人三馬的騎兵,個人認爲是標準配置。戰馬空跑,騎乘馬代步,馱馬載行李。但因爲馬的負重問題,休息時間比較長,速度比一人雙馬快多了,但仍然達不到蒙古人、契丹人那種一兩千裡、兩三千里大迂迴急行軍的速度。

蒙古人經常帶五六匹馬急行軍,你以爲是什麼?帶着空耗糧食嗎?一個是維持高速前進的態勢,速度不降,一個是長途行軍過程中,即便再愛惜馬,再注意休息,也會有損耗,必須補充。

書評區有人提到了耶律休哥六天機動1400裡的事情,其實是接近1500裡,平均一天250裡。一人三馬做不到這個速度,除非他抱着馬匹大量倒斃的心理準備。事實上契丹不缺馬,沒必要這麼做,一人帶五六匹馬就解決了。

就先寫這麼多吧。

第三十四章 重編第1061章 菜,愛玩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十二章 舊事第八十七章 稅務監的一天第1252章 西進與西進第十二章 破襲第1022章 朝會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1213章 土崩瓦解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二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六十八章 汗王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1235章 奴部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六十三章 揚子宮第四十章 咸陽第三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十章第五十三章 叔叔、表哥、岳父第1273章 向前看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二十一章 報仇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十二章 舊事第四十章 離奇第三十八章 多麼痛的領悟第二十五章 市井(一)第1168章 品茗第一章 寺與路(月票加更3/3)第1327章 杜光乂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五十五章 計劃與變化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八十九章 降人第1172章 商行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二十七章 杜、莊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十五章 趙植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1028章 泗州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1117章 討論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十七章 破騎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1038章 別了第七章 三北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1162章 河東道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十七章 山民第1051章 又是艱難的決定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1088章 天命第三十二章 又是這招!第二十章 同州(給盟友布布久久爹加更第二章)第1314章 收服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十六章 突破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十七章 道路第947章 岌岌可危第1303章 彙報與江西第二十二章 行禮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1333章 四路進兵
第三十四章 重編第1061章 菜,愛玩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十二章 舊事第八十七章 稅務監的一天第1252章 西進與西進第十二章 破襲第1022章 朝會第二十六章 死結第1213章 土崩瓦解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二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六十八章 汗王談一談李克用親兒子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瓦解第1207章 麻桿打狼第1235章 奴部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三章 思想工作第十五章 撫慰與安排第六十三章 揚子宮第四十章 咸陽第三十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二十章第五十三章 叔叔、表哥、岳父第1273章 向前看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五十二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三)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二十一章 報仇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十二章 舊事第四十章 離奇第三十八章 多麼痛的領悟第二十五章 市井(一)第1168章 品茗第一章 寺與路(月票加更3/3)第1327章 杜光乂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五十五章 計劃與變化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八十九章 降人第1172章 商行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二十七章 杜、莊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十五章 趙植第五十九章 樹倒猢猻散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1028章 泗州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二十一章 削弱第1117章 討論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二十一章 西京與東京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三十五章 鐵騎軍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十七章 破騎第二十章 戰宥州(四)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1038章 別了第七章 三北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1162章 河東道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十七章 山民第1051章 又是艱難的決定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1088章 天命第三十二章 又是這招!第二十章 同州(給盟友布布久久爹加更第二章)第1314章 收服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十六章 突破第九十四章 章程第十七章 道路第947章 岌岌可危第1303章 彙報與江西第二十二章 行禮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十四章 大戰略第1333章 四路進兵